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一)專書
Barker, Chris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2004年。
C. Danto, Arthur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Giddens, Anthony著,方文、趙旭東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臺北:左岸出版社,2002年。
H. Turner, Jonathan著,邱澤奇、張茂元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臺北:華夏出版社,2007年。
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歷代經典學派》,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8年。
Tucker, Mercia著,吳介禎譯,《藝術論述:後現代藝術與文化的對話》,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0年。
何文玲,《學院藝術批評教學理論之研究:形式主義、脈絡主義、及其整合之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2008年。
吳超然,《臺灣當代美術大系:水墨與書法》,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呂佩怡,《臺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5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李宜修,《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1980~200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李欽賢,《臺灣美術閱覽》,臺北:玉山社,1996年。
沈宗騫(清),《芥舟學畫編》,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
林章湖,《「後現代」與臺灣當代水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
林惺嶽,《帝國的眼睛:林惺嶽藝術評論及學術文集》,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5年。
林惺嶽,《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
林葆華、雷逸婷,《立異:九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年。
段得智,《主體生成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倪再沁,《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雄獅美術,1995年。
倪再沁,《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
倪再沁,《臺灣美術論衡》,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
倪再沁、李思賢、徐婉禎、范峻銘、安懷冰,《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5年。
倪梁康,《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識》,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高千惠,《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3年。
高千惠,《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4年。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年。
高千惠,《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郭繼生,《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圖書出版社,1991年。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陳映真,《中國結: 政論及批判卷》,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曾媚珍、吳慧芳編,《典藏.對話:演繹臺灣當代水墨》,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年。
楚戈,《我看故我在:楚戈藝術評論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 自然.文化 認同.差異 純粹.混雜》,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
廖新田,《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蔡昭儀編,《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年。
蕭瓊瑞,《1991臺灣藝評選》,臺北:炎黃藝術文教基金會,1992年。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論集》,臺中:伯亞出版社,1991年。
蕭瓊瑞、林伯欣,《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
謝里法,《臺灣出土人物誌》,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4年。
謝東山,《臺灣當代藝術:1980-2000》,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
(二)期刊與專文
王白淵,〈對國畫派系之爭有感(上)(下)〉,《聯合報》(八),1959.10.7。
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文物》3:4,1955.3,頁42-43。
王秀雄,〈戰後臺灣現代中國水墨畫發展的兩大方向之比較研究-劉國松、鄭善禧的藝術歷程與創造心理探釋〉,收錄於陳樹升編,《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1994,頁87-90。
王柏偉,〈後現代之後與藝術的未來-尋找藝術跨域的理論與歷史位置〉,《藝術家》436,2011.9,頁259-263。
王家驥,〈中心關照年代的新臺灣圖像〉,收錄於林葆華、雷逸婷編,《立異:九○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頁11-14。
王嘉驥,〈在傳統邊緣-拓展當代水墨藝術的視界〉,《藝術家》281,1998.10,頁472-477。
王嘉驥,〈從反聖像到新聖像-後解嚴時期的臺灣當代藝術〉,收錄於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流變與幻形:臺灣當代藝術穿越九零年代》,臺北:世安文教基金會,2001,頁98-128。
王福東,〈新生代美術再議〉,《雄獅美術》259,1992.9,頁26-32。
王耀庭,〈一九九三年的水墨畫壇〉,《雄獅美術》274,1993.12,頁19-23。
王耀庭,〈從閩習到寫生—臺灣水墨繪畫發展的一段審美認知〉,收錄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編,《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頁123-151。
白適銘,〈「戰後」如何前衛?-李仲生的現代繪畫策略與戰後臺灣美術方法論〉,《臺灣美術》95,2014.1,頁4-35。
白適銘,〈視覺邏輯中的真實與虛擬-吳宥鋅「極化之華」系列及其影像奇觀〉,《藝術家》492,2016.5,頁384-385。
白適銘,〈廢除「國畫」之後-戰後臺灣水墨畫「東亞文化共同體」思想之形成〉,《臺灣美術》104,2016.4,頁56-69。
朱紀蓉,〈文化傳輸:從臺灣的超級大展談起〉,《現代美術》166,2013.2,頁98-103。
何懷碩,〈我看當代水墨畫〉,《藝術家》142,1987.3,頁108-116。
何鐵華,〈論中國繪畫的創造-現代水墨畫商榷〉,《雄獅美術》50,1975.4,頁34-43。
吳小蕙紀錄,〈臺灣水墨發展座談會〉,《雄獅美術》246,1991.8,頁124-137。
呂松穎,〈當代水墨「材料學」初探〉,《書畫藝術學刊》5,2008.12,頁323-350。
李仲生,〈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蕭瓊瑞編,《李仲生文集》,臺北:臺北市美術館,1994,頁15-18。
李仲生,〈國畫的前途〉,收錄於蕭瓊瑞編,《李仲生文集》,臺北:臺北市美術館,1994,頁130-132。
李仲生,〈論現代繪畫〉,《雄獅美術》105,1979.11,頁90。
沈揆一,〈以水墨作為文化認同:現代中國山水畫探究〉,收錄於李振銘、楊永源編,《匯墨高升: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頁165-185。
林玉山,〈略述國畫初步〉,收錄於臺北市美術教育推廣組編,《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臺北:臺北市美術館,1991,頁204-208。
林玉山,〈脫韁惟賴寫生勤〉,收錄於臺北市美術教育推廣組編,《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臺北:臺北市美術館,1991,頁210-212。
林玉山,〈談國畫寫生的重要性〉,收錄於臺北市美術教育推廣組編,《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臺北:臺北市美術館,1991,頁240-242。
林玉山,〈藝道話滄桑〉,收錄於臺北市美術教育推廣組編,《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臺北:臺北市美術館,1991,頁192-201。
林伯欣,〈九0年代後期當代藝術策展的論述形構:兼論臺灣美術主體位置的流變〉,《中外文學》29:7,2000.12,頁4-40。
林惺嶽,〈彩筆耕耘下的臺灣美術〉,收錄於郭繼生編,《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圖書出版社,1991,頁136-148。
林惺嶽,〈臺灣民俗文物與現代繪畫〉,《藝術家》7,1975.12,頁57。
林惺嶽,〈臺灣美術自主意識的崛起及其未來〉,收錄於郭繼生編,《臺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頁246-250。
林銓居主持;黃寶萍記錄,〈臺灣當代水墨繪畫的現況及未來展望〉,《藝術家》280,1998.9,頁346-352。
姚瑞中,〈作為一個個藝術團體砌疊而成的碉堡〉,《現代美術》166,2013.4,頁44-49。
姚瑞中,〈脫胎換骨-1995年至2005年的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幾個面向〉,《臺灣美術》61,2006.5,頁38-45。
洪伶慧,〈穿越迷離-異象限激撞的臺灣當代藝術〉,收錄於洪伶慧編,《迷離島:臺灣當代藝術視象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2,頁65-69。
倪再沁,〈中國水墨.臺灣趣味-臺灣水墨發展之批判〉,《雄獅美術》244,1991.6,頁150-159。
倪再沁,〈水墨的建立、崩解與重探-臺灣水墨發展的沉思〉,《雄獅美術》246,1991.8,頁138-149。
倪再沁,〈西方美術.臺灣製造-臺灣現代美術的批判〉,《雄獅美術》242,1991.4,頁114-133。
倪再沁,〈臺灣美術史.臺灣意識〉,《雄獅美術》251,1992.1,頁193-201。
倪再沁,〈臺灣現代美術的變遷〉,收錄於王庭玫編,《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頁47-65。
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初探(下)-臺灣新生代美術的再檢證-繪畫篇〉,《雄獅美術》257,1992.7,頁36-68。
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初探-臺灣新生代美術的再檢證〉,《雄獅美術》255,1992.5,頁32-51。
夏可君,〈空白的活化-水墨藝術的現代性轉化原理〉,收錄於于海元主編,《水+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17,頁10-16。
孫立銓,〈西方美術在臺灣美術發展中的「在地性」初探〉,收錄於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流變與幻形:臺灣當代藝術穿越九零年代》,臺北:世安文教基金會,2001,頁37-68。
殷雙喜,〈開放與延伸-當代文化中的實驗水墨〉,收錄於劉永仁主編,《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頁32-37。
袁金塔,〈中國遠古藝術與現代水墨創作〉,《藝術家》321,2002.2,頁124。
袁金塔,〈麥當勞叔叔與檳榔西施-當代臺灣大眾文化對水墨的衝擊〉,收錄於李振明主編,《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2,頁64-74。
高千惠,〈人間邂逅江湖-一九九八看戰後當代水墨的瓶頸與出路〉,《藝術家》284,1999.1,頁152-160。
高千惠,〈水墨觀念與文化修辭的再對辯-關於當代水墨畫與當代藝術接軌和立論問題〉,《藝術家》325,2002.6,頁397-403。
高千惠,〈高蹈風塵之外-水墨時態中的意識出遊與異質空間觀〉,收錄於曾媚珍、吳慧芳編,《典藏.對話:演繹臺灣當代水墨》,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頁10-16。
高千惠,〈漁洋鼙鼓動地來.隔江猶唱後庭花-臺灣當代新水墨的氣質與生命力〉,《雄獅美術》298,1995.12,頁47-54。
高永隆,〈礦物顏料與現代重彩〉,收錄於林進忠編,《2009兩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2010.3,頁47-88。
高愷珮,〈藝瘠之壤的活水-侯王淑昭、李錦季與春之藝廊〉,《藝術家》451,2012.12,頁200-201。
梅丁衍,〈臺灣現代藝術「主體」的迷思〉,《雄獅美術》261,1992.11,頁16-18。
梅丁衍,〈臺灣現代藝術本土意識的探討〉,《雄獅美術》249,1991.11,頁110-113。
郭少宗,〈八十年代臺灣美術現象的橫剖與縱切〉,收錄於郭繼生編,《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圖書出版社,1991,頁302-317。
郭璧慈,〈偕時而行-戰後臺灣水墨當代性的一個側面〉,《藝術觀點ACT》60,2014.10,頁14-21。
郭繼生,〈當代臺灣繪畫之歷史脈絡〉,收錄於郭繼生編,《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圖書出版社,1991,頁6-17。
郭繼生,〈臺灣藝術「本土」論述的再思考〉,收錄於黃永川編,《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頁249-259。
陳佳琦,〈劇變年代下的求變與不變-一九八○年代臺灣早期後現代主義的出現與論述〉,《藝術觀點ACT》60,2014.10,頁40-48。
陳傳興,〈「現代」匱乏的圖說與意識修辭-一九八零年代臺灣之「前」後現代美術狀況〉,《雄師美術》259,1990,頁16-25。
陳瑞文,〈臺灣文化與本土文化所引出的片段思考〉,《雄獅美術》245,1991.7,頁116-120。
陳慧玉整理,〈大陸水墨畫新人獎評審討論會〉,《雄獅美術》219,1989.5,頁125-128。
陸蓉之,〈1990年代臺灣當代藝術中的內省式自我認同〉,收錄於林葆華、雷逸婷編,《立異:九○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頁6-7。
陸蓉之,〈回顧與前瞻-臺灣藝壇走過八零年代〉,《美術論叢-當代美術透視》27,1991.5,頁83-101。
陸蓉之,〈探詢臺灣八零年代藝術風格〉,收錄於郭繼生編,《臺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頁210-215。
陸蓉之,〈誰的裝置藝術為誰?〉,《藝術家》273,1998.2,頁358-365。
曾建瑋,〈當代水墨的展覽與詮釋-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收錄於邱瓊榕主編,《2008第二屆臺北當代水墨雙年展暨論文發表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創意與發展學系暨藝術管理研究所,2008,頁247-262。
黃海鳴,〈臺灣藝術主體性雙年展只是場「無心的大拜拜」?〉,《藝術家》257,1996.10,頁410-417。
黃朝湖,〈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郭繼生編,《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圖書出版社,1991,頁154-173。
新藝術出版社整理,〈1950年臺灣藝壇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紀錄),《新藝術》1:3,1951.4,頁18-22。
雷逸婷,〈當代水墨與水墨當代〉,《現代美術》113,2004.4,頁60-69。
廖雪芳,〈為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的膠彩畫〉,《雄獅美術》72,1977.2,頁46。
廖新田,〈臺灣美術主體性的想像與抉擇〉,收錄於崔詠雪、林明賢編,《區域與時代風格的激盪-臺灣美術主體性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頁7-20。
劉永仁,〈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收錄於劉永仁主編,《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頁10-19。
劉國松,〈文化復興中藝術家應有的認識〉,《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7,1969.8,頁8-11。
劉國松,〈目前國畫的幾個重要問題〉,《文藝月報》,1955.3,頁7-8。
劉國松,〈回顧過去,開創未來〉,《明報月刊》20:9,1985.9,頁89-97。
劉國松,〈我個人繪畫發展的軌跡〉,《雄獅美術》5,1971.7,頁20-24。
劉國松,〈為什麼把日本畫往國畫裡擠?〉,《新藝術》1:4/5,1951,頁76-78。
劉國松,〈現代藝術與匪俄的文藝理論〉,《文星》48,1961.10,頁30-32。
劉國松,〈認清並把握住繪畫史發展的方向〉,《中華文化復興月刊》38,1971.5,頁14-16。
潘安儀,〈記憶與文化-臺灣當代藝術中的歷史虛境〉,收錄於洪伶慧編,《迷離島:臺灣當代藝術視象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2,頁87-90。
潘信華,〈墨.彩:限界-文〉,收錄於陳慧君編,《墨.彩:限界》,臺北:赤粒藝術,2015,頁4-6。
蔡昭儀,〈解嚴後臺灣當代藝術的主體與認同觀照-初探〉,《臺灣美術》64,2006.4,頁46-59。
蔣伯欣、郭璧慈,〈水墨轉型之痛:當代山水畫的身體隱喻與微/物史觀〉,收錄於邱瓊榕主編,《2008第二屆臺北當代水墨雙年展暨論文發表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創意與發展學系暨藝術管理研究所,2008,頁72-84。
蔣勳,〈回歸本土-七○年代臺灣美術大勢〉,《雄獅美術》270,1993.8,頁16-27。
魯明軍,〈畫史-傳統與媒介-當代水墨的視覺句法與知識秩序〉,《典藏今藝術》248,2013.5,頁105-109。
魯虹,〈走向觀念表達的水墨藝術〉,《典藏今藝術》93,2000.6,頁138-141。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臺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3,1999.7,頁1-51。
蕭瓊瑞,〈水墨變相-「現代水墨」在臺灣〉,收錄於劉永仁主編,《水墨變相:現代水墨在臺灣》,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頁9-21。
蕭瓊瑞,〈在傳統之外-臺灣現代水墨的演繹〉,《典藏今藝術》238,2006.11,頁237-239。
蕭瓊瑞,〈臺北現代水墨的類型分析-以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品為對象〉,收錄於邱瓊榕主編,《2008第二屆臺北當代水墨雙年展暨論文發表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創意與發展學系暨藝術管理研究所,2008,頁120-133。
蕭瓊瑞,〈臺灣當代水墨的類型分析〉,《現代美術》133,2007.8,頁46-59。
謝里法,〈六零年代臺灣畫壇的墨水趣味〉,《雄獅美術》78,1977.8,頁34-43。
謝東山,〈從意象記錄學的觀點看八零年代臺灣新繪畫的發展導向〉,收錄於郭繼生編,《臺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頁202-209。
謝東山,〈傳統的藝術思維及表現-九零年代〉,收錄於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流變與幻形:臺灣當代藝術穿越九零年代》,臺北:世安文教基金會,2001,頁69-98。
謝東山,〈臺灣藝術的本土化與主體性〉,《藝術家》254,1996.7,頁247-266。
謝東山,〈談臺灣藝術論述的現代化〉,《美術論叢-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臺灣美術》66,2004.12,頁202-209。
謝東山、朱佩儀,〈前衛水墨-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出路〉,《典藏今藝術》117,2002.6,頁58-64。
簡子傑,〈何為「臺灣藝術主體性」?1996臺北雙年展「臺灣藝術主體性」的批評論述〉,《臺灣美術》72,2008.4,頁84-93。
(四)學位論文
何名奇,《臺灣當代水墨畫官展風格研究:1989-2005以全國美展第12屆到第17屆為例》,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7。吳宥鋅,《從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的創作視域-吳宥鋅創作論述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0。李雅婷,《建構臺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林伯欣,《凝視與想像之間:「中國現代畫」在戰後臺灣的論述形構(1945-1970)》,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林怡君,《臺灣當代水墨畫中的後現代傾向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林雨農(白雨),《浣石 林雨農之水墨創作理念》,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2。陳曼華,《藝術與文化政治:戰後臺灣藝術的主體形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曾建穎,《肉身菩提》,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2。曾霆羽,《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八零後世代的文化翻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7。楊雅淇(閑原),《伴遊.書畫異識-楊雅淇的創作理念與歷程》,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1。廖文豪,《山水人-廖文豪水墨創作研究》,新北: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1。 (五)網路資料
王嘉驥,〈在傳統邊緣-拓展當代水墨藝術的視界:策展專文〉,《伊通公園 ITPARK》。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7/49。(點閱日期: 2017.1.26)
吳季璁藝術家個人網站:http://wuchitsung.com/archives。(點閱日期: 2018.3.7)
吳宥鋅藝術家個人網站:http://zn-art.blogspot.tw/。(點閱日期: 2018.3.8)
曾建穎藝術家個人網站:https://www.tsengchienying.com。(點閱日期: 2018.3.4)
穎川畫廊藝術家劉信義簡介:http://www.inriver.com.tw/other/index.aspx?kind=3&kind2=119&shop=inriver (點閱日期: 2017.6.22)
二、英文
(一)專書
Coser, Lewis A. Continuiti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Descartes, René. Rules for the Direction of the Mind, USA: Bobbs-Merrill Co Press, 2000.
Freud, Sigmu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UK: Avon Press, 1998.
Goedhuis, Michael. The Ink Art of China, UK: Zone Graphics Press, 2015.
Hauser, Arnold. 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USA: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5.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7.
Laing, Ronald David. The Divided Self,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5.
Luhmann, Nikla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e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Meltzer, Bernard N.; Manis, Jerome G. Symbolic Interaction: A Reader in Social Psycholog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72.
Shils, Edward. Center and Periphery: Essays in Macro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Young, Robert. The Postmodern History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