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建楠、吳重達(2003)。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基層醫學,18(7),154-165
王昭琪(2005)。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 11,2007,1-31。
王素真、洪耀釧、葉一晃(2014)。影響大學生睡眠品質與身心健康因素之研究。工程科技與教育期刊,11(3),348-361。
王毓吟(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 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王筱君(2012)。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 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王鈺舒(2014)。台灣青少年解釋型態,憂鬱及心理健康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高雄市。王維君(2009)。國中生生活壓力與其偶像崇拜之研究-以苗栗縣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市。王蓁蓁(1999)。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6)。青少年自殺防治。取自:http://tspc.tw/tspc/upload/tbepaper/20160328180718_file1.pdf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6)。2016年青少年睡眠大調查。取自:http://www.tssm.org.tw/file/1483682380.pdf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7)。2017台灣常見睡眠問題盛行率的變化趨勢:一個十年的橫斷性重覆調查。取自:http://www.tssm.org.tw/file/1494489550.pdf
生命教育資訊網(2009)。什麼是憂鬱症?。取自http://life.cpshs.hcc.edu.tw/files/13-1003-1405.php?Lang=zh-tw
伍淑玉(2015)。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朱崇信(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之相關因素探究:家庭經濟壓力與社會支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2016)。104 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39937&ctNode=3307&mp=1
吳明穎(2007)。青少年的分離-個體化、與父母依附及其對人際互動、憂鬱的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園市。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爲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
吳麗娟、陳淑芬(2006)。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85-104。
呂岳霖(2004)。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巨流圖書公司。台北。四版。48-50。
林立寧、張妍怡、何曉旭、李蘭(2012)。青少年之睡眠問題。臺灣醫學,16(1),72-83。
林杏真(2001)。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向關係探討。臨床心理學刊,3(1),35-45。
邰啟揚(2017)。幸福心理學:心理學家談自我減壓。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洪辰諭、 陳麗華。(2012)。青少女睡眠時間、身體質量指數與憂鬱症狀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7),21-28。
洪穎晨(2014)。新北市高中職生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相關因素調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胡海國(1971)。發展心理學 (原作者: Elizabeth B. Hurlock)。臺北: 桂冠圖書公司。
高民凱、林清文(2000)。中學生的解釋風格、生活壓力和憂鬱之關係:從憂鬱的認知特異質--壓力模式探討。輔導與諮商學報,30(1),41-59。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2015)。認識憂鬱面對憂鬱擺脫憂鬱—憂鬱情緒障礙自助手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張宇翔、吳德敏、賴香如(2015)台灣城市與鄉村國中生睡眠品質與相關因素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4(3),335-347。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灣東華。
張彩秀(2008)。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弘光學報,52,55-65。
張顥霓(2010)。國中學生睡眠品質及其影響因素探討--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許文耀、黃國彥、林亮吟、詹佳真、吳佑佑、葉雅馨(2002)。青少年憂鬱量表編製研究。台北:董氏基金會。
許馨云、張晏蓉(2018)。臺南市某高中職進修部學生生活壓力與壓力因應方式相關研究。學校衛生護理雜誌,26,22-40。
郭靜靜(2003)。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陳佩伶、陳政友(2015)臺北市某私立中學學生睡眠品質與相關因素探討。學校衛生,66,45-66。
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陳奐妤、林杏足(2016)。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類型、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四十三期,43,29。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陳為堅(2005)。學校憂鬱傾向學生推估及預防策略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研究報告。
陳美娟、楊志良(2008)。大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私立大學為例。學校衛生,53,35-55。
陳筱瑄(2002)。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 主觀生活壓力, 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4(1),61-82。
游恆山(1999)。心理學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黃文俐(2002)。影響某完全中學學生睡眠品質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黃以謙(2003)。泰然駕馭都市壓力。香港:明窗。
黃君瑜、許文耀(2003)。青少年憂鬱量表編製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1),167-190。
楊浩然(2002)。青少年憂鬱疾患及憂鬱症狀之追蹤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市。葉在庭(2003)。焦慮與憂鬱情緒現象之探討-檢驗情緒三領域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2),87-111。
葉蓁、李思賢(2013)。從個人、家庭、學校面向探討高中職學生憂鬱相關因素。中等教育,64(2),136-156。
董氏基金會(2002)。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www.jtf.org.t 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
董氏基金會(2010)。大台北地區國、高中學生運動習慣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s://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77&Page=1
董氏基金會(2011)。台灣五都國、高中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研究。取自:https://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79&Page=1
董氏基金會(2012)。2012年全國大學生憂鬱情緒與運動習慣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s://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81&Page=1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6)。誰吃了安眠藥?。取自: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id=19627&chk=e85dfde0-08c8-41be-9d07-1e6ec279d544
鄭泰安(2013)。近20年台灣焦慮症與憂鬱症盛行率倍增。當代醫學,472,91-94。
盧怡任、黃正鵠(2004)。台南市行為困擾國中生之非理性信念與焦慮, 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1),81-108。
蕭帆琦、詹雅(2014)。失眠與憂鬱的梅比斯環-睡眠與情緒相互影響之關係。臨床心理通訊,60,3-12。
藍采風(2014)。壓力管理:提升生活的品質。幼獅文化。
蘇靜如(2010)。國中生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 DSM-IV. Washington,DC
Birmaher, B., Ryan, N. D., Williamson, D. E., Brent, D. A., Kaufman, J., Dahl, R. E., Perel, J., & Nelson, B. (1996).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5, 1427-1439.
Dewald, J. F., Meijer, A. M., Oort, F. J., Kerkhof, G. A., & Bogels, S. M. (2010). The influence of sleep quality, sleep duration and sleepiness on school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4(3), 179-189.
Folkman, S. (2013).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In Encyclopedia of behavioral medicine (pp. 1913-1915). Springer New York.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6). Stress process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2), 107.
Petersen, A. C., Compas, B. E., Brooks-Gunn, J., Stemmler, M., Ey, S., & Grant, K. E. (1993).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2), 155.
Riemann, D., Berger, M., & Voderholzer, U. (2001). Sleep and depression—results from psychobiological studies: an overview. Biological psychology, 57(1), 67-103.
Takahash.Y, Kipnis, D. M., & Daughada.Wh. (1968). GROWTH HORMONE SECRETION DURING SLEEP.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47(9), 207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Fact sheet- depression.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69/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