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集
方群、孟樊、須文蔚主編。《現代新詩讀本》。台北:揚智,2004,頁85。
──。《縱橫福爾摩沙》。臺北:麋研筆墨,2011。
白靈、張燦文等著。《記憶微潤的山城──九份•詩攝影集》。新北:放肆,2013。
──、蕭蕭、羅任玲等編。《台灣生態詩》。臺北:爾雅,2012。
──主編。《2007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08。
──主編。《2012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13。
向陽。《向陽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
──主編。《2003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04。
──主編。《2008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09。
羊子喬、陳千武編。《廣闊的海》。台北:遠景,1982。
羊子喬編。《南瀛文學家─郭水潭集》。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臺北﹕聯合文學,2008。
吳晟。《吳晟詩選─1963-1999》。臺北:洪範,2000。
李昌憲。《美的視界》。高雄:春暉,2014。
周慶華。《游牧路線──東海岸愛戀赤字的旅行》。臺北:秀威,2012。
林亨泰。《林亨泰詩集》。高雄:春暉,2007。
林梵。《日光與黑潮》。新北,印刻,2015。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2000。
林豐明。《黑白鳥事》。臺北,秀威,2010。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洛夫詩選》。台北:九歌,2008。
張垣豪編。《賴和集》。臺北:前衛,1991。
張默。《水汪汪的晚霞》。新北:印刻,2015。
──。《獨釣空濛》。臺北:九歌,2007。
張讓。《旅人的眼睛》。臺北:聯合文學,2010。
郭漢辰。《請和我一起閱讀土地的詩行:屏東詩旅手札》。屏東:屏東縣政府,2011。
陳千武。《陳千武作品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
陳秀喜。《陳秀喜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
陳胤。《詩的旅行》。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4。
陳義芝編。《2014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15。
──編。《2009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10。
──編。《2004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05。
陳黎。《島/國》。臺北:印刻,2014。
──。《陳黎詩集Ⅱ:1993-2006 》。臺北:書林,2014。
──。《輕/慢》。臺北:二魚,2009。
陳謙。《給台灣小孩》。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9。
傅怡禎。《大武山下的美麗韻腳:屏東小站巡禮》。屏東﹕屏東縣政府,2013。
渡也。《澎湖的夢想都張開翅膀》。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9。
焦桐編。《2011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12。
──編。《2006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07。
──編。《九十年詩選》臺北:臺灣詩學季刊 , 2002。
覃子豪。《海洋詩抄》。台北:新詩週刊,1953。
黃華安。《星圖航道詩影集》。臺南:秀威資訊,2012。
楊牧。《奇萊後書》。臺北:洪範,2009。
楊美紅等作。《桐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第一屆》。台北:客委會,2010。
詹澈。《小蘭嶼和小藍鯨》。臺北:九歌,2004。
路寒袖。《走在,台灣的路上》。新北:遠景,2012。
路寒袖。《那些塵埃落下的地方》。新北,遠景,2014。
――編。《乍見城市之光》。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7。
──編。《黃色迷戀》。高雄:高雄市文化局,2006。
──編。《玉山詩集》。臺中:晨星,2002。
趙韡文等著。《桐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第四屆》。台北:客委會,2013。
劉克襄。《巡山》。臺北:愛詩社,2008。
――。《最美麗的時候》。臺北﹕大田,2001。
蔡秀菊。《司馬庫斯部落詩抄》。高雄,春暉,2003。
――編著。《野地集》。臺中縣:台灣生態學會,2007。
鄭愁予。《鄭愁予詩選集》。台北:志文,1974。
蕭蕭。《情無限,思無邪》。臺北:釀,2011。
──主編。《2010臺灣詩選》。臺北市:二魚,2011。
──主編。《2005臺灣詩選》。臺北市:二魚,2006。
二、詩刊作品
王登山。〈鹽村〉。《台灣之專賣》第19卷第12號。1940年12月1日。頁64。
王碧蕉。〈俳境句談〉。《台灣時報》。1943年12月。頁63。
岩上。〈櫻紅〉。《文訊》,第361期。(2016年1月)。頁162。
陳良欽。〈平溪,豔紅鹿子百合花〉。文訊,第171期。2012年2月。頁171。
──。〈新寮瀑布〉。《文訊》。第372期。2016年10月。頁79。
劉枝蓮。〈藍眼淚協奏曲〉。《笠詩刊316期》。2017年3月。頁119。
劉俊余。〈嘉南平原〉。《笠詩刊第313期》。2016年6月。頁70。
三、專書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臺北:田園城市,1998。
王鈺婷等著。《2006青年文學論文集:臺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臺北:文訊,2007。
王夢鷗。《文藝美學》。臺北:遠行,1976。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2003。
王鑫。《地景保育》。臺北:明文,1997。
羊子喬編。《南瀛文學家─郭水潭集》。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1999。
吳明益。《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1》。臺北,夏日,2011。
──。《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臺北:大安,2004。
──主編。《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二魚,2003。
吳晟、吳明益主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臺北:有鹿文化,2011。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立緒,1999。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1990。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二版。新北:威仕曼,2012。
──。《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2004。
──主編。《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2004。
──。《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2003。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1998。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0。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2004。
林亨泰。《見者之言》。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
段義浮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范毅舜。《攝影行遊間:旅行社攝影的技法與欣賞》。臺北:大地,1999。
郁永河原著,許俊雅校釋。《裨海紀遊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
張九如。《記事文教學釋例》。臺北:文史哲,1987。
張春榮。《現代修辭學》。臺北:萬卷樓,2013。
──。《實用修辭寫作學》。臺北:萬卷樓,2009。
──。《修辭散步》。臺北:東大,1991。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書林,2011。
彭小妍主編。《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40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
彭修良、高玉。《旅遊美學》。臺北:五南,1994。
劉曜華。《台灣都市發展史》。臺中:臺灣省政府,2004。
劉麗卿。《清代台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2002。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2004。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2011。
蔡清波。《台灣古典詩自然寫作研究──明鄭時期至清朝時期》。新北:花木蘭,2015。
連橫。《臺灣詩乘》。南投:文獻會,1992。
陳漢光。《台灣詩錄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4。頁2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臺南:台灣文學館,2008。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1992。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1999。
葉笛。《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高雄:春暉,2003。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麥田,2003。
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五南,2006。
劉石吉等編。《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3。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1977。
盧雲亭。《現代旅遊地理學》(上)。臺北:地景,1994。
蕭蕭。《土地哲學與彰化詩學》,臺中:晨星,2007年7月。
──。《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2007。
──。《臺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2004。
謝文利、曹長青。《詩的技巧》。臺北﹕洪葉,1996。
謝欣怡。《色彩詞的文化審美性及其運用:以新詩的閱讀與寫作教學為例》。臺北: 秀威,2011。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2004。
顏元叔。《文學經驗》。臺北:志文,1977。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5年6月。
Paul Cloke,Crang Philip,GoodwinMark等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2006。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等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2004年4月。
Cresswell, Tim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群學,2006。
John Berger、Jean Mohr 著。張世綸譯。《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臺北:三言社,2007年。
四、學位論文
王浩翔。《臺灣現代詩旅遊書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年6月。王衍智。《旅人與移民者的花蓮書寫(2001~2010)》。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10年。
吳正芬。《陳千武詩作中的台灣意象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吳韶純。《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 年。許玉青。《清代古典詩之地理書寫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許弘源。《戰後玉山新詩書寫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1年。郭懿萱。《新世紀以來臺灣旅遊詩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曾怡蓁。《屏東地景書寫研究-以在地作家散文作品為對象》。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黃昱升。《當代台灣生態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月)。謝三進。《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劉文放。《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蘇玉筑。《當代臺灣「大臺中」書寫—以中、彰、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年。籃閔釋。《臺灣現代山岳詩發展研究──以1949年至2011年為範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鄭燕華。《路寒袖的攝影詩美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五、期刊論文
白靈。〈建構與逃逸──路寒袖影音創作中的臺灣圖像〉。《臺灣詩學季刊》,第21期(2013年5月),頁7-37。
向陽。〈瞻矚21世紀台灣新詩氣象〉。《聯合文學》,299期(2009年9月1日),頁32-37。
向陽。〈好山好水好臺灣――我的地誌書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74期 ,(2013年6月),頁4-5。成東方。〈什麼是攝影文學〉。《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創刊號,2001年1月,頁11-20。
吳明益。〈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期(2010年4月),頁45-79。
呂怡菁。〈生態願景與社會系統的「整體性」省思與重構──九○年代以來自然生態詩作的寫作特點〉。《人文社會學報》,,頁35-79。
李依倩。〈在地的遊子/歸鄉的旅人:「臺灣文學旅行系列」中時空交錯的地方幻影〉。《東華漢學》,第5期(2007年6月),頁213-255。孟樊。〈劉克襄的生態詩〉。《當代詩學》第5期(2009年12月),頁95-130。――。〈鄭愁予的海洋詩〉。《臺灣詩學學刊》第22期(2013年11月),頁33-62。
陳謙。〈渡也的地景詩〉。《臺灣詩學學刊》第25期(2015年5月),頁47-66。紫鵑訪問。〈玫瑰路上的詩人──詩人商禽訪談路〉,《乾坤詩刊》第40期(2006 年10月),頁1-14。
楊宗翰。〈臺灣新詩史:書寫的構圖〉。《創世紀》,創刊五十周年紀念號(2004年10月),頁111-117。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第175期。2002年3月。頁84-105。歐陽友權、柏定國。〈攝影文學的理論建構與前景展望〉。《中南大學學報》,2005年4月,頁169-175。
六、報紙
須文蔚。〈深刻與多樣的抒情聲音:評楊牧詩集《介殼蟲》〉。《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6年5月29日,E2版。
七、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網站。協會簡介。瀏覽日期2017年6月27日。〈http://www.swan.org.tw/〉。
杜政榮:〈全球重要之環境生態保護國際公約〉《空大學訊》,第319期。瀏覽日期2017年6月15日。
〈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1756/8810.htm〉。
臺灣生態學會網頁。臺灣生態學會宗旨。瀏覽日期2017年6月27日。
〈http://ecology.org.tw/intro/intro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