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8: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俊瑋
研究生(外文):Chen,Chung-Wei
論文名稱:懸念 陳俊瑋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Suspense Chung-Wei, Chen Description of Creation
指導教授:黃小燕黃小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Hsiao-Yen
口試委員:高其偉吳宜樺
口試委員(外文):Kao,Chi-WeiWu,Yi-Hua
口試日期:2018-01-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懸念超現實主義潛意識
外文關鍵詞:suspensesurrealismsubconscio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創作論述《懸念》透過五個章節,說明與分析筆者在創作時各階段的思考與過程。論文研究範圍為2014至2017年間的創作,透過對自己作品的剖析,紀錄創作過程與想法,而整個創作主題圍繞的概念為「懸念」的呈現,以一種得不到答案的想像,試圖創造出有趣的圖像來勾起回憶。內容以成長經驗與生活環境作為基礎,這對筆者而言是最能放鬆與表現自我的創作;而在「日常懸念」系列作品中,利用生活的物件出現不合場域的生物,營造「懸念」的想像,或是透過「衝吧!魚頭」系列作品,表現一種意識解放的形象,皆試圖呈現畫面的懸疑氛圍。而創作的主要內容透過人們對生活物件的習慣與依賴,去突破、去想像創造出一個超越現實的存在。
論文緒論從創作動機開始,談及創作目的、方法與步驟。學理基礎是透過電影大師希區考克所談的「懸念」構思為出發,探索自己創作的元素。再針對榮格的心理學理論,探討「潛意識」與「記憶傳承」解釋著手進行研究。進而從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了解相關藝術之畫作,經由理論分析作品建構的過程,企圖以超現實主義及當代繪畫語彙達到自身。
透過上訴方法幫助筆者尋找理論與創作之間的聯繫關係,解析自己心理狀態以及創作脈絡,除了說明個人的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之外,並為筆者之作品分析。結語將對於理論分析與創作體驗提出整體性的回顧檢討,與未來作品發展的可能性。

The creation research among five chapters concerning “suspense” elaborated and analyzed different phases from the auth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creation from 2014 to 2017.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ontents of this creation research were based on author’s true growing experienc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s, these paintings were originated from author’s pure creation with ease. The author attempted to reveal and explicate the true feeling of suspense connecting from all the art works during his own individual creations.
The thesis of the creation research surrounded by the idea of suspense, 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visual creation achieved the imagin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suspense. A series of “Suspense in my Daily Life” revealed the atmosphere of suspense with creatures that are not definitely compatible with the real environment. A series of “Go ahead! Fish Head” expressed an implication and image of liberal consciousness. Moreover, this series intended to breakthrough and created a new existence beyond the reality by the challenging people’s sense, original concepts, and certainty.
The creation research begins from the motivation, the objective, and the methodology. The literature review referred from the concepts of suspense raised by the movie mogul, Alfred Hitchcock. Besides that, the author explored and discovered his own creative elements and further discussed about subconsciousness and memory inheritance extended from the theory of Carl G. Jung, Man and His Symbols. From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theory, the author intended to pursue the common point via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s paintings and surrealism. Then he took advantage of the creation skills from surrealism into his own paintings, and discovered his value from his crea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steps of the research creation above mentioned, the author explicated his own mindset and the sequence of his cre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personal creative format, techniques, and the materials he mainly used in his paintings. In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ed reviewed all the theory he practiced and deeply reflected and observed his experience during his creation and tried to overlook any possibilities in the future.

誌謝……………………………………………………I
摘要……………………………………………………II
Abstract………………………………………………III
目錄……………………………………………………V
圖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懸念的美學思索 7
第一節 電影語言的精神演示 7
第二節 藉視覺表現理解懸念 9
第三節 潛意識心理學的靈感與運用 12
第四節 神秘學與空間場域的想像 17

第三章 以藝術史時間軸為師 22
第一節 於藝術史中尋找脈絡 22
第二節 超現實主義的繪畫思考 32
第三節 超現實主義的攝影思考 40
第四節 杜象叛逆的藝術思維 43

第四章 「懸念」作品實踐 47
第一節 創作內容 47
第二節 創作媒材研究 52
第三節 創作過程記錄 56
第四節 創作實踐 58

第五章 結論 81
第一節 回顧 81
第二節 未來展望 82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書目
1. 段義孚,周尚意,張春梅 譯,《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0月二版
2.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 ,2008年
3 曾延埕,《海洋奇觀》,台北,將門出版社 ,1990年第五版。
4 曾延埕,《古文明之謎》,台北,將門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5. 柳鳴九,《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 出版社,1999年五月二刷
6. 劉振源,《超現實畫派》,台北,藝術圖書 ,2001年5月初版二刷。

二、中譯書目
1.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許綺玲 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年(初版第二刷)
2.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龔卓軍 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第八刷)
3. 蘇西.蓋伯力克(SuziGablik),項幼榕 譯《馬格利特》,台北,遠流出版社(初版)
4. 托尼.里.莫瑞爾(Tony Lee Moral),《希區考克電影製作大師班》
5. 詹姆斯.斯科特.貝爾(James Scott Belll),王著定 譯,《衝突與懸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初版第2刷)
6.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1924),王雅琪、鄭惠雯 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7. 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 Everett,MartinSchoeller),黃珮玲 譯,《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新北市,大家出版社,2011年8月8. 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10
8. 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1929),李根芳 譯,《勘誤表:審視後的生命》,台北市,行人出版社,2007年8月初版
9. 原研哉(はらけんや),李茶譯,《白》,新北市,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初版
10. 暮澤剛巳,蔡青雯 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12. Rudolf Arnheim,孟沛欣譯,《藝術與視知覺》,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11. 琳達.諾克琳(Linda Nochlin),《寫實主義》
12.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黃燦然 譯,《論攝影》,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13. 卡邦(Pierre Cabanne,1924),張心龍 譯,《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6年五月初版
14. 宮布利希(E. H. Gombrich,1909-2001),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四版
15.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黃燦然等 譯《蘇珊.桑塔格文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16. 布迪厄(Bourdieu,P.),李猛,李康譯,《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
17. 中華民國重力學會/主編,《相對論百年故事》,台北,大塊文化 ,2015年9月。
18. (美)埃裡克.威爾遜,江鵬、鮮佳譯,《大衛•林奇的奇異世界》,北京,吉林出版集團,2015

三、期刊論文
1. 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藝術論文集》,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
2. 劉京璇〈影像的背叛 巴黎龐畢度中心馬格利特大展〉,《藝術家》第501期,藝術學雜誌社出版,2017年2月。
3. 陳羿潔:〈魔幻詭譎的藝術哲人 基里訶〉,《美育雙月刊》第214期,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2016年11月。
4. 李依依:〈石田徹也〉,FOCUS 焦點藝術9.10月號,焦點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6年16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