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文心文化(2009a)。初級禪修教本。南投市:文心文化。
文心文化(2009b)。中級禪修教本。南投市:文心文化。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
王惠玲(2011)。靜心冥想法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字彙學習成就的影響–以注意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貴民(2003)。禮俗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
王馨平(2012)。女孩,妳的禮儀價值千萬。新北市:漢湘文化。
石詠琦(2015)。超強職場魅力–打造妳專屬的完美形象。台北:釀。
合一大學(2012)。覺醒時刻–巴觀的合一祝福。台北:方智。
朱立安(2012)。職場倫理。台北:揚智出版。
余敏琪(2011)。靜心活動取向之班級情緒教育行動研究。東華大學,花蓮縣。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7)。佛光大辭典。臺北:佛光文化。
吳季玲(2016)。國小天文課堂教學實務反思探究:以星星單元為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麗君、鍾聖校(2003)。協同教學。台北:揚智文化。
沈智、王德重(2016)。論語精選200句。新北市:達觀出版。
周惠莉(2012)。孩子,你今天靜心了沒?靜心活動與幼兒行為表現。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曉琪(譯)(2014)。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六代的卓越關鍵(原作者:Daniel Goleman)。臺北:時報出版。
林盈均(2016)。國小教師的教學活動擴展學習歷程之自我研究–以活動理論為取徑。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金旻奎(2014)。孟子道德修養論之研究。輔仁大學,新北市。
南懷瑾(2015)。話說中庸。台北:南懷瑾文化事業。
姜義勝(2015)。禪修正念對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者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柯雄文(2017)。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與處理衝突的藝術。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紀雙城(2015)。英國王室的煩瑣禮儀。新湘評論,(22),59-60。
胡君梅(譯)(2013)。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原作者:J. Kabat-Zinn)。臺北:野人文化。
秦葆琦(2003)從國小生活課程教科書中能力指標與教學目標的關係分析教學設計的統整情形-以康軒版為例。國教學報,15(9),1-28.
婁美蓮(譯)(2014)。你不會,他怎麼會?懂得帶人的主管這樣教新進員工(原作者:大部美知子)。新北市:八方出版。
張子維(2014)。《大學、中庸》應該這樣讀。台北:知青頻道。
張世傑(2013)。全班都零分:以自我覺察喚醒孩子的學習力。台北: 寶瓶文化。
張仕娟(譯)(2016)。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原作者:Thich Nhat Hanh)。臺北:橡樹林文化。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4),87-120。
張美惠(譯)(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原作者:Daniel Goleman)。臺北:時報出版。
張家瑜(2012)。國小三年級實施靜心活動之情緒教育行動研究。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婷婷(譯)(2016)。Google最受觀迎的正念課(原作者:荻野淳也、木蔵君子、吉田典生著)。臺北市:大是文化。
張樹倫(1997)。公民教育與社會責任:淺論談話的禮儀。訓育研究,36(1),44-51。
章五奇(2015)。教師自我研究取向之應用與國小社會領域民主教育之促進。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3),81-108。
陳弘美(2010)。餐桌禮儀日式中式篇。台北:麥田。
陳佩瑩(2017)。論「靜心」做為一種表演訓練:以無垢舞蹈劇場為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陳俞君(2017)。淺談產業與大學教育模式之優劣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8),67-69。
陳美雪、石詠琦、上官飛鳳、王承瑄、王賽英、邱詩瑜、唐受衡著(2005)。國際禮儀。台中:華格那企業。
陳嫦芬(2016)。菁英力職場素養進階課。台北:商周出版。
彭怡萍(2011)。運用靜心活動團體方案協助國小憂鬱傾向學童之研究。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台北:五南圖書。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鳳英,正念的療癒轉機上課講義,民106年8月19日。
唐受衡(2006)。有禮儀讓我們輕鬆出場。中華民國導遊協會會刊,69(3),34-38。
楊定一(2012)。真原醫。台北:天下雜誌。
臧聲遠(2012)。職場禮儀:高尚×優雅×競爭力。台北:就業情報出版。
釋聖嚴(2002)。聖嚴法師教禪坐。台北:法鼓文化。
萬文隆(2002)。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雷叔雲(譯)(2016)。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正念減壓療法練習手冊(原作者:Bob Stahl與Elisha Goldstein)。臺北:心靈工坊。
蔡清田(2016)。50則非知不可的課程學概念。台北:五南圖書。
蕭幸青(2011)。靜心冥想與曼陀羅創作活動對學生創思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閻蕙群(譯)(2016)。一心不亂:Google經理人教你不戒手機、不斷網,在急躁的時世界裡,定、靜、安、慮、得(原作者:Gopi Kallayil)。臺北市:三采文化
鍾隆琛(2016)。職場論理教學之定位,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01-07。
嚴祥鸞 (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蘇瑞志(2012)。瑜伽、靜坐配合進食控制對身心健康改善之評估。南華大學,嘉義縣。
二、網路文獻
中台世界(2000年11月)。中台導師/導師法語/演講開示。取自https://www.ctworld.org.tw/turn/lecture/b053.htm
中台世界(2015)。禪七的意義。取自
https://www.ctworld.org.tw/chan/chan7/02_meaning.htm
甘懷真(2005年1月27日)。中國傳統禮儀與現代社會。取自http://homepage.ntu.edu.tw/~kan/TRALI.pdf。
洪寶山(2016年1月1日)。別失禮了!張文雄:重視國際禮儀,才能與國際接軌。【理財周刊】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848/1412782。
黃益源(2016年10月27日)。赴日打工這樣做日企業永不錄用台人。【華視新聞網】取自https://goo.gl/im7iwn。
澎湖時報(2016年12月20日)。澎湖首創自編<<國際禮儀基本教材>>納入國中課程。【澎湖新聞網】,取自http://www.penghutimes.com/modules/phnews/index.php?nsn=16040
劉錦昌(2005年4月10日)。何謂靈修神學。【新使者雜誌】取自
http://gospel.pct.org.tw/Associator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87&strMAGID=M2006051100029
蘇穎睿(2006年12月17日)。基督徒可以盤膝打坐嗎?【基督教週報】取自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6/ta13665.htm
四、報紙文獻
吳孟庭(2010年2月15日)。七、年級生易忽視職場倫理。【聯合晚報】第2版。
五、英文文獻
Elijah, R.(2004). Voice in self-study. In J. J. Loughran & M. L. Hamiltion & V. K. LaBoskey & T. Russe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f-study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s(pp. 247-271).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Kroll, L. R. (2012). Self-study and inquiry into practice. New York, NY. Routledge.
Loughran, J. (2006). Series editor introduction. In C. Kosnik, C. Beck, A. R. Freese, & A. P. Samaras (Eds.), Marking a differ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self-study: Studies of Personal, Professional and Program renewal(pp. ix-xi). Netherlands. Springer.
Samaras, A.P. (2011). Self- Study Teacher Research- Improving Your Practic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quiry. United Kingdom: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