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臺北:五南。
王為華(2014)。鄂倫春族。瀋陽:遼寧民族。
王麗懿(2008)。生命教育融入國小高年級音樂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騫(2010)。鄂倫春族。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
王銳(2012)。鄂倫春族民俗與音樂的傳承流變。哈爾濱市 : 黑龍江大學。
白蘭(2014)。高高的興安嶺-鄂倫春族風情。內蒙古 : 內蒙古人民。
白潔(2007)。試析民族傳統遊戲對當代兒童的教育價值-以鄂倫春族為例。黑龍民族叢刊,2007。
朱榮智(2001)。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教育資料集刊,26,82。伍曼麗(2010)。舞蹈欣賞。臺北:五南書局。
江映碧(2012)。舞蹈教學策略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李天民(2005)。台灣舞蹈史(下)。臺北:大卷文化。
李天民(2014)。舞蹈概論。臺北:大卷文化。
李北達(2006)。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北京:五洲傳播。
李念慈(2017)。生命教育融入國語文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宜真(2014)。文學與戲劇的聲光-小茶壺兒童劇團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李建興(2012)。生命教育的意義與策略。國政研究報告。
李慧玲(2015)。案例教學法融入在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小辭書。臺北:五南。
吳永裕(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基礎概念,載於生命教育論叢,頁29-37。臺北:心理。
吳奕儒(2013)。國中教師生命教育之學習與實踐-以觀點轉換理論為基礎。國立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心理。
吳庶深(2001)。超越生命的困境。載於生命教育論叢,頁51-54。臺北:心理。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
吳榮鎮(2006)。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載於生命教育,頁9-21。臺北:心理。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月刊,508,12-18。
何恭上(1998)。芭蕾舞劇欣賞。臺北:藝術圖書。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33。
邱珍琬(2012)。小學生諮商。臺北:五南。
周宗奎(2000)。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合肥:安徽人民。
林生傳(2012)。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倩葦譯(2007)。Jochen, S.著。碧娜.鮑許:舞蹈/劇場/新美學。臺北:遠流。
林郁晶(2009)。舞動-舞作實例與編創記錄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林群英(1994)。藝術概論。全華:新北市。
林翠媚譯(2002)。Shaffer, D. R.著。發展心理學。臺北:學富。
林幸宜(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俞筱鈞等譯(1993)。Kuhmerker, L., Gielen, U. & Hayes R. L.著。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臺北:紅葉。
洪福財(2009)。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紀潔芳(2009)。生命教育與靈性健康之探討。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教育大學。
連進福(2001)。引導孩子走出自己的路-談生命教育在國民小學的實施。載於生命教育論叢,頁157-165。臺北:心理。
徐超聖(2013)。國小推動生命教育的新思維-兒童哲學的觀點。國民教育,55,19-31。郭靜晃(1994)。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李綢(2000)。認知發展與輔導。臺北:心理。
陳浙雲(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載於生命教育,頁77-96。臺北:心理。
陳雯軒(2012)。共有體驗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錫琦(2012)。東方人文、正念與生命教育。2012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
陳錫琦(2013)。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課程概觀與反思。國民教育,53,1-6。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臺北:寰宇。
孫效智(2006)。生命教育之困境與推動策略,載於生命教育,頁51-76。臺北:心理。
孫效智(2007)。生命教育與大學生通識人文素養。臺灣生命教育學會,大專院校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臺北:學富文化。
張文娟(2010)。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美蘭(2002)。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19-154。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東華。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淑美(2005)。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復文圖書。
張怡君(2003)。兒童認知發展應用在幼教環境設計元素建構之評量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碧如、孟祥仁(2012)。生命教育。臺北:洪葉。
張湘英(2008)。從兒童身心發展探究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國小合唱指定曲之適切性-以86-95學年度歌曲為例。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丘愛玲(2006)。大專院校推動生命教育現況及特色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1,1-24。
張婉麟(2005)。舞蹈服裝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隆薩陪、徐爾充(1997)。舞蹈藝術概論。上海:上海音樂。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九十至九十三學年度)。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103至106年)。臺北:教育部。
許靖(2016)。兒童哲學在國小生命教育的教案設計。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玲毓(2017)。以生命教育融入圖像之創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單文經譯(1986)。Kohlberg, L.著。道德發展的哲學。台北:黎明。
黃文山、曾秋萍、敬世龍(2003)。從國中小學生的宗教心理談九年一貫課程「生命教育」實施,載於國立交通大學地方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
黃培鈺(2005)。生命教育通論。臺北:新文京。
黃德祥(2000a)。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德祥(2000b)。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臺北:寰宇。
黃政傑(2008)。新品格教育-人性是什麼。臺北:五南。
黃淑芬(2009)。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淑芬(2012)。生命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與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文宗(1995)。從全人發展角度看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輔導通訊,44,12-16。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享受生命—生命教育,頁1-7。臺北:聯經。
曾瑞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臺北:天馬文化。
曾愛媛(2010)。九年一貫生活學習領域教科書生命教育相關內容分析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曾煥堂(2006)。生命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生命教育輔導志工培訓研習會。
游惠瑜(2015)。關懷倫理學在國小兒童發展之應用。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橫山譯(2001)。Sigelman, C. K. & Shaffer, D. R著。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楊宏峰(2012)。中國鄂倫春族。銀川:寧夏人民。
楊郁芳(2007)。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圖畫書為媒介。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麗君(2000)。塑建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載於生命教育的理論於實務,頁105-126。臺北:寰宇。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2005)。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鄭石岩(2003)。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兩岸生命教育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2-176。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目標與策略。載於生命教育論叢,頁11-19。臺北:心理。
鄭郁潔(2009)。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活動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鄧運林(2002)。認識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論叢,頁25-28。臺北:心理。
劉清彥(2011)。閱讀裡的生命教育。臺北:天下雜誌。
潘莉君(2004)。沉醉東風 潘莉君中國舞創作理念與實務。臺中:漢民。
歐用生(2013)。生命教育課程的想像-生存美學的觀點」。第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
歐建平(1996)。舞蹈美學鑑賞。臺北:洪葉文化。
蔡明昌(2002)。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0,1-14。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即求內容。載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7-48頁。臺北:寰宇。
樊明德(2004)。以電影開啟生命智慧。臺北:學富。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初探,載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7-149。臺北:寰宇。
錢永鎮(2001)。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39,21-27。蕭淑瑾(2013)。運用合作學習於2012年國小舞蹈班三年級編創作品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豐收(2002)。地理氣候環境與鄂倫春族服飾。黑龍江民族叢刊,2002(3)。
蘇鈺媚(2016)。國小學童家長接送行為與交通安全教育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安國小為例。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蘇建文(2000)。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
蘇圓圓(2009)。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課程對兒童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之影響~以某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二、英文部分
Bruner, J. S (1960).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部分
絲路循游(2017年8月31日)。中華56個民族的吉祥圖騰。【每日頭條-文化】。取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jr8mx46.html
最美的風景(2013年10月27日)。鄂倫春小唱、簡譜、歌譜-鄂倫春民歌。【楓兒樂譜】。取自http://www.tom163.net/ yuepuku/ minzuyumeishenggepu/wuziminmeigepu/201310/4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