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2: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仁俊
研究生(外文):LIN, JEN-CHUN
論文名稱:SH150 方案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及學業成績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s of SH150 Program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龔憶琳龔憶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NG, I-LIN
口試委員:蔡宗晏卓國雄
口試日期:2018-08-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3
中文關鍵詞:運動自覺量表國語數學
外文關鍵詞: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MandarinMathema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3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以SH150方案進行八週運動後,對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績是否有所影響。方法:以兩個班級,每班25名國小五年級學童為受試對象,採立意取樣分為實驗組(年齡:10.84±.37歲;身高:149.04±7.61公分;體重:46.64±10公斤)及控制組(年齡:10.64±.49歲;身高:148.69±7.08公分;體重:48.87±11.93公斤)。實驗組利用八週,每週5天,每天利用3次10分鐘下課時間,共30分鐘進行運動,每次運動結束後,以運動自覺量表建立個人身體活動狀況的知覺感受;控制組則從事非身體活動之靜態課程。受試者在實驗前後皆接受體適能測驗,並收集期中、期末考之國語、數學兩科紙筆測驗成績,作為學業成績;資料處理以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比較。結果:一、八週運動後,實驗組的肌耐力、爆發力與心肺耐力適能均顯著優於控制組(p <.05),但兩組間的身體質量指數與柔軟度適能皆無顯著差異;二、八週運動後兩組間的國語與數學成績均無顯著差異。結論:八週SH150方案有助於肌耐力、爆發力與心肺耐力適能的提升,但無助於增進學業成績表現。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H150 program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Participants were 50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y were Purposive Sampling assigned 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Age:10.84±.37;Height:149.04±7.61cm;Weight:46.64±10kg) and control group(Age:110.64±.49;Height:148.69±7.08cm;Weight:48.87±11.93kg).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articipated in 30 minutes exercising (3 school break times, 10 minutes for each ) five times a week, and last for 8 weeks. After exercising, we got the data of physical awareness from intervention group by testing the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 measured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of all students, and analyzed it through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method.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muscular endurance, explosiveness and cardiovasular fitness, while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BMI, flexibility and school performance. Conclusion: SH150 program for 8 weeks can improve on muscular endurance, explosiveness and cardiovasular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ut no differences on school performance.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體適能意義與重要性 7
第二節 不同SH150方案推動方式之分析 13
第三節 運動對體適能之影響 15
第四節 運動與學業成績相關之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8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8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29
第四節 測驗方法與工具 3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比較 33
第四章 結果 34
第一節 SH150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34
第二節 SH150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學業成績之影響 40
第五章 討論 43
第一節 SH150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43
第二節 SH150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學業成績之影響 4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48
第一節 結論 48
第二節 建議 48
參考文獻 49
附錄一 57
附錄二 58
附錄三 59
附錄四 60
附錄五 61
附錄六 62

中文部分
王淑珍 (2011)。瑜珈教學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鵬勝 (2009)。不同年級國小男女學童體適能、每日消耗熱量與學科成績差異之比較-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王駿濠、張哲千、梁衍明、邱文聲、洪蘭、曾志朗、阮啟弘 (2012)。運動對孩童認知功能及學業表現的影響: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2),65-94。
尤秀芳 (2011)。體感式拳擊遊戲對肥胖學童心肺耐力、肌力及瞬發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佘宛諭 (2011)。體感式運動電玩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杜美芬 (2012)。十週健身運動對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學業成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弦青 (2009)。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體適能及注意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佩貞 (2015)。新北市聖心女中推動SH150方案策略。學校體育,146,90-100。
李鳳珠 (2011)。四十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月卿、鄭信雄 (1996)。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實施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
沈建國、郭癸賓、林秀卿 (2012) 。體重過重學童介入運動後對健康體適能提升效果。屏東科大體育學刊,1,67-76。
李榮泰 (2012)。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討。第五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裕益 (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1-13。
邱俊惟 (2012)。國小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邱連娣 (2008)。課間快走運動對國小學童記憶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吳鈺淳 (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吳豪哲、洪偉欽 (2014)。有氧舞蹈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記憶力的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2),110-118。
林巧惠 (2009)。國高中體適能與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以二林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台中市。
林欣怡 (2012)。抗力球核心肌群訓練對國小競技啦啦隊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琬庭 (2017)。跳繩運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林晏碩 (2015)。國小學童實施八週不同熱身運動方式對於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林宗甫 (2018)。實施零時體育計畫對國中學生體適能及學業成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林正常 (2011)。運動生理學,師大書苑,台北市。
林正凱 (2016)。國民小學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本源 (2015)。金門地區學校推動SH150方案之現況分析。學校體育,146,70-77。
林均璉 (2015)。你興動了嗎?談學校推動SH150。師友月刊,573,90-93。
林彥廷 (2010)。阻力訓練對國小學童肌力、身體組成及心律變異度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莉婷 (2011)。不同形式跳繩運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平衡能力與敏捷性之訓練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清玉 (2011)。十週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林學宜、董至聖 (2000)。登階訓練對心肺耐力、肌耐力及肌力影響之研究,宜蘭技術學報,5,131-134。
林啟川、莊林貴、周麗卿、許義章、張秋煉 (2001)。運動與健康體適能,北體學報,9,243-254。
周熙平 (2008)。跳繩訓練對學童骨質密度及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小理 (2014)。12週超慢跑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台南市。
洪文彬 (2014)。SH150方案對國小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台中市某國民小學跳繩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康體發展局體育研究部 (2001)。運動學業,相輔相承。香港:香港康體發展局。
教育部 (1999)。教育部重要體育工作報導,國民體育季刊,28(1),184。
教育部體育署 (2013)。體育政策白皮書,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4133&ctNode=300&mp=11
教育部體適能網 (2013)。健康體適能測驗方法及評量標準。 取自
  http://www.fitness.org.tw
教育部體育署 (2015)。SH150方案-推動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策略。取自https://www.sa.gov.tw/wSite/ct?xItem=10817&ctNode=691&mp=11
教育部體育署 (2015)。SH150方案。 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0817&ctNode=691&mp=11&idPat
h=214_267
教育部體適能網 (2018)體適能指導,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教育部體適能網 (2018)。體適能常模。 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model08.php
翁悅珍、陳五洲 (2015)。臺灣中小學培養運動習慣與落實體適能政策之初探。大專體育,134,20-29。
張弘明 (2007)。運動介入對國中過重及肥胖男學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育瑞 (2011)。12週有氧舞蹈課程對大專學生體適能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6(4),58-65。
張蓓貞 (2011)。健康促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新文京出版公司,台北。
張家銘 (2012)。不同頻率晨光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以臺中市南屯區東興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育愷、林珈余 (2010)。身體活動對孩童認知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4(2),83-92。
陳宏仁 (2008)。十二週規律羽球運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男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承璋 (2015)。就是懶!臺灣國民運動量「全球墊底」。 取自
http:/ /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6736
陳俊男 (2012)。慢跑對心肺適能提升及學業成績影響之研究—以安順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陳美佐 (2009)。慢跑運動對照服員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護理之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陳冠仲 (2012)。十二週規律羽球課程對國小肥胖男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莉莎 (2014)。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情緒智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博智 (2008)。集中式與分散式「新式健康操」訓練對學童健康體能和骨質密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盈淳 (2014)。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之探討-以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海洋運動休閒系學生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31-38。
陳瓊豐 (2010)。音樂介入健走訓練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淑貞、林文忠 (2009)。大專體育課程介入體適能改善策略對學生心肺耐力成效之分析-以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為例,育達學院學報,18,193-206。
陳順益、黃毅志 (2015) 。解除Coleman 等人報告書的魔咒:學校中的班級因素對學業
成績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 (2),111-138。
郭世明 (2013)。依零時體育計畫實施晨光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課業學習之影響-以臺中市西岐國小六年級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州科技大學,彰化縣。
郭宜禎 (2009)。兩所國小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台中市。
郭世傑、王正松 (2001)。慢跑者和無規律運動者心血管疾病盛行率之比較研究。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2,25-43。
莊美華、林清山、吳慧君、葉麗琴 (2014)。身體活動介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 適能之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183-197。
湯善森 (2005)。體適能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政大體育研究,17,79-90。
健康世界編輯部 (2016)。SH150校園運動 So easy,健康世界,480,29。
黃淑芳 (2014)。跳繩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
市。
黃榮宗、林貴福 (2014)。八週不同模式有氧運動訓練對心肺耐力與安靜心率變異度的 影響,文化體育學刊,(17),1-11。
黃毅志、陳怡靖 (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
會學研究,5(2),77-118。
黃毅志、陳俊瑋 (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
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紀嘉琪 (2011)。跳繩運動對國中男女學生身體組成影響之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許雅芳 (2013)。國小學童實施八週不同熱身運動方式對於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彭國原 (2013)。新式健康操對高中生健康體適能與聲光反應及平衡感之影響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楊金裕 (2013)。集中或分散式跳繩運動對肥胖男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楊淑如 (2015) 。核心肌群訓練對國中男生田徑選手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楊淑雲 (2005)。國小學童課間身體活動強度與體適能表現暨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文麗、葉靜月 譯 (2008)。Petra, T.著: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的學習。台北市:天下文化。
廖本民 (2006)。健康體適能概念及測驗評量辦法探討,通識教育學報,9,145-154。
廖嘉信 (2014)。休閒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以樂趣化跳繩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趙麗雲 (2006)。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之總評,體育季刊,22(1), 35-46。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8)。樣本試題-問卷。
http://pisa.nutn.edu.tw/sample_qa_tw.htm
劉有為 (2011)。游泳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劉順正 (2007)。跳繩運動訓練對過重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先翔 (2015)。以統整策略深化SH150運動方案。學校體育,151,66-74。
劉芳遠 (2015) 。「六星級」的運動-新竹市推動SH150方案概況。學校體育,147,56-64。
劉怡婷 (2011)。分散式走樓梯運動促進啟智學校國中階段學生健康體位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賢貴 (2015)。談SH150方案之有效落實策略-以高雄市國小實施為例,學校體育,148,77-89。
蔡清華 (2009)。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身體意象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體操 (2016) 。運動讓學習更有力。師友月刊,585,19-23。
謝志典 (2015)。跳繩運動對國中學生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彰化縣。
謝維玲 譯 (2009)。Ratey著: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新北市:野人文化。
謝維玲 譯 (2012)。Ratey著:聰明學習靠運動。新北市:野人文化。
謝慶龍 (2014)。體育課不同身體活動方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業成績之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謝孟修、姚閔懷 (2015)。以SH150方案為基礎之問題解決導向多元體育活動規劃 ─以
臺東縣瑞源國小為例,學校體育,147,35-43。
闕月清 (2003)。體育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體育學報,35,193-206。
鍾宜橋、許柏仁、潘倩玉 (2016)。複合式直排輪課程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與動 作技巧之影響,體育學報,49(2),209-221。

英文部分
Borg, G.(1982). Psychophysical bases of perceived exertio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4 , 371-381.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 California physical fitness test: Report to the governor and legislature. Sacramento, CA: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 Division.
Castelli, D. M., Hillman, C. H., Buck, S. M., & Erwin, H. E. (2007).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ird- and fifth-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9(2),239-252.
Donnelly, J. E., Greene, J. L., Gibson, C. A., Smith, B. K., Washburn, R. A., Sullivan, D.K., Ryan, J. J. (2009).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the Curriculum (PAAC):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minis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eventive Medicine, 49(4), 336-341.
Donnelly, J. E., & Lambourne, K. (2011). Classroom-based physical activity, cogni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reventive Medicine, 52(1), S36-S42.
Dwyer, T., Sallis J.F, Blizzard, L., Lazarus, R., Dean, K. (2011). Rela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2001;13:225–237.
Grissiom, J. (2005).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xcercise Pysiologyonline, 8(1) ,11-24.

Haga, M.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competence in children. Child: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4(3), 329-334.
Hillman, C. H., Castelli, D. M., & Buck, S. M. (2005). Aerobic fitness and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healthy preadolescent children.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37(11),1967-1974.
Rowland, T. 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1L. : Human Kinetics.
Roberts, C. K., Freed, B., & McCarthy, W. J. (2010). Low aerobic fitness and obesity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in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156(5), 711-7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Obesity and overweight. Retrieved May 23, 2006, from WHO Web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