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瑋(1990)。笑之縱橫。臺北: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131-135。
王文科(譯)(1996)。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宋)朱熹集注(1987),楚辭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
吳鈺婷(2003)。兒童失諧幽默反應之研究(碩士論文)。李侑蒔、吳凱琳(譯)(2004)。幼兒文學。台北:華騰文化。
宋佩(譯)(2006)。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台北:雄獅美術。
林語堂(1979)。生活的藝術。臺南:德華出版社。112-117。
(林本炫、周平,2005)
岳曉東(2012)。幽默心理學:思考語言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許峻豪(2002)。圖像式刺激與語文訊息的幽默反應歷程。(碩士論文)。許峻豪、鄭谷苑(2005)。圖像幽默理解歷程與雙路徑幽默理解模式。應用心理研究,26,117-142。
陳明男(1990)。兒童發展。臺北:渤海堂出版社。222-226。
陳學志(1991)。幽默反應的認知歷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陳詩紘(譯)(2008)。幽默,是孩子未來的資產。臺北:新苗出版社。
陳皎眉、王叢桂、孫倩如(2008)。社會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出版社。
陳若含(2008)。不同年齡幼兒於不同圖畫書所反映的幽默反應與幽默反應之差異(碩士論文)。彭舜(譯)(2007)。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臺北:米娜貝爾出版社。
郭書詠(2014)。圖畫書的幽默表現手法及師生共讀中幼兒對幽默的理解(碩士論文)。張如鈞(1989)。五官之外--幼兒幽默感的發展。學前教育,12(8),10-11。
張如鈞(1990)。兒童幽默的發展-對幽默漫書的欣賞與理解。(碩士論文)。張慧菊、王建雅、陳學志 (2010)。當禁忌和攻擊變幽默--青少年幽默因應中的禁忌與語文攻擊表現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卷,2期,241-269。
黃慧珊(2003)。兒童對幻想性圖畫書的反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劉君葉(譯)(1988)。幽默定律。臺北:遠流出版社。
劉文、鄒麗娜(2007)。有關幽默感的心理學理論與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卷,2期,47-51。
鄭慧玲(譯)(2003)。幽默就是力量。臺北:遠流出版社。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1990)。幽默心理學。臺北:智慧大學出版社。
謝慧珍、陳皎眉(1995)。兒童幽默感、同儕聲望與行為能力關係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23-146。
Bariaud, F. (1989). Age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humor. In P. E. McGhee (Ed.), Humor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pp. 15-48). New York: Haworth Press.
Führ, M. (2002). Coping humor in early adolescence.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5(3), 283-304.
McGhee, P. E. (1988). Humor and children. New York: Haworth.
McGhee, P. E. (1979). Humor: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Freeman.
Schultz, T. R. (197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humour. In A.J.Chapman & H.C. Foot (Eds), Humor and laughter: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London:Wiley.
Shaeffer M. B. & Hopkins, D. (1988). Miss Nelson, knock-knocks & Nonsense:connecting through humor. Childhood Education, 65(2), 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