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資料
文化部(201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文化部
古宜靈、廖淑容(2004)。〈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都市與計劃》, 31(2)。臺北:國立臺北大學。頁 91-111。
江文龍(2017) 。 〈淺析臺灣大學生就業能力—以臺灣就業網調查 2015 年企業最愛 新鮮人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4),頁 91-94。
艾文‧托佛勒(1994)。《第三波》。臺北:時報文化。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7) 。 《在正式教育中提昇就業力: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 查報告》。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余佳(2013) 。 〈藝術人才培養在音樂表演藝術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 《藝海》 ,2013 年 11 期,頁 136-138。
吳惠林、杜英儀(2011) 。 《因應職場變遷我國大專院校人才培育政策之研究》。財 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託研究。
李連權編(201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市:文化部。
林思玲,林炎旦(2014) 。 〈文化創意產業的教育創新〉 。 《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112 期。頁 25-51。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夏學理、秦嘉嫄、洪琬喻等著(2011) 。 《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2014) 。 《文化部表演藝術產業職能基準建置計畫》。臺 北:文化部。
馬克.霍克海默、提奧多.阿多諾(2009)。《啟蒙的辨證》。臺北:商周出版。
高希均(2000) 。 〈「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 。 《遠見雜誌》 臺北:天下文化,2000 年 11 月。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3) 。 〈文化創意產業〉 。 《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結果》
張芬芬(2010) 。 〈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 。 《初等教育學刊》
, 第 35 期,頁 87-120。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黃聖迪(2015) 。 《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與人力結構失衡問題之研究》。國立 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潘淑滿(2008)。《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明學(2007) 。 〈我國大專院長學生素質之探究〉 。 《研習資訊》,第 24 卷,第 3 期, 頁 135-143。
賴媛君(2011) 。 《我國六大新興產業人才培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英文資料
Benjamin F. Crabtree, William L. Miller(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Crabtree, B. F., & Miller, W. F. (1992). A template approach to text analysis: Developing and using codebooks.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Eds.), Research methods for primary care, Vol. 3.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pp. 93-109). Thousand Oaks, CA, US: Sage Publications, Inc.
Drucker, P. F.(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Harvey, L., Locke, W., & Morey, 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sing Diversity. London: Universities UK.
Lash, S & Urry, J(1994). Economies of Sign and Space. SAGE.
網路資料
勞動部網站。https://www.mol.gov.tw/。擷取日期:2018 年 5 月 19 日。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網站。http://www.tcpa.edu.tw/bin/home.php。擷取日期:2018 年 5 月 19 日。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網站。http://1www.tnua.edu.tw/main.php。擷取日期:2018 年 5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