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2016)。介紹自閉症。2017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fact.org.tw/index.php/joomla-technology/2016-09-29-13-55-27
王文科(譯)(1997)。質的研究設計概述(原作者:J.W.Best &J.V.Kahn)。臺北市:師大書苑。(原著出版年:1989)。
王可青(2013)。一位自閉症患者的母親教養經驗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志中、巫唐孟、陳秋坪(2012)。自閉症診斷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2017年7月9日取自
http://blog.xuite.net/therapydna314/twblog/128352138
史馥綺(2014)。最溫柔的戰士-一位自閉症者的父親之父職經驗敘說研究。國民教育,54(6)。57-70。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7年7月9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朱偲韻(2016)。關係中的韌力探究─以兩位自閉症兒童母親的親子關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
余姿瑩(2014)。泛自閉症子女母親的親職壓力、家人支持和生活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吳健忠(2011)。自閉症子女的父親學習特殊教育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宋維村(2013)。DSM-5自閉症最新診斷準則及其影響。健康世界,334,16-22。李旻陽(2005)。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育穎(2010)。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經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李穎慧(2006)。身心障礙學童父母親親職壓力、休閒效益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杜采蓉(2012)。星繫父子情-泛自閉症障礙學童父職參與親職的經驗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卓曉然(2011)。30年的準備,只為你。臺北市:寶瓶文化。
周月清(2002)。臺灣成年心智障礙者社區居住:經驗分享與模式發展初探。臺北: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周純玉(2009)。從心出發-自閉兒母親參與家長團體的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佳薇(2008)。母親教養態度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幸慧、陳淑貞(2012)。人際發展介入方案運用於自閉症者人際互動訓練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54,105-113。林盈璋(2008)。一位自閉症兒童父親的生命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林靜蓉(2012)。餅乾男孩,一個自閉兒的成長歷程。臺北市:哈佛人。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行為分析協會(2007)。認識ABA。2017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tabatw.org.tw/mod/data/index.phpREQUEST_ID=cGFnZT1hYmE=
邱毓玲(2001)。自閉症者父母之照顧需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邱資皇(2011)。以國際功能、失能與健康分類系統-兒童青少年版理論架構探討學前自閉症兒童母親之親職壓力預測因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臺北市。柯依彣(2009)。自閉症幼童其父母及教師在教育態度、生活適應知覺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洪聆維(2014)。泛自閉症兒童家庭教養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倪志琳(1995)。自閉症兒童與家庭。特殊教育季刊,56,16-22。徐美蓮(2003)。永不停止的拔河-一個自閉兒母親形塑生命調適歷程之故事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徐畢卿(2002)。智能障礙兒的婦女家庭照顧者-以自閉兒母親為例。護理雜誌,49,22-28。
張子嫺、曹純瓊(2013)。嘉義縣學前特殊需求幼兒與一般幼兒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態度、問題與親職壓力差異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21-41。張春興、楊國樞(1973)。心理學(三版)。臺北市:三民。
張嘉倫(2009)。母親對手足衝突的處理策略、手足關係與幼兒同儕互動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張甄庭(2016)。自閉症類群疾患兒童母親親職壓力、解釋型態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許靖敏(2002)。發展遲緩兒母職經驗與體制之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乃銓(2006)。尋找生命的出口:星星兒童家庭的生命故事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陳思臻(2015)。自閉症類群疾患兒童母親親職壓力與憂鬱、絕望感和生活品質的關
係:因應策略的中介和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陳昭儀(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陳淑芬(2014)。永不放棄希望:一位自閉症者母親之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陳淑芬(2015)。除不盡的愛:台灣雨人與特教媽媽的六堂課。臺北市::聯合文學。
陳慧真(2016年5月6日)。成人自閉症者母親的吶喊:子女,媽媽還能照顧你幾年?民報。取自http://www.peoplenews.tw/
陳穎陞(2016)。學齡前自閉症類群疾患兒童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游高晏(2013)。我和地球人相處的日子。新北市:文經。
游輝龍(2010)。國小自閉症學生母親親職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嘉惠(2016)。星事・心事: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之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楊孟麗、謝水南(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二版)。新北市:心理。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詹益樑(2011)。自閉症者父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初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潘韻如(2017)。學齡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幼童認知功能與母親心理健康對親子關係之預測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蔡文哲(2013)。星星小孩,擁抱陽光。臺北市:心靈工坊。
蔡昭偉(2012)。一路上,有我陪你。臺北市:時報文化。
蔡燿如(2016)。初任母職者養育身障兒之歷程研究—以就學經驗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蔣美珠(2015)。生命的邂逅:一位自閉兒母親的心路歷程與增能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7)。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名冊。2017年6月20日
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460&pid=2969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身心障礙人數。2017年7月9日取自
http://dep.mohw.gov.tw/DOS/lp-1745-113.html
鄭津妃(2014)。星途奇航-育有自閉症子女之輕症自閉症者的父職實踐與自我調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盧韻苓(2016)。自閉症兒童父母教養態度與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謝素分(2005)。台北地區聽障/聾父母對聽人子女的教養態度、困難與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顏瑞隆(2002)。自閉症兒童行為問題家庭介入方案實施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婉榛(2007) 身心障礙兒童父母的失落與悲傷及其調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蘇琬怡(2012)。一位金牌自閉症大學生之母親教養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二、西文部分
Bendixen , Elder, Donaldson , Kairalla , Valcante , &Ferdig(2016). Effects of a Father-Based In-Home Intervention on Perceived Stress and Family Dynamic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65(6),679-687.
Braun, M. J., & Berg, D. H.(1994). Meaning reconstruction in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al bereavement. Death Studies, 18, 105-129.
Bristor, M. W. (1984). The birth of a handicapped child: a wholistic model of grieving. Family Relations, 33(1), 25-32.
Dale.N.(1996). 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pecial need:partnership and practice. London,England:Routledge.
Drotar,D.,Bsskiewicz,A.,Irvin,N.,Kennell,J.,&Klaus,M.(1975). The adaptaion of parents to the birth of an infant with a congenital malformation:A hypothetical model. Pediatrics,56(5),710-717.
Ellen Notbohm(2012).Ten Things Every Child with Autism Wishes You Knew. Arlington, Texas: Future Horizons.
Frye,L.(2015).Fathers’ Experience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Nursing Implication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 Nurse Practitioners,30(5),453-463.
Gargiulo, R. M. (1985). Working with parent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 Boston,MA:Houghton Mifflin.
Gary,D.E.(2006). Coping over time: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Inter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50(12),970-976.
Hastings, R. P. (2003).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and partner mental health as correlates of stress i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7, 231-237.
Hoogsteen,L.,&Woodgate,R.L.(2013).Centering Autism Within the Family: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Autism and the Family.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8, 135-140.
Huber, C. H.(1979). Parents of the handicapped child:Facilitating acceptance through group counseling.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7 (5), 267-268.
Karst,J.S., & Van Hecke,A.V. (2012). Parent and Family Impact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 Review and Proposed Model for Intervention Evaluation.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15,247–277. Doi:10.1007/s10567-012-0119-6
Maykut,P., & Morehouse, R. (1994).Begin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hilosophic and practical guide. England,London: Falmer Press.
Olshansky,S.(1962). Chronic sorrow : A response to have a mental defective children. Social Case Work,43,190-193.
Olsson ,M.B.,& Hwang,C.P. (2001). Depression i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45(6),535-543.
Parks, C. M., Laungani, P.,&Young, B. (1997). Death and bereavement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NY : Routledge.
Stanley I. Greenspan, M.D.& Serena Wieder, PH.D.(2006). Engaging Autism: Using the Floortime Approach to Help Children Relate, Communicate, and Think . Boston, MA: Da Capo Press.
Twoy,R.,Connolly,P.M.,&Novak,J.M.(2007).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19,251-260. Doi : 10.1111/j.1745-7599.2007.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