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有水、印莉敏(1995)。布農。南投:玉山國家公園。
毛連塭(200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王孝濂(1992)。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秀雄(2000)。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藝術。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丘其謙(1966)。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新北市:中央。
田哲益(1992)。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新北市:吳氏圖書。
田哲益(2002)。台灣布農族文化社會。新北市:師大書苑。
田哲益、全妙雲(2003)。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市:晨星。
何政廣(2003)。墨西哥壁畫大師里拉維。臺北:藝術家。
何政廣(2006)。世界100大畫家 從喬托到安迪沃荷。臺北:藝術家。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新北市:幼獅文化。
余錦虎、歐陽玉(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臺北:晨星出版社。
李福清(1998)。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故事神話比較。臺北:晨星。
李銘龍 (1994)。應用色彩學。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林文寶(1994)。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林志銘(2000)。中介.中界─遊戲於隱蔽與開放之間/牆。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臺北:國語日報社。
林道生(1996)。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1)。臺北:漢藝色研。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3)。臺北:漢藝色研。
施翠峰(2000)。台灣原始宗教與神話。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柯清水(2002)。新世紀化工化學大辭典。新北市:正文。
胡寶林(2004)。繪畫與視覺想像力。臺北:遠流。
范純甫(1996)。原住民傳說(上)。新北市:華嚴。
孫大川(2000)。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臺北:聯合文學。
袁珂(1987)。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文化。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與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重修版)。臺北:東華。
張婉真(2000)。中國園林的牆與展覽會觀念。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許信雄(2007)。幼兒藝術。新北市:華騰文化。
陳千武(1995)。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新北市:臺原。
陳武鎮(1991)。兒童創造力與美術。新北市:世界文物。
陳景容(1999)。壁畫藝術。新北市:藝術家。
陳朝平、黃任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新北市:五南。
陳瓊花(1997)。視覺藝術教育。新北市:三民。
陳瓊花(2004)。藝術概論。新北市:三民。
陶陽、牟鐘秀(1990)。中國創世神話。臺北:東華。
陸雅青(2005)。藝術治療:繪畫詮釋 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臺北:心理。
傅锡壬(2005)。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的研究。新北市:文津。
黃嘉勝(2010)。視覺藝術領域教材教法。新北市:五南圖書。
黃應貴 (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新北市:中央。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臺北:漢文。
楚启恩(2000)。中國壁畫史。北京:中國工藝美術。
葉志成、葉立程(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新北市:商鼎文化。
雷飛鴻(2002)。辭海。臺北:世一。
漢寶德(1997)。認識中國建築。臺北:聯經。
趙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臺北:藝術家。劉文潭(2000)。現代美學。臺北:臺灣商務。
劉致平(1984)。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臺北:尚林。
劉勝雄(1999)。藝術概論與欣賞。臺北:高立。
劉豐榮(1997)。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水牛。
羅美蘭(1995)。台北市立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潘元石(2006)。怎樣指導兒童畫。臺北:五南
潛明茲(1993)。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臺北:五南。
鄭志明 (1995)。台灣民間宗教的文化意識。歷史月刊,86,69-73。鄭志明(2004)。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
蕭兵(2001)。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
蕭默(1994)。中國建築史。臺北:文津。
霍斯陸曼‧伐伐(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新北市:稻香。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
關永中(2007)。神話與時間。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蘇振明(2001)。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新北市:光佑文化。
江曉輝(2013)。《神異經》的神話思維【專論】。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0,1-23。呂燕卿(1997)。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專論】。美育,81,11-26。劉清虔(1999)。談理解神話【專論】。神學與教會,25,1。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休憩研究,7卷2期,25-35頁。
王健潔(2006)。藉由具象圖形探討抽象繪畫語彙的轉換運用形式(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6037197579974636003。
李昇翰(2001)。牆的意涵即其與空間中的互動(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0366639793134204878。林宜鄉(2007)。童心思維設計表現(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499112525002211387。
洪菁菁(2002)。神話在教育情境中的意義與應用─以三個原住民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4091137836331624917。
曾銘宇(2011)。應用兒童繪畫風格之產品設計創作(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6609318614292606160。
黃永宏(2002)。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209085490373425153。
羅美蘭(1993)。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
蘇筱琦(2008)。吉祥意涵之台灣意象海報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0031570604351
667423。
吳宜臻、康台生(2009)。童真的挪用與再現:擬童畫的用法應用於平面設計之初探。楊清田(主持人),新思維、新創意、新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
浦忠成(2005):〈台灣本土思想的萌發:原住民族神話思維的回溯〉,收入莊萬壽主編:〈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
朱侃如(譯)(2005)。千面英雄(原作者:Joseph Campbell)。新店市:立緒。(原著出版年:2000)
朱侃如(譯)(2001)。神話(原作者:Joseph Campbell)。新店市:立緒。(原著出版年:1998)
李子寧(譯)(2010)。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原作者:Joseph Campbell)。新店市: 立緒。(原著出版年:2006)
耿齊(譯)(2000)。藝術與人生(原作者:Leo Tolstoy)。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1)
朝戈金(譯)(2006)。西方神話學讀本(原作者:Alan Dundes)。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朝戈金譯(譯)(1984)。神話界定問題(原作者:Lauri Honko)。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楊德睿(譯)(2001) 。神話與意義(原作者:Claude Levi-Strauss)。臺北:麥田。
顏寧(譯)(2016)。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Sharan B.Merriam)。臺北:五南。
二、外文部分
Bascom,W.(1984).The Forms of Folklore:Prose Narratives.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wenfeld, V. & Brittain,W.L.(1987).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8th edition. New York:Macmillan.
Rosalind, W.(2000)。The mosaic decorator's sourcebook。Singapore:Pag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