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4: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宜潔
研究生(外文):LU, YI-JIE
論文名稱:體操運動對ADHD國中生注意力表現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Gymnastic Exercise on ADH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ention Performance
指導教授:龔憶琳龔憶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NG, I-LIN
口試委員:蔡宗晏卓國雄
口試委員(外文):CAI, ZONG-YANZHUO, GUO-XIONG
口試日期:2018-08-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1
中文關鍵詞:電腦化注意力診斷測驗(CADA)圖畫注意力語文注意力視覺分析
外文關鍵詞:Computerize Attention Diagnostic Assessment(CADA)picture attentionlanguage attentionvisual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5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目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簡稱過動症)為目前常見的兒童與青少年疾病之一,近年來,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大腦能帶來正向的效益。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體操運動對ADHD國中生注意力表現之影響。方法:以領有醫師診斷證明,且經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確認,並接受學校個別化教育之兩名ADHD國中生為受試對象,進行為期八週,一週兩次,每次三十分鐘的體操運動。分別以電腦化注意力診斷測驗(Computerize Attention Diagnostic Assessment, CADA)比較受試者在實驗前後是否有所差異;及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進行課堂觀察資料蒐集,採用單一受試研究中A-B-A’實驗設計,並以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比較受試者在實驗前、實驗間與實驗後,注意力是否有所變化。結果:受試者於八週體操運動介入後,圖畫注意力、語文注意力及三因素總分皆有所提升;上課行為觀察中,注意力有所提升,並於體操運動撤除後,有維持效果,但時間未達一週。結論:八週體操運動對ADHD國中生注意力有正向改善之效果。
Objective: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one of th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exercise can bring positive benefits to the brai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ymnastic exercise on the attention of ADH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wo ADHD students with a doctor’s diagnosis certificate were recruited in the study. Besides, they received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 from school as well. The researcher helped the two students get used to exercising for thirty minutes each time, two times a week and lasted for eight straight weeks. Computerized Attention Diagnostic Assessment (CADA) was used to see if the subjects had different re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a non-focused behavior observation recording form. Withdrawal designs was used in the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and the subjects were compared in visual analysis to see if their attention has change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gymnastic exercise for eight weeks, the attention of pictures and languages, the total score of the three factors were all improved As for the behavior observation in class, the attention was improved. Even if the gymnastic exercise was removed, it still had maintenance effects, but only lasted for less than a week. Conclusion: The eight-week gymnastic exercis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ttention of ADH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謝 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3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ADHD特性之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運動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運動與ADHD之相關研究 17
第四節 體操運動之相關研究 25
第五節 文獻總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8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8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29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2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測驗工具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6
第四章 結果 37
第一節 體操運動對注意力之影響 37
第二節 體操運動對注意力行為表現之影響 41
第五章 討論 46
第一節 體操運動對注意力之影響 46
第二節 體操運動對注意力行為表現之影響 4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建議 51
參考文獻 52
一、中文部分 52
二、西文部分 57
附錄一 58
附錄二 60
附錄三 61

一、中文部分
王乙婷、何美慧 (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特殊教育學報,18,21-54。
王文宜、陳宥宜、藍梅芬、林啟川 (2015)。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運動與健康研究,4(2),17-28。
王文宜 (2005)。教育性體操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創造力與兒童社交技巧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王孔雀 (2008)。台灣小學體操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0)(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王智畇 (2006)。射箭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及社會技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駿濠、張哲千、梁衍明、邱文聲、洪蘭、曾志朗、阮啟弘 (2012)。運動對孩童認知功能及學業表現的影響: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2),65-94。
古博文、蘇巨湧、陳俐蓉、李宜珊、蔡佩舒、劉羿德 (2016)。桌球訓練對國小學童注意力向度之影響。成大體育學刊,48(2),33-53。
台灣精神醫學會 (2014)。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新北市:合記圖書。
江依蓁 (2018)。走繩運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不專注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辛志鴻 (2012)。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情緒智能及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杜正治 (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杜美芬 (2012)。十週健身運動對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學業成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宏鎰 (譯) (2017)。認知心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Sternberg, R. J., & Sternberg, K., 2016)
呂秋蓮、陳明終、孟瑛如、田仲閔 (2015)。國小普通班教師面對ADHD學生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現況調查與研究。特教論壇,19,85-101。
余建霖、蔡侑蓉、洪巧菱、黃崇儒、吳建霆、洪聰敏 (2016)。中強度急性運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孩童空間工作記憶的影響。體育學報特別議題專刊,49(S),33-46。
吳湘涵 (2010)。水中運動對於ADHD兒童反應時間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吳靜亭 (2016)。視覺教材注意力訓練改善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孟瑛如、謝瓊慧 (2012)。國小ADHD出現率、鑑定、藥物治療與教養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5,1-34。
孟瑛如、簡吟文 (2016)。孩子可以比你想得更專心:談注意力訓練(第二版)。新北市:心理。
邱俐怡、成和正 (2015)。規律健走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115-123。
林士堯 (2013)。電腦遊戲教學對國小ADHD學童專注力影響之研究。東亞論壇,480,67-82。
林志謙 (2016)。體操訓練對兒童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表現影響之事件關聯電位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晉榮、侯堂盛、張言司 (2007)。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健康體適能與運動技能之研究。中正體育學刊,1(1),23-35。
林湘琪 (2009)。瑜珈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分心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鋐宇、周台傑 (2010)。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2),29-53。
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 (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周正修、陳錫洲、陳永煌、羅慶徽 (200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基層醫學,22(9),304-310。
洪巧菱 (2011)。運動~讓我更專心-運動促進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專注力。學校體育,123,50-54。
俞智贏 (2007)。你也可以成為體操教學高手-談體操教學理念與做法。大專體育,88,1-5。
徐庭蘭、許芷菀 (2009)。黏土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持續性注意力行為歷程分析。幼兒教育,294,35-56。
高曉華 (2014)。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連文宏、洪儷瑜 (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藥物原理及其相關議題。應用心理研究,49,89-110。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齡方 (2011)。晨間瑜珈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上課專注力表現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芝綺 (2012)。知覺動作訓練對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與反應時間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商志雍、高淑芬 (2010)。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臺灣醫學,14(4),395-400。
商志雍、高淑芬 (2011)。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從行為表現型到內在表現型與基因型。臺灣醫學,15(4),375-383。
郭婷婷、曾雯琦 (2014)。運用柔道運動輔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治療-案例分析。源遠護理,8(2),56-62。
陳玟潔、詹元碩、呂莉婷、詹美玲、孟範武 (2013)。探討健身運動對ADHD兒童認知功能之效益。中原體育學報,2,50-57。
陳亭君、潘倩玉 (2010)。運動或動作訓練對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徵狀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季刊,24(3),64-72。
陳亭君、潘倩玉 (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動作發展相關能力與改善策略。中華體育季刊,24(4),93-102。
陳美妙、張高賓 (2014)。認知行為遊戲治療對ADHD兒童干擾行為之成效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6,1-28。
陳凌莉、曾明郎 (2013)。獨輪車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與活動量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3),140-149。
陳國欽 (2012)。快走訓練對課後安親班高年級學生腦波及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登郎 (2008)。行為改變技術在過動兒行為塑造之運用。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7年度,805-811。
陳湘淳、蔣文祁 (2011)。注意力控制在工作記憶發展中的角色。應用心理研究,52,95-127。
許齡方 (2014)。治療性運動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工作記憶及問題行為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國明 (2003)。體操運動的前庭刺激課程對幼兒肢體協調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黃竣淯 (2007)。運動治療對過動症學童注意力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瓊瑱 (2010)。體操運動訓練對發展協調障礙之青少年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瓊瑱、謝錦城 (2010)。體操運動教學介入訓練對發展協調障礙學童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4(4),60-69。
湯億雯 (2011)。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元碩、何金山、吳湘涵 (2011)。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心理生理機轉與運動訓練效益。大專體育,144,69-75。
葉舜貿 (2014)。團體跳繩教學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慈慧玲 (2011)。結構式扯鈴方案對國小原住民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其注意力促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淑君 (2014)。運動遊戲介入對學齡前ADHD兒童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慧蓮 (2013)。運動強度對學習專注力與反應時間的影響---以跳繩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褚增輝 (1997)。褚氏注意力測驗。臺北市:華健國際企業。
衛生福利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 (2015),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衛生福利部:臺北市。
蔡曉薇 (2009)。完整認知行為治療對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兒童的療效:以症狀量表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劉安鈞、林瑞興 (2012)。體操運動對兒童感覺統合發展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5,144-153。
劉昱志、劉士愷、商志雍、林健禾、杜長齡、高淑芬 (200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中文版Swanson, Nolan, and Pelham, Version Ⅳ(SNAP-Ⅳ)量表之常模級信效度。台灣精神醫學,20(4),290-304。
鄭昭明、陳億貞 (譯) (2016)。普通心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Sternberg, R. J., 1997)
鄭信雄、葉子成、盧信宏、莊銘爐、顏樂美、方慧琴、林麗慎 (2006)。功能性磁振造影顯示密集式感覺運動訓練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的療效。特殊教育季刊,101,9-16。
鄭信雄 (2013)。感統運動訓練手冊。臺北市:書泉。
鄭胤序 (2009)。武術訓練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上課不專注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嬌娥 (2010)。感覺運動遊戲對幼兒心肺功能與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謝潄石、蔡亨、洪聰敏 (2016)。健身運動與兒童認知功能:協調性運動的效果。臺灣運動心理學會,16(1),79-96。
謝藝綾 (2009)。五分鐘不同強度運動對國小學童選擇性注意力測驗及簡單反應時間測驗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簡佑蓉、詹元碩 (2013)。跑走運動對於注意力與抑制功能立即性之影響。臺灣體育論壇,7,37-46。
蘇巨湧、李宜珊、古博文 (2014)。十二週桌球訓練對國小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3,127-136。

二、西文部分
Ahmed, G. M., & Mohamed, S. (2011). Effect of regular aerobic exercises on behavioral,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Life Science Journal, 8(2), 366-371.
Barkley, R. A. (2013). Taking Charge of ADHD, Third Edition: The Complete, Authoritative Guide for Parents. New York, NYC: Guilford.
Gawrilow, C., Stadler, G., Langguth, N., Naumann, A., & Boeck, A.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 With Symptoms of ADHD.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20(2), 151-162.
Kazdin, A. E. (2014). 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Applied Settings (7th ed). Long Grove, IL: Waveland Press.
Newell, K. M. (1985). Coordination, control and skill.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7, 295-317.
Ratey, J. J., & Hagerman, E. (2012). Spark :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 New York, NYC: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Reza, A. B., & Hamid, F. (2011). Biological Effects of cycling exercise on reducing symptoms of children'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nals of Biological Research, 2(6), 617-623.
Rhodes, S. M., Coghill, D.R., & Matthews, K. (2005).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stimulant-naive boys with hyperkinetic disorder.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5(8), 1109-1120.
Schlosser, R. W., & Sigafoos, J. (2006).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s for person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narrative review of comparative 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studi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7(1), 1-29.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2001b). Improving attention and managing attentional problems: Adapting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to adults with ADD.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31, 359-375.
Teicher, M., Anderson, C., Polcari, A., Glod, C., Maas, L., & Renshaw, P. (2000). Functional deficits in basal ganglia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shown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laxometry. Nature Medicine, 6(4), 470-47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