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新和
研究生(外文):Hsin-Ho Cheng
論文名稱: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of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among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陳玉枝陳玉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Chih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暑期體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體適能教育模式布農族中學生學習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Fitness Education Model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8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對布農族中學生在健康體適能及學習滿意度之差異,進一步探討不同年級與不同性別之間與分別在布農族中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及滿意度差異。方法:以臺東縣星星國中布農族中學生共60人(七年級15人、八年級21人、九年級24人;男生33人、女生27人)為研究對象,使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十週共二十節課,採準實驗設計,以學習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來進行資料的蒐集,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相依樣本t 考驗、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一、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體育課程教學前後,能些微提升布農族中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在整體身體質量指數上及男生心肺耐力有升高的顯著差異情形;在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及女生心肺耐力上則是無顯著差異;在整體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上是有進步的。二、不同年級 (七、八、九) 之間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後,在男女心肺耐力上有差異;九年級男生在心肺耐力明顯差於八年級;八年級女生在心肺耐力明顯差於七、九年級;不同年級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瞬發力與男女心肺耐力上有差異。三、不同性別(男、女)之間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後在身體質量指數上有差異;男生的身體質量指數滿意成效大於女生;男生在心肺耐力上顯著的退步。四、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學習滿意度均無顯著差異,分數皆呈現高的狀況,其中以「教師教學」之構面為最高,「人際關係」構面為次高。五、不同年級 (七、八、九)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七年級在「整體滿意度」、「教師教學」、「行政支援」及「人際關係」上的滿意成效大於八、九年級。六、不同性別(男、女)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學習滿意度均無顯著差異。結論:十週二十節的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對於布農族中學生在健康體適能的身體質量指數及心肺耐力上沒有助益,但在健康體適能的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及學習滿意度的「教師教學」、「環境設備」、「行政支援」、「人際關係」等四個構面雖無顯著差異,但是皆有呈現進步的情形。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對布農族中學生體育課程是有幫助的。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and genders were also examined. Method: The participants were 60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5 in 7th grade, 21 in the 8th, and 24 in the 9th; 33 males and 27 females) in Xingxing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tung County.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was implemented in 20 sess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ver a period of 10 week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was Learn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dependent-sample t-test, one-way ANCOVA, and post-hoc comparison. Results: (1) The participants’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slightly impro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overall BMI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male students’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flexibility, muscular power, muscle endurance or female students’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overall, the participants’ flexibility, muscular power, and muscle endurance improved. (2)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between genders across different grades (7th, 8th, and 9th grades); among male students, those in the 9th grade had poorer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than those in the 8th grade; among female students, those in the 8th grade had poorer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than those in the 7th and 9th grades; there we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muscular power and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across different grad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3)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BMI were observed; the BMI improvement was greater among male students than among female ones; male stud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4)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atisfaction remained high across all the dimensions, with the score for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dimension being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at for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mension. (5)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des were significant. The scores for “overall satisfaction”, “teacher’s instruction”,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re higher among students in the 7th grade than students in the 8th and 9th grades. (6)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After the 10-week 20-session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the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id not show better BMI and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but their flexibility, muscle power, muscular endura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teacher’s i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ll improved, albeit not to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Hence,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 physical education was helpful for the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授權書
謝誌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名詞界定 8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臺灣原住民體育概述與相關研究 14
第二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 之現況與差異 52
第二節 不同年級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健康體適能 之現況與差異 56
第三節 不同性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健康體適能 之現況與差異 67
第四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學習滿意度 之現況與差異 75
第五節 不同年級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 之現況與差異 82
第六節 不同性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 之現況與差異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98
引用文獻 100
中文部分 100
英文部分 104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須知及同意書 105
附錄二 運動前健康狀況調查表 106
附錄三 體適能測驗紀錄表 107
附錄四 【學習滿意度預試量表】 108
附錄五 【學習滿意度正式量表】 110
附錄六 教案總表 二十節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教學 112
附錄七 教學活動教案 114
1-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4
2-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5
3-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6
4-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7
5-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8
6-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9
7-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20
8-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21
9-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22
10-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23
附錄八 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 124
附錄九 健康體適能測驗方法 125
附錄十 審查同意函 128
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7a)。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教育部(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8-12。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 (2014)。教育部體育署體育運動大辭典。2016年8月6日,取自於教育部, 網址http://sportspedia.perdc.ntnu.edu.tw/content?MainID=2991。
方進隆、黃泰諭 (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451-461。
許振明 (2006)。臺灣地區地方政府推動提升學生體適能實施績效之研究,體育學報,39(4),103-118。
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 (2004)。我國體適能政策指標之建議,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11。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促進學生身體活動,帶給學生健康、活力與智慧。臺北市:方進隆。
方進隆(1997b)。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漢文。
陳容芯(2000)。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臺北市:華泰。
教育部體育署 (2016)。體育運動大辭典。2016年8月7日,取自於教育部體育署,網址http://sportspedia.perdc.ntnu.edu.tw/。
李建霖 (2013)。大專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課程為例。高應科大體育,12,74-103。

施致平、羅晨溦、李俞麟、謝靜瑜(2012)。世代分析:教育部體適能政策推展績政之追蹤評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3),59-89。
洪嘉文 (2007)。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之可行性評估。中華體育季刊,21(1),39-5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年8月26日,取自於行政院,網址http://www.apc.gov.tw/。
許唐漢 、王建臺 (2014)。臺灣原住民田徑運動之發展-以亞運(1954-2006)、夏季奧運(1956-2004)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7,357-366。
方進隆 (1993)。運動處方之開立。中華體育季刊,7(3),86-94。
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傅正思、林作慶、洪新來(2003)。運動與健康體適能。中州學報,17,449-456。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偉仁 (2009)。臺東縣綜合高中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李雅燕、黃月嬋 (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對學生養成規律 運動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7,155-182。
林彥均、周育伶、王正忠(2013)。不同體育課程編排方式學生學習成效滿意度
與運動參與現況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2,1-10。
教育部 (2016) 。教育部體育署。2016年8月2日,取自於教育部,網址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2087&ctNode=318&mp=11&idPath=214_265。
教育部(2016)。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6年7月29日,取自於教育部,網址http://www.fitness.org.tw/。

陳玉芳(2013)。體育教學對大學生體適能成效評估。運動與遊憩研究,8(1), 1-12。
張家銘、陳正專(2010)。南投地區國小學生體育課運動樂趣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2),141-157。
彭仁信(1994)。李考特式量表中選項問題之研究─以學生在疏離量表上的反應為研究案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義翔、陳志強(2014)。臺南市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在學習滿意度 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3,29-39。
鄭秀琴、王耀明、葉曉月(2009)。八週有氧運動對體適能之影響研究-以社區整體營造健康促進之模式爲例。萬能學報,31,227-237。
簡祈昌、陳嘉弘、廖焜福、陳瑞蓮 (2005)。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高中體育對健 康體適能表現與滿足成之實驗研究。北體學報,13,261-272。
王國鑫、陳嘉弘、王儀旭、周建智 (2006)。大專學術體育專刊,95年度,48-53。
李雅燕、黃月嬋 (2010)。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對學童整體接受度和想法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5(1),37-65。
陳正專 (2016)。原住民國小學童運動態度及八週運動介入對體適能之影響。嶺東體育暨休閒專刊,14,27-39。
賴兆晃 (2011)。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表現因素之研究-以東勢、和平地區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梁建偉、黃子榮、陳敏弘、陳崇豪 (2017)。足球體育課程對學生健康體適能之 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6,59-70。
林聖恩 (2009)。原住民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地區 為例 2009年。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阮文彬 (2009)。臺東縣原住民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靖娟、王美麗、黃宏裕 (2017)。大跑步計畫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以彰化縣和美鎮和仁國小為例。興大體育學刊,16,25-35。
王鈞逸 (2017)。大專學生健康體適能之調查-以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為例。興大體育專刊,16,1-12。
劉智凱、張士宣、黃智能、 迪魯.法納奧、楊昌斌 (2016)。探討學業成就與健
康體適能之關係-以花蓮某國中學生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4(3),40-51。
張義德、趙宸紳、陳怡婷、陳弘順、張世沛 (2016)。中臺科技大學大一新生體適能評估與常模編製。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3),46-56。
張家鳳、李文益 (2016)。萬能科技大學104學年度大一新生健康體適能現況研究。萬能學報,38,97-107。
李建霖 (2013)。大專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課程為例。高應科大體育,12,74-103。
林百也、黃長發、李貞 (2012)。大專院校學生體育課興趣選項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壁球運動為例。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1(1), 145-161。
陳律盛、呂子平 (2011)。高中學生知覺體育課教學品質、學習滿意度對運動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交大體育學刊,2,15-28。
蔡俊傑、羅鴻仁、呂明鴻 (2011)。不同背景因素對原住民國中學生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泰武國中為例。體育學系系刊,11,73-87。
吳亞潔、徐岳聖、羅仁駿、孫光明 (2008)。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97年度 ,687-694。
謝瑩蓉、潘義祥 (2013)。體適能教育融入樂趣化籃球課程之行動研究。臺大體育學報,25,23-33。


英文部分
Sallis, J. F. (1987). A commentary on children & fitness: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8(4), 326-330.
Jewett,Ann.E.,Bain, Linda. L.,Ennis, Catherine. 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in physical educa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8),網址
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e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進隆、黃泰諭 (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451-461。
2. 許振明 (2006)。臺灣地區地方政府推動提升學生體適能實施績效之研究,體育學報,39(4),103-118。
3. 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 (2004)。我國體適能政策指標之建議,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11。
4. 李建霖 (2013)。大專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課程為例。高應科大體育,12,74-103。
5. 洪嘉文 (2007)。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之可行性評估。中華體育季刊,21(1),39-50。
6. 許唐漢 、王建臺 (2014)。臺灣原住民田徑運動之發展-以亞運(1954-2006)、夏季奧運(1956-2004)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7,357-366。
7. 方進隆 (1993)。運動處方之開立。中華體育季刊,7(3),86-94。
8. 傅正思、林作慶、洪新來(2003)。運動與健康體適能。中州學報,17,449-456。
9. 李雅燕、黃月嬋 (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對學生養成規律 運動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7,155-182。
10. 陳玉芳(2013)。體育教學對大學生體適能成效評估。運動與遊憩研究,8(1), 1-12。
11. 張家銘、陳正專(2010)。南投地區國小學生體育課運動樂趣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2),141-157。
12. 黃義翔、陳志強(2014)。臺南市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在學習滿意度 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3,29-39。
13. 簡祈昌、陳嘉弘、廖焜福、陳瑞蓮 (2005)。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高中體育對健 康體適能表現與滿足成之實驗研究。北體學報,13,261-272。
14. 李雅燕、黃月嬋 (2010)。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對學童整體接受度和想法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5(1),37-65。
15. 梁建偉、黃子榮、陳敏弘、陳崇豪 (2017)。足球體育課程對學生健康體適能之 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6,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