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檔案史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研究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部,《滿文土爾扈特檔案譯編》,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圓明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六世班禪朝覲檔案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清初五世達賴喇嘛檔案史料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匯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聯合書店,1942。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官書古籍
〔春秋〕孔丘整理,《詩經》,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
〔春秋〕文子著,《文子》,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春秋〕(傳)左丘明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春秋](傳)左丘明著,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春秋]老子著,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5。
[春秋]列禦寇著,莊萬壽注譯,《新譯列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1。
[春秋](傳)周公著,崔高維校點,《周禮》,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春秋]管仲著,何懷遠等編,《管子》(上、下),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
[春秋]錢玄等注,《禮記》,長沙:嶽麓書社,2001。
[戰國]呂不韋等編纂,《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戰國]呂不韋等編纂,冀昀主編,《呂氏春秋》,北京:線裝書局,2007。
〔戰國〕孟軻,任大援、劉豐注,《孟子》,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
[戰國]荀況,《新編荀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
[戰國]莊周,《莊子新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2003。
[戰國]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
[戰國]作者不詳,[晉]孔晃注,《逸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37。
[戰國]作者不詳,楊錫彭注譯,《新譯山海經》,臺北:三民書局,2004。
〔戰國〕《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先秦]作者不詳,冀昀主編,《尚書》,北京:線裝書局,2007。
〔西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西漢]司馬遷,《史記》(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西漢]揚雄,《太玄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西漢](傳)劉歆撰,〔晉〕葛洪輯,《西京雜記》,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西漢〕劉向編訂,《戰國策》,臺北:智揚出版社,1990。
[西漢]劉安著,熊禮匯注譯,《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1997。
[西漢](傳)劉向著,張金嶺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列仙傳》,臺北:三民書局,2013。
[西漢]作者姓名未著,何清谷校注,《三輔皇圖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東漢]王充撰,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論衡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東漢]班固,《漢書》(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2。
〔東漢〕鄭玄撰,〔宋〕王應麟輯,〔清〕惠棟考補〈增補鄭氏周易卷下〉,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晉〕葛洪集,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北魏]酈道元撰,[清]戴震校,《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65。
〔北魏〕酈道元,陳橋驛譯注、王東補注,《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北齊〕魏收撰,《魏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1。
[南朝梁]蕭統編,周啟成等注譯,《新譯昭明文選》(第二冊),臺北:三民書局,1997。
〔東晉〕王嘉,石磊注譯,《新譯拾遺記》,臺北:三民書局,2012。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姚思廉撰,《陳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1988。
[北宋]司馬光,《温國文正公文集卷》,載於《四庫叢刊初編集部》0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長沙:岳麓書社,2002。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北宋]張君房纂輯,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北宋]郭熙著,周遠斌點校纂注,《林泉高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
[南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6。
〔南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
[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南宋]鄭樵,《夾漈遺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南宋〕羅泌撰,《路史》,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孛蘭盻,《元一統志》,北京:中華書局,1966。
[元]李好文,《長安志圖.卷上》,載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元]周伯琦,《近光集》,載於《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脫脫等撰,《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元]脫脫等撰,《遼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元]熊夢祥輯,《析津志輯佚》(北京圖書館善本組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文震亨,陳植校注,《長物志》,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明〕文徵明,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明]貝瓊,〈遊山記〉,輯入高明編纂,《明文彙》,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71。
〔明〕李賢等纂修,《大明一統志》,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7。
〔明〕李東陽撰,《懷麓堂集》,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
〔明〕耐得翁,《都城紀勝》,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明]溫體仁等纂修,《明熹宗實錄》,載於中研院史語所校,《明實錄》126冊,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67。
〔明〕釋證澄,《清涼山志》,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佛教協會,1998。
[明]顧炎武,《昌平山水記》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
〔清〕于敏中等,《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清]于敏中,《欽定日下舊聞考》,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于敏中等編撰,《天祿琳琅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孔毓圻等撰,《幸魯盛典》,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原祁等編撰,《萬壽盛典初集》,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允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澐,〈漫遊紀略〉,載於《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七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
〔清〕王先謙,《東華錄》,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370冊,上海 : 古籍出版社,1995。
〔清〕永瑢等著,《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一冊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二冊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清〕年希堯,《視學》,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067冊,上海 : 古籍出版社,1995。
[清]全祖望,〈天一閣碑目記〉,《鮚埼亭集外編》,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4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祁韻士撰,《皇朝藩部要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汪灝,〈隨鑾紀恩〉,載於〔清〕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上海:著易堂印行,光緒三年(1877年)刻本。
〔清〕汪灝,〈隨鑾紀恩〉,載於〔清〕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一冊),杭州:杭州古籍書店,1985。
〔清〕吳長元撰,《宸垣識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吳振棫撰,《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清]沈兆霖等奉敕撰,《清代起居注冊(咸豐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景印,1983。
〔清〕李光地等奉敕編,《御纂朱子全書》,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和珅、梁國治等奉敕撰,《欽定熱河志》,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5-4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阿桂等撰,《欽定盛京通志》,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阿桂等纂修,《八旬萬夀盛典》,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紀昀,《史通削繁》,上海:掃葉山房,1926。
〔清〕胡敬,《國朝院畫錄》,載於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清〕俞樾等著,《古書疑義舉例五種》,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海忠修、林從炯等纂,《承德府志》(光緒十三年廷杰重訂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高士奇,〈蓬山密記〉,載於《清代野史》,臺北:文橋出版社,1972。
〔清〕徐世昌等編纂,《東三省政略》(吉林師範學院古籍研究所整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清〕常鈞,《敦煌雜鈔》,北京:禹貢學會鉛印本,1937。
〔清〕,清高宗敕撰,《欽定南巡盛典》,載於《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清〕清高宗,《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1976。
〔清〕清高宗,《御製文二集》,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乾隆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世宗,《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聖祖御製,《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12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康熙,〈朱子全書序〉,《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349冊,臺北:世界書局,1990。
〔清〕梁玉繩撰,《史記志疑》,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263冊,上海 : 古籍出版社,1995。
〔清〕崑岡等修,劉啟端等撰,《欽定大清會典圖》,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067冊,上海 : 古籍出版社,1995。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許槤編選,駱禮剛譯注,《六朝文絜全譯》,桂陽:桂州人民出版社,2005。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
〔清〕陳夢雷撰,《松鶴山房文集》,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416冊,上海 : 古籍出版社,1995。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新鐫銅版印),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張玉書,〈扈從賜遊記〉,載於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杭州:杭州古籍書店,1985。
〔清〕張穆撰,張正明、宋舉成點校,《蒙古遊牧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清〕黃沛翹,《西藏圖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清]黃奭輯,《河圖括地象》,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傅恆等奉敕撰,《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載於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鄂爾泰,《八旗通志》,臺北:學生書局,1968。
〔清〕鄂爾泰,《八旗通志》,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清〕鄂爾泰、張廷玉等編撰,《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清〕愛新覺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趙翼,《簷曝雜記》,載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十九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清〕管世銘撰,《韞山堂詩集》,光緒二十年重鐫讀雪山房藏版,1894。
〔清〕實錄館臣纂修,《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影印本,1968。
〔清〕實錄館臣纂修,《太宗文皇帝實錄》,載於《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實錄館臣纂修,《世祖章皇帝實錄》,載於《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實錄館臣纂修,《世宗憲皇帝實錄》,載於《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實錄館臣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載於《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實錄館臣纂修,《高宗純皇帝實錄》,載於《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1986。
〔清〕劉錦藻等纂,《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劉錦藻,《清朝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清]慶桂等編纂,《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清〕撰人未詳,《衛藏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穆彰阿,《大清一統志》,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613冊,上海 : 古籍出版社,1995。
〔清〕魏源,《聖武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
〔清〕顧炎武,《昌平山水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朝鮮〕朴趾源著,朱瑞平點校,《熱河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朝鮮〕柳得恭撰,《灤陽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著述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上海:新華書店,1991。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大連圖書館編,《清代內閣大庫散佚檔案選編》,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9。
于洪,《周易智慧與頤和園文化景觀》,深圳:海天出版社,2012。
于涌,《移天縮地到君懷――圓明園文化透視》,深圳市:海天出版社,2012。
于佩琴、段鍾嶸主編,《避暑山莊御製詩聯解讀與品評》,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
于倬雲主編,《紫禁城宮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天津大學建築系、承德市文物局編著,《承德古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2。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冊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黃得時註譯,《孝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王輔仁,《西藏佛教史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王亭之,《談佛談密》,香港,博益出版,1991。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王子林,《皇家風水――帝王文化的成功演繹》,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王珏,《年希堯視學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3。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牙含章,《班禪額爾德尼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1987。
尹國均,《符號帝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甘肅省圖書館編印,《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肅分冊),蘭州:甘肅省圖書館,1984。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百卷本中國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紀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臺北,商周出版,2003。
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編,《中國古典文化大成.諸子百家卷》,北京:學苑音像出版社,2005。
布莉華、段鐘嶸,《避暑山莊與外八廟碑刻詩文講解》,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5。
牟潤孫,《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
艾天喜編著,《新編新解唐詩三百首》,臺北:益群書店,1994。
曲延鈞主編,《中國清代宮廷版畫》,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
向斯,《皇帝的佛緣》,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朱競梅,《北京城圖史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宋慶煦,《密雲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杜江,《清帝承德離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何立平,《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濟南:齊魯書社,2002。
何新華,《威儀天下――清代外交禮儀及其變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何立平,《天命、禮儀與秩序演繹――中國文化史要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李希泌、張淑華編,《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2。
李光濤,《明清檔案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李桂芝,《遼金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李景瑞,《承德古代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巫鴻,《美術史十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汪榮祖,《明清史叢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吳璵註譯,《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
邵懿辰,《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孟兆禎,《避暑山莊園林藝術》,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邱燮友、劉正浩注譯,《新譯千家詩》,臺北:三民書局,1996。
拉鐵摩爾,《中國亞洲內陸邊疆》,南京: 江蘇民眾出版社,2005。
金毓黻主編,《奉天通志》,瀋陽:遼海出版社影印本,2003。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周叔迦編撰,《清代佛教史料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
周振鶴,《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北京:中華書局,2013。
周齊,《清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林士鉉,《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臺北:政大歷史系,2009。
南懷謹、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哈薩克族簡史編寫組,《哈薩克族簡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
―――,《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臺北:東大出版社,1997。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光東教育出版社,1998。
胡謙盈,《三代都址考古紀實――豐、鎬周都的發掘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洪增宏,《道沿聖以傳經:《文心雕龍》反饋《周易》關係研究》,臺北:元華文創,2017。
孫振聲編著,《白話易經》,臺北:星光出版社,1995。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出版社,2007。
烏雲碧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歸綏: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
烏恩溥,《周易:古代中國的世界圖示》,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馬雅貞,《戰爭圖像與乾隆朝(1736-95)對帝國武功之建構――以《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徐張譯注,《易經》,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莊吉發,《清代準噶爾史料初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史論集》(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崔正森編,《五臺山碑文選注》,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5。
莫小也,《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許倬雲,《西周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臺北:時報文化,2009。
畢梅雪、侯錦郎,《木蘭圖與乾隆秋季大獵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
崔正森,《五臺山遊記選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五臺山碑文選注》,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5。
陳垣識,《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陳曉華,《「四庫總目學」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陳高華、史衛民,《元代大都上都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2011。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上海:上海書店,1992。
郭成康,《清史編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0。
郭於華,《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常建華編著,《乾隆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
常建華,《清史十二講》,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1988。
―――,《避暑山莊的造園藝術》,北京:文物出版,1991。
張健,《中國古典詩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張研,《清史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4。
張杰,《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張超,《國家天下――圓明園的景觀、政治與文化》,上海:中西書局,2012。
張家驥,《中國造園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
張羽新、張雙智,《清朝塞外皇都――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張麗娜,《〈熱河日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黃開國,《廖平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2009。
彭嘉楨,《清代熱河地區之巡幸活動與區域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傅清遠,《承德避暑山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3。
楊美惠,《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鄒愛蓮主編,《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200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2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
董旭,《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歷史與建築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5。
聞一多,《神話與詩》,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漢寶德,《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圖齊、海西希,《西藏與蒙古的宗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趙之恆等主編,《大清十朝聖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趙曉峰,《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的神話基因》,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趙珍,《資源、環境與國家權力:清代圍場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劉建軍編著,《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劉潞,《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劉士林等著,《風泉清聽――江南文化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鄭天挺編著,《清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鄭振鐸編選,《晚清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
鄭曉霞、張智編,《園林名盛志》,揚州︰廣陵書社,2006。
潘谷西主編,《中國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盧明輝,《清代蒙古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駱兆平編,《天一閣藏書史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6。
―――,《元代的族群文化與選舉》,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
蕭愛民,《遼朝政治中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謝冰瑩等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1。
薄樹人,《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優婆塞支謙譯,《起世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羅文宗編,《詩經釋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
羅文華,《龍袍與袈裟》,北京,紫禁城出版,2005。
蘇發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釋妙舟,《蒙藏佛教史》,揚州:廣陵書社,2009。
龔之允,《圖像與範式:早期中西繪畫交流史(1514-1885)》,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4。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美〕Cahill, James(高居翰)、黃曉、劉珊珊著,《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美〕Murck, Alfreda.(姜斐德),《宋代詩畫中的政治隱情》,北京:中華書局,2009。
翻譯著述
〔日〕小川環樹著,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譯,《論中國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日〕谷川渥著,許菁娟譯,《幻想的地誌學:虛構地圖大旅行》,台北:邊城出版,2005。
〔日〕杉山正明著,周俊宇譯,《忽必烈的挑戰――蒙古與世界史的大轉向》,新北市:八旗出版社,2014。
〔日〕渡邊信一郎著,徐冲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北京:中華書局, 2008。
〔日〕稻葉君山著,但燾譯定,《清朝全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法〕Bouvet, Joachim.(白晉)著,趙晨譯,《康熙皇帝》,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法〕Claude Lévi-Strauss(克勞德.李維史陀)著,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一堂書寫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法〕Mauss, Marcel.(牟斯)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法〕Peyrefitte, Alain.(阿蘭.佩雷菲特)著,王國卿等譯,《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英〕Andrews, Malcolm.(安德魯斯)著,張翔譯,《風景與西方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英〕Blofeld, John Eaton Calthorpe.(布洛菲爾德)著,耿升譯,《西藏佛教密宗》,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英〕Craig, Clunas.(柯律格)著,黃曉鵑譯,《藩屏――明代中國的皇家藝術與權力》,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
〔英〕Honour, Hugh.(修.歐納)、Fleming, John.(約翰.符萊明)合著,吳介禎等譯,《世界藝術史》,臺北:木馬文化,2001。
〔英〕Hobsbawm,E.(霍布斯鮑姆)、Ranger,T.(蘭格)編,顧杭、龐冠群譯,《傳統的發明》,江蘇:譯林出版社,2004。
〔英〕Berger, John.(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
〔英〕Macartney, George .(馬嘎爾尼)著,劉半農原譯,《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英〕Schama, Simon.(沙瑪)著,胡淑陳、馮樨譯,《風景與記憶》,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英〕 Staunton, George Thomas.(喬治.斯當東)著,葉篤文譯,《英史謁見乾隆紀實》,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英〕Williams, Raymond.(雷蒙.威廉斯)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美〕巫鴻著,鄭岩、王睿編,鄭岩等譯,《禮儀中的美術》(下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美〕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美〕余定國著,姜道章譯,《中國地圖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美〕Barfield ,T.(巴菲爾德)著,袁劍譯,《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美〕Elliott, Mark C.(歐立德)著,青石譯,《乾隆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美〕Elliott, Mark C.(歐立德)著,青石譯,《皇帝亦凡人――乾隆.世界史中的滿洲皇帝》,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2015。
〔美〕Hevia, James L.(何偉亞)著,鄧常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美〕Lattimore,Owen.(拉鐵摩爾)著,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Murck, Alfreda.(姜斐德)著,《宋代詩畫中的政治隱情》,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
〔美〕Owen, Stephen.(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美〕Pankenier, David W.(班大為)著,徐鳳先譯,《中國上古史實揭秘:天文考古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美〕Rawski, Evelyn S.(羅友枝)著,周衛平譯,《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美〕Rozman, Gilbert.(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美〕Tuan, Yi-Fu.(段義孚)著,王志標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瑞典〕Hedin, Sven Anders. (斯文.赫定)著,于廣達譯,《熱河:帝王之都》,北京:中信出版社出版,2008。
〔義〕Ripa, Matteo.(馬國賢)著,李天綱譯,《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德〕Hildebrand, Adolf von.(阿道夫.希爾德布蘭德)著,潘耀昌等譯,《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頁128。
〔德〕Ledderose , Lothar.(雷德侯)著,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規模化和模件化生產》,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德〕Panofsky, Erwin.(潘諾夫斯基)著,傅志強譯,《視覺藝術的含義》,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藏〕土觀.洛桑卻吉尼瑪著,陳慶英、馬連龍譯,《章嘉國師傳若必多吉傳》,臺北:全佛文化,2004。
〔藏〕土觀.洛桑卻吉尼瑪著,陳慶英、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藏〕嘉木央.久麥旺波著,許得存,卓永強譯,《六世班禪洛桑巴丹益希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羅馬尼亞〕Eliade, Mircea.(埃利亞德)著,宋立道、魯奇譯,《神秘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閻雲翔著,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圖錄
作者不詳,《宋本歷代地理指掌圖》(南宋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編,《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宮廷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
故宮博物院編,《清代宮廷版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林天人編撰,《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臺北: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2013。
聶崇正主編,《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文集
丁忱,〈歷史、文化的鏡像――語義〉,《語義的文化變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頁20-26。
牛伯忱,〈避暑山莊七十二景構成初探〉,《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263-273。
支運亭,〈避暑山莊及其建築與康熙諸帝少數民族政策〉,《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82-84。
方維規,〈歷史語義學與概念史――關於定義和方法以及相關問題的若干思考〉,《語義的文化變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頁12-19。
王子林,〈紫禁城中軸的設置思想〉,載於於倬雲、朱誠如主編,中國紫禁城學會編,《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3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頁,179-190。
王戎笙,〈從承德避暑山莊看康乾盛世的憂患意識〉,《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4-12。
王宏斌、高德罡,〈清代前期熱河及周邊地區兵防述略〉,《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306-313。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錄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王汎森,〈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進化思想在近代中國〉,《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緒論》,臺北:允晨文化,2011,頁369-394。
毛憲民,〈清帝步騎射與射侯射鵠靶考〉,載於故宮博物院編,《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頁535-546。
石利鋒,〈關於避暑山莊學的思考〉,《避暑山莊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7,頁18-21。
朱士光,〈中國古都研究與古都之現代化建設〉,王世恩、陳文道、陳凱東主編,《中外學者論安陽》,新華出版社,1997。
朱洪梅,〈乾隆御制避暑山莊詩〉,《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346-353。
安忠和、王舜,〈關於「熱河」最初地名的一則史料〉,《避暑山莊研究2007》,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頁48-49。
沈康身,〈年希堯《視學》的研究〉,載於《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頁173-193。
杜家驥,〈清代的木蘭秋稱、避暑山莊與蒙古〉,《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150-155。
李豐楙,〈多面王母、王公與崑崙、東華聖境――以六朝上清經派為主的方位神話考察〉,載於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43-132。
李克域,〈從普陀宗乘之廟的建築形態看藏傳佛教密宗的體現〉,載於趙玲主編,《紀念避暑山莊建園三百周年論文集》,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364-373。
李治亭,〈尊重並兼顧多種利益群體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130-139。
李建宏,〈簡述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的步射活動〉,《避暑山莊研究2007》,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頁63-67。
吳雅婷,〈萬卷書與萬里路――宋代類書呈現的「移動」語境〉,《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2009,頁391-435。
林志宏,〈日本對華的學術調察――滿州國古物調察為例〉,《2012年度公益財団法人交流協会フェローシツプ事業成果報告書》,2013,頁1-22。
周曉梅,〈論雍正帝對熱河的施政〉,《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92-100。
胡海鷹,〈避暑山莊平原區植物景觀研究,〉,《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259-262。
胡家瑜,〈從移動的空間到轉變的地景――對於賽夏社會變動性與穩定性的另類思考〉,《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頁335-362。
袁森坡,〈清代口外行宮的由來與承德避暑山莊的發展過程〉,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 286-319。
袁森坡、張建軍,〈木蘭圍場的規制與作用〉,《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162-169。
徐廣源,〈清帝聖容供奉制度初探〉,《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354-361。
孫繼新,〈康熙帝與湯泉行宮述略〉,《避暑山莊研究2007》,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頁50-57。
郭華瑜、張彤,〈紫禁城與凡爾賽宮――東西方絕對君權體制下的宮殿建築比較〉,載於於倬雲、朱誠如主編,中國紫禁城學會編,《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3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頁,435-445。
郭成康,〈乾隆皇帝誕生地考――從最近公布的一則清宮檔案說起〉,《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19-29。
郭美蘭,〈康熙年間口外行宮的興建〉,《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182-191。
郭迎春,〈從避暑山莊各殿宇陳設書目看避暑山莊的文化內涵〉,載於趙玲主編,《紀念避暑山莊建園三百周年論文集》,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182-193。
陳鏘儀、郭美蘭,〈六世班禪承德入覲述論〉,《清代宮史研究會.清代宮史求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陳維新,〈從蒙哈諸部紛赴熱河朝貢論乾隆帝對「封貢體制」精義的闡物〉,《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30-43。
陳振遠、馮亞平,〈淺談避暑山莊的園林特色〉,《避暑山莊研究2007》,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頁22-29。
陳正宏,〈傳統雅集中的詩畫合璧及其在十六世紀的新變――以明人合作《藥草山房圖卷》為中心〉,載於范景中、曹意強主編,《美術史與觀念史VII》,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頁88-101。
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緒論》,臺北:允晨文化,2011,頁7-60。
莊岳、王其亨,〈中國傳統解釋學與避暑山莊園林藝術創作〉,《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246-253。
張杰,〈乾隆帝木蘭秋獮與懷柔蒙古〉,《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156-161。
張莉,〈清代圍班制度述論〉,《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140-147。
黃一農,〈印象與真相:英使馬嘎爾尼覲禮之爭新探〉,載於《清華歷史講堂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頁198-218。
黃應貴,〈導論: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總論)》,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頁1-9。
馮亞平,〈淺述避暑山莊的作用與價值〉,《紀念避暑山莊建園三百周年論文集》,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41-48。
溫金玉,〈五台山佛教文化巡禮〉,載於國家圖書館古籍館《中國典籍與文化》編輯部編,《中國典籍與文化(第四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頁127-146。
賈珺〈清代離宮中的大蒙古包筵宴空間探析〉,載於張復合主編,《建築史論文集》(第17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頁40-48。
廖平,〈大共圖考.序〉,收於吳嘉謨等纂輯,《光緒井研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
趙文良,〈清帝聖容在避暑山莊的供奉――從聖容樓到繼德堂〉,《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362-365。
趙雲田,〈避暑山莊和清代的理藩政策〉,《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58-62。
劉師培,〈古書疑義舉例補〉,收錄俞樾等著《古書疑義舉例五種》,北京:中華書局,1983。
劉玉文,〈避暑山莊初建時間及相關史事考〉,《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85-91。
―――,〈避暑山莊研究與避暑山莊學〉,《避暑山莊研究2007》,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頁5-11。
鄭在書,〈苑囿:書寫帝國的空間――以《子虛》、《上林》兩賦為例〉,載於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133-156。
蔣秀丹、李建宏,〈駐京胡圖克圖在承德〉,《清史研究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236-242。
蔣秀丹,〈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在承德〉,《避暑山莊研究2007》,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頁89-96。
蔡維天,〈從「這話從何說起?」說起〉,《語言學論叢》第4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駱兆平編,《天一閣藏書史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戴逸,〈避暑山莊的歷史價值〉,《避暑山莊研究2007》,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7,頁1-2。
顧頡剛,〈莊子與楚辭中崑崙與蓬萊兩種神話系統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上海:新華書店,1979,頁31-57。
龔卓軍,〈異質空間中的移動――從詩學空間到網絡空間〉,《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頁363-390。
〔比〕Verbiest, Ferdinand. (南懷仁)著,薛虹譯,〈韃靼旅行記〉,載於杜文凱編,《清代西人見聞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頁69-84。
〔法〕Forêt, Philippe.(佛雷特)著,張寧譯,〈熱河環境史:華北農業文化之擴張〉,載於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245-267。
〔法〕Jullien, François.(朱利安)著,Esther Rosolato Lin(卓立)譯,〈山水之神〉,載於〔美〕吳欣主編,《山水之境:中國文化中的風景園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頁15-30。
[英]Clark, T. J.(克拉克)著,〈論社會藝術史〉,載於弗蘭西斯.弗蘭契娜等編,張堅、王曉文譯,《現代藝術與現代主義》,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頁395-414。
[英]Overy, Paul.(保羅.奧弗里),〈新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載於[德]Belting, Hans.(貝爾廷)等著,常寧生編譯,《藝術史的終結?:當代西方藝術史哲學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頁173-187。
[美]Bryson, Willian Norman.(諾曼.布萊森),〈法國新藝術史的挑戰〉,收錄於[德]貝爾廷(Hans Belting)等著,常寧生編譯,《藝術史的終結?:當代西方藝術史哲學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頁141-160。
[美]Didier, John C.(狄約翰),〈再議中國古代和帝國早期宇宙觀中的「地方」說〉,載於田浩編,《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文化與歷史的追索》,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339-370。
〔美〕Fairbank, John King.(費正清),〈一種初步的構想〉,載於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頁1-13。
[美]Fletcher, Joseph.(約瑟夫.F.弗萊徹)著,〈1368-1884年間的中國與中亞〉,載於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頁199-224。
[美]Harrison, Charles.(查爾斯.哈里森),〈風景效果〉,載於[美]Mitchell, W.J.T.(米切爾)編,楊麗、萬信瓊譯,《風景與權力》,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頁219-259。
[美]Keene, Derek.(德里克.肯因)著,李在全譯,〈城市與帝國〉,《都市、帝國與先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頁60-76。
[美]Mancal, Mark.(馬克.曼考爾)著,〈清代朝貢制度新解〉,載於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頁58-80。
〔美〕Millward, James A.撰(米華健),〈歐亞時空裡的清帝國:噶爾丹之戰的教訓〉,載於[美]Lynn A. Struve(司徒琳)主編,趙世玲譯,《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下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頁115-151。
[美]Mitchell,W.J.T.(米切爾),〈帝國的風景〉,載於[美]Mitchell,W.J.T.(米切爾)編,楊麗、萬信瓊譯,《風景與權力》,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頁5-37。
[美]Pankenier, David W.(班大為)著,〈天命和五行交替理論中的占星學起源〉,載於艾蘭、汪濤、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頁161-195。
〔美〕Perdue, Peter C.(濮德培)撰,〈歐亞時空裡的清帝國:噶爾丹之戰的教訓〉,載於[美]Lynn A. Struve(司徒琳)主編,趙世玲譯,《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下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頁75-114。
〔美〕Powers, Martin Joseph.(包華石)著,趙彩君譯,〈中國園林中的政治幾何學〉,載於〔美〕吳欣主編,《山水之境:中國文化中的風景園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頁114-130。
〔美〕Rawski, Evelyn S.撰(羅友枝),〈清的形成與早期現代〉,載於[美]Lynn A. Struve(司徒琳)主編,趙世玲譯,《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下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頁255-298。
〔美〕Strassberg, Richard E.(石聽泉)著,王勁韜譯,〈一座清代御苑之傳播――康熙《御制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及其在西方的傳播歷程〉,載於〔美〕吳欣主編,《山水之境:中國文化中的風景園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頁235-251。
[美]史慈華著,〈中國的世界秩序觀:過去與現在〉,載於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頁294-304。
[美]張勉治著,劉文鵬、玉玨譯,〈康熙皇帝首次南巡與文武價值觀念之間的對立〉,載於劉鳳雲、董建中、劉文鵬編,《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下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頁761-780。
[澳]Duro, Paul.(保羅.杜羅)∕Greenhalgh,Michael.(邁克爾.格林哈爾希),〈西方藝術史學――歷史與現狀〉,載於[德]Hans, Belting.(貝爾廷)等著,常寧生編譯,《藝術史的終結?:當代西方藝術史哲學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頁23-47。
約翰.艾爾沃斯克格,〈蒙古的時間進入了清的世界〉,載於[美]Lynn A. Struve(司徒琳)主編,趙世玲譯,《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上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頁173-224。
論文集
丁海斌,〈論清朝陪都盛京的政治制度〉,《遼寧大學學報》,7/2006,頁59-65。
于佩琴,〈略論避暑山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8/2012,頁10-17。
―――,〈山莊周圍寺廟群是清王朝塞外的佛教聖地〉,《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8/2013,頁1-5。
―――,〈承德外八廟建築風格及其象徵意義〉,《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2014,頁12-14。
王璐,〈藏文古籍《章嘉若必多吉傳》有關建造「雍和宮」的記載〉,《中央民族學院學報》,8/1986,頁31-32。
王俊中,〈「滿洲」與「文殊」的淵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領袖與佛菩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2/1997,頁93-132。
王宏斌、高德罡,〈清代前期熱河兵衛制度論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2004,頁132-138。
王晴佳,〈從整理國故到再造文明:五四時期史學革新的現代意義〉,《中國社會歷史評論》,4/2004,頁1-13。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2005,頁115-184。
王祖龍,〈圓以生方政事之常――作為宇宙天穹象徵圖式的楚式鏡裝飾的觀念與形態〉,《長江大學學報》,8/2008,頁24-28。
王仕強,〈典範的意義――朱熹的辭賦創作〉,《遼東學院學報》,2/2012,頁48-52。
王穎、杜鵑,〈津閣《四庫全書》研究綜述〉,《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3/2012,頁45-48。
―――,〈《欽定熱河志》輿圖之解讀〉,《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2013,頁5-7。
―――,〈《欽定熱河志》編纂體例述略〉,《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2014,頁15-18。
王作華,〈乾隆欽定《四庫全書》庋藏評議〉,《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10/2014,頁126-128。
史念海,〈中國古都概說(一)〉,《陝西師大學報》,1/1990,頁3-18。
―――,〈中國古都概說(五)〉,《陜西師大學報》,2/1991,頁99-111。
史健,〈試論鄭樵《通史》的史學思想及歷史作用〉,《遼寧大學學報》,1/1997,頁102-104。
半憂,〈外八廟與清代政治〉,《承德大學學報》,4/1996,頁43-47。
石守謙,〈以筆墨合天地:對十八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理解〉,《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6期,2009,頁1-36。
白涅,〈清政府對外八廟喇嘛的管理〉,《河北旅遊職業學院學報》,3/2010,頁111-112。
包志鋼,〈明初的兩類實景山水畫探析――以王紱《北京八景圖》與王履《華山圖》為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4/2012,頁37-39。
先巴,〈崑崙文化與道教神仙信仰略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9/2006,頁44-47。
衣若芬,〈瀟湘八景――地方經驗.文化記憶.無何有之鄉〉,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7/2006,頁111-134。
任萬平,〈乾隆朝《萬壽慶典圖》卷上的西洋建築〉,《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2011,435-450。
杜江,〈山莊文化源流〉,《承德民族師專學報》,3/1996,頁8-14。
吳哲夫,〈四庫全書所表現的傳統文化特色考探〉,《故宮學術季刊》,第12卷第2期,1995,頁1-20。
李妍,〈避暑山莊肇建之初的生態園林特徵〉,《河北旅遊職業學院學報》,1/2008,頁154-156。
李亞明,〈〈考工記〉營國詞語系統考〉,《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5期,6/2009,頁35-40。
李嘉瑜,〈上京紀行詩的「邊塞」書寫――以長城、居庸關為討論主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 期,7/2008,頁1-28。
―――,〈記憶之城.虛構之城――《灤京雜詠》中的上京空間書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與哲學報》,12/2011,頁261-290。
―――,〈宮城與廢墟的對視――元代文學中的大安閣書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與哲學報》,12/2012,頁245-284。
李向平,〈信仰是一種權力關係的建構――中國社會「信仰關係」的人類學分析〉,《西北民族大學學報》,5/2012,頁1-17。
李正春,〈論唐代景觀組詩對宋代八景詩定型化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12/2015,頁167-172。
呂文利,〈中國古代天下觀的意識型態建構及其制度實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9/2013,頁1-11。
狄景國,〈清代康雍乾三朝對準噶爾戰爭之政治目標〉,《復興崗學報》,89期,2007,頁389-410。
青氣,〈清代「口內行宮」及其特點〉,《文物春秋》,1/1999,頁53-56。
林姝、馮印淙,〈16-18世紀中國和歐洲王朝宮廷比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故宮博物院院刊》,1/2007,頁149-154。
林開世,〈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臺灣人類學刊》,1/2003,頁l-38。
―――,〈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十八卷二期,6/2007,頁1-60。
林美伶,〈《四庫全書總目》所反映的史家意識〉,《世新中文研究集刊》,7/2010,頁69-88。
林士鉉,〈皇矣陪都,實惟帝鄉:乾隆皇帝與滿、漢文《御製盛京賦》〉,《故宮文物月刊》,367期,10/2013,頁52-67。
林志宏,〈舊文物,新認同――《四庫全書》與民國時期的文化政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2012,頁61-99。
―――,〈殖民知識的生產與再建構――「滿洲國」時期的古物調查工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015,第 87期,頁1-50。
周建漳,〈當代西方哲學關於「歷史解釋」的方法論思考〉,《廈門大學學報》,2/1994,頁6-11。
周軒,〈乾隆帝關於土爾扈特東歸的詩文〉,《新疆大學學報》,1/2012,頁134-140。
周江波、李磊,〈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建築特色與歷史作用〉,《河北旅遊職業學院學報》,6/2013,頁109-112。
范振國、鄭慧生,〈當今書刊中古文誤讀誤釋舉例〉,《河南大學學報》,4/1987,頁62-68。
范宜如,〈謝肇淛《五雜組》中的物質書寫與地域視野〉,《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正漢學研究》,2/2013,頁155-186。
哈斯巴根,〈傳教士與康熙朝蒙古輿圖的繪製〉,《中央民族大學學報》,3/2010,頁92-96。
侯迺慧,〈園林圖文的超越性特質對幻化悲傷的療養――以明人文集的呈現為主〉,《政大中文學報》,4/2005,頁123-153。
侯怡利,〈國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閱與《大閱圖》〉,《開南大學通識研究集刊》,12/2007,頁153-184。
孫東波,〈避暑山莊及外八廟的政治作用〉,《承德民族師專學報》,8/2002,頁12-13。
孫靜,〈試論乾隆帝對「國語騎射」之維護〉,《大連民族學院學報》,4/2006,頁49-53。
高莉芬,〈蓬萊神話的海洋思維及其宇宙觀〉,《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12/2006,頁103-124。
徐光台,〈十七世紀傳華西學對分野說的衝激〉,《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工作坊》,新竹:清華大學人社院,6/2009,頁1-25。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二十四期,2008,頁259-322。
―――,〈園林、行宮與皇權――乾隆宮廷刊印的皇苑圖繪〉,《新史學》28卷3期,9/2017,頁139-206。
馬銀琴,〈風、風聲、風刺以及《風》名的出現〉,《清華大學學報》,第32卷,4/2017,頁124-134。
特克寒、張杰,〈清代承德通向內蒙古地區的驛路和驛站〉,《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2004,頁98-100。
唐雲松,〈清代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崛起與流變〉,《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6/2011,頁22-25。
郝瑞雲,〈康熙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情志淺論〉,《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3/2012,頁26-28。
秦芳,〈中國傳統山水畫中點景人物解析〉,《忻州師範學院學報》,8/2016,頁17-20。
郗志群、王志偉,〈圓明園寫仿「西湖十景」簡論〉,《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32卷2期,4/2016,頁46-53。
康樂,〈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1996,頁109-143。
陳柏萍,〈清代章嘉活佛的地位和影響〉,《清海民族學院學報》,7/2007,頁33-36+54。
陳東、白宏偉,〈承德外八廟園林植物景觀原貌研究〉,《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8卷3期,8/2008,頁11-14。
章宏偉,〈論清代前期滿文出版傳播的特色〉,《河南大學學報》,1/2009,頁80-91。畢國忠、李文甫,〈避暑山莊文化與遼金捺缽習俗〉,《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3/2012,頁29-36。
畢國忠,〈避暑山莊文化構成及其特色〉,《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8/2012,頁29-31。
郭平,〈康乾醫巫閭山御製詩的象徵意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5/2010,頁138-142。
陶玉璞,〈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之「接受」研究――試以乾隆皇帝之題詩、跋語為探討對象〉,《東華漢學》十八期,12/2013,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華文文學系,頁229-274。
張津、李郁,〈中國古代都城行為空間初探〉,《人文地理》,6/1995,頁48-51。
張寶秀,〈京北鎖鑰――古北口的歷史演變〉,《北京聯合大學學報》,9/1998,頁5-10。
張學軍,〈周永年對四庫全書的貢獻〉,《聊城大學學報》,1/2006,頁102-104+111。
張麗娜,〈論《熱河日記》中的中國文獻與朴趾源的學術立場〉,《延邊大學學報》,8/2013,頁53-58。
張高元,〈《環翠堂園景圖》與晚明文化人格〉,《貴州大學學報》,11/2013,頁132-137。
黃秀端,〈政治文化:過去、縣在與未來〉,《東吳政治學報》,8/1997,頁47-85。
游國慶,〈古漢字與雜體篆――以三十二體篆書盛京賦為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2006,頁1-24。
馮巧英,〈五台山文殊道場的形成和發展〉,《太原大學學報》,3/2002,頁8-12+20。
馮智,〈五世達賴喇嘛入覲――兼論清順治至乾隆諸朝冊封達賴喇嘛的問題〉,《普門學報》,第22期,7/ 2004,頁193-226。
曾國慶,〈清政府治藏舉措辨析〉,《四川民族學院學報》,10/2012,頁1-4+22。
覃瑞南,〈清代《秘殿珠林》與《石渠寶笈》編纂之研究〉,《臺南科大學報》,10/2010,頁57-74。
楊晉龍,〈「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994,頁349-394。
楊永源,〈「如畫的風景」圖裡點景人物的道德與政治意涵〉,《臺中師院學報》,12/2003,167-198。
楊念群,〈章學誠的「經世」觀與清初「大一統」意識形態的建構〉,《社會學研究》,5/2008,頁1-42。
楊曉偉,〈避暑山莊研究史論(下)〉,《河北旅遊職業學院學報》,12/2010,頁106-112。
楊彬、李桂奎,〈「仿擬」敘述與中國古代小說的文本演變〉,《復旦學報》,6/2011,頁62-72。
詹千慧,〈論清代廣州外銷畫的商業性〉,《議藝份子》第十六期,3/2011,頁1-22。
葛俊麗,〈語言與空間:語言景觀研究視角〉,《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總第252 期,2016年第4期,頁1-14。
廉松心,〈《熱河日記》與清代民族政策研究〉,《北華大學學報》,2/2007,頁70-74。
裴傑生,〈準噶爾部的平定與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原因探析〉,《伊犁師範學院學報》,6/2007,頁26-29。
趙雲田,〈試論清太祖、太宗時期對漠南蒙古的關係和政策〉,《北京師院學報》,2/1980,頁57-62。
趙豔鈴、于多珠,〈清代承德莊田起始探〉,《承德民族師專學報》,8/2003,頁101-105。
趙改萍、侯會明,〈簡論清代前期的五台山藏傳佛教〉,《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2006,頁28-32。
趙連穩、李佳檜,〈京西第一名園:暢春園築園理念〉,《北京科技大學學報》,6/2014,頁50-53+66。
趙連穩,〈三山五園:園林中的紫禁城――論清帝園居理政〉,《安康學院學報》,8/2014,頁1-6。
趙逸之,〈「禮」字文字學、哲學文化內涵探源――以《論語》文本為例〉,《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1/2017,頁32-35。
鄭毓瑜,〈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天子游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12/1996,頁411-432。
蔡懷舜,〈四庫全書與文化閉關探析〉,《江蘇教育學院學報》,7/2011,頁96-100。
蔡思穎,〈地理符號學初探――空間中的文本分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8/2012,頁125-127。
樊淑媛,〈避暑山莊性質初探〉,《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8/2012,頁1-8。
賴進貴、黃清琦、葉高華,〈古地圖的空間認知探索:以1878年《全臺前後山輿圖》為例〉,《地理學報》,第42期,2005,頁47-68。
賴惠敏,〈乾隆皇帝修建熱河藏傳佛寺的經濟意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2009,頁633-689。
鄭文惠,〈公共園林與文人建構:明代中期虎丘地景的文化書寫〉,《政大中文學報》,6/2009,頁127-162。
劉惠萍,〈由神聖敘事到道德闡釋――以《尚書.堯典》「堯舜禪讓」說的傳承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3/2006,頁571-602。
劉方玲,〈帝王道統化理想與清初士大夫對經筵日講的推進,《燕山大學學報》,9/2009,頁87-91。
劉輝,〈社會功能與製作機制:康熙皇帝與路易十四「御容」之比較〉,《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頁131-144。
劉潞,〈從南懷仁到馬國賢:關於康熙宮廷西洋版畫之演變〉,《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頁291-299。
閻崇年,〈康熙:千年一帝〉,《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頁49-58。
穆崟臣,〈清代熱河地區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述論〉,《渤海大學學報》,1/2015,頁27-31。
盧建成、陳國川,〈清代初期臺灣方志的風景選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環境與世界》,28期,頁55-74。
薛月愛,〈康熙《皇輿全覽圖》與乾隆《內府輿圖》繪製情況對比研究――以東北地區為例〉,《哈爾濱學院學報》,10/2008,頁102-106。
羅中展,〈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之經營〉,《中華技術學院學報》,6/2007,頁465-481。
―――,〈乾隆皇帝之菩薩唐卡研究〉,《中華技術學院學報》,6/2009,頁653-667。
魏怡昱,〈孔子、經典與諸子――廖平大統學說的世界圖像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經學研究集刊第三期》,10/2007,頁111-138。
蘇發祥,〈簡述清朝民族管理機構的形成及其演變〉,《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2002,頁39-44。
龔勝生,〈《禹貢》地理學價值新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2/1993,頁540-545。
期刊
丁海斌、滕春娥,〈談清帝東巡與陪都盛京〉,《東北史地》,1/2009,頁62-67。
丁海斌,〈論中國古代陪都現象〉,《社會科學戰線》,1/2011,頁79-84。
于希賢,〈中國古代都城規畫的文化透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2000,頁99-112。
于多珠,〈承德開發與清康熙帝治邊思想的形成》,《河北學刊》,9/2006,218-222。
于佩琴,〈山莊內外皇家寺廟額聯與乾隆的民族思想〉,《滿族研究》,1/2012,頁70-74。
王璧文,〈紫禁城的總平面布局〉,《故宮博物院院刊》,3/1980,頁89-91。
王燦熾,〈談元大都的城牆和城門〉,《故宮博物院院刊》,4/1984,頁49-57。
王家鵬,〈土爾扈特東歸與《萬法歸一圖》〉,《文物》,10/1996,頁86-92+57。
王子林,〈以德為政・譬如北辰――紫禁城的中軸線〉,《紫禁城》,1/2004,41-46。
―――,〈乾隆時期的寫真畫唐卡〉,《中國書畫》,3/2004,72-75。
―――,〈雨花閣:乾隆朝宮廷佛堂建設主導思想論〉,《故宮博物院院刊》,4/2005,頁101-108。
―――,〈乾隆與文殊菩薩――梵宗樓供奉陳設探析〉,《故宮博物院院刊》,總126期,4/2006,頁122-131。
王耀庭,〈雍正皇帝畫像〉,《故宮文物月刊》,總321期,12/2009,頁4-15。
王文權,〈清朝官服補子研究〉,《學術探索》,1/2012,頁132-135。
王世仁,〈圖說清代熱河獅子園〉,《中國建築史論匯刊》,1/2012,頁283-307。
王靜,〈天一閣與四庫全書關係譾論〉,《博物館學》,10/2012,頁139-144。
王蕾,〈明清時期藏書樓建築保護思想研究〉,《圖書館工作研究》,2/2013,63-67。
王雙陽、吳敢,〈從文學到繪畫――西湖十景圖的形成與發展〉,《新美術》,1/2015,頁65-72。
王雙陽、吳敢,〈文人趣昧與應制圖式――清代的西湖十景圖〉,《新美術》,7/2015,頁48-54。
孔俊婷、王其亨,〈法天則地揭意象――清代行宮園林選址考析〉,《清史研究》,11/2005,頁85-95。
方瀟、錢蘇青,〈王道視角下的思想控制:清前期的法律與實踐〉,《法學家》,5/2011,頁20-36。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磨咀子三座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2/1972,頁9-23。
左步青,〈乾隆南巡〉,《故宮博物院院刊》,2/1981,頁22-37+72。
史樹青,〈王紱北京八景圖研究〉,《文物》,5/1981,頁78-84。
申秀婷,〈北京的城門(上)〉,《北京檔案》,10/2002,頁38-39。
田淑華,〈清代承德府地方官學的興起和發展〉,《社會科學戰線》,1/2005,頁171-174。
田菲,〈建築設計中的語義學淺析〉,《產業與科技論壇》,第10卷第9期,2011,頁94-95。
冉毅,〈宋迪其人及《瀟湘八景圖》之詩畫創意〉,《文學評論》,2/2011,頁157-164。
包志鋼,〈語詞與圖像:試析明代中期的吳派紀遊圖〉,《美苑》,5/2012,頁62-65。
付新,〈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群的美學闡釋〉,《學術討論》,5/2012,頁90-92。
朱慶征,〈順治朝上帝壇――昭事殿始末談〉,《故宮博物院院刊》,4/1999,頁74-81。
朱賽虹,〈清代皇家苑囿藏書尋踪:熱河行宮〉,《中國典籍與文化》,4/2000,頁45-53。
李小波、陳喜波,〈漢長安城「斗城說」的再思考〉,《考古與文物》,4/2001,頁63-65。
李國榮,〈清宮避暑山莊檔案首次系統公布〉,《紫禁城》,3/2004,頁75-80。
李自智,〈中國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軸線問題〉,《考古與文物》,4/2004,頁33-42。
李芸等,〈隱喻性成語的語義映射〉,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Vol.10, No.4,December (2005): 571-580.
李浩,〈微型自然、私人天地與唐代文學詮釋的空間〉,《文學評論》,6/2007,頁118-122。
李澤、張天潔,〈文化景觀――淺析中國古典園林史之現代書寫〉,《建築學報》,6/2010,頁10-14。
李德成,〈從乾隆的兩道訓諭看雍和宮的歷史地位〉,《中國藏學》,1/2012,頁94-98。
李憲堂,〈九州、五岳與五服――戰國人關於天下秩序的規畫與設想〉,《齊魯學刊》,5/2013,頁41-50。
李文峰,〈風景、家園與民族身分的建構――略論荷蘭「小風景畫」對風景畫獨立的影響〉,《中國藝術》,3/2015,頁82-83。
李也,〈《大金喇嘛法師寶記碑》在清代書法史上的價值〉,《中國書法》,2/2017,頁178-181。
束定芳,〈論隱喻的本質以語義特徵〉,《外國語》第6期,1998,頁10-19。
呂文利,〈中國古代天下觀的意識型態建構及其制度實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9/2013,頁1-11。
青氣,〈清代「口內行宮」及其特點〉,《文物春秋》,1/1999,頁53-56。
林繼富,〈崑崙文化與藏族文化關係研究〉,《青海社會科學》,5/2010,頁14-18。
金觀濤,〈百年視野:天下觀和東亞社會的國際關係〉,《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Vol.4 (2) 2012,頁3-8。
周祝英,〈清代諸帝與文殊師利菩薩〉,《佛教研究》,4/2007,頁114-118。
周玲,〈讖緯宇宙論的政治蘊義〉,《黑龍江史志》,11/2010,頁198-199。
周宏偉,〈西周都城諸問題試解〉,《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2014,頁57-92。
尚國文、趙守輝,〈語言景觀研究的視角、理論與方法〉,《外語教學與研究》,3/2014,頁214-223。
岳立松,〈清代《西湖十景圖》的「聖境」展現與空間政治〉,《北京社會科學》,12/2016,頁34-40。
紀欣、張杰,〈清代民族政策與承德歷史文化〉,《文物春秋》,6/2005,頁42-48。
姜舜源,〈論北京元明清三朝宮殿的繼承與發展〉,《故宮博物院院刊》,9/1992,頁77-87。
姜東昕,〈從承德外八廟看清朝民族政策的形成與發展〉,《蘭台世界》,6/2013,頁148-149。
韋秀玉,〈文徵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的士人畫特質〉,《貴州社會科學》,3/2014,頁35-38。
―――、姚偉鈞,〈明朝中期園林繪畫的盛行――以蘇州為例〉,《江西社會科學》,6/2014,頁141-145。
―――,〈《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與園林文化的流傳〉,《美術界》,11/2014,頁85。
―――,〈從《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看明中期文人園林風尚〉,《藝術探索》,2/2015,頁17-19。
胡興軍,〈中國大一統疆域的歷史演變〉,《地圖》,6/2006,頁17-25。
姚文放,〈文學理論的範式轉換與話語更新〉,《文藝理論研究》,5/2014,頁161-170。
袁森坡,〈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4/1996,頁43-48+108。
徐興志、王燕,〈避暑山莊的理水特色〉,《河北林業科技》,4/2003,頁48-50。
徐小燕,〈學問的淵藪――《四庫全書》系列〉,《東吳大學圖書館館訊》,10/2004,頁1-9。
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學東漸成因淺析〉,《新西部》,6/2007,頁170+207。
徐瑾,〈清代皇帝御容安奉制度探析〉,《故宮學刊》,2/2015,頁192-220。
徐國龍,〈中國古代都城門道研究〉,《考古學報》,4/2015,頁425-450。
特克寒,〈承德滿族的形成與發展〉,《滿族研究》,2/2000,頁49-50。
翁連溪,〈清代內府銅版畫刊刻述略〉,《故宮博物院院刊》,4/2001,頁41-50。
孫晶,〈陰陽五行學說與漢代騷體賦的空間建構〉,《齊魯學刊》,3/2004,頁110-114。
孫喆,〈從兩幅地圖看18世紀初期清人對黑龍江流域的認識〉,《中國地方志》,6/2006,頁55-60。
―――,〈淺析影響康熙《皇輿全覽圖》繪製的幾個原素〉,《歷史檔案》,1/2012,頁87-93。
孫衛國,〈從「同心圓」論到「兩極模式」論――美國中國學界有關中國古代朝貢制度的學說〉,《學術月刊》8/2013,頁159-170。
孫英剛,〈轉輪王與皇帝:佛教對中古君主概念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11/2013,頁78-88。
馬雅貞,〈皇苑圖繪的新典範: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的製作及其意義〉,《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2期,12/2014,頁39-80。
晉宏逵,〈讀《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札記〉,《故宮博物院院刊》,6/2015,總第182期,頁24-35。
章宏偉,〈清初關外時期滿文出版的濫觴〉,《文史知識》,6/2006,頁4-9。
莊岳,〈禮儀之爭:馬國賢《避暑山莊三十六景》銅版畫與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木刻畫的視覺差異〉,《建築史》,2/2013,頁108-117。
莫小也,〈馬國賢與《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新美術》,3/1997,頁54-59。
陳捷先,〈說康熙〉,《故宮文物月刊》,總343期,10/2011,頁32-43。
陳恒安,〈當科學與歷史文化相遇――談「景觀」的多重身分〉,《科學發展》,2/2016,頁78-80。
許媛婷,〈從《明史稿》到《明史》――雍正皇帝承繼王朝正統之文化用心〉,《故宮文物月刊》,總320期,11/2009,頁48-53。
―――,〈靜默少喧嘩.臨景思治道――談康熙皇帝與避暑山莊詩圖〉,《故宮文物月刊》,總343期,10/2011,頁90-99。
張占生,〈萬樹園大蒙古包宴〉,《紫禁城》,1/1986,頁20-21。
張津、李郁,〈中國古代都城行為空間初探〉,《人文地理》,6/1995,頁48-51。
張有慶,〈藏密曼荼羅內涵再議〉,《西藏藝術研究》,2/1998,頁56-66。
張瑞威,〈評Pamela Kyle Crossley,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歷史人類學學刊》,4/2003,頁173-175。
張玉坤、李嚴,〈明長城九邊重鎮防禦體系分布圖說〉,《華中建築》,2/2005,頁116-119+153。
張雙志,〈18世紀朝鮮學者對清代西藏的觀察――讀朴趾源《熱河日記》〉,《中國藏學》,3/2007,總第79期,頁33-39。
張錯,〈山水依然在人間――園園林文化內涵的探索〉,《故宮文物月刊》,總329期,8/2010,頁108-117。
張麗娜,〈朴趾源研究在中國〉,《當代韓國》,2012年第1期,頁119-128。
張亞輝,〈沒有圍牆的城市――關於承德地景的歷史人類學分析〉,《民族學刊》,2/2012,頁37-47。
―――,〈六世班禪朝覲事件中的空間與禮儀〉,《中國藏學》,1/2013,頁92-100。
張東欣,〈話說避暑山莊七十二景的由來和景觀取材〉,《今日科苑》,8/2013,頁66-68。
張述林,〈風景地理淺論〉,《地理教育》,3/2014,頁4-5+60。
張杰,〈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景點名的四字格初探〉,《青年文學家》,10/2016,頁196。
黃愛平,〈「儒藏說」與四庫全書的編纂〉,《文史知識》,11/1988,頁101-104。
黃儒宣,〈式圖與式盤〉,《考古》,1/2015,頁92-102。
黃冠閔,〈風景:身體、空間、想像的交織〉,《中央研究院週報》,1522期,2016,頁1-2。
馮爾康,〈康雍間殿試策問之題目與時政――兼述康雍二帝性格〉,《社會科學戰線》,1/2008,頁90-97。
單國強,〈中國古代實景山水畫史略(之二)〉,《紫禁城》,9/2008,頁134-147。喬治忠、崔岩,〈清代歷史地理學的一次科學性跨越――乾隆帝《題毛晃〈禹貢指南〉六韻》的學術意義〉,《史學月刊》,9/2006,頁5-11。
曾紀剛,〈國朝家法與古殊――院藏清高宗《御製擬白居易新樂府》〉,《故宮文物月刊》,總350期,5/2012,頁60-68。
彭鵬,〈中國山水畫中騎驢形象解讀〉,《藝術探索》,2009,第23 卷第4 期,頁15-17。
楊伯達,〈冷枚及其《避暑山莊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1979,頁51-56。
―――,〈《萬樹園賜宴圖》考析〉,《故宮博物院院刊》,4/1982,頁3-21。
―――,〈關於《馬術圖》題材的再考訂〉,《文物》,7/1983,頁64-67。
―――,〈《乾隆射箭油畫掛屏》述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1991,頁26。
楊時英,〈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與西藏布達拉宮〉,《西藏研究》,4/1987,頁104-108。
楊果霖,〈清乾隆時期「天祿琳琅」藏書的特點及其現象〉,《國家圖書館館刊》,12/2006,123-145。
楊宏烈,〈集稱文化景觀集成效應分析――以羊城八景為例〉,《城市觀察》,3/2013,頁184-191。
楊煦,〈《萬法歸一圖》與《紅宮落成慶典圖》所見建築圖像表現比較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10期,頁104-120。
―――,〈重構布達拉――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空間佈置與象徵結構〉,《建築學報》,9-10/2014,頁128-135。
葛兆光,〈古地圖與思想史〉,《廿一世紀雙月刊》,10/2000,頁154-164。
賈珺,〈清代離宮朝儀大殿形制及其功能略述〉,《古代建築》,1/2005,頁23-30。
―――,〈圓明園中的理政空間探析〉,《建築學報》,5/2011,頁100-106。
萬晉,〈門之內外:城市社會空間視野下的都城城門考察――以北宋東京城為中心〉,《南都學壇》,3/2010,頁35-38。
―――,〈上下溝通與資訊傳遞――唐長安城門的政治空間意義〉,《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十二卷,2011,頁13-32。
圖齊、海西希,《西藏與蒙古的宗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趙中樞,〈清帝北巡路線的形成、演變及其合理利用〉,《中國園林》,2/1987,頁34-37。
趙東栓,〈《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圖式及其文化哲學闡釋〉,《齊魯學刊》,4/2001,頁72-79。
趙豔玲,〈承德莊田的開發與避暑山莊的建立――兼論承德開發與康熙帝的治邊思想〉,《滿族研究》3/2006,頁44-51。
趙寰熹,〈《皇輿全覽圖》各版本對比研究〉,《滿族研究》,4/2009,頁56-60。
趙莉華,〈空間政治與「空間三一論」〉,《社會科學家》,總169期,5/2011,頁138-141。
寧聖紅,〈周永年對《四庫全書》的貢獻〉,《山東圖書館季刊》,3/2005,頁115-117。
蔡偉傑,〈評《新清帝國史:清朝在承德所建立的內陸亞洲帝國》〉,《歷史人類學學刊》,4/2007,頁202-205。
魯穎,〈北京故宮文淵閣建築藝術風格〉,《博物館研究》,1/2014,頁84-95。
劉玉文,〈康熙皇帝與避暑山莊――旨清聖祖《御制避暑山莊記》札記〉,《清史研究》,2/1998,頁115-119。
―――,〈康熙北巡述略〉,《瀋陽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輯,2006,頁27-38。
劉美玲,〈書也要衣裝――披上皇袍的圖書文獻〉,《故宮文物月刊》,總328期,7/2010,頁96-105。
劉信芳、蘇莉,〈曾侯乙墓衣箱上的宇宙圖式〉,《考古與文物》,2/2011,頁49-54。
劉興亮,〈論宋代的御容及奉祀制度〉,《歷史教學》,6/2012,頁20-31。
潘志和,〈作為圖書總編輯的康熙〉,《出版發行研究》,12/2012,頁95-97。
鄭孝燮,〈古都北京皇城的歷史功能、傳統風貌與紫禁城的「整體性」〉,《故宮博物院院刊》,5/2005,頁8-22。
鄭欣淼,〈故宮學綱要〉,《故宮博物院院刊》,總第152期,6/2010,頁6-13。
稷若,〈避暑山莊第一詩與清帝寢殿〉,《紫禁城》,1/1995,頁18-19。
閻天靈,〈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寄住民族、寄住城堡與寄住政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2/2009,頁33-46。
蕭東發、周悅,〈《四庫全書」與法國《大百科全書》編纂出版及其社會影響》,《出版與管理研究》,6/2007,頁105-122。
謝君直,〈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天道思想及其重詮〉,《揭諦》,27期,7/2014,頁47-84。
聶崇正,〈《馬術圖》和作者郎世寧〉,《文史知識》,5/1982,頁114-115。
―――,〈清宮廷畫家冷枚其人其作品〉,《藝術史研究》,8/2014,頁65-75。
韓書力,〈說不盡的曼荼羅〉,《藝術家》,264期,5/1997,頁248-251。
韓相理,〈文臣畫家錢維城與其筆下的避暑山莊圖〉,《大眾文藝》,3/2015 ,頁147。
羅中展,〈乾隆皇帝與梵華樓的興建旨趣探討〉,《蒙藏季刊》,7/2010,60-79。
邊吉,〈清代西藏研究的重要成果――《清朝塞外皇都――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研究》評介〉,《中國藏學》,1/2014,頁188-190。
鐘春暉,〈從「西土」到「中國」――周初天下觀的形成和實踐〉,《紫禁城》,10/2014,頁17-23。
〔日〕平田茂树,〈宋代的政治空間:皇帝與臣僚交流方式的變化〉,《歷史研究》,3/2008,頁131-136。
〔日〕伊藤道治著,蔡鳳書譯,〈西周王朝與雒邑〉,《華夏考古》,3/1994,頁106-112。
〔英〕Bennet,Tony.(托尼.本內特)著,趙子昂、強東紅譯,柏敬澤校,〈博物館的政治合理性〉,《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7,頁250-263。
〔美〕張勉治著,劉文鵬、王玨譯,〈康熙皇帝首次南巡與文武價值觀念之間的對立〉,《清史研究》,2/2011,頁78-89。
〔美〕Waley-Cohen, Joanna.(衛周安)著,董建中譯,〈新清史〉,《清史研究》,2/2008,頁109-116。
〔葡〕Lopes, Rui Oliveira.(羅匯)著,邱士華譯,〈皇權鏡影――對《胤禎行樂圖》冊的若干觀察〉,《故宮文物月刊》,總321期,12/2009,頁26-33。
[愛沙尼亞]Kati Lindstrom(卡蒂.林斯特龍)等著,彭佳譯,〈風景的符號學研究――從索緒爾符號學到生態符號學〉,《鄱陽湖學刊》,4/2014,頁5-14。
〔義〕伊麗,〈年希堯的生平及其對藝術和科學的貢獻〉,《中國史研究》,3/2000,
頁155-165。
外文書目
英文著述
Berger, Patrica. Empire of Emptiness: Buddhist Art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Qi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Clunas, Craig. 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Fitter, Chris. Poetry, space,landscape : Toward a new theory. Cambridge, England, 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Forêt, Philippe. Mapping Chengde :The Qing Landscape Enterprise.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Kahn,Harold.(康無為). Excursions in Reading History: Three Studies.(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 Taipei: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1993.
Kangxi. Thirty-Six Views: The Kangxi Emperor's Mountain Estate in Poetry and Prints. Trans. Richard E. Strassberg. Introduction. Stephen H.White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16.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en. Metaphors we live.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Millward, James A. Beyond the Pass:Economy,Ethnicity,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1759 -186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ed.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4.
Mitchell, Don. Cultural Geography:A Crtitical Introdction. Malden,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2000.
Murck, Alfreda. Poetry and Painting in Song China: The Subtle Art of Dissent.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Neufeldt,Victoria., ed.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Third College Edition). New York,1988.
Rawski, Evelyn Sakakida. The last Emperors: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98.
Rowe,William T. China’s Last Empire:The Great Q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 2009.
英文文集
Chayet, Anne. “Architectural Wonderland:An Empire of Fictions.”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Ed. James Millward. London: Routledge Cuxzon, 2004. 33-52.
Dunnell, Ruth W, and James A. Millward. “Introduction.”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Ed. James Millward. London: Routledge Cuxzon, 2004. 1-12.
Elliott, Mark C,and Ning Chia. “The Qing hunt at Mulan. ”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Ed. James Millward. London: Routledge Cuxzon, 2004. 66-83.
Liu, Cary Y. “Archive of Power:The Qing Dynasty Imperial Garden-Palace at Rehe.”臺大美術史研究集刊. 3/2010. 43-82+268.
Peter K.Bol. “Geography and Culture: The Middle-Period Discourse on the Zhong guo - the Central Country.” 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 61-106.
Stuart, Jan. “Images of imperial grandeur.” China.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Eds. Evelyn S. Rawski and Jessica Rawson. London: loyal Academy of Art,2005. 64-75.
Symons, Van.F. “Qianlong on the road: The imperial tours to Chengde.”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Ed. James Millward. London: Routledge Cuxzon, 2004. 55-65.
Yu, Renqiu. “Imperial banquets in the Wanshu yuan.”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Ed. James Millward. London: Routledge Cuxzon, 2004. 84-90.
Zarrow, Peter., “The imperial word in stone:Stele inscriptions at Chengde. ”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Ed. James Millward. London: Routledge Cuxzon, 2004. 146-164.
英文期刊
Attwell, William. “Macartney's Failed Trade Delegation to China,1792-1794.”Quarterly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South Africa. Vol. 66 Issue 1.Jan-Mar (2012): 25-34.
Chang, Michael G. “Civil-Military Tensions during the Kangxi Emperor's First Southern Tour.”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 6 Issue 1 (2011): 26-52.
Cranmer-Byng, J.L, and Trevor H. Levere.“A Case Study in Cultural Collision: Scientific Apparatus in the Macartney Embassy to China, 1793.” Annals of Science, Sep 81, Vol. 38 (1981) : 503-525.
Deng, Kent. “Myth of ethnic conflict and ethnic revolutions,1644-1911.” Asian Ethnicity Vol.15, No.2 (2014): 197-221.
Gao, Ruofei. “A Study on Names and Spaces of the Kangxi 36 and Qianlong 36 Scenic Spots in the Chengde Summer Resort of China.” 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73.5 (2010): 385-390.
Guy, Kent R.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Qing Empire.”Journal of Early Modern History (2010): 355-377.
Jing, Anning. “Buddhist Cosmological Diagrams: Borobudur, A Chinese Buddhist Secret Disc, and Shi Discs.”Interdisciplinary Humanities Vol. 24 Issue 2 (2007): 46-81.
Olivová, Lucie. “ A Map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Summer Resort Discovered in a Czech Museum.”, Imago Mundi Vol. 62 (2010): 232-238 .
Waley-Cohen, Joanna. “The New Qing History.” Radical History Review Issue 88 (2004): 193-206.
Wang, Cheng-Hua.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Art Bulletin Vol. 96 Issue 4 (2014): 379-394.
Wang, Xiangyun. “The Qing Court's Tibet Connection: Lcang skya Rol pa'i rdo rje and the Qianlong Emperor.” Harvard T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60, No.1 (2000): 125-163.
Wu Hung. “Emperor Masquerade-Costume portraits of Yongzheng and Qianlong. ”Orientations Vol.7 July-August (1995): 25-41.
Yizhuang, Ding. “Reflections on the New Qing History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 43, no. 2 (2009): 92-96.
日文著述
[東晉]葛洪撰,福井康順譯注,《神仙傳》,東京都:明德出版社,昭和62年(1987),頁260。
小山清男,〈図学的曼荼羅考〉,Journal of Graphic Science of Japan,35,2001,頁85-90。
五十嵐牧太,《熱河古蹟と西藏藝術》,東京:第一書房,1982(昭和57年)。
石濱由美子,〈パンチェンラマと乾隆帝の会見の背景にある仏教思想について〉, 《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6/1994,頁27-62。
吾妻重二,〈続修四庫全書と四庫関連叢書〉,《図書館フォーラム》,9/2004,頁18-22。
李海泉,〈中國河北省承德市における寺.廟の建設意図分析〉,山口大學《やまぐち地域社会研究》,3/2014,頁41-52。
岡村敬二,《日滿文化協会の歴史――草創期を中心に》,京都:私家版,2006。
島田修二郎,《中国絵画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3。
曾布川寬,〈郭熙の早春圖〉,《東洋史研究》,35卷4期,3/1977,頁61-85。
新藤篤史,〈17世紀末、清朝の対モンゴル政策――康煕帝の五台山改革を中心に〉,《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論集》,3/2014,頁340-345。
稻畑耕一郎,〈「四庫全書」について:清代學術の光と影〉,《承德――清代の文化》,頁5-10。
嘉木揚凱朝,〈文化大革命後のモンゴル仏教の様態――北京市雍和宮と承徳市普寧寺を中心として〉,《バーリ学仏教文化学》,12/2002,頁83-95。
網路資料
王家鵬,http://www.dpm.org.cn/shtml/117/@/5746.html,2009.12(瀏覽日期:2016年4月28日)
《中國民族新聞網》,http://minzu.people.com.cn/BIG5/165242/11192807.html(瀏覽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李建宏(承德市文物局博物館管理科、文博館員),〈六世班禪朝覲乾隆皇帝〉,http://www.qinghistory.cn/magazinefree/html/31/204/content/269.shtml(瀏覽日期:2016年4月13日)
《承德市政府網站》http://www.chengde.gov.cn(瀏覽日期:2017年3月6日)
《承德市衛星地圖》http://zh.meet99.com/map-chengde.html(瀏覽日期:2016年8月4日)
《承德避暑山莊》https://placeandsee.com/s?as=foto&fp=74827448(瀏覽日期:2017年7月9日)
《承德熱河行宮古地圖》,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87371-1002901.html(瀏覽日期:2017年8月13日)
《故宮博物院》網站,http://www.dpm.org.cn/ancient/hall/161234.html(瀏覽日期:2017年9月15日)
《海拔高度信息查詢工具》,http://haiba.qhdi.com/(瀏覽日期:2017年5月20日)
《從mapping談起》,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3816.html(瀏覽日期:2016日11月5日)
崔瑩,《牛津教授:乾隆已經意識到英國可能侵華》(2015.01.19訪問〔英〕沈艾娣教授Henrietta Harrison記錄),http://cul.qq.com/a/20150119/010032.htm(瀏覽日期:2016年3月20日)
《乾隆皇帝的〈喇嘛說〉碑文》,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0461890/(瀏覽日期:2017年9月18日)
賈建飛,〈美國的新清史研究:強調清朝多元文化與滿族人的民族認同〉原載於《中國民族報》2010年03月22日 。《中國民族新聞網》http://minzu.people.com.cn/BIG5/165242/11192807.html(瀏覽日期:2016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