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美華(2008)。新臺灣之子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包凡一、王湲(譯)(1992)。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原作者: Ch. H. Cooley)。臺北市:桂冠。
田佳芳(2010)。圖示表徵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單一步驟加減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古明峰(民86)。加減法應用題語文知識對問題難度之影響暨動態評量在應用問題之學習與遷移歷程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甘敏郁(2014)。臺北市國中階段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白雲霞(2012)。補習與教學型態對數學低成就生之文字題表現的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5(2),1-34。李玉珍(2013)。國小六年級學童以線段圖表徵基準量問題的解題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沈如瑩、趙梅如(2006)。國中小學生自尊量表之編製及模式之驗證研究。測驗學刊,53(1),27-48。江秀紋(2015)。國小學童文字表徵與線段圖表徵於分數應用問題之解題能力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谷宗芸(200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巫怡美、黃英哲(2007)。團體遊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探討。國北教大體育,2,36-40。何明瑾(2006)。引入線段圖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時間加減文字題解題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昭容(1990)。圖示對國小學童解數學應用問題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獨立研究,未出版,臺北市。
沈珮綺(2009年)。高中學生數學自我概念、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沈德如(2008)。高雄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何縕琪、林清山(1994)。表徵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低解題正確率學生解題表現之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259-279。吳麗美(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新北市大豐國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金乃儀(2005)。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世欣(199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周志亭(2005)。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秀燕(2004)。以圖示策略融入低年級教學對改變類及比較類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怡汝(2014)。輕度自閉症青少年自我概念與多元智能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身心障礙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佳真(1999)。數學文字題的表徵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5,59-67。
林宛瑩(2012)。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與低成就學生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心理特徵與原因之探討。國教新知,57(1),43-51。林施君(2013)。線段圖表徵對國小學生代數解題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珮瑜(200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淑娟(2007)。國小學童數學科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洪志峰(2007)。不同題目表徵形式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多步驟應用問題解題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若和(199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131-157。洪涼絹(2015)。DFC課程運用在綜合活動領域以提升學生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侯雅齡(2001)。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8(1),141-166。侯雅齡(2013)。資優生科學自我概念與科學成就之縱貫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2),57-90。侯雅齡(2014)。國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發展之縱貫性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1),1-34孫中瑜(1991)。國小低成就兒童學習輔導方案之設計。輔導月刊,27(7/8),4-8。徐文鈺(1992)。圖示策略訓練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與錯誤類型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孫扶志(1996)。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童文字題解題能力之實驗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71-124。涂金堂、林佳蓉(2000)。如何協助學生解決數學應用問題。高雄市:復文。
唐淑華(1989)。「語文理解課程」對增進國一學生數學理解能力與解答應用問題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徐淑慧(2014)。以閱讀教學活動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立倫(2000)。兒童解答數學文字題的認知歷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玉蘭(1987)。國小高低成就學生自我觀念與學校態度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1,75-84。
張宇樑、洪巽盈(2009)。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提升六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效益之個案研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8,50-65。
陳沁怡(1998)。「技職學生自我概念量表」之編製報告與高階因素建構模式驗證。測驗年刊,45(1),105-124。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修訂草案(第三版)。臺北市:教育部。
陳東陞(199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研習資訊,9(3),頁17-21。曹宗萍(1988)。高屏地區國小兒童四則問題的解題過程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4,51-116。陳孟微(2013)。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對其自我概念之影響- 新移民家庭與本地家庭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南州(2006)。臺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玲玲(2008)。青少年自我概念因應與其憂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英進、吳美姝(2006)。特殊教育安置對特殊兒童自我觀念的影響。幼兒保育研究集刊,2(1),84-94。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認知與學習研討會專集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
陳啟明(2000)。不同題目表徵型式及相關因素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淵揚(2014)。利用線段圖圖示提升學生學習倍數問題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教材研發產業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陳逸(2010)。共有體驗模式自我肯定訓練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效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陳碧祥、魏佐容(2011)。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27,31-56。
陳億貞(譯)(2006)。普通心理學(原作者: R. J Sternberg)。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00)
陳慶福、鍾寶珠(1997)。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觀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
張靜嚳(1999)。國中低學習成就班的雙環數學教學。科學教育學刊,7(3),199-216。陳韻如(199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中人際孤立學生理性思考、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麗竹(2010)。情緒管理團體對提升低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輔導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麗卿(2006)。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黃一泓、謝進泰(2016)。兩種線段圖表徵解題策略在學習成效上的比較。教育心理學報,47(4),581-601。游恆山(譯)(2014)。心理學(原作者:R. J. Gerrig)。臺北市:五南。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27,25-29。
黃惠芳(2007)。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3,96-102。黃惠秋(2001)。「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黃綉雯(2014)。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麗滿(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玉嫥(2012)。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國小特殊教育,53,67-76。葉玉嫥(2013)。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普通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楊育茱(2016)。家長參與、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影響之探討-以TIMSS 2011臺灣八年級學生資料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鄒欣芸(2006)。靜思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兒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葛建志(2005)。國民小學五年級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及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淑芬(2000)。國小資源班學生使用圖示策略解決比較類加減應用題之成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溫國珍(2012)。不同教育安置環境下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初探。東華特教,47,15-19。葉雪梅(1990)。國小兒童對「比較」類數學應用問題的解題行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潘文福、蔡敏潔(2014)。運用強化錨式教學改善數學低成就學生之文字題解題能力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7(2),141-166。蔡文標、許天威、蕭金土(2003)。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1-37。鄭玉雨(2013)。透過閱讀與讀書治療方式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劉立忞(2016)。中學生自我概念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劉玉玲、薛岳(2013)。國中生數學學業自我概念及數學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自我提升模式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16(1),179-208。蔡易珊(2007)。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結構之檢驗與影響自我概念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蔡佳容(2012)。以單位概念配合後設認知策略建立國小五年級學生分數乘法概念理解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黎苑彤(2016)。線段圖表徵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分數兩步驟文字題之影響。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劉鎮寧(2016)。中小學補救教學政策執行問題之分析-以高雄市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01,166-184。
賴16美雪(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戴又賓(1999)。國一學生由算術領域轉入代數領域呈現的學習現象與特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簡千惠(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魏君芝(2003)。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圖示策略教學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二、西文部分
Blechrnan, E. A., B. Tinsley, E. T. Carella, and M. J. McEnroe. (1985). Childhood competence and behavior problems. Joum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4, 70-77.
Decorte,E,Verschaffel,L. & Dewin,L. (1985), Influence of rewording verbal problems on children’s problems representations and solu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 0460-0470.
Fitts, W. H. (1972). The self-concept and performance. Tennessee: The Dede Wallace Center.
Hurlock.(1974).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ewis, A.B., & Mayer, R.E.(1987). Students’ miscomprehension of relational statements in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361-371.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