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麗娟(2014)。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綠色生活概念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王鍵慰(2012)。休閒教育課程對休閒調適信念、休閒利益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北。王真麗(2005)。生活課程:理論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
王雅玄(2013)。內容分析法。載於蔡清田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205-227頁)。臺北:五南。
文化部(2016年7月29日)。2013年文化參與調查。取自http://stat.moc.gov.tw/2014.7.266:34
宋幸蕙(1999)。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休閒教育課程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呂建政(1999)。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8,181-195。余嬪(1997)。休閒與全方位健康。2000年東台灣生活圈研討會論文,台東社教館。
余嬪(2000)。休閒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大葉學報,9(2),1-13。吳宜儒(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壓力、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吳松輝(2013)。國小高年級校外教學對休閒教育與休閒效益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吳璧純、秦葆琦(2015)。生活課程中的自主學習精神之探究。市北教育學刊,49,79-104。吳璧純、王玉程、董蕙萍、鄧婷尹(2014)。生活課程教學方案發展:一個國小二年級班級之實踐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2),31-60。吳璧純(2009)。注重並增進學童心理歷程能力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129-158。吳松齡(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吳昭璇(2012)。高雄市偏遠地區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李枝樺(2004)。臺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李評貴(2008)。雲林縣新女性移民子女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力昌(2014)。休閒社會學。臺北市:華都文化。
林文寶(2000)。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林啟榮(2009)。國小學童休閒教育實施策略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2,48-62。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東泰(1993)。臺北都會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態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2,17-46。林誠得、陳金盈(2008)。藍海策略在學校推展休閒教育之應用。海峽兩岸體育學報,2(1),79-87。
周學雯(2010)。休閒教育對全人教育的影響。教師天地,116,35-39。林玉體(1988)。西洋教育史。臺北:文景。
林麗真(2013)。臺灣國民小學休閒教育實施之軌跡-以臺南市玉井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林文瑛(2010)。國民中學休閒教育實施不同教學法之成效研究—以台中縣立清水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尚憶薇(2008)。兒童運動與休閒活動設計。臺北:五南。
胡菘容(2013)。休閒教育融入社會領域之休閒學習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台南市。侯慧君(2008)。國小一年級休閒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南一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一冊)。臺南:南一。
南一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三冊)。臺南:南一。
南一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二冊)。臺南:南一。
南一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四冊)。臺南:南一。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7。翁子芸(2015)。休閒教育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台北縣。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張文禎(2009)。休閒能力與休閒教育策略關係之研究--以個人休閒生命週期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張宮熊、林鉦棽(2002)。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紹勳(2008)。研究方法:理論與統計。臺中市:滄海。
康軒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一冊)。臺北:康軒。
康軒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二冊)。臺北:康軒。
康軒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三冊)。臺北:康軒。
康軒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四冊)。臺北:康軒。
許妙如(2016)。新北市三峽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教育學習成效、休閒認知對休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家禎(2013)。休閒教育融入課程對嘉義縣城鄉國小學童成效差異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台南市。陳孟君(2009)。學童休閒態度、休閒教育需求與家庭因素間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陳聰明(2008)。教師群眾運動與教育關係之文獻分析。明新學報34(1),51-67。教育部(2000)。生活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生活課程綱要。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黃任閔、吳昭璇(2010)。國小學童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2010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1-310。
黃富順(1991)。社論。成人教育雙月刊,2,1。
黃雅玲(2009)。休閒教育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黃合利(2009)。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休閒教育內容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游家政(1987)。台北縣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在學期間校外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楊孝濚(1987)。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809-831)。臺北市:東華。
楊献文(2007)。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葉秀琴(1998)。休閒與我。載於余嬪主編,輕鬆休閒操之在我(35-52)。高雄:復文。
劉子利(2001)。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及其實施。戶外遊憩研究,14(1),33-53。劉德勝(1987)。小學社會科課程結構與内涵。高雄:復文。
劉興漢(1991)。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需求內涵及休閒教育推動機構團體之現況調查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台北:教育部。
劉佳芬(2015)。主題式休閒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的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休閒覺知自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劉怡蘭(2009)。國小學童玩興與休閒教育效益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劉玟秀(2014)。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蔡書吟(2014)。台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電玩休閒母親對電玩的想法與母子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歐用生(2000)。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林文生(2002)。生活課程研究。邁向課程新紀元(十二)。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鄧鴻郁(2013)。高級中等進修學校休閒教育課程大綱之適切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台南市。賴仁祐(2012)。休閒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翰林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一冊)。臺北:翰林。
翰林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三冊)。臺北:翰林。
翰林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二冊)。臺北:翰林。
翰林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四冊)。臺北:翰林。
顏妙桂(200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休閒教育內涵之探討─從能力指標分析。公民訓育學報,12,33-58。顏妙桂(1994)。休閒與教育。臺灣教育月刊,523,15-17。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貳、外文部分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ightbill, C. K., & Mobely, T. A. (1977). Education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Dumazedier, J. (1967).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ew York : Free Press.
Dattilo, J. & Murphy, W. D. (1991). Leisure educ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 : An Exploration . State College , PA : Venture Publishing.
Leigh, J. (1971). Leisure and the adoescen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undy, J., & Odum, L. (1979).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undy, J. (1998). Action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Martin, B., & Mason, S. (1987).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life: The goal of education for leisure.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2(3-4), 255-263.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1: Charles C Thomas.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Kelly, J. R. (1990). Leisur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arlett, C. L. (1975). Euroscot: the new European generation. Edinburgh: The Scottish Conference of Voluntary Youth Organizations.
Shivers, J. S. (1984). Leisure and recreation concepts: A critical analysis. Boston: Allyn & Bacon.
Searle, M. S., & Mahon, M. J. (1991). Leisure education in a day hospital: The effects on selected socio-psychological variables among older adults.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10, 95-109.
Parker, S. (1983). Leisure and work.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eterson, C. A., & Gunn, S. L. (1984).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