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卿娥(2016)。立體造形創作談「現成物」的再現與再製。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祖芳(譯)(2017)。Aileen Kwun, Bryn Smith(著)。一生設計。台北:遠流。
•王紹強(2014)。設計再生:傳統到前衛。台北市:拓客。
•王靜儀(2017)。現成物應用於產品設計的發展脈絡、手法與認知。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2001)。少與多。台北:四海。
•呂靜修(2000)。普普風格的諷刺及隱喻手法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蓉(編)(1988)。美術叢論10:達達與現代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美蓉(編)(2000)。阿曼創作回顧展Arman。台北:歷史博物館。
•李佩玲(2005)。現成物對現代設計觀念的衝擊與反思。師大學報,50(1),頁91-103。
•李玉龍、張建成(譯)(1995)。Penny Sparke(著)。新設計史。台北:六合。
•李俊逸、呂奕欣(譯)(2008)。Renny Ramakers, Anneke Moors(著)。Simple Droog:就是Droog 10+3年的創新與討論。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吳瑪俐(譯)(1991)。Willy Rotzler(著)。物體藝術。台北:遠流。
•吳昭怡等(2006)。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台北市:天下。
•吳莉君(譯)(2010)。Jennifer Hudson(著)。過程:從概念到製造,從靈感到成品,原來大師是這樣做設計。台北市:臉譜。
•邱瓊慧、柯維玲、李佳芳、侯慧、張素雯、賴素鈴(2012)。質地的王道—吉岡德仁。La Vie,97。台北市:城邦。
•林秋月(2007)。再製產品設計思考與方法之研究—以廢棄容器為例。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銘煌、鄭仕弘(2008)。剖析Castiglioni的設計美學與影響。工業設計雜誌,36(3),頁188-193。•林明錚、陳瀅如、劉秋琴(2014)。造型原理。新北市:龍騰文化。
•胡佑宗(譯)(1997)。Bernhard E. Bürdek(著)。工業設計—產品造形的歷史、理論及實務。台北:亞太。
•姚民義(編)(2013)。德國現代設計教育概述─從20世紀至21世紀初。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唐曉蘭(2005)。杜象與觀念藝術。玄奘資訊傳播學報,(2),頁172-194。
•張英裕(譯)(2010)。原研哉(著)。原研哉.現代設計進行式。台北市:磐築創意。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黃雅雯(譯)(2005)。原研哉(著)。設計中的設計。台北:龍溪。
•黃友玫(譯)(2008)。後藤武、佐佐木正人、深澤直人 著。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黃光男(2016)。氣韻生動 • 文化創意產業20講。台北市:藝術家。
•湯紹康(2011)。運用現成物於物品經驗再造概念之產品設計創意發想程序研究—以家用產品為例。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顯(1996)。現代工藝的意義與創作特質。竹師國教世紀,173,頁18-24。
•葉佳潾(2007)。現成物設計之研究—以荷蘭Droog Design為例。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博允(2015)。自造者背景下的現成物轉化與設計創作:應用「雜貨」為例。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瑾又(譯)(2015)。金萱我、那健(著)。設計的演繹:培養設計力的50種遊戲。台北:悅知文化出版。
•蔡毓芬(譯)(2001)。Johannes Itten(著)。格式與造形原理。台北:地景。
•劉志宏(2010)。後現代布袋戲特質應用於普普藝術風格平面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小路(譯)(2014)。Laszlo Moholy Nagy(著)。新視覺:包豪斯設計、繪畫、雕塑與建築基礎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蔣勳(2010)。藝術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謝碧娥(2008a)。杜象─從反藝術到無藝術。台北:秀威。
•謝碧娥(2008b)。杜象的現成物選擇與審美的本質直觀(上)。鵝湖月刊,395,頁51-57。
•羅雅萱(譯)(2008)。Lakshmi Bhaskaran(著)。當代設計演化論。台北:原點。
•蘇文淑(譯)(2010)。田村十七男(著)。漫談設計:日本十一位創意人訪談錄。台北市:樂活文化。
•蘇威任(譯)(2011)。Elisabeth Couturier(著)。好設計的故事。台北市:原點。
•蘇思菩(2017)。材料的多向度探索—包浩斯初步課程中材料研究的發展歷程。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MoMA。2017年5月5日取自:https://www.moma.org
•NGA。2017年5月5日取自:https://nga.gov.au
•TATE。2017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tate.org.uk
•Wiki Art。2017年6月16日取自:https://www.wikiart.org
•Whitney。2017年7月10日取自:https://whitney.org
•Arman Studio。2017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arman-studio.com
•Achille Castiglioni。2017年9月12日取自:http://fondazioneachillecastiglioni.it
•Bär+Knell。2017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baer-knell.de
•Nucleo。2017年9月12日取自:http://nucleo.to/site/terra/
•Droog Design。2017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droog.com
•漢語詞典。2017年9月12日取自:http://cidian.xpcha.com
•Azure Magazine。2017年9月27日取自:https://www.azuremagazine.com
•Sebastian Bergne。2017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sebastianbergne.com
•Ingo Maurer。2017年10月11日取自:https://www.ingo-maurer.com/de/
•Tokujin Yoshioka Design。2017年10月11日取自:www.tokujin.com
•Inhabitat。2017年11月3日取自:https://inhabitat.com
•Nendo。2017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nendo.jp
•DUS。2017年11月20日取自:http://houseofdus.com
•優品國際企業有限公司。2017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up-888.com
•維基百科。2017年11月20日取自:en.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