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健、張喬和(2015)。跑走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雲林縣立仁國小為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3(1),90 -102。方淑卿(2007)。快走運動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書店。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3),62-69。
方進隆、陳玉英(1997)。社區介入策略對工作場所同仁健康體能的影響研究。體育學報,24,133-144。王文宜、陳宥宜、藍梅芬、林啟川(2015)。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運動與健康研究,4(2),17-28。朱敏進(1986)。智能障礙體育指導法。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義弘(2006)。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忠穎、戴堯種、葉怡成(2014)。低中強度運動對智能障礙者身體適能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180-192。李政諭(2008)。排球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效益分析-以雲林縣鎮南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李鳳珠(2011)。四十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周俊良(2013)。幼兒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華都。
周熙平(2007)。跳繩訓練對學童骨質密度及體適能的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仁政(2004)。慢跑訓練方案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林怡君(2001)。建構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概念應用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林素君、林瑞興(2010)。12週體適能遊戲介入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67-79。林素華(2004)。身體活動訓練課程對智能障礙學齡兒童之健康體適能及相關表現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林素華、蔡美文、李淑貞、林青松(2004)。學校身體活動訓練課程對智能障礙兒童之心肺耐力與病假天數成效探討。FJPT,31(3),182-190。
林清玉、王建臺(2012)。十週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42-50。林琬庭(2016)。跳繩運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寶貴(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洪偉欽、葉怡成、吳慶瑞、周柏宏(2010)。二十四週漸進有氧訓練對智能障礙者身體組成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5(2),1-14。洪榮照(2003)。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47-108。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孫敏欲(2008)。核心肌群訓練對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南市。徐安國(2007)。運動遊戲介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動作能力促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翁耀明 、賴正全、潘倩玉、朱嘉華(2014)。八週集中式與分散式中等強度跑走訓練對國小肥胖學童體格發展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屏東教大體育,17,193 -203。張碧娥(2005)。跳繩指導活動對低年級學童協調性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張銘仁(2012)。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教育部民俗體育教學資源網,2016 http://custom.nutn.edu.tw/index.php?inter_url=resource&rmId=1&rId=13
陳世昌、余思賢、 陳奕良、廖進安(2015)。智能與學習障礙學童之肥胖與身體活動特性。大專體育學刊,17(3),87-95。陳正奇、鄭文義、黃瓊慧(2009)。運動介入對智能障礙學生之影響。應科大體育學刊,8,209-222。
陳志偉(2011)。跳繩活動對高年級學童動作協調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秀梅(2010)。跳繩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怡君(2011)。十二週跳繩運動介入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陳莉莎(2014)。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情緒智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黃秋菊(2015)。十二週花式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及動作技能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縣。黃國庭(2004)。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9,189-189。
劉晏如(2008)。遊戲教學對促進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阿鶴(1989)。父母如何幫助智障兒童成長與學習。特教園丁,4(4):1-7。鄭雅文(2010)。七至十歲學齡兒童於順序性動作之表現分析-以跳繩動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鄭麗媛、謝錦城和吳淑美(2002)。融合式體育教學對健康體能之影響。體育學報,32,125-132。蕭松林(1993)。智障兒童的體育。臺北市:商鼎。
賴秋進(2006)。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謝伸裕(2002)。ACSM體適能手冊。臺北市:九州。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6,38~42。蘇靖婷(2013)。體適能課程應用於中度智能障礙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活動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英文部分
Corbin, C. B. (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buque: Wm. C. Browm.
Department of Health,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 Improvement & Promotion, (2004). At least five a week: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health. A report from the Chief Medical Officer. Lodon: Department of Health.
Faison-Hodge, J., & Porretta, D. L. (2004).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nd students without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1, 139-152.
Fernhall, B., & Pitetti, K. H. ( 2001). Limitation to physical work capacity in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Clinical Exercise Physiology, 3, 176-185.
Ghilich poor, B. (2011). Effects of exercise on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rope‐jump training Fourth Grade Students Primary. Master Thesis. Tehran University
Londeree, B. R., Johnson, L. E.(1974). Motor fitness of TMR vs EMR and normal childre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6, 247~252.
Mahboobeh Sohrabi Jahromi, & Mandana Gholami(2015). The effect of jump-rope training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9 to 10 years old female students. Advances in Applied Science Research, 6(4), 135-140.
Rowland, T. 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aied Ilbeigi, Mahin Khirkhah , Mahdi Mahjur , Hossein Soltani & Jafarkhoshbakhti( 2016).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8 Weeks of Rope Skipping on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of Educable Mentally Retarded Bo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 Health Sciences, 5(S), 349-353.
Shields, N., Dodd, K. J., & Abblitt, C. (2009). Do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perform 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 to maintain good health? A pilot study.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6(4), 307-320.
Van Mil, E., Westerterp, K. R., Kester, A. D. M., Curfs, L. M., Gerver, W. J., Schrander-Strmpel, C. T., & Saris, W. H. (2000). Activity related energy expendit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Prader-Willi syndr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4, 42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