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凡、江孟蓉(譯)(2015)。療癒親密關係也療癒自己(原作者:Susan Johnson)。台北市:張老師。 方志華(譯)(2015)。擁抱你的內在小孩(原作者:Thomas Trobe &Amanda Trobe)。台北市:自由文化。 王琇慧(2012)。與自己合作。台北市:北市任兆璋林美智教育基金會。 王崇禮(2012)。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台北市:柿子文化。 宋文里(譯)(2014)。成為一個人(原作者:Carl Luce)。台北市:左岸文化。 李奕雄(譯)(1998) 。榮格的生活與工作 (Hannah) 。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李文瑄(2000)。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台北市:天馬。 李宗燁(2014)。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台北市:北市任兆璋林美智教育基金 會。 祁怡瑋(譯)(2014)。寬恕:為自己及世界療傷止痛的四段歷程(原作者: DESMOND M. TUTU,MPHO A. TUTU)。台北市:啟示。 林群華、黃翎展(譯)(2008)。家族系統排列治癒精華(原作者: Swagido)。台北市:生命潛能。 林虹秀、洪世民(譯)(2003)。當摯愛離去(原作者:Elisabeth Levant& history if Chi Eales)。台北市:寶鼎。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原作者:Jill Freedman&Gene Combs)。台北市:張老師。 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原作者:Owen Yalong)。台北市:張老師。 周志健(2014)。把自己愛回來。台北市:方智。 周志健(2016)。跟家庭的傷說再見。台北市:方智。 周怜利(譯)(2000)。老年研究報告(原作者:Erikson)。台北市:張老師。索非亞(2010)。靈界的譯者2。台北市:三采文化。 陳麗西(譯)(1994)。愛情與工作的每日禪(原作者:Charlotte Joko Beck)。 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登義(譯)(2006)。客體關係入門(原作者:Lavinia mez)。台北市:五南。 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原作者:Gayle Greene&Coppelia Kahn)。台北市:駱駝。 許婷婷(譯)(2016)。家人這種病(原作者:重い明子の下で)。台北市:三采文化。 郭俊偉(譯)(2008)。質性研究論文撰寫(原作者:Maria Pian)。台北市:五南。 楊仕音(譯)(2013)。信任的療癒力(原作者:David Richo)。台北市:啟 示。 楊語芸(譯)(2012)。回歸真我(原作者:David Richo)。台北市:啟示。蔡孟璇(譯)(2004)。能量醫療(ENERGY EDICINE) (原作者:Donna Eaton&David Feinstein)。台北市:琉璃光。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段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市:心靈工坊。 樊雪春(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市:五南。 魏宏晉(譯)(2013)。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原作者:Murray Stan)。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龔卓軍(譯)(2015)。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原作者:Carl G. Jung主編)。台北市:立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