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1: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歐柏伶
研究生(外文):Ou Po Ling
論文名稱:布農族神話故事應用於校園彩繪牆創作之研究─以花蓮縣卓溪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Bunun Mythology in the Creation of Campus Painted Walls - A Case Study of Zhuoxi National in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施能木施能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eng-Mu 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美術產業發展碩專(夜間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布農族神話傳說故事彩繪牆
外文關鍵詞:Bununmyth legendpainted wal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文化傳承的歷程中,人對於文化認識的程度深受環境影響,然而對於漢化氾濫的原住民文化其衝擊更為劇烈,研究者認為「神話傳說故事」是一個族群文化根源,以神話傳說故事為主軸可了解一個族群的文化性質及傳統的延續。因此,本研究創作論述以布農族神話傳說故事為素材,藉由校園彩繪牆創作藉以提升學生對布農族文化的深入認識與理解。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以了解布農族的神話傳說故事,並由結合布農族祭儀以分析出與彩繪牆設置環境相關的創作素材與內容,其分類為「生命起源」、「萬物有靈」、「歲時祭儀」等三種取題方向,同時,研究者分析出彩繪牆創作時所需的技法、媒材、表現形式等,進行校園彩繪牆的創作。本研究設計出「源起」、「守護」、「尋根」、「同樂」等作品。最後藉由訪談十位學童了解觀者對創作的感受,觀者能夠透過研究創作與部落生活經驗結合,進一步認識布農族文化。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神話的意涵 9
第二節 布農族的神話概述 20
第三節 彩繪牆的敘事特色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8
第四節 創作理念 70
第五節 表現形式 71
第四章創作解析 75
第一節 作品取題方向 75
第二節 作品的解析 77
第三節 訪談結論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4
中文部分 104
外文部分 109
一、中文部分
方有水、印莉敏(1995)。布農。南投:玉山國家公園。
毛連塭(200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王孝濂(1992)。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秀雄(2000)。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藝術。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丘其謙(1966)。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新北市:中央。
田哲益(1992)。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新北市:吳氏圖書。
田哲益(2002)。台灣布農族文化社會。新北市:師大書苑。
田哲益、全妙雲(2003)。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市:晨星。
何政廣(2003)。墨西哥壁畫大師里拉維。臺北:藝術家。
何政廣(2006)。世界100大畫家 從喬托到安迪沃荷。臺北:藝術家。
何恭上(1994)。近代西洋繪畫。新北市:幼獅文化。
余錦虎、歐陽玉(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臺北:晨星出版社。
李福清(1998)。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故事神話比較。臺北:晨星。
李銘龍 (1994)。應用色彩學。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林文寶(1994)。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林志銘(2000)。中介.中界─遊戲於隱蔽與開放之間/牆。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臺北:國語日報社。
林道生(1996)。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1)。臺北:漢藝色研。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3)。臺北:漢藝色研。
施翠峰(2000)。台灣原始宗教與神話。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柯清水(2002)。新世紀化工化學大辭典。新北市:正文。
胡寶林(2004)。繪畫與視覺想像力。臺北:遠流。
范純甫(1996)。原住民傳說(上)。新北市:華嚴。
孫大川(2000)。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臺北:聯合文學。
袁珂(1987)。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文化。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與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重修版)。臺北:東華。
張婉真(2000)。中國園林的牆與展覽會觀念。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許信雄(2007)。幼兒藝術。新北市:華騰文化。
陳千武(1995)。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新北市:臺原。
陳武鎮(1991)。兒童創造力與美術。新北市:世界文物。
陳景容(1999)。壁畫藝術。新北市:藝術家。
陳朝平、黃任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新北市:五南。
陳瓊花(1997)。視覺藝術教育。新北市:三民。
陳瓊花(2004)。藝術概論。新北市:三民。

陶陽、牟鐘秀(1990)。中國創世神話。臺北:東華。
陸雅青(2005)。藝術治療:繪畫詮釋 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臺北:心理。
傅锡壬(2005)。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的研究。新北市:文津。
黃嘉勝(2010)。視覺藝術領域教材教法。新北市:五南圖書。
黃應貴 (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新北市:中央。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臺北:漢文。
楚启恩(2000)。中國壁畫史。北京:中國工藝美術。
葉志成、葉立程(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新北市:商鼎文化。
雷飛鴻(2002)。辭海。臺北:世一。
漢寶德(1997)。認識中國建築。臺北:聯經。
趙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臺北:藝術家。
劉文潭(2000)。現代美學。臺北:臺灣商務。
劉致平(1984)。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臺北:尚林。
劉勝雄(1999)。藝術概論與欣賞。臺北:高立。
劉豐榮(1997)。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水牛。
羅美蘭(1995)。台北市立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潘元石(2006)。怎樣指導兒童畫。臺北:五南
潛明茲(1993)。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臺北:五南。
鄭志明 (1995)。台灣民間宗教的文化意識。歷史月刊,86,69-73。
鄭志明(2004)。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
蕭兵(2001)。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
蕭默(1994)。中國建築史。臺北:文津。
霍斯陸曼‧伐伐(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新北市:稻香。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
關永中(2007)。神話與時間。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蘇振明(2001)。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新北市:光佑文化。
江曉輝(2013)。《神異經》的神話思維【專論】。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0,1-23。
呂燕卿(1997)。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專論】。美育,81,11-26。
劉清虔(1999)。談理解神話【專論】。神學與教會,25,1。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休憩研究,7卷2期,25-35頁。
王健潔(2006)。藉由具象圖形探討抽象繪畫語彙的轉換運用形式(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
td/96037197579974636003。
李昇翰(2001)。牆的意涵即其與空間中的互動(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0366639793134204878。
林宜鄉(2007)。童心思維設計表現(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
.ncl.edu.tw/11296/ndltd/3499112525002211387。
洪菁菁(2002)。神話在教育情境中的意義與應用─以三個原住民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
ndltd/84091137836331624917。
曾銘宇(2011)。應用兒童繪畫風格之產品設計創作(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66093186142
92606160。

黃永宏(2002)。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2090854
90373425153。
羅美蘭(1993)。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
蘇筱琦(2008)。吉祥意涵之台灣意象海報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0031570604351
667423。
吳宜臻、康台生(2009)。童真的挪用與再現:擬童畫的用法應用於平面設計之初探。楊清田(主持人),新思維、新創意、新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
浦忠成(2005):〈台灣本土思想的萌發:原住民族神話思維的回溯〉,收入莊萬壽主編:〈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
朱侃如(譯)(2005)。千面英雄(原作者:Joseph Campbell)。新店市:立緒。(原著出版年:2000)
朱侃如(譯)(2001)。神話(原作者:Joseph Campbell)。新店市:立緒。(原著出版年:1998)
李子寧(譯)(2010)。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原作者:Joseph Campbell)。新店市: 立緒。(原著出版年:2006)
耿齊(譯)(2000)。藝術與人生(原作者:Leo Tolstoy)。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1)
朝戈金(譯)(2006)。西方神話學讀本(原作者:Alan Dundes)。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朝戈金譯(譯)(1984)。神話界定問題(原作者:Lauri Honko)。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楊德睿(譯)(2001) 。神話與意義(原作者:Claude Levi-Strauss)。臺北:麥田。
顏寧(譯)(2016)。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Sharan B.Merriam)。臺北:五南。
二、外文部分
Bascom,W.(1984).The Forms of Folklore:Prose Narratives.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wenfeld, V. & Brittain,W.L.(1987).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8th edition. New York:Macmillan.
Rosalind, W.(2000)。The mosaic decorator's sourcebook。Singapore:Pageon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