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3 08: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和蓉
研究生(外文):Lin, He-Jung
論文名稱:個人生活與身體實踐:以《駐臺南日本兵一九○四年日記》為研究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Private Life and Bodily Practice: An Examination of Diary of a Japanese Soldier in Tainan in 1904.
指導教授:賀安娟賀安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Ann Heyl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我-小說日本兵身體感身體實踐日常生活
外文關鍵詞:I-novelJapanese soldierssense of the bodybody actiondaily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日記作為最能直接反應其為人的私密文獻,以自我概念的「我-小說」(I-novels)為中心,透過作品、日記與回憶錄可以建構出自己的世界,尤其係以最私密的個人日記,更可以展現完整的個體經驗與日常生活。本論文欲從《駐臺南日本兵一九○四年日記》日記中的史料分析比較1904年日本殖民時期的社會局勢與歷史背景,觀其作者利用身體行動(body action)和身體展演(body performance),如何獲得具有身體感(sense of the body)的身體經驗(body experience),更可同時從日記中觀其臺南當時街景與社會文化,欲從日記中內容寫作方式、社會背景、空間移動、疾病與醫療、日常生活與娛樂等幾個面向來探究。
Diaries, as the most personal and confidential documents reflecting their human nature, are centered on self-concept ‘I-novels’. Through their works, diaries and memoirs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world, especially the most private personal diaries, which can show the complete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daily lif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Diary of a Japanese Soldier in Tainan in 1904.’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1904. It is also possible to see how the author uses body action and body performance to gain body experience with sense of the body, and to seestreet view and social culture of Tainan from the diary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wanted to be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ent writing, social background, space movement, disease and medical treatment, daily life and entertainment.
(一) 個人日記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松添節也翻譯、謝國興編,《回到一九○四-日本兵駐臺南日記》,臺南:臺南市文化協會,2014年。
松添節也翻譯、謝國興編,《駐臺南日本兵1904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年。
許時嘉,《籾山衣洲在臺日記1898─190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
謝國興、鍾淑敏、籠谷直人編,《茶苦來山人の逸話:三好德三郎的臺灣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

(二) 史料
《臺灣日日新報》

(三)專書
井口和起著,何原溯譯,《日俄戰爭的時代》,臺北市:玉山社,2012年。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前衛出版,2014年。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29年。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大正篇 1912-1925)》,臺北:時報出版,2007年。
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余舜德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2008年。
吳政憲,《日治初期「臨時臺灣兵站電信部」之研究(1895-1896)》,臺北:花木蘭文化,2013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林玉茹、Fiorella Allio(艾茉莉)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縣政府,2008年。
林玉茹、植野弘子、陳恒安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1992。
查攸吟,《日俄戰爭-開戰背景及海戰始末(1902-1905)》,臺北市:知兵堂,2013。
范燕秋,《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臺北:遠流,2011年。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年。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7年。
許雪姬,《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
許雪姬,《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
陳姃湲編著,《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臺灣邊緣史讀本》,臺北市:玉山社,2012年。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全新增訂版)》,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臺北:時報出版,2009年。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陳柔縉,《臺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臺北:究竟出本社,2011年。
陳柔縉,《舊日時光》,臺北:大塊文化,2012年。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展望》,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7年。
奧維‧洛夫格倫((Orvar Löfgren)、喬納森‧弗雷克曼(Jonas Frykman等譯,《美好生活︰中產階級的生活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楊豫,《西洋史學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臺灣文學工作室,《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臺北:本事出版社,2015年。
劉健芝、許兆麟編,林德山譯,《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4年。
蔣竹山,《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鄭道聰,《大臺南的西城故事》,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鄭道聰,《臺南城的故事》,臺南:社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協會,2004年。
鄭麗玲,《臺灣人日本兵的戰争經驗》,新北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鄭麗玲,《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臺北:蔚藍文化 ,2015年。
鄭麗玲撰述、張炎憲編,《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戴國煇,《臺灣史研究:回顧與探索》,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5年。
Aaron William Moore. Writing War: Soldiers Record the Japanese Empire.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Bryan S.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10年。
James Phelan、Peter J. Rabionwitz主編,申丹等譯,《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John O’neill著,張家銘主編,《五種身體》,臺北市:弘智文化,2001年。
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知覺現象學》
Michel Foucault. The History Sexuality, Volume one: The Will to Knowledge. Peguim: Harmondsworth, 1981.
Stefan Jordan(斯特凡‧約爾丹)主編,孟鍾捷譯,《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四)單篇論文
王志弘,〈生活中的法律感性:以《水竹居主人日記》為本的探察〉,收入陳志聲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頁423-448。
王靖雯,《論吳新榮的愛情觀與家庭觀 ──以《吳新榮日記全集》為主》,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白佳琳,〈帝國下的臺灣風土:籾山衣洲及其《臺灣風俗詩》研究〉,發表於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第九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12 。
朱德蘭,〈日治時期臺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7期(2003年6月),頁99-174。
余舜德,〈身體修練與儀式展演:慈溪道場個案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1998年),頁1-35。
余舜德,〈食物冷熱系統、體驗與人類學研究:慈溪道場個案研究的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2000年) ,頁117-145。
吳文星,〈日據初期(1895-1910)西人的臺灣觀〉,《臺灣風物》40卷1期,1990年,頁。
吳沁昱,《新竹市自治選舉與議會運作-以黃旺成政治參與經驗為中心(1935-195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臺灣史研究》19卷3期,(2012年9月),頁201-236。
吳密察,〈外國人顧問W. Kirkwood 的臺灣殖民地統治政策構想〉,《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3 年,頁1-27。
吳密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期37(2006 年6 月),頁59-143。
呂紹理,〈老眼驚看新世界: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張麗俊的生活節奏與休閒娛樂〉,《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文化局編,2005年)。
沈佳珊,〈臺灣鼠疫免疫防治法以臺南為中心〉,《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頁。
周婉窈,〈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臺灣史研究》2卷1期。
林丁國〈從日記資料析論日治時期臺日人士的體育活動〉,《運動文化研究》22期,(2013年6月),頁73-118。
林文凱,〈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3期,(2017年4月),頁1-44。
林弘勳,〈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33:3 (1995.9),頁77-128。
林弘勳,〈臺北市廢娼與臺灣娼妓史〉,《當代》4卷122期(1997.10),頁106-115。
林實芳,〈就子賣落煙花界,日治時期臺灣色情行業中的婦女人身買賣〉,《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3期,(2007年6月),頁93-141。
邱坤良,〈林獻堂看戲-《灌園先生日記》的劇場史觀察〉,〈戲劇學刊〉16卷,2012,頁7-35。
范燕秋,〈日治前期臺灣公共衛生之形成(1895-1920):一種制度面的觀察〉,《思與言》33(2) (1995年6月),頁。
范燕秋,〈從《灌園先生日記》考察林獻堂的身體衛生觀及實踐〉,《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文化局編,2005年)。
范燕秋,〈鼠疫與臺灣之公共衛生(1896~1917)〉,《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3) (1995年3月),頁。
高雅俐,〈音樂、權力與啟蒙:《從灌園先生日記看》1920-1930年代霧峰地方仕紳的音樂生活〉,《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841-902。
張漢裕,〈日據時代臺灣經濟的演變〉,《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臺北:張漢裕博士文集出版委員會,1974 年,頁395-502。
張曉旻,〈植民地臺湾における集娼制の確立過程──公娼制の導入から臺南本島人遊廓の成立まで 〉,《現代臺湾研究》,号38 (2010年9月),頁67-71。
細川瀏述,〈明治二十八年渡臺日記〉,收於細川瀏述,《小麟回憶錄》。臺南:加土印刷所,1927年。
莊勝全,〈紅塵中有閒日月:1920年代黃旺成的社會觀察、政治參與及思想資源〉,《臺灣史研究》23卷2期(2016年06月),頁111-164。
莊勝全〈腹有詩書氣自華?黃旺成公學校教師時期的閱讀生活〉,《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第四集,(2011年),頁269-302。
許俊雅,〈知識養成與文學傳播:《黃旺成先生日記》(1912-1924)呈現的閱讀經驗〉,《東吳中文學報》27期(2014年),頁267-307。
許時嘉,〈〈籾山衣洲日記〉初探: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社會與日臺交流(1898-1904)〉,《臺灣史研究》20卷4期,(2013年12月),頁179-204。
許書惠,《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日治時期常民生活中的演藝活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論文,2008年。
許雪姬,〈「臺灣日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 》22卷1期(2015年3月,頁153-184。
陳文松,〈一套日記庫、一本「趣味帳」領風騷:日治時期日常生活史研究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36卷3期(2017年8月),頁1-10。
陳文松,〈日治時期文化人日常生活中的「賭博」:吳新榮日記裡的麻雀物語〉,「日記與社會生活史學術研討會」論文(中研院臺史所、臺灣歷史博物館、成功大學歷史系主辦,2012.11)。
陳文松,〈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 45期,(2013年),頁129-176。
陳文松,〈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 45期,(2013年),頁129-176。
陳世榮〈近代臺灣菁英的民事爭訟調停與和解訴訟經驗:以張麗俊與林獻堂日記為核心〉,《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379-457。
陳玉箴,〈從日記看士紳階級對西洋料理及食品的受容〉,「日記與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主辦,2010年8月)。
陳姃湲,〈回瀾花娘,後來居上--日治時期花蓮港遊廓的形成與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1期(2013年6月),頁。
陳奕伶,《鹽分地帶文學的政治與美學─以《吳新榮日記》的閱讀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5年。
陳美蓉,〈日本南進過程中的臺南總督府-南洋篇〉,《臺灣風物》卷期,年,頁51-72。
麥玉枝,《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文學史料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曾巧雲,〈故國之內.國境之外-日治前期《臺灣日日新報》上傳統文人的西渡經驗初探〉,《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8期,(2014年4月),頁153-206。
曾品滄,〈日式料理在臺灣:鋤燒(スキヤキ)與臺灣智識階層的社群生活(1895-1960年代)〉,《臺灣史研究》22.4(2015),頁1-34。
曾品滄,〈平民飲料大革命-日治初期臺灣清涼飲料的發展與變遷〉,《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 14卷2期 (2008年5月) ,頁18-23。
曾品滄,〈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1895-1911)〉,《中國飲食文化》7卷1期(2011年1月),頁89-142。
賀安娟,〈臺灣歷史學中的日記研究與趨勢:找出臺南地區殖民現代性國家主義的刻板印象〉,《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縣政府,2008年,頁。
黃琇紋,《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之臺灣文學史料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益誠,《萬金、赤山地區天主教眾日常生活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樋口靖(Yasushi Higuchi),〈日治時代初期渡臺日人眼中的臺灣話〉,《臺灣文學研究》8期,(2015年6月),頁43、45-96。
蔡龍保,〈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國史館學術集刊》7期,(2006年3月),頁85-129。
蔡龍保,〈進藤熊之助與日治初期的臺灣鐵路〉,《臺灣博物季刊》30卷1期,(2011年3月),頁50-53。
蔡龍保,〈飯田豐二與日治初期的臺灣鐵路〉,《臺灣博物季刊》29卷2期,(2010年6月),頁74-79。
蔣竹山,〈「文化轉向」的轉向或超越?——介紹四本論歐美新文化史的著作〉,《新史學》12卷1期(2001年3月),頁233-245。
蕭宗瀚,〈日治時期臺灣的犯罪搜查體系及其科學化的出現〉,《師大臺灣史學報》6期,(2013年12月),頁149-179。
蕭惠文,〈論籾山衣洲及其「南菜園時期」的意義〉,《臺灣文學評論》10卷4期 (2010年,月),頁 67-84。
謝仕淵,〈青年的逸樂與焦慮:陸季盈日記中日治時期休閒生活的考察〉,「日記與社會生活史學術研討會」論文(中研院臺史所、臺灣歷史博物館、成功大學歷史系主辦,2012.11)。
Aaron William Moore. Essential Ingredients of Truth: Japanese Soldiers' Diaries in the Asia Pacific War.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Japan Focus, Volume 5, Issue 8, (August , 2007), pp. 1-15.
Aaron William Moore. The Chimera of Privacy: Reading Self-Discipline in Japanese Diaries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7-1945),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8, No. 1 (Feb., 2009), pp. 165-198.
Aaron William Moore. The Problem of Changing Language Communities: Veterans and Memory Writing in China,Taiwan, and Japan.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45, No. 2, China in World War II, 1937–1945:Experience, Memory, and Legacy (MARCH 2011), pp. 399-429.
Eduardo Mendieta. Philosophy's Paralipomena: Diaries, Notebooks, and Letters.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Vol. 28, No. 4 (2014), pp. 413-421.
Hui-yu Caroline Ts'ai(蔡慧玉), “Diaries and Everyday Life in Colonial Taiwan,” Japan Review, 25 (2013):145-168.
Hyman Kublin. The modern army of early Meiji Japan.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 9, No. 1 (Nov., 1949), pp. 20-41.
Rana Mitter and Aaron William Moore E. China in World War II, 1937–1945: Experience, Memory, and Legacy.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45, No. 2, China in World War II, 1937–1945: Experience, Memory, and Legacy (MARCH 2011), pp. 225-240.

(五)學位論文
丁文婷,〈日治時期軍事遺產保存價值─以臺南地區日軍飛行場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王妙花,〈簡吉《獄中日記》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呂美嫻,〈臺南市舊娛樂街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巫珮琪〈書寫欲望與主體實踐: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林伯昶,〈殖民與體現--太魯閣人的殖民身體史研究(1914-1945)〉,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林淑芬,〈從《灌園先生日記》探討林獻堂的家人互動與家庭觀〉,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張瑜庭,〈日本與臺灣的漢學連結: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11)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學位碩士論文,2011年。
陳怡芹,〈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之研究(1895-194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陳玟錚,〈蔡培火及其政治文化抗日運動〉,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學位論文,2007年。
麥玉枝,〈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文學史料分析〉,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曾偉彰,〈臺灣日本時代「遊廓」之研究:以臺南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游智勝,〈日治時期臺灣沿岸命令航線(1897-1943)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程怡雯,〈籾山衣洲在臺文學活動與漢詩文研究〉,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黃琇紋,〈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之臺灣文學史料分析〉,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劉詩彥,〈臺灣近代身體史觀的轉變初探(1949―2003)―以浴室的誕生與轉折談公私領域的分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博士論文,2005年
蕭惠文,〈臺、日之間的多重複寫:日本漢詩人籾山衣洲研究〉,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賴恆毅,《張麗俊及《水竹居主人日記》之文學作品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六)網路資源
中研院臺灣歷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
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鄭道聰,〈回到1904:一個日本士兵的臺南日記(一)〉
https://gushi.tw/%E3%80%8A%E5%9B%9E%E5%88%B0%E4%B8%80%E4%B9%9D%E9%9B%B6%E5%9B%9B%E3%80%8B/
鄭道聰,〈回到1904:一個日本士兵的臺南日記(二)〉
https://gushi.tw/%E9%96%B1%E8%AE%80%E6%9B%B8%E4%B8%AD%E7%9A%84%E5%AF%86%E7%A2%BC-%E2%94%80%E2%94%80%E3%80%8C%E5%9B%9E%E5%88%B0%E4%B8%80%E4%B9%9D%E9%9B%B6%E5%9B%9B%E3%80%8D/
鄭道聰,〈回到1904:一個日本士兵的臺南日記(三)〉
https://gushi.tw/%E5%9B%9E%E5%88%B01904%EF%BC%9A%E4%B8%80%E5%80%8B%E6%97%A5%E6%9C%AC%E5%A3%AB%E5%85%B5%E7%9A%84%E5%8F%B0%E5%8D%97%E6%97%A5%E8%A8%98%EF%BC%88%E4%B8%89%EF%BC%8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