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曼詩,《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82)。
2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3)。
3 林煊哲著,《繪畫中社會關懷與象徵手法的結合》(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4 高宣揚,《進入精神分析的世界-佛洛伊德學說概論》,(台北市:洞察出版社,1987)。
5 陳朝平,《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6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北京:牛津,1985)。
7 黃深勳,《文化藝術與心靈管理》,(台北:空大,2000)。
8 黃美香,《童心未泯-自我內心異想世界之探索》,(嘉義大學視覺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9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1991)。
10 黃深勳,《文化藝術與心靈管理》,(台北:空大,2000)。
11 惲壽平,《甌香館畫跋》,收錄於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華正書局)。
12《西方美術名著選譯》,宗白華翻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3 Freud, Sigmund 在1908年的論文:《作家與白日夢》,孫慶民譯。收錄於: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 (車文博鍽),(台北:長春,1908)。│
14 Freud, Sigmund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夢的解析》,(台北:左岸文化,2010)。
15 Isabella Ascoli 主編,楊榮甲譯,《巨匠美術周刊-馬格利特100期》,(臺北:錦繡出版,1994)。
16 Jung,Carl Gustav 榮格把原型(Archetype)這概念稱為「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即指源於遠古時期的社會經驗所形成的人類普遍的心理結構產物。(鴻鈞譯,1990)
17 John Milner ,《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象徵主義及新藝術。(台北:台灣大英百科,1988)。
18 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 (Jung’s Map of the Soul:an introduction) 》,朱侃如譯,(台北縣:立緒文化,2003)。
19 引文出自 Theories of Modern Art, ed. By Herschel B. Chipp,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pp. 450 (中文版: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共二冊,台北:遠流,1995) 。
20 網路畫廊,《名畫檔案》,http://www.ss.net.t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