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2: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強曉嵐
研究生(外文):Hsiao-Lan Chiang
論文名稱: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課堂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Applying Learning Community in Fourth Grade Mathematics Teaching
指導教授:蔡東鐘蔡東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ung-Chung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教育行政碩士班(夜間)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協同學習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CommunityCollaborative Learning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探討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的歷程及問題因應策略。研究者希望透過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實踐行動研究,尋求解決學生「不喜歡學習」的途徑,進而改善教師教學與提升學生學習品質的初衷。研究者以自己任教的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邀請協同研究者共同備課,設計學習共同體數學教學活動,並入班觀察學生投入學習與對話討論的情形。期間以問卷、備課單、觀課記錄、教學影片、省思札記、學生日誌與作業等資料進行解釋與分析,在行動歷程中透過不斷的反思與修正,期能增進學生學習成效及改善教師教學困境。研究結果如下:
一、給予學生具體的引導以建立協同學習的關係。
二、協同學習重視學生多互動討論,教師只需適時歸納與統整。
三、透過同儕間互搭鷹架或示範的方式,改善學生表達能力困難的問題。
四、共同備課的教學活動設計能有效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協同學習與對話對學習數學有幫助。
六、學習共同體能提高學生數學學習信心。
七、學習共同體能提升學生課堂上思考表達的能力。
八、學習共同體能增加數學作業的正確性與作法的多元性。
一、中文部分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L. E. Berk & A. Winsler)。臺北市:心理。
林文生、歐用生(2013)。從佐藤學研究的系譜分析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實踐反思。國民教育,53(5),67-77。
林麗芳(2016)。學習關係之反思: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理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五南。
倪思穎(2015)。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國小六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翁淑媛(2017)。應用合作學習於國文科教學對九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宇安(2008)。杜威學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育琳(2006)。數學同儕鷹架理論之發展與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峰津(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臺北市:五南。
陳雯玲(2017)。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中三年級學生地理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慧玉(2017)。運用合作學習法提升國小學童同理心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六年級社會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單文經(譯)(2015)。經驗與教育(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聯經。
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113-145。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郁倫(譯)(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2014)。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麗玲(2015)。學習共同體應用在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之研究-以18以內的減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淑容(2016)。學習共同體教學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歐用生(2013)。學習的革命:本土實踐的反思。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4-16。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劉秀嫚、薛雅慈(2015)。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進階手冊2.0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6)。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2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謝惠萍(2014)。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鐘啟泉(譯)(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原作者:佐藤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二、外文部分
Bodrova, E. & Leong, D. J.(1996). Tools of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ites]. Retrieved from 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862383.files/Bodrova_Leong_2007_pp1-91.pdf
Dewey, J. (1990). The school and society [Internet Archive]. Retrieved from https://archive.org/details/schoolsociety00dewerich
Johnson, D. W. & Johnson, R. (1987). Cooperation and the use of technology [AE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ect.org/edtech/ed1/35/
Johnson, D. W. & Johnson, R. (1988).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structured controvers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8), 58-6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