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個人日記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松添節也翻譯、謝國興編,《回到一九○四-日本兵駐臺南日記》,臺南:臺南市文化協會,2014年。
松添節也翻譯、謝國興編,《駐臺南日本兵1904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年。
許時嘉,《籾山衣洲在臺日記1898─190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
謝國興、鍾淑敏、籠谷直人編,《茶苦來山人の逸話:三好德三郎的臺灣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
(二) 史料
《臺灣日日新報》
(三)專書
井口和起著,何原溯譯,《日俄戰爭的時代》,臺北市:玉山社,2012年。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前衛出版,2014年。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29年。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大正篇 1912-1925)》,臺北:時報出版,2007年。
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余舜德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2008年。
吳政憲,《日治初期「臨時臺灣兵站電信部」之研究(1895-1896)》,臺北:花木蘭文化,2013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林玉茹、Fiorella Allio(艾茉莉)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縣政府,2008年。
林玉茹、植野弘子、陳恒安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1992。
查攸吟,《日俄戰爭-開戰背景及海戰始末(1902-1905)》,臺北市:知兵堂,2013。
范燕秋,《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臺北:遠流,2011年。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年。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7年。
許雪姬,《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
許雪姬,《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
陳姃湲編著,《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臺灣邊緣史讀本》,臺北市:玉山社,2012年。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全新增訂版)》,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臺北:時報出版,2009年。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陳柔縉,《臺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臺北:究竟出本社,2011年。
陳柔縉,《舊日時光》,臺北:大塊文化,2012年。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展望》,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7年。
奧維‧洛夫格倫((Orvar Löfgren)、喬納森‧弗雷克曼(Jonas Frykman等譯,《美好生活︰中產階級的生活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楊豫,《西洋史學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臺灣文學工作室,《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臺北:本事出版社,2015年。
劉健芝、許兆麟編,林德山譯,《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4年。
蔣竹山,《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鄭道聰,《大臺南的西城故事》,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鄭道聰,《臺南城的故事》,臺南:社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協會,2004年。
鄭麗玲,《臺灣人日本兵的戰争經驗》,新北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鄭麗玲,《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臺北:蔚藍文化 ,2015年。
鄭麗玲撰述、張炎憲編,《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戴國煇,《臺灣史研究:回顧與探索》,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5年。
Aaron William Moore. Writing War: Soldiers Record the Japanese Empire.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Bryan S.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10年。
James Phelan、Peter J. Rabionwitz主編,申丹等譯,《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John O’neill著,張家銘主編,《五種身體》,臺北市:弘智文化,2001年。
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知覺現象學》
Michel Foucault. The History Sexuality, Volume one: The Will to Knowledge. Peguim: Harmondsworth, 1981.
Stefan Jordan(斯特凡‧約爾丹)主編,孟鍾捷譯,《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四)單篇論文
王志弘,〈生活中的法律感性:以《水竹居主人日記》為本的探察〉,收入陳志聲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頁423-448。
王靖雯,《論吳新榮的愛情觀與家庭觀 ──以《吳新榮日記全集》為主》,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白佳琳,〈帝國下的臺灣風土:籾山衣洲及其《臺灣風俗詩》研究〉,發表於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第九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12 。
朱德蘭,〈日治時期臺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7期(2003年6月),頁99-174。
余舜德,〈身體修練與儀式展演:慈溪道場個案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1998年),頁1-35。
余舜德,〈食物冷熱系統、體驗與人類學研究:慈溪道場個案研究的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2000年) ,頁117-145。
吳文星,〈日據初期(1895-1910)西人的臺灣觀〉,《臺灣風物》40卷1期,1990年,頁。
吳沁昱,《新竹市自治選舉與議會運作-以黃旺成政治參與經驗為中心(1935-195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臺灣史研究》19卷3期,(2012年9月),頁201-236。
吳密察,〈外國人顧問W. Kirkwood 的臺灣殖民地統治政策構想〉,《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3 年,頁1-27。
吳密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期37(2006 年6 月),頁59-143。
呂紹理,〈老眼驚看新世界: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張麗俊的生活節奏與休閒娛樂〉,《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文化局編,2005年)。
沈佳珊,〈臺灣鼠疫免疫防治法以臺南為中心〉,《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頁。
周婉窈,〈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臺灣史研究》2卷1期。
林丁國〈從日記資料析論日治時期臺日人士的體育活動〉,《運動文化研究》22期,(2013年6月),頁73-118。
林文凱,〈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3期,(2017年4月),頁1-44。
林弘勳,〈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33:3 (1995.9),頁77-128。
林弘勳,〈臺北市廢娼與臺灣娼妓史〉,《當代》4卷122期(1997.10),頁106-115。
林實芳,〈就子賣落煙花界,日治時期臺灣色情行業中的婦女人身買賣〉,《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3期,(2007年6月),頁93-141。
邱坤良,〈林獻堂看戲-《灌園先生日記》的劇場史觀察〉,〈戲劇學刊〉16卷,2012,頁7-35。
范燕秋,〈日治前期臺灣公共衛生之形成(1895-1920):一種制度面的觀察〉,《思與言》33(2) (1995年6月),頁。
范燕秋,〈從《灌園先生日記》考察林獻堂的身體衛生觀及實踐〉,《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文化局編,2005年)。
范燕秋,〈鼠疫與臺灣之公共衛生(1896~1917)〉,《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3) (1995年3月),頁。
高雅俐,〈音樂、權力與啟蒙:《從灌園先生日記看》1920-1930年代霧峰地方仕紳的音樂生活〉,《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841-902。
張漢裕,〈日據時代臺灣經濟的演變〉,《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臺北:張漢裕博士文集出版委員會,1974 年,頁395-502。
張曉旻,〈植民地臺湾における集娼制の確立過程──公娼制の導入から臺南本島人遊廓の成立まで 〉,《現代臺湾研究》,号38 (2010年9月),頁67-71。
細川瀏述,〈明治二十八年渡臺日記〉,收於細川瀏述,《小麟回憶錄》。臺南:加土印刷所,1927年。
莊勝全,〈紅塵中有閒日月:1920年代黃旺成的社會觀察、政治參與及思想資源〉,《臺灣史研究》23卷2期(2016年06月),頁111-164。
莊勝全〈腹有詩書氣自華?黃旺成公學校教師時期的閱讀生活〉,《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第四集,(2011年),頁269-302。
許俊雅,〈知識養成與文學傳播:《黃旺成先生日記》(1912-1924)呈現的閱讀經驗〉,《東吳中文學報》27期(2014年),頁267-307。
許時嘉,〈〈籾山衣洲日記〉初探: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社會與日臺交流(1898-1904)〉,《臺灣史研究》20卷4期,(2013年12月),頁179-204。
許書惠,《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日治時期常民生活中的演藝活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論文,2008年。
許雪姬,〈「臺灣日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 》22卷1期(2015年3月,頁153-184。
陳文松,〈一套日記庫、一本「趣味帳」領風騷:日治時期日常生活史研究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36卷3期(2017年8月),頁1-10。
陳文松,〈日治時期文化人日常生活中的「賭博」:吳新榮日記裡的麻雀物語〉,「日記與社會生活史學術研討會」論文(中研院臺史所、臺灣歷史博物館、成功大學歷史系主辦,2012.11)。
陳文松,〈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 45期,(2013年),頁129-176。
陳文松,〈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 45期,(2013年),頁129-176。
陳世榮〈近代臺灣菁英的民事爭訟調停與和解訴訟經驗:以張麗俊與林獻堂日記為核心〉,《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379-457。
陳玉箴,〈從日記看士紳階級對西洋料理及食品的受容〉,「日記與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主辦,2010年8月)。
陳姃湲,〈回瀾花娘,後來居上--日治時期花蓮港遊廓的形成與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1期(2013年6月),頁。
陳奕伶,《鹽分地帶文學的政治與美學─以《吳新榮日記》的閱讀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5年。陳美蓉,〈日本南進過程中的臺南總督府-南洋篇〉,《臺灣風物》卷期,年,頁51-72。
麥玉枝,《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文學史料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曾巧雲,〈故國之內.國境之外-日治前期《臺灣日日新報》上傳統文人的西渡經驗初探〉,《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8期,(2014年4月),頁153-206。
曾品滄,〈日式料理在臺灣:鋤燒(スキヤキ)與臺灣智識階層的社群生活(1895-1960年代)〉,《臺灣史研究》22.4(2015),頁1-34。
曾品滄,〈平民飲料大革命-日治初期臺灣清涼飲料的發展與變遷〉,《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 14卷2期 (2008年5月) ,頁18-23。
曾品滄,〈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1895-1911)〉,《中國飲食文化》7卷1期(2011年1月),頁89-142。
賀安娟,〈臺灣歷史學中的日記研究與趨勢:找出臺南地區殖民現代性國家主義的刻板印象〉,《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縣政府,2008年,頁。
黃琇紋,《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之臺灣文學史料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劉益誠,《萬金、赤山地區天主教眾日常生活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樋口靖(Yasushi Higuchi),〈日治時代初期渡臺日人眼中的臺灣話〉,《臺灣文學研究》8期,(2015年6月),頁43、45-96。
蔡龍保,〈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國史館學術集刊》7期,(2006年3月),頁85-129。
蔡龍保,〈進藤熊之助與日治初期的臺灣鐵路〉,《臺灣博物季刊》30卷1期,(2011年3月),頁50-53。
蔡龍保,〈飯田豐二與日治初期的臺灣鐵路〉,《臺灣博物季刊》29卷2期,(2010年6月),頁74-79。
蔣竹山,〈「文化轉向」的轉向或超越?——介紹四本論歐美新文化史的著作〉,《新史學》12卷1期(2001年3月),頁233-245。
蕭宗瀚,〈日治時期臺灣的犯罪搜查體系及其科學化的出現〉,《師大臺灣史學報》6期,(2013年12月),頁149-179。
蕭惠文,〈論籾山衣洲及其「南菜園時期」的意義〉,《臺灣文學評論》10卷4期 (2010年,月),頁 67-84。
謝仕淵,〈青年的逸樂與焦慮:陸季盈日記中日治時期休閒生活的考察〉,「日記與社會生活史學術研討會」論文(中研院臺史所、臺灣歷史博物館、成功大學歷史系主辦,2012.11)。
Aaron William Moore. Essential Ingredients of Truth: Japanese Soldiers' Diaries in the Asia Pacific War.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Japan Focus, Volume 5, Issue 8, (August , 2007), pp. 1-15.
Aaron William Moore. The Chimera of Privacy: Reading Self-Discipline in Japanese Diaries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7-1945),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8, No. 1 (Feb., 2009), pp. 165-198.
Aaron William Moore. The Problem of Changing Language Communities: Veterans and Memory Writing in China,Taiwan, and Japan.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45, No. 2, China in World War II, 1937–1945:Experience, Memory, and Legacy (MARCH 2011), pp. 399-429.
Eduardo Mendieta. Philosophy's Paralipomena: Diaries, Notebooks, and Letters.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Vol. 28, No. 4 (2014), pp. 413-421.
Hui-yu Caroline Ts'ai(蔡慧玉), “Diaries and Everyday Life in Colonial Taiwan,” Japan Review, 25 (2013):145-168.
Hyman Kublin. The modern army of early Meiji Japan.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 9, No. 1 (Nov., 1949), pp. 20-41.
Rana Mitter and Aaron William Moore E. China in World War II, 1937–1945: Experience, Memory, and Legacy.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45, No. 2, China in World War II, 1937–1945: Experience, Memory, and Legacy (MARCH 2011), pp. 225-240.
(五)學位論文
丁文婷,〈日治時期軍事遺產保存價值─以臺南地區日軍飛行場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王妙花,〈簡吉《獄中日記》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呂美嫻,〈臺南市舊娛樂街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巫珮琪〈書寫欲望與主體實踐: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林伯昶,〈殖民與體現--太魯閣人的殖民身體史研究(1914-1945)〉,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林淑芬,〈從《灌園先生日記》探討林獻堂的家人互動與家庭觀〉,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張瑜庭,〈日本與臺灣的漢學連結: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11)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學位碩士論文,2011年。陳怡芹,〈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之研究(1895-194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陳玟錚,〈蔡培火及其政治文化抗日運動〉,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學位論文,2007年。
麥玉枝,〈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文學史料分析〉,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曾偉彰,〈臺灣日本時代「遊廓」之研究:以臺南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游智勝,〈日治時期臺灣沿岸命令航線(1897-1943)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程怡雯,〈籾山衣洲在臺文學活動與漢詩文研究〉,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黃琇紋,〈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之臺灣文學史料分析〉,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劉詩彥,〈臺灣近代身體史觀的轉變初探(1949―2003)―以浴室的誕生與轉折談公私領域的分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博士論文,2005年蕭惠文,〈臺、日之間的多重複寫:日本漢詩人籾山衣洲研究〉,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賴恆毅,《張麗俊及《水竹居主人日記》之文學作品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六)網路資源
中研院臺灣歷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
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鄭道聰,〈回到1904:一個日本士兵的臺南日記(一)〉
https://gushi.tw/%E3%80%8A%E5%9B%9E%E5%88%B0%E4%B8%80%E4%B9%9D%E9%9B%B6%E5%9B%9B%E3%80%8B/
鄭道聰,〈回到1904:一個日本士兵的臺南日記(二)〉
https://gushi.tw/%E9%96%B1%E8%AE%80%E6%9B%B8%E4%B8%AD%E7%9A%84%E5%AF%86%E7%A2%BC-%E2%94%80%E2%94%80%E3%80%8C%E5%9B%9E%E5%88%B0%E4%B8%80%E4%B9%9D%E9%9B%B6%E5%9B%9B%E3%80%8D/
鄭道聰,〈回到1904:一個日本士兵的臺南日記(三)〉
https://gushi.tw/%E5%9B%9E%E5%88%B01904%EF%BC%9A%E4%B8%80%E5%80%8B%E6%97%A5%E6%9C%AC%E5%A3%AB%E5%85%B5%E7%9A%84%E5%8F%B0%E5%8D%97%E6%97%A5%E8%A8%98%EF%BC%88%E4%B8%89%EF%B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