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凡(譯)(1998)。多感官學習—克服學習困難的教學原則與應用。(原作者:Olivier, C. & Bowler, R. F.)。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孔繁鐘(譯)(1997)。DSM-IV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臺北市:合記。
王乙婷(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王乃嫻(2011)。互動式鋼琴音樂活動對國小自閉症兒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大延(1994)。自閉症者的特徵。特殊教育季刊,52,7-13。王大延(譯)(1997)。自閉症家長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
王大延、莊冠月(1998)。結構性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學童認知能力之成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133-007), 未出版。
王文科(主編)(2015)。特殊教育導論(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臺北市:萬象。
王秀雄(譯)(1995)。美術設計的點、線、面。(原作者:馬場雄二)。(原著出版年:1968)。臺北市:大陸。
王美秀(2008)。音樂活動應用於國小威廉氏症兒童語文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淑姿(1990)。高大宜音樂教學法(基礎篇)。臺北市:五千年。
王意中(2014)。301個自閉症教養秘訣。臺北市:寶瓶文化。
王毓雅(2001)。如何進行幼兒音樂教學—由幼兒音樂概念發展觀之。國教新知,3,51-58。王煜琪(2014)擊樂及歌唱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注意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嘉珮(2014)。社會故事教學介入對國小亞斯柏格症學生不專注行為改善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憶菁(2005)。多感官教學活動【特殊教育知識交流網】。2016年11月26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topnet32/stwotp/14231564
丘彥南、賴孟泉、徐如維、劉弘仁(2011)。自閉症類群障礙、溝通障礙症、智能發展障礙症、學習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DSM-5草案內容相較於 DSM-4之變革。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通訊,1(3),17-21。
石淑萍(2010)。運用奧福教學理念於中重度智能障礙者音樂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天使打擊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朱莉(1982)。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際。樂苑,13,69-72。
朱慧君(2001)。國小閱讀補救教學方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何盈婷(2013)。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學生學習注意力持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幸如(2003)。奧福取向音樂治療。臺南女子技術學員學報,22(1),149-166。
吳幸如、黃創華(2006b)。音樂治療十四講。臺北市:心理。
吳幸如、黃創華主編(2008)。音樂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吳念瑾(2015)。團體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高年級泛自閉症兒童的情緒調適和社交技巧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明芬(2007)。音樂活動應用於低學業成就兒童自我效能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美玲(2001)。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舜文(2002)。音樂教育論述集。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瑪俐(譯)(1995)。點線面(七版)。(原作者:W. Kandinsky )。臺北市:藝術家。(原著出版年:1926)
吳璇玉(2001)。音樂活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呂宜親(2001)。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宋淑慧(1992)。多向度電腦神經心理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宋淑慧、周台傑、邱上真(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修訂版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宋維村(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臺北市:正中。
岑麗娟(2005)。多感官學習活動手冊。香港:香港小童群益會。
李秀芬(2009)。智能障礙兒童音符與節奏教學經驗分享。國小特殊教育,48,61-69。李宗芹(1996)。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張老師。
李怡潔(2014)。幼兒音樂教育研究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李玲玉(2007)。嬰幼兒的音樂欣賞。臺北市:新學林。
李毓文(2016)。自閉症兒童參與音樂活動行為表現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麗真(1994)。音樂治療在兒童團體輔導上的應用。學生輔導,35,118-123。村井靖兒(2000)。心靈音樂療法。臺北市:臺灣實業文化。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汪彥青(2003)。音樂治療的定義。載於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作者群(主編),音樂與治療(頁20-35)。新北市:星定石文化。
卓菲亞.麗莎(1980)。論音樂的特殊性。上海:上海文藝。
林朱彥(1995)。談智障兒童的音樂教學。載於台南師院特教中心(編著),啟智班音樂教材彙編(頁27-35)。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林朱彥(1996a)。國小音樂新課程概念統整發展之研究(附冊一、附冊二)。高雄市:復文。
林朱彥(1996b)。由創造思考教育看近代兒童音樂教育思潮之發展。載於撒播音樂的種子—音樂教育論集(頁 285-326)。高雄市:復文。
林朱彥(2002)。創意教學與人文素養-從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教學談起,研習資訊,19(5),38-52。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林朱彥(2003)。再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與學-藝術課程統整之另類思考,載於臺南師院實習輔導處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教與學叢書─藝術與人文領域(頁55-80)。臺南市:國立臺南師院。
林朱彥(2006)。和幼兒共享音樂的樂趣與成長。中華奧福教育協會專刊/奧福系列95。臺北市:中華奧福教育協會。
林坤輝(2012)。正向行為支持對國小自閉症不專注行為處理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宛萱(2010)。音樂活動於腦性麻痺兒童粗大動作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素秋(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四年級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朝陽(1996)。著名音樂教學法:高大宜教學法。國教輔導,35(6),2-9。林菱佩(2010)。自閉症兒童父母生活適應與其社會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林貴美(1987)。談音樂治療與其在智能不足兒童教學上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7,22-31。林貴美(1991)。音樂活動介入對中度智能不足兒童之學習不專注行為與語文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慧芬(2012)。電腦多媒體社會故事教學對增進國中自閉症學生專注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林鎮坤(1996)。音樂治療與自閉兒童。高市文教,58,62-65。侯禎塘(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姚世澤(1999)。音樂教育論述集。臺北市:師大書苑。
施錚懿(1997)。運用自我管理技巧於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國教園地,59,17-20。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胡裕成(2012)。運用音樂元素融入多感官課程發展幼兒專注力及人際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孫佩雯(2008)。奧福音樂治療對國小ADHD學童注意力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徐天輝(1991)。高大宜音樂教育(幼稚園國小國中適用)。臺中市:育華。
特殊教育法(2014)。
秦禎(1998)。幼兒音樂與律動。臺北市:五南。
康恩昕(2005)。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康裕(1992)。唱歌能治病?淺談音樂治療。父母親月刊,88,30-33。張乃文(2004)。兒童音樂治療:台灣臨床實作與經驗。臺北市:心理。
張世彗(1998)。班級中的焦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ADHD)。國小特殊教育,25,5-20。張玄宛(2005)。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全成(1994)。線畫。載於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旭鎧(2010)。五分鐘玩出專注力遊戲書。臺北市:新手父母。
張希如(2008)。國小普通班綜合性音樂活動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童社交技巧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淑娟(2013)。以音樂教學活動改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張媛媛(2003)。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張渝役(1998)。幼兒音樂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張雅淳(2015)。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兒童認識情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蕙慧(1994)。從教育觀點探討奧福的教學理念。奧福教育年刊,1,29-33。張瀞文(2008)。在親子遊戲中靜下心。臺北市:親子天下。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學之實施。高市文教,59,54-57。
曹純瓊(1992)。自閉症之科學探究。高雄鐸生,2(2),42-45。
曹雅茜(2009)。遊戲式CSI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童動作能力與注意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梁蓓禎(2007)。音樂活動輔助國中自閉症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莊惠君(2003)。音樂治療應用於自閉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市。
許天威(主編)(2012)。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
許月貴、鄭欣欣、黃靜瑩(譯)(2000)。幼兒音樂與肢體活動:理論與實務。(原作者:Pica, 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許芳菊(2008)。對症下藥治分心。親子天下雜誌,2,144-145。
許惠珠、邱淑雅(譯)(1989)。發現兒童。(原作者:M. Montessori)。臺南市:光華女中。(原著出版年:1948)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美女(1998)。音樂治療與傳達。國教之聲,31(4),26-31。郭美女(1999)。兒童的音樂聆聽:感知與再現。臺東師院學報,10,173-200。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
陳妍余、林朱彥(2009)。幼兒音樂課程教材設計音樂概念學習內涵之分析-以表達性藝術幼兒音樂課程教材為例。「幼兒保育系第四屆幼保論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宛汶(2005)。音樂輔導活動應用於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陳炎輝(2014)。認識自閉症:關懷自閉兒。載於王秀蘭(主編),特殊教育手冊—關懷自閉兒(頁6)。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國語日報聯合編印。
陳美如(譯)(2004a)。學校中的音樂治療。載於篠田知璋和加藤美知子(主編),標準音樂治療入門(頁383-409)。(原作者:土野研治)。臺北市:五南。
陳美如(譯)(2004b)。發展疾患。載於篠田知璋和加藤美知子(主編),標準音樂治療入門(頁346-379)。(原作者:二保泉)。臺北市:五南。
陳淑文(1992)。以圖畫輔助音樂教學之研究。臺北市:樂韻。
陳淑文(1995)。音樂與繪畫關聯性之研究。臺北市:樂韻。
陳淑瑜(2003)。特殊兒童音樂治療-治療概念與基本療程。國小特殊教育,35,34-39。陳淑瑜(2004)。特殊兒童音樂治療。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
陳理哲(2000)。藝術治療在特殊教育之應用-以音樂治療、舞蹈治療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9,115-129。
陳惠齡(2005)。幼兒音樂律動教學。臺北市:華騰。
陳斐君(2013)。奧福音樂教學活動對國小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陳雅莊(2007)。社會故事及圖卡提示策略對減少高功能自閉症兒童不專注行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陳鈺玫(2006)。音樂活動對國小自閉症兒童語言表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穎靚(2005)。柯大宜音樂教法於曲調音程歌唱音準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陳靜雯、林盈晴、林映岑、徐韶亭、陳詩雯、林宜潔、崔梓渝、廖苡君、黃琤雯(2007)。由音樂教學現況與音樂教材分析探究幼兒音樂概念學習之多元智能運用及多感官教學取向(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專題研究報告,編號:123456789/3461)。臺南縣:崑山科技大學。
陸雅青(1995)。藝術治療在過動兒治療的應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90-114。
曾月照(2002)。視覺提示策略對國小自閉症學生生活自理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
黃小玲(2002)。注意力不足兒童多向度注意力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金源(2004)。特殊教育叢書:自閉兒的認知變異及教育對策。2016年11月10日,取自www.ntcu.edu.tw/spc/aspc/6_ebook/pdf/9301/7.pdf。
黃榮真(1994)。國小啟智班學童音樂治療研究。特教園丁10(1),25-28。黃榮真(2005)。臨床教學分享—學期融合班音樂活動設計之探討。2005東部教育論壇研討會論文集(頁295-318),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黃榮真(2006a)。特殊學生音樂教學活動編制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榮真(2006b)。由多元智慧觀點探析學前融合班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之設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261-282。黃瑾(2006)。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黃麗卿(1998)。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臺北市:心理。
楊文麗、葉靜月(譯)(2008)。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有效的學習(原作者:Petra Thorbrietz)。臺北市:天下雜誌。
楊甘旭(2003)。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適應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臺東縣。楊立梅(2011)。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
楊坤堂(2000)。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臺北市:五南。
楊幸真(1992)。專注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28-30。楊斯媛(2010)。多感官音樂學習活動之實施普通班自閉症學童持續性注意力與音樂行為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葛守真(1994)。特殊教育之音樂治療。社會科教育學報,2,173-209。董媛卿(1998)。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臺北市:五南。
詹乃穎(2006)。團體音樂活動促進身心障礙幼兒注意力、語言與肢體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廖淑美(2003)。奧福音樂治療法特質之研究-以一位音樂治療師與自閉症兒童之觀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廖新春(1984)。注意力訓練電腦輔助方案對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注意力行為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趙宋光(2003)。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上海:上海音樂。
鳳華(2000)。自閉症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頁 335-362)。臺北市:五南。
劉英淑(1997)。達克羅茲音感訓練之理念與教學方法。研習資訊 14(2),55-61。劉焜輝(1994)。音樂治療的理論與實施(三)。諮商與輔導,106,27-33。劉慧鈴(2010)。充電卡策略增進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專注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歐遠帆(1995)。達克羅士、高大宜、奧福、鈴木、山葉音樂。國教月刊,41(5、6),37-44。
蔡文哲(2013)。星星小孩,擁抱陽光:幫助自閉症兒快樂成長。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蔡昀家(2011)。應用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於改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不專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鄧兆軒(2008)。奧福音樂治療活動對一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不專注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鄧兆軒、陳淑瑜(2010)奧福音樂治療的理論與應用。國小特殊教育,49,80-90。鄧壽山(2078)。功能性評量對多重障礙學生上課干擾行為改善效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鄭方靖(2003)。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臺北市:奧福教育。
鄭方靖(2012)。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高雄市:復文。
鄭立群(2004)。發展性音樂治療對國小ADHD兒童注意力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桂冠。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鄭美萱(2010)。圖像及文字媒體與幼兒專注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臺北市。盧彥蓁(2009)。音樂活動對融合班中發展遲緩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之研究-以兩位發展遲緩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蕭斐璘(2003)。音樂治療與特殊教育-嚴重情緒障礙。載於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作者群(主編),音樂與治療(頁44-55)。新北市:星定石文化。
蕭麗珠(2003)。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症幼童社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賴麗珍(譯)。教養自閉症兒童:給家長應用行為分析指南。(原作者:Shira Richma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9)
錢麗安(1996)。用音符與潛意識密談-音樂治療在台灣。表演藝術,40,66-69。謝翠菊(2005)。社會故事教學對亞斯伯格學生減少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謝鴻鳴(2003)。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臺北市:鴻鳴達克羅士。
簡楚瑛(1993)。幼兒數學知識結構及其發展趨勢之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7,19-43。顏惠君(2007)。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兒童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羅珮芳(2008)。個別式調頻系統對一名國小多重障礙學生專注行為之介入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蘇慧文(1997)。兒童發展與兒童音樂教育-從皮亞傑的階段理論看兒童音樂教學之實施。高市文教,59,54-57。二、西文部分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 (1999). Music therapy and young children. Retrieved from: http://www.musictherapy.org/assets/1/7/MT¬_Young_Children
_2006.pdf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Barksdale, A. L. (2003). Music therapy and leisure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hampaign, IL: Sagamore.
Berdine, A. A., & Meyer, S. A. (1987). Assess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Co..
Boardman, B. A. E., & Landis, B. (1975). Exploring music 1.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Boardman, E., & Andress, B. (1981). The music book: Teacher’s reference book.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owman, W. D. (1998).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wman, W. D. (2000). A somatic, “here and now” semantic: Music, body, and self.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44, 45-60.
Brewer, C., & Campbell, D. (1998). Rhythms of learning. Tucson: Zephyr.
Bruscia, K. E. (1987). Improvisational models of music therapy.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Bryan, L. C., & Gast, D. L. (2000). Teaching on-task and on-schedule behaviors to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via picture activity schedule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0(6), 553-567.
Callahan, K., & Rademacher J. A. (1999). Using self-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increase the on-task behavior of a student with autism.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2), 117-122.
Carbo, M. (1996). Reading styles: High gains for the bottom thir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5), p. 8-13.
Carder, P. (1990). The Eclectic Curriculum in American Music Education. Resta, VA: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Carson, N. R. (1993).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behavior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hoksy, L. (1981). The Kodály Method: comprehensive music education from infant to adult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Coyle, C., & Cole, P. (2004). A videotaped self-modelling and selfmonitoring treatment program to decrease off-task behaviour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9(1), 3-15.
Dalcroze, J. E. (1921). Rhythm Music& Education, trans. H. Rubenstein. London: The Dalcroze Society Inc.
Davis, W.B., Gfeller, K. E., & Thaut, M. H.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therapy-theory and practice (2th ed.). U.S.A.: McGraw-Hill College.
Dettmer, S., Simpson, R. L., Myles, B. S.&Ganz, J. B. (2000). The use of visual supports to facilitate transitions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5(3), 163-170.
Devenport, J. M. (2004). Use of the power card strategy as an intervention with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with Asperger syndrome: Increasing on-task behavior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sett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Florida.
Dunbar-Hall, P., Hodge, G., & Pollak, A. (1987). Music: A practical teaching guide. Marrickville, NSW: Science Press.
Durrant, C., & Welch, G. (1995). Making sense of music: Foundations for music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Elliott, D. N. (1996). Music Matters: 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rnald, G. M. (1943). Remedial techniques in basic school subjects. New York: McGraw-Hill.
Gagnon, E. (2001). Power Cards: Using special interests to motivate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Asperger syndrome and autism. Shawnee Mission, KS: Autism Asperger Publishing Company.
Ganz, J. B. (2007). Classroom structur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Exceptionality, 15 (4), 249-260. 102.
Gfeller, K. E., & Davis, W. B. (1999). Clinical practice in music therapy. In W. B. Davis, K. E. Gfeller and M. H. Thaut (Eds.), 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3-14). New York: McGraw-Hill College.
Grandin, T. (Ed.). (1995). The learning style of people with autism: An autobiography In Kathleen Ann Quill.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trategies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ization (pp.33-50).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Inc.
Hagiwara, T., & Myles, B. S. (1999). A multimedia social story intervention: teaching skills to children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4(2), 82-95.
Hanser, S. B. (1999). The new music therapist’s handbook (2nd ed.). Boston, MA: Berklee.
Hume K. & Odom A. (2007). Effects of an individual work system on the independent functioning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7, 1166-1180.
James, W. (2007).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Vol. 2). New York: Cosimo Classics.
Jocab, A. (1987). Report on a project with autistic children at Indianan University, In R. R. Pratt (Chair):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si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57-164.
Juntunen, M.L. (2002).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Dalcroze Eurhythmics. Nordic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Yearbook, 6, 75-92.
Juntunen, M.-L. , & Hyvönen L. (2004). Embodiment in musical knowing: how body movement facilitates learning within Dalcroze Eurhythmics.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21(2), 199-214.
Kostka, M. J. (1993). 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behaviors of a student with autium.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1(2), 57-60.
Loveless, E., & Blau, H. (1980). Multisensory techniques updated: Fernald & Gillingham to hemispheric routing.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195099)
Maudale, P. (1997). Music: an invitation to listening, language and learning. Early childhood connections: the journal of music and movement-based learning. V3, No. 2.
Mercer, C. & Mercer, A. (1993).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Columbus, OH: Merrill.
Merleau-Ponty, M. (1968).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sibov, G. B., Shea, V., & Schopler, E. (2005).The TEACCH approach to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Moorhead, G. E., & Pond, D. (1978). Music of Young Children. Santa Barbara, CA: Pillsbury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Music Education.
Moustafa, B. M. (1999). Multisensory Approaches and Learning Styles Theor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mmary of Reference Paper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32388)
Murphy, N. (1997). A multisensory vs. conventional approach ro reaching spell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Kean College, NJ, USA.
Parnas, J., Bovet, P., & Zahavi, D. (2002). Schizophrenic autism: Clinical phenomenology and pathogenetic implication. World Psychiatry, 1(3), 131-136.
Patterson, A (2003). Music teacher and music therapists:Helping children together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9(4), 35-38.
Rao, S. M., & Gagie, B. (2006). Learning through seeing and doing –visual support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6 (2), 26-33.
Regelski, T. A. (1996). Prolegomenon to a praxial philosophy of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 Finn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1(1), 23-39.
Regelski, T. A. (1998). Schooling for musical praxis. Finn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3(1), 7-37.
Rief, S. F. (1993). How to reach and teach ADD/ADHD children. West Nyack, NY: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Robbins, C. (2001). Creative Music Therapy Approaches for Children with ADHD: No One Needs To Be a Misfit in Music Therapy.載於「兒童及青少年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0-89)。實踐大學民生學院,台北市。
Saliba, K. (1990).What is the Orff-Schulwerk approach to teaching. In P.Carder (Ed.) The eclectic curriculum in American music education (pp.145-150). Reston, VA: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Session, R. (1972). Musical experience of composer, performer, listener. Princeton University.
Shams, L., & Seitz, A. R. (2008). Benefits of multisensory learning. Trends inCognitive Sciences, 12, 411-417.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9).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2), 117-130.
Stone, P. (1992). How we turned around a problem school. Principal, 71(2), 34-36.
Sudzina, M. (1993).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ding styles of second-graders and their achievement in three basal reader treatmen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53569)
Tabor, T. A., Seltzer, A., Heflin, L. J., & Albert, P. A. (1999). Use of self-operated auditory prompts to decrease off-task behavior for a student with Autism and Moderate Mental Retardatio.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4(3), 159-167.
Wilkinson, L. A. (2005). Supporting the inclusion of a student with Asperger syndrome: A case study using conjoint behavioural consultation and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21(4), 307-326.
Winters, C. A. (1996). Adult Learners and Multisensory Teaching.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93966)
Zentall, S. S. (1993).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Exceptional Children, 60, 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