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台北: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0。
呂清夫著,《後現代的造型思考》,高雄:傑出文化,1996。
呂清夫著,《造型原理》,台北:亞太,1984。
陸蓉之著,《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陳錦忠,《雕塑符號與傳達》,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劉世閔,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心理,2005。
劉勝利,《身體、空間與科學: 梅若龐蒂的空間現象學》,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4。
寧曉萌,《表達與存在: 梅若龐蒂現象學研究》,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龔卓軍著,《身體部屬》,台北:心靈工坊,2006。
英文書目
Christopher Butler , Post-modern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b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John Golding, Paths to the Absolute , New Jersy: Princeton, 2000.
Maurice Merleau-Ponty, World of Perception , Translated by Oliver Davis,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lated by Colin Smith, New York:Routledge, 2012.
Mignon Nixon, EVA HESSE, Massachusetts : MIT Press, 2002.
Heartney Posner, After the Revolution Women Who Transformed Contemporary Art,
New York: Prestel, 2007.
翻譯書目
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1982。
Jean Baudrillard著,《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1997。
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出版,1998。
Ernst Cassier著,甘陽譯,《人論: 人類文化哲學導引》,台北: 桂冠,1990。
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2004。
Ales Erjavec等著,楊珮芸譯,《後現代主義的鐮刀:晚期後社會主藝的藝術
文化》,台北:典藏藝術,2009。
Michael Fried著,張曉劍、沈語冰譯,《藝術與物性》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3。
Clement Greenberg著,張心龍譯,《藝術與文化》台北:遠流,1993。
Bechelard Gaston 著,張逸啨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世紀,2009。
Stephen Hawking、Leonard Mlodinow著,郭兆林、周念縈譯,《大設計》,台北:
大塊文化,2016。
Fredric Jameson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台
北:時報文化,1998。
Maurice Merleau-Ponty,《可見與不可見的》,北京:商務印書,2008。
Herbert Read著,李長俊譯,《現代雕塑史》台北:大陸書局,1982。
Richard Shusterman著,高建平譯,《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北京:商務印書,
2011。
Wilhelm Worringer著,魏雅婷譯,《抽象與移情》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2。
網頁:
http://www.sculpture.org/documents/scmag01/julaug01/moore/moore.shtml
最後更新 2001/8/14,查詢日期2018/1/3。
http://www.tate.org.uk/context-comment/articles/his-darkened-imagination
最後更新 2010/1/1,查詢日期2018/1/5。
http://www.tate.org.uk/art/artists/henry-moore-om-ch-1659/henry-moores-sculptur
最後更新 2010/1/1,查詢日期2018/1/9。
http://www.timeoutshanghai.com/features/Art-Art_Features/7733/Tony-Cragg.html,
2012. 最後更新 2012/9/4,查詢日期2018/1/7。
https://nga.gov.au/softsculpture/essay.cfm. 最後更新 2009/7/12,查詢日期2018/1/5。
https://pulitzerarts.org/exhibition/claes-oldenburgs-soft-sculptures/最後更新 2010/1/1,
查詢日期2016/7/25。
訪問、演講、發表等非紙本資料:
西倉Megumi面訪於Nippon.com,2014/3/20。
期刊︰
龔卓軍,〈身體感與時間性:以梅洛龐蒂解讀柏格森為線索〉,台北:《思與言》44(2006年3月),56。
張曉琳,〈塞尚的繪畫空間表達〉,上海:《藝術探索》104(2011年2月),
80-110。
江凌青,〈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 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台北:《藝術學研究》16(2015 年 6 月), 169-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