(一)、期刊論文
1. 小林貴典(2017),〈論涉外代孕案件中外國裁判之承認〉,《臺大法學論叢》第103期,頁193-256。
2. 尤美女(1996),〈台灣婦女運動與民法親屬編之修正〉,《萬國法律》第90期,頁4-17。
3. 王泰升(1999),〈台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1945-1949)〉,《台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1期,頁1-90。
4. 王泰升(2012),〈殖民現代性法學: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現代法學知識的發展(1895-1945)〉,《政大法學評論》第130期,頁119-255。
5. 王海南(1988),〈由法律觀點談人工生殖技術〉,《法學評論》第54卷第6期。
6. 王海南(2007),(論民法親屬編關於收養之修正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48期,頁196-211。
7. 王海南(2007),〈人工生殖子女之法律地位-兼評「人工生殖法」中涉及身分關係之相關規定〉,《法令月刊》第58卷第8期,頁102-116。
8. 王富仙(1998),〈借精生子衍生親子關係之探索〉,《軍法專刊》第44卷第7期,頁29-44
9. 王富仙(1999),〈生子契約衍生親子關係之探索〉,《法令月刊》第50卷弟11期,頁10-19。
10. 王富仙(2011),〈探討人工生殖子女血統認識權--從釋字587號解釋談起〉,《法令月刊》第62卷第5期,頁33-72。
11. 王富仙(2015),〈代孕法律上親子關係之研究(下)〉,《法令月刊》第66卷第6期,頁63-94。
12. 王曉丹(2006),〈台灣親屬法的女性主義法學發展-以夫妻財產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1期,頁35-70。
13. 吳煜宗(2005),〈子女自我否認婚生性之權利─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的挑戰〉,《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頁213-224。
14. 吳煜宗(2011),〈《兒童權利公約》與台灣親子法──再訪子女知其出自的權利與釋字第587 號解釋〉,《台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2期,頁151-188。
15. 吳嘉苓(2002),〈臺灣的新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5期,頁1-67。
16. 李立如(2003),〈法不入家門?家事法演變的法律社會學分析〉,《中原財經法學》第10期,頁41-83。
17. 李立如(2004),〈朝向子女最佳利益的婚生推定制度〉,《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頁109-146。
18. 李立如(2007),〈親屬法修正的軌跡:從父權體制到個人權益保障〉,《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頁39-54。
19. 李立如(2012),〈親屬法變革與法院功能之轉型〉,《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4期,頁1641-1642。
20. 李淑玲(2004),〈人工生殖--女性主義的看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2期,頁43-51。
21. 李莉苓(2017),〈親子關係之決定-自婚生推定及認領之比較-探血緣與意思之角力〉,《月旦法學雜誌》第267期,頁153-166。
22. 林秀雄(2007),〈我國與日本關於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之比較研究〉,《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7期,頁113-125。
23. 林秀雄(2007),〈非生父之認領〉,《月旦法學教室》第57期,頁14-15。
24. 林秀雄(2007),〈論我國收養法之修正〉,《月旦法學雜誌》第151期,頁169-196。
25. 林秀雄(2008),〈收養認可之基準〉,《台灣法學雜誌》第118期,頁106-109。
26. 林秀雄(2010),〈親生父得否提起婚生否認之訴〉,《月旦法學教室》第89期,頁20-21。
27. 林秀雄(2012),〈人工生殖子女與受術夫妻之關係〉,《台灣法學雜誌》第210期,頁126-131。
28. 林秀雄(2015),〈日治時期台灣之收養制度(下)〉,《台灣法學雜誌》第265期,頁31-40。
29. 林秀雄(2015),〈臺灣收養制度之變遷與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37期,頁90-107。
30. 林昀嫺(2010),〈我國人工生殖法之挑戰與契機〉,《中原財經法學》第25期,頁63-111。
31. 林昀嫺(2011),〈配子捐贈者身分之揭露或保密〉,《2011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頁341-384。
32. 邱文聰(2007),〈從「人工生殖法」的適用主體談生育自由的雙面性格〉,《法令月刊》第58卷第8期,頁146-153。
33. 邱玟惠(2009),〈人工生殖子女親子法制之檢討與修法建議〉,《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3期,頁281-348。
34. 邱玟惠(2010),〈人工生殖子女親子法制之建構原則──從「生母恆定原則」到「生母推定原則」之省思〉,《台灣法學雜誌》第145期,頁81-84。
35. 侯英泠(2001),〈論人工生殖受術夫妻之手術同意書的法律效果〉,《成大法學》第2期,頁75-119。
36. 侯英泠(2006),〈從「子女最佳利益」原則檢視人工生殖法草案-檢視受術夫妻之條件與親子關係〉,《律師雜誌》第318期,頁16-29。
37. 施慧玲(2000),〈論我國民法親屬編之修正方向與立法原則-由二十世紀的成果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藍圖〉,《中正法學集刊》第3期,頁163-221。
38. 施慧玲(2000),〈論我國家庭法之發展與研究-一個家庭法律社會學的觀點〉,《政大法學評論》第63期,頁239-269。
39. 施慧玲(2004),〈論我國兒童人權法制之發展-兼談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之社會運動〉,《中正法學集刊》第14期,頁169-204。
40. 施慧玲(2007),〈民法親屬編之理想家庭圖像-從建構制度保障到寬容多元價值〉,《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頁19-38。
41. 施慧玲(2011),〈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到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兼談法律資訊之應用與台日比較研究方法〉,《台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2期,頁95-150。
42. 施慧玲(2015),〈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之社會分析與後續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40期,頁113-129。
43. 莊茂(2004),〈代理孕母法治化之探討〉,《思與言》第42卷第1期,頁155-209。
44. 莊錦秀(2008),〈代孕人工生殖法草案之芻議(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4期,頁21-36。
45. 莊錦秀(2008),〈代孕人工生殖法草案之芻議〉,《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3期,頁17-36。
46. 莊錦秀(2017),〈論「自幼撫養為子女」是否成立收養關係之判斷標準〉,《輔仁法學》第53期,頁117-171。
47. 郭書琴(2010),〈從「伴侶」到「父母」論身分法規範重心之轉變-兼評96年度養聲字第81號裁定〉,《成大法學》第20期,頁75-119。
48. 郭書琴(2011),〈從「孰為值得保護的家庭」與「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之具體化」觀點再思婚生否認之訴的實體與程序〉,《台灣法學雜誌》第180期,頁93-98。
49. 陳忠五(2011),〈2010 年民事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特刊,頁1699-1755。
50. 陳昭如(1999),〈權利、法律改革與本土婦運 ─ 以臺灣離婚權的發展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頁25-74。
51. 陳昭如(2002),〈創造性別平等,抑或與父權共謀﹖──關於臺灣法律近代西方法化的女性主義考察〉,《思與言》第40卷第1期,頁183-248。
52. 陳美伶(1997),〈人工生殖子女地位之認定〉,《政大法學評論》第57期,頁195-208
53. 陳英鈐(2007),〈人工生殖法的幾個問題〉,《法令月刊》第58卷第8期,頁117-127。
54. 陳清雲(2004),〈論人工生殖子女之親子關係〉,《醫事法學》第12卷第1-2期,頁21-35。
55. 陳惠馨(1992),〈中國固有法中的親子關係〉,《臺大法學論叢》第21卷第2期,頁429-456。
56. 陳惠馨(1995),〈民法親屬編之修正與社會變遷〉,《律師通訊》第195期,頁39-48。
57. 陳惠馨(1996),〈人工生殖技術對親屬法的衝擊〉,《高雄律師會訊》第1卷第12期,頁29-40。
58. 陳惠馨(2006),〈憲法解釋對身分法制發展之影響〉,《憲政時代》第32卷第1期,頁37-70。
59. 黃柏青、邱建勳(2011),〈親子鑑定簡介〉,《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26卷第12期,頁507-510。
60. 黃詩淳(2015),〈身分法發展回顧:2010-2014年之實務發展分析〉,《臺大法學論叢》第44卷特刊,頁1597-1637。
61. 雷文玫(1999),〈兩對父母親的拔河-從父母子女關係之認定看近來代孕合法化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頁46-59。
62. 雷文玫(2003),〈國家、父母與兒童少年權益間的拉鋸─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修法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頁116-127。
63. 雷文玫(2004),〈解構我國胚胎保護規範體系-發現父母生育自主的地位〉,《台大法學論叢》第33 卷第4 期,頁1-36。
64. 劉晏齊(2016),〈什麼要保護未成年人?兒少福利、法律與歷史的分析〉,《政大法學評論》第147期,頁83-157。
65. 蔡篤堅(1998),〈代孕法規新探-由衛生署長之施政理念談起〉,《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7期,頁35-40。
66. 鄧學仁(1997),〈親屬法之歷史與課題〉,《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2期,頁467-500。
67. 鄧學仁(1999),〈DNA之鑑定與親子關係之確定〉,《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4期,頁317-336。
68. 鄧學仁(2000),〈邁入新世紀之親屬法〉,《月旦法學雜誌》第62 期,頁70-86。
69. 鄧學仁(2005),〈論否認子女之訴與真實主義-評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頁211-221。
70. 鄧學仁(2005),〈親子關係之確定〉,《月旦民商法雜誌》第8期,頁5-17。
71. 鄧學仁(2007),〈評親屬法之修正〉,《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頁5-18。
72. 鄧學仁(2007),〈親屬法修正後之親子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46期,頁148-159。
73. 鄧學仁(2010),〈子女最佳利益之適用爭議與發展方向〉,《台灣法學雜誌》第155期,頁45-61。
74. 鄧學仁(2011),〈事實之父與法律之父〉,《台灣法學雜誌》第167期,頁93-98。
75. 戴東雄(1979),〈論我國收養法之現代化(一)〉,《臺大法學論叢》,第8卷第2期,頁201-245。
76. 戴東雄(1984),〈非婚生子女之認領〉,《臺大法學論叢》,第13卷第2期,頁253-259。
77. 戴東雄(1987),〈孩子,你的父母是誰〉,《醫事法學》第2卷第4-6期,頁146-165。
78. 戴東雄(2007),〈論民法親屬編修正內容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47期,頁5-34。
79. 戴瑀如(2006),〈DNA 與建立法律上親子關係的迷思〉,《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頁88-99。
80. 戴瑀如(2007),〈從德國立法例論我國新人工生殖法對親屬法之衝擊〉,《法令月刊》第58卷第8期,頁128-145。
81. 戴瑀如(2008),〈血緣、家庭與子女利益-從德國立法之沿革探討我國民法上的婚生否認之訴〉,《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2期,頁29-70。
82. 戴瑀如(2011),〈子女血緣認知權的實踐〉,《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3期,頁161-209。
83. 戴瑀如(2011),〈身分關係的成立與解消:第四講-親子關係之建立與解消──自然血親〉,《月旦法學教室》第102期,頁41-52。
84. 戴瑀如(2013),〈從實體法的觀點論家事事件法中之親生子女關係事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第219期,頁25-59。
85. 戴瑀如(2016),〈由歐洲人權法院裁判再探代孕之禁制與開放──論子女最佳利益之優位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253期,頁210-232。
86. 薛瑞元(1998),〈代孕所生子女的身分認定-誰是他的母親〉,《月旦法學雜誌》第38期,頁65-76。
87. 蘇淑貞(2006),〈談「人工生殖法」〉,《律師雜誌》第318期,頁30-35。
(二)碩士論文
1. 江佳樺(2016),〈代孕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 李淑玲(2006),〈代理孕母之倫理分析:代孕契約可行性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陳奕昕,(2016),〈同性家庭人工生殖子女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4. 陽佳君(2003),〈論代孕所生子女之法律地位〉,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 謝易達(2012),〈代孕法律問題之研究-現法與民法領域交錯的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 鐘佩蓉(2004),〈代孕與親子關係:一個倫理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專書
1. 林秀雄(2013),《親屬法講義》,三版一刷,台北市:元照。
2. 林菊枝、吳煜宗(2017),《臺灣親屬法論》,初版一刷,台北市:新學林9。
3. 高鳳仙(2014),《親屬法:理論與實務》,第15版,台北市:五南。
4. 陳惠馨(2016),《民法親屬編-理論與實務》,初版一刷,台北市:元照。
5.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1987),《民法親屬新論》,十三版一刷,台北市:三民。
6. 戴炎輝(1998),《中國法制史》,台北市:三民。
(四)專書論文
1. 林昀嫺(2017),〈超越99%的可能性-DNA親子鑑定服務之規範與實務〉,《身分法之回顧與前瞻-戴東雄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初版,台北市:元照,頁159-176。
2. 雷文玫(2005),〈生殖科技的身體政治-台灣代孕論述與規範的分析〉,《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初版,台北市:允晨文化,頁354-356。
3. 鄧學仁(2017),〈我國親子關係之立法課題與展望〉,《身分法之回顧與前瞻-戴東雄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初版,台北市:元照,頁12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