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三浦和夫(1997)。人才派遣導覽134家公司。臺北市。帕魯。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嘉怡(2009)。勞動派遣法律關係之研究-以職業災害與團結權保護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文化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編制表,http://law.moc.gov. tw/law/NewsContent.aspx?id=277 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0日。
丘昌泰(2015)。公共政策(第五版)。臺北市。巨流。
行政院勞工委院會勞資關係處(2010)。公部門人力運用之勞動權益保障及勞動派遣法制化方向。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勞動力發展辭典-國際勞工組織,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A058&result=yes。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7日。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委外及非典型人力運用專區網站http://www.dgpa.gov.tw/ct.asp?xItem=10763&ctNode=1744&mp=210。
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0日。
自由時報(2014)。 2014年5月30日頭版:勞動部長-公部門應全面禁用派遣工。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019905。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7日。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訓練。16卷6期。3–11。
成之約(1999)。淺論非典型聘僱關係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影響。勞工行政。第139期。10 - 18。成之約(2000)。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之意涵與因應。空大行政學報。第10期。1- 26。
辛炳隆(2010)。如何訂立兼顧勞資雙方的勞動派遣法規。臺灣勞工季刊,第23期。34–40。李來希(2006)。為勞動派遣勞工保護立法催生。臺灣勞工月刊。第2期。38 - 44。
李昌麟(2004)。全球政府組職與改造之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8期。109 -133。李希陽(1999)。我國教育事業民營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依欣(2014)。公部門運用勞動派遣人力之政策分析: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
李亮宏(2004)。公務人力資源管理彈性化與契約性人力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威震(2012)。我國勞動派遣之研究-以登錄型派遣勞動為核心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行政管理碩士學位。未出版。李明宗(2010)。行政組織大變動 人事局:公務員有優退方案。蕃薯藤新聞稿:http://n.yam.com/cna/politics/201001/20100113039672.html。檢索日期於2016年9月15日。
考試院全國人事法規勢力資料庫檢索系統-行政院運用勞動派遣應行注事項:http://weblaw.exam.gov.tw/LawArticle.aspx?LawID=J060153001。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7日。
金京蘭(2009)。韓國勞動派遣保護現況與工會對策。勞動派遣保會研討會。12月10-11日。
林更盛(2011)。論勞動派遣的幾個問題。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4期。91 - 92。林旭彥(2004)。公部門設置人力派遣公司之探討。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涵芸(2009)。部分時間工作者勞動權益之保護。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駿彥(1998)。日本勞工派遣法之現狀。就業與訓練。6卷6期。17 - 21。邱駿彥(1999)。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勞動派遣法治研討會論文集,1-43。
邱駿彥(1999)。臺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9期。99 - 124。
邱駿彥(2000)。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一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l 期。35 。邱駿彥(2005)。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臺北市。新學林。
邱駿彥(2006)。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0期。49 – 73。邱祈豪(2006)。派遣勞動之我見。臺灣勞工雙月刊。第4 期。10 - 18。
施振華(2006)。農業試驗改良場所運用人力派遣制度之探討。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第66期。27–30。洪青海(2009)。大陸要派公司對派遣勞工的義務與責任。全國總工會。大陸勞動。12月23日。
洪清海(2009)。勞動派遣在德國。臺灣總公會-歐美勞動趨勢。http://www.tpfl.org.tw/article.php?id=244。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3日。
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基金會(2006)。2006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文史資料調查研究計畫(第二期)案。7 - 10。
馬財專、葉郁菁(2009)。有多少彈性?雲嘉南就業服務中心個案管理員派遣人力運用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7 - 241。曹欽榮(2015)。記得綠島¬-人權、遺產及永續性-社會企業創新概念的介入。2015年人文思維與社會實踐的新介面─社會企業與東臺灣發展學術研討會。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修訂二版)。臺北市。一品。
唐麗琦(2011)。我國公部門勞動派遣之研究-以國家公園運用情況為探討重心。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
許南雄(1998)。各國中央機關「組織與員額」精減之比較。國策期刊。第4期。
許惠妙、張婉珍(2013)。非典型人力管理制度的比較及其對臺灣妥適運籌的建議。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第168期。1 - 22。
許逢麟(2004)。德國勞動派遣業的發展。智邦公益電子報-勞動者電子報:http: //enews.url.com.tw/enews/28408。檢索日期2016年8月9日。
黃玉燕(2011)。勞動派遣制度對公部門組職運作之影響-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個案研究。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所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振榮(2003)。政府人力運用彈性化計畫方案的內容與挑戰。考銓季刊。第33期,125 - 137。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黃茂雄(2001)。企業委外派遣人力方興未艾。中國時報。檢索日期2016年2月14日。6版。
黃程貫(1998)。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273。
張烽益(2012)。觀念123-公部門的勞動派遣亂象。勞動雜誌第158期。43- 46。
張振平、陳秋蓉、許繼峰、陳旺儀(2010)。各國職業安全衛生政策研究-非典型僱用職業安全衛生問題與因應》。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安全衛生研究所。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全球資訊網-勞動力發展署發展沿革。https://www.wda.gov.tw/home.jsp?pageno=201112070005。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6日。
詹中原(2005)。政府部門彈性用人之緣起與臺灣現狀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105期。臺灣游藝(2006)。2006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整體規劃案。行政院文建會委託臺灣游藝設計工程執行計畫案。
楊朝安(2006)。臺灣人力派遣的市場現況與因應之道,勞動派遣理與實務對話研討會。52。
廖修雅(2011)。勞動派遣法制變遷之考察-論台灣勞動派遣法制之現況與發展 。青森法政論叢。第12期。77 - 97。
遠見雜誌(2014)。假藉派遣之名,坑掉年資、特休假。遠見雜誌第334期2014年4月。
蔡博全(2000)。國內人力派遣制度運作及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之探討—以美國相關產業為對比。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宛容(2010)日治時期臺灣監獄制度之研究(1895-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淑敏(2016)。影響派遣人員對派遣機構及要派機構之組織承諾因素之探討-以健保署客服中心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鄭筑玲(2009)。當國家遇見市場:以公部門的勞動派遣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津津(1998 )。勞動派遣相關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6卷6期。12 - 16。鄭津津(2002)。勞動派遣與工作權。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0期。45 - 89。鄭津津(2004)。國際社會勞動派遣法制之比較分析-兼論我國勞動派遣法制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萬國法律。第138期。15 ¬- 31。鄭津津(2010)。政府機關使用派遣人力之影響與因應。勞動部電子報。就業安全半年刊。9卷第1期。20 - 25。鄭津津(2010)。我國中央行政機關使用非典型勞動力的影響與因應。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劃。
鄭津津(1999)。派遣勞動法之法律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二期。237- 256。
盧佩君(2013)。我國行政機關運用勞動派遣人力之研究。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
蕭欣瑋(2014)。我國公部門委任官等職務由約僱及臨時人員替代之可行性。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蕭全政、管碧玲、江大樹(2001)。行政院組織調整芻議。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191- 208。謝薰儀(2011)。公立就服機構派遣員工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簡建忠(1999)。台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9期。99 - 124。簡建忠(2009)。臺灣勞動派遣法規草案與中國勞動派遣法制之比較。臺灣勞動評論。1卷2期。157 - 178。
二、英文部分
Charles Handy .2002 .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 Reflections of a Reluctant Capitalist.
De Grip, Andries et.al.1997. Atypical Employ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6(1): 51.
Dearlove,Des (2002)。The Ultimate Book of Business Thinking: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the World’s Greatest Business Ideas.(林秀津譯,管理思想如何改變世界),臺北:商周, 2005。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st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Earl Babbie(2013)。研究方法機-基礎理論與技巧(蔡毓智譯)。臺北市。雙葉書廊。
Kim Soh-Young, 2001,“Social Protection Program and Policy Alternatives forNon-standard Workers in Korea.”,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KLI-CALSS Workshop.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Locke, E. A., & Taylor, M. S. (1990). Stress, coping, and the meaning of work.In A. P.Brief and W.R. Nord (Eds.), Meanings of occupational work: A collection of essays.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135-170.
Melchinno, Rick. (1999). The Changing Temporary Work Force:Managerial,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Workers in The PersonnelSupply Services Industry. Occupational Outlook Quarterly, 43(1), 24-42。
Porter, L.W., Steers, R.M., Mowday, R.T. & Boulian, P.V. (1974). “Organizational 40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u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59,No.5, pp.603-609.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pp. 169-186). Beverly Hill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