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書目﹕ 王國芳,郭本禹著,《拉岡》,臺北市:生智,1997。 王慧萍著,《怪物考 : 中世紀的幻想文化誌》,臺北市:如果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06。 杜聲鋒著,《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市:遠流,1988。 張春興著,《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1989。 張春興著,《心理學思想的流變》,臺北市:臺灣東華,2000。 陳俊輝著,《祁克果》,臺北市:東大出版,1989。 陳泰松著,《穿越縫合:台灣當代藝術‧自我與他者》,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9。 陳鼓應編著,《存在主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傅佩榮著,《自我的意義》,臺北市:洪健全基金會,1995。 黃漢平著,《拉康與後現代文學批評》,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楊韶剛著,《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1。 蔡美珠著,《齊克果存在概念》,臺北市:水牛,2002。
二、外文書目: Bernard,Bruce,Birdsall,Derek,Lucian Freud,London,J. Cape,1996. Hughes,Robert,Lucian Freud :paintings,London ,Thames and Hudson,1989. ダリオ‧トマージ(Dario Tomasi)、フランコ‧ピコッロ(Franco Picollo)編著,丸山圭子譯,《カオスの神、園子温》(Il signore del caos Il cinema di Sono Sion),東京:フィルムアート社,2012。 石田徹也著,《石田徹也遺作集》,東京都,求龍堂,2006。 松江哲明、モルモット吉田著,《園子温映画全研究1985-2012》,東京都:洋泉社出版社,2012。 園子温著,《けもの道を笑って歩け》,東京都:ぱる出版,2013。 園子温著,《受け入れない》,東京都:角川出版,2015。
三、翻譯書目: 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 Bogue, Ronald(雷諾.博格),李育霖、邱漢平、涂銘宏等譯,《德樂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Deleuze on Music,Painting, and the Arts),臺北市:麥田出版,2016。 Deleuze, Gilles,陳蕉譯,《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Francis Bacon:Logique De La Sensation),苗栗縣三灣鄉:桂冠,2009。 Dube, Wolf-Dieter著,吳介禎、吳介祥譯,《表現主義》(The expressionists),臺北市:遠流,1999。 Dylan, Evans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9。 E.Wartenberg, Thomas(湯瑪斯.華騰伯格)編著; 張淑君, 劉藍玉,吳霈恩譯,《論藝術的本質:名家精選集》(The Nature of Art : An Anthology),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2004。 Focillon, Henri著,吳玉成譯,《造形的生命》(The Life of Forms in Art),高雄市:傑出文化,1995。 Gombrich, Ernst 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臺北市:聯經,1998。 Greig, Geordie(喬迪.葛瑞格)著,李淑寧譯,《沙發前的佛洛伊德:盧西安肖像》(Breakfast with Lucian: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5。 Hammer, Martin(馬丁.哈默爾)著,張帆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南寧市: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Kaiser, Wolfgang(沃爾夫岡.凱澤爾)著,曾忠祿、鍾翔荔譯,《美人與野獸——文學藝術中的怪誕》(Das Groteske. Seine Gestaltung in Malerei und Dichtung),臺北市:久大,1991。 Kierkegaard, S.(齊克果)著,陳蒼多譯,《齊克果寓言》(Parables of Kierkegaard),臺北縣三重市:新雨,1998。 Littell, Jonathan(強納森.利特爾)著,林心如譯,《仿培根的三習作》(Triptych:Three Studies after Francis Bacon),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 Loomis, Andrew(安德魯.路米斯)著,陳琇玲譯,《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更多──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13堂課》(The eye of the painter and the elements of beauty),新北市:大牌出版,2016。 Matisse, Henri著,蘇美玉譯,《馬諦斯畫語錄》(Henri Matisse : Eochcrits),臺北市:藝術家出版,2002。 May, Rollo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4。 May, Rollo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Freedom and Destiny),新北市:立緒文化,2014。 Paul, Foulquie著,高秋雁審譯,《存在主義》(L'exitentialisme),臺北市,結構出版群,1989。 Read, Herbert(赫伯特.里德)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rt),臺北市:遠流,2006。 Sylvester, David著,陳品秀譯,《培根訪談錄》(Interviews with Francis Bacon),臺北市:遠流,1995。 Tuan, Yi-fu(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Escapism),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6。 Tuan, Yi-fu(段義孚)著,潘桂成譯,《恐懼》(Landscape of Fear),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8。 Whitford, Frank著,王昭文譯,《席勒》(Egon Schiele),臺北市:遠流,1997。
四、論文期刊: 邱誌勇,〈倒敘空間中的鏡像複訪與自我觀照--「鏡:李小鏡回顧展」中的視覺語藝〉,《現代美術》,182期,2016.09,P.79-87,臺北市立美術館。 曾耀濃、肖莉,〈論怪誕〉,《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03期,2004,P.20-24,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黃冠華,〈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87期,2006.04,P.131-167,義守大學。 蔣興儀,〈源自於想像性同化的「自我」形塑過程:拉崗「鏡子階段」理論之分析〉,《新竹師院學報》,18期,2004.06,P.229-258,新竹教育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