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鋼(2003)。同儕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季刊,6(2),1-10。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1-21頁)。高雄市:麗文。
王富雄(1980)。幼兒運動遊戲探討。臺北市:孫佩德。
王慧勤(1996)。遊戲教學法妙用無窮。師友月刊,83(1),48-51。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露(2014)。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北大學,西安市。
伏榮超(2010)。學習共同體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探索,229,6-8。
佐藤學(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鐘啓泉譯)。上海市:華東師
範大學。(原著出版於2006)
佐藤學(2012a)。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鐘啓泉、陳靜靜譯)。上海市:
華東師範大學。(原著出版於2003)
佐藤學(2012b)。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鐘啓泉譯)。臺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於2006)
佐藤學(2012c)。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鐘啓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原
著出版於2004)
佐藤學(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第一版)。(黃郁倫譯)。臺北市:天
下雜誌。(原著出版於2012)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L. E. Berk, & A. Winsler)。臺北市:心理。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等人(2013)。翻轉教育。臺北市:親子天下雜誌。
李金杰(2008)。基於學習共同體的校長專業發展。美中教育評論,5,1-4。
李洪修、張曉娟(2015)。大學“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困境。江蘇高教,5,46-49。
吳崇旗、張清源(2007)。探討戶外冒險教育效益的轉機。體驗教育學報,1,13-24。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原作者:J. McNiff, P. Lomax, & J.
Whitehead)。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
J. E.Johnson, J.F.Christiem,& T.D.Yawkey)。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87)。
呂善道(2014)。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中國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等人(譯)(2004)。幼兒遊
戲。(原作者: Johnson, J. E.& Christie Francis Wardle, J. F.)。臺北市:華藤
文化。
吳佩如(201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學習共同體課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市。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等人(2013)。翻轉教育。臺北市:親子天下雜誌。
何垂招(2013)。遊戲學法對識字成效及國語學習興趣的影響─以國小一年級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素雀(2011)。遊戲融入國小二年級術語計算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東大學,臺東市。
姜宏尚(2014)。學校發展學習共同體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一所國小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柯華葳、吳敏而(1988)。注音符號教學研究報告。臺北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
師研習。
洪榮昭、劉明洲(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師大。
洪蘭(2012)。日本能,為什麼台灣不能。載於黃郁倫、鐘啓泉(譯)(2012)。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9-10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洪如杏、顏英、王姿敏(2013)。從A到A+~學習共同體的體驗與省思。發表於2013
年「台北市第14屆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徵件暨成果發
表會,未出版,台北市。
馬志芳(2011)。大班額班級課外作業管理學習共同體建構。教學月刊,9,28-30。
倪思穎(2015)。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國小六年級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翁琪涵(2012)。識字遊戲與提問策略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閱讀理解與態度之
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國立編譯館(1981)。兒童發展: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200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1月6日。網址: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張從汝(2002)。杜威民主教育理念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堯卿(2013)。一位高中教師對「學習共同體」的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3),63-64。張新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林美惠(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嘉華(2010)。在課題研究中建構教師學習共同體。福建基礎教育研究,6,24-25。
陳良亦(2014)。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信宏(2014)。新北市國中教師知覺校長轉型課程領導與學習共同體推動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陳美玲(2014)。結合學習共同體概念與心智圖於七年級學生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淑婉(2014)。學習共同體運用於閱讀教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志民(譯)(2011)。天生玩家。(原作者:Brown, S.& Vaughan, C.)臺北市:
樂果文化。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2),37-45。陳邵瑜(2007)。遊戲融入一年級「數到100」單元之教學研究。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惠玲(2014)。遊戲融入國小一年級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志豪、劉小曼(2011)。探索教育對遠東科技大學大一學生實施效益調查研究。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6(1),83-93。陳修蕙、吳崇旗、王俊杰(2014)。繩索挑戰課程對高關懷青少年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58-79。徐婷婷,楊 成(2015)。學習共同體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現代遠距離教育,160,37-42。
郭玲玲(2014)。基於學習風格理論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及其應用。中國教育技術裝備,16,14-16。
郭景宏(2015)。高中課堂組建學習共同體的實施策略。英才教育,21, 23。
郭芳秀(2014)。應用協同學習於小六學生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黃永和(2013)。合作學習的教學實務議題探析。國民教育,53(5),78-88。黃政傑(2013)。學習共同體風起雲湧。師友月刊,552,1-4。
黃郁倫(2011)。激發學習的快樂與潛能—「學習共同體」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導入及實行。教師天地,171,9-12。黃郁倫、鐘啓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2013a)。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2013b)。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福(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毅英(1993)。遊戲與數學教學。數學傳播,17(2),1-19。
黃國勳、劉祥通(2005)。撲克牌融入因數數學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
刊,51(2),95-129。
曾振富(2013)。學校生活教育在「學習共同體」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52-57。楊文貴(譯)(2003)。強化兒童的心智(原作者:Carol Daie Shipley)。臺北市:
紅葉。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葉惠如(2013)。國中數學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甄曉蘭(2014)。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師苑。
廖珮淳(2015)。學習共同體運用在國中國文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東大學,臺東市。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劉芸汝(2014)。報讀遊戲教學影響國小一年級學同識字能力與讀報態度知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州大學,臺中市。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蔡伍科(2015)。字卡遊戲結合部件識字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鄧巧如(2008)。「遊戲中學習」─7~12歲兒童華語遊戲教學知活動設計(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範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1
版。臺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盧家潔(2016)。新北市國中八年級學生實施學習共同體對偏長敘述數學問題學
習成效之研究-以PISA2012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高雄市。
歐用生(2012)。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載於黃郁倫、鐘啓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16-20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鄧雅妮(2013)。學習共同體模式下高一英語教學實踐與研究——以醴陵市第一中學的改革經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湖南省。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1
版。臺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2014年12月3日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earningcommunityintw/lchandbook
潘慧玲、黃淑馨、李麗君、余霖、劉秀嫚、薛雅慈(2015)。學習領導下的學習
共同體2.0版。臺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謝惠萍(2014)。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新北市: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簡楚英(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
蘇蘭(2001)。國語注音符號教學的金手指。臺南:翰林。
饒見維(1996)。國小遊戲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貳、外文部分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Bodrova, E., & Leong, D. J. (1996). Tools of the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Bergen, D. (1992). Williams, L. R. & Froberg, D. P (Eds.), Encyclopedia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York:Carland Publishing, Inc.
Dubin, J. (2010).American teachers embrace the Japanese art of lessonstudy .The Education Digest, 75(6), 23-29.
Huber, S. G. (2011). Leadership for learning-learning for leadership: The impac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 Townsend & J. MacBeath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part 1). (pp. 635-652). New York: 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