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1)。高雄:麗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8)。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清山、林天佑(2012)。標準本位評量。教育研究月刊,第221期,頁133-134。
吳璧純(2013)從三種評量類型看多元評量的意義。新北市教育季刊,8,20-24。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頁30-37。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永豐(2012)。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永豐(2015)。新課綱,新觀點—能力指標的困境與調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頁 203-207林佳慧、劉理枝(2016)。遇見‧預見‧看見改變發現美一個自編校本課程。十二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講義。
洪中夫(2010)。玩出反思力:101個活化教學的動態反思技巧。臺北市:校園書房出版。
洪裕宏(2008)。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511-S-010-001)。臺北市:陽明大學。
范信賢(2016a)。導讀:《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5期。
范信賢(2016b)。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國家教育研究院。
范信賢、陳偉泓(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教育脈動,5。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Q&A。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更新附錄二)。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b)。十二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課程手冊初稿。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可婷譯(2010)。焦點團體研究法(原作者:Rosaline Barbour)。新北市:韋伯文化。
張景媛(2017)。素養導向學習單元設計教案格式。初任教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增能研習研習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景媛、林佳慧(2017)。素養課程設計思考圖。綜合活動領域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發展與實例。教育研究月刊,第275期,頁034-049張景媛、林佳慧(2017)。綜合活動領域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發展與實例。教育研究月刊,第275期,頁034-049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伯璋(2010)。臺灣國民核心素養與中小學課程發展之關係。課程研究,5(2),1-26。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95-2511-S-003-001。
陳佩英(2017)。素養課程設計思考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愛思客教師團隊。
童鳳嬌(2012)。十二年國教的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78),169。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臺灣東華。
楊俊鴻、蔡清田(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當中的素養導向報告講義。國家教育研究院。
歐用生(1987)。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文景書局。
蔡居澤(2005)。反思手冊。綜合活動課程與教學研究。未出版。
蔡居澤(2017)。綜合活動學習表現之表現描述。臺師大心測中心。
蔡明學(2012)。從學習核心素養探究國際的教育政策發展之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07期。蔡美華(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原作者:Geoffrey E. Mills)。臺北市:學富文化。
蔡清田(2010)。從課程學理基礎論國民核心素養研究的重要性。論文發表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辦之「現代公民素養教育研討會」,臺北市。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高等教育。
蔡清田、洪若烈、陳延興、盧美貴、陳聖謨、方德隆、林永豐、李懿芳(2012)。K-12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與各領域課程統整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賴麗珍(譯)(2008a)。重理解的課程設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賴麗珍(譯)(2008b)。善用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專業發展實用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賴麗珍(譯)(2008c)。善用重理解的課程設計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明娟(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評量研習講義。國家教育研究院。
西文部分
Beckett,D.(2008). Holistic competence:Putting judgments first.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9(1),21-30.
Borich, G. D. (2004).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Education.
Campbell, M, D., & Harris, S. L. (2001). Collaborative theme building: how teacher write integrated curriculum.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Clandinin, J., & Connelly, M.(1992).Teacher as cutticulum maker. In P.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pp. 363-401). New York, NY: Macmillan.
Dweck, C. S.(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NY: Ballantine Books.
Earl, L.(2003).Assessment as learning:Using classroom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
Europa(2011). Re: European commission education & training.
Klein, M.F.(1985).Curriculum design. In Husen & Postleth waite,1163-70.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Tighe, J., & Wiggins,G. (2013). Essential question: Opening doors to student understanding.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iggins. R.(2002).Assessment crisis:The absence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Phi Delta Kappan,83(10),58-65.
Tosoukas, H. (2003). Do we really understanding tacit knowledge? In M. Easterby-Smith & M. A. Lyles(Eds.), Handbook of organiz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pp. 410-427). Oxford, UK:Blackwell.
Tyler, R.W.(1949).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yler, R.W.(1979).Educational improvements best served b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haffarzick, J& Sykes, G.(eds.) Value conflicts and curriculum issues.(pp.237-162) California:McCutchan Pub.Co.
Wiliam, D.,& Thompson, M. (2008). Integrating assessment with learning: What will it take to make it work? In C.A. Dwyer (Ed.), The future of assessment: Shap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53-82). New York, N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