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冠文(2012)。臺北市高中績優柔道教練訓練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琮閔 (2009)。臺灣高中柔道選手知覺教練效能對團隊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江界山(1997)。從國際運動教練的養成談我國教練培訓制度的改進。國民體育季刊,45-51(4),36-44。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國民教育法〉,2016年11月23日檢索,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高級中學法〉,2016年11月23日檢索,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01
余育蘋(2002)。排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曉虹(2008)。優秀女子柔道選手比賽過程研究~以2004年雅典奧運女子組為例,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
呂耀宗(1990)。臺灣柔道史(1952-1970)。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呂耀宗(2001)。日據時期臺灣柔道運動發展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8,6 5 - 7 7 。
呂昭正、吳建龍、郭癸賓(2004)。柔道選手不同取位動作之上肢爆發力量之相關研究。載於臺灣運動生物力學會主編,2004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47)。臺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會。
沈淑貞、姚承義 (1997)。女性芭蕾舞者與身體組成之探討。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4(12),181-192。林華韋、廖主民、魏子閎(2003)。運動教練講習會教練培育過程之評析研究- 以棒球項目為例。教練科學,2,239-248。林溪金(2011)。救生員訓練課程與專業能力之研究。
林慶宏(2007)。衝突、衝動、衝擊-桌球選手與教練互動關係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威秀,黃啟煌 (1998) 。過度訓練的預防之道 (電子版) 。中華體育季刊,11(4),81-87。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第三版)。臺北市:銀禾。
林孟宗(1976),特殊教育師資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春生(1967)。柔道之系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教育學會。
周宏室(2002)。運動教練學。台北市:師大書院。
河龍成(2001)。如何指導選手賽前自我調整以提高運動表現。論文發表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182~184 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邱金松 (1988)。現代體育運動思潮 (下)。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林華韋、廖主民、魏子閎(2003)《運動教練講習會教練培育過程之評析研究-以棒球項目爲例》教練科學,第2期,239~248頁。林威秀,黃啟煌 (1998) 。過度訓練的預防之道 (電子版) 。中華體育季刊,11(4),81-87。柯政良(2003)。臺北市運動指導員專業知能重要程度認知與需求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紀俊安、陳雍元(2006)。柔道運動體能特性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5(4)。吳萬福(1992)。運動教練的任務、類型及內容。體育與運動,81,32-38。
吳國輝(2000)。柔道教練領導行為、選手知覺動機氣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吳陳穎(2014)。柔道內腿技術應用報告書,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姿瑩 (2006)。定向運動C級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燕妮 (2008)。跆拳道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侯碧燕、劉金龍(2007)。世界盃柔道錦標賽發展概況。大專體育,88,69-77。侯碧燕(2007)。奧運會柔道賽發展概況。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2 0 - 2 6 。范真領(2016)。臺中市高中職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陳全壽(1997)。運動教練的養成及教練制度。國民體育季刊,26(4),4-17。陳秋梅(2005)。羽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台北縣。陳正國(2007)。水肺潛水教練對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系統。陳昌寧(2013)。國中柔道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于倩 (2015)。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運動自信心之影響---以國小柔道選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健瑩(2014)。高雄市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對學生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郭癸賓、黃朝嘉、廖俊欽(2008)。柔道運動力量訓練。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195-199。教育部(1998)。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永政(1982)。淺談我國運動教練培訓課程制度。中華體育,21,35-41。張力元(2014)。學校柔道訓練工作者休閒參與、工作壓力及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彰化縣。
張書瑋(2009)。游泳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許吉越(1998)。八十六年台灣區運會柔道選手現況探討。1998年國際大專教練科學研討會專刊。中國文化大學。
許淑慧 (1998)。我國柔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曾振源(2010)。定向越野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黃國恩、陳福士、鄭吉祥(2008)。亞洲青年柔道選手獲勝時間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12,83-98。黃國恩(1999)。第十一屆泛太平洋柔道錦標賽有效得分技術動作之分析。大專體育,45,87-93。黃國恩、許淑慧(2005)。國際柔道競賽規則(1997-2004年)之變遷與因應策略。大專體育,79,158-164。黃滄浪、李佐治(1963)。柔道學。臺北市:中央警察學校。
黃滄浪、李佐治(1973)。柔道學。臺北市:立文出版社。
程紹同(1996)。成功教練必備的管理能力。國民體育季刊,25(4),44-50。維基百科網頁。2016 年11月24日檢索,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柔道
馮樹勇、李愛東(2002)。如何做好教練員工作。體育科學,22(1)83-85。
葉憲清(1997)。建立學校運動教練制度之芻議。國民體育季刊,26(4),36-44。詹建人、簡瑞宇、溫延傑(2010)。網球多球訓練介入心理訓練之探討,屏東教育大學運動科學學刊,6,149-167。
廖俊強、許吉越 (2008) 。2008年柔道規則修訂與國內柔道運動發展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99,79-84。鄭健民(2008)。基層羽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鄭國平(2006)。專訪台灣體院鄭國平老師。排球教練科學,8,1-11。
鄭志忠(2015)。運動教練具備體適能專業訓練知能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高雄市。鄭小龍、劉文等、王榮錫、李堅志、林錫波(2011)。2010年新版柔道規則之評析。運動研究,20(2),21-29。
劉兆遠(2010)。橄欖球運動教練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新北市。劉照金(1997)。我國運動教練指導人員證照制度之架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 26(4),22~28。劉秋琴(2000)。我國學校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分析與課程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崇濱(1990)。排球之全年訓練計畫。中華體育,14,8-14。
蔡岱亨(2003)。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蔡宜芳(2013)。國中生柔道選手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歐陽振漢、徐育廷(2009)。網球教練專業能力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八期,210-220。賴益銘(2014)台灣青少年柔道運動員運動傷害調查與成因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臺中市。鍾伯光(2000)。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教練。2000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大會手冊,42-48。謝艾萍(2007)。高中籃球教練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薛慧玲、謝志君(2001)。論運動教練哲學之重要性。大專體育,54,66-70。
藍雪華(2007)。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體操教練,學校體育,17(6),77-80。
羅友維(1999)。柔道-過肩摔。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鍾伯光(2000)。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教練。2000 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大會手冊,42-48。二、日文部分
松本芳三(1 9 7 5)。柔道のユーチング。東京:大修館書店株式會社。
三、英文部分
Chelladurai, P., Haggerty, T. R., & Baxter, P. R. (1989). Decision style choices of uni-versity basketball coaches and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1, 201-215
Franchini, E., Sterkowicz, S., Szmatlan-Gabys, U., Gabrys, T., & Garnys, M.(2011). Energysystemcontributionsto the specialjudofitesstest.Internationaljournalofs ports physiologyandperformance, 6(3), 334-343.
Roquette,J.(1992).cCharacterisation of instruments regarding the area of sport systematic. Journal of Human Performance Studies,8(1),27-43.
Jarvis, P. (1983).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ondon: Groom He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