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3: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郁凡
研究生(外文):HSIAO, YU-FAN
論文名稱:成長的軌跡 ─ 彩墨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Growth Trajectory:A Study of Color Ink Creation
指導教授:陳炳宏陳炳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Ping-Hung
口試委員:林進忠吳恭瑞
口試委員(外文):LIN,CHIN-CHUNGWU,KUNG-JUI
口試日期:2017-09-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系造形藝術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成長教育蛻變彩墨繪畫創作
外文關鍵詞:GrowthEducationTransformationColor inkPainting cre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研究主旨是透過成長的歷程與教育的概念,在創作上闡述孩童心智的蛻變過程中普遍所遇見的發展危機,和發展危機後引發成長的過渡期與昇華心境,以及之後的超越自我和改變等等,筆者亦慢慢從創作的歷程中找出自我的創作語彙,進而尋求現階段自我藝術風格之建構。在創作發想及內容上,筆者以「孩童」與「書本」為主要圖象思考,而整個創作的脈絡主要是歸納為「成長的軌跡」做為創作研究之命題,最重要的是筆者在心境上的「蛻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eek the course of growth an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cri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e children's mind was generally elaborated and it triggered the growth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with sublimation mood as well as after the transcendence of self and change. The author found self-creation gradually from the cre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then searched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art style at this stage. In the creation of ideas and content, the author set "children" and "books" as the main images of thinking. The whole creation of the context was mainly summarized as "the growth trajectory" as a creative research proposi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the author’s the mood of the "transformation"
謝誌 I
摘要 Ⅱ
Abstract Ⅲ
目 次 Ⅳ
表 目 次 Ⅶ
圖 目 次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內容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論文架構圖 8

第二章 「成長的軌跡」學理探討 9
第一節 研究主題之意涵 9
第二節 智慧的啟程 12
一、焦慮與昇華 12
二、自卑與超越 15
第三節 繪畫揭櫫心靈內在 18
一、自癒與內在 ─ 彼得席斯/ 顧亮基 18
二、凝視的對象 ─ 周雪/ 陳炳宏 25
三、自然之美 ─ 陳進 31
四、虛實之間 ─ 劉信義 34

第三章「成長的軌跡」創作理念與實踐 36
第一節 「成長的軌跡」創作理念之形成 36
第二節 創作的形式表現與圖象意涵 39
第三節 創作技法與流程之建構 42

第四章 表現分析及作品說明 47
第一節 「蛻變的人」系列創作理念分析 48
一、作品之一〈泡影〉 52
二、作品之二〈堆疊成長〉 55
三、作品之三〈超人不會飛〉 57
四、作品之四〈隨波逐流〉 60
第二節 「追尋的人」系列創作理念分析 62
一、作品之五〈迷途〉 68
二、作品之六〈漂泊〉 71
三、作品之七〈保護色〉 73
四、作品之八〈懷念的背影〉 75
五、作品之九〈尋找〉 77
六、作品之十〈銀杏之冬〉 80
七、作品之十一〈成長的滋味Ⅰ〉 83
八、作品之十二〈成長的滋味Ⅱ〉 85
第三節 「堆疊的啟示」系列創作理念分析 86
一、作品之十三〈彼此的距離〉 92
二、作品之十四〈三重樓喻〉 94
三、作品之十五〈美好降落〉 96
四、作品之十六〈海波浪〉 98
五、作品之十七〈真實之幻〉 100
六、作品之十八〈太極〉 102
七、作品之十九〈茁壯Ⅰ〉 104
八、作品之二十〈茁壯Ⅱ〉 106
九、作品之二十一〈讀書漫談〉 108

第五章 結論-創作研究過程的省思與展望 109
第一節 創作研究過程的省思 109
第二節 對未來創作之展望 112

參考文獻 113
附錄 116



一、專書
●安海姆 著,李長俊 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雄獅圖書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
●安‧達勒瓦Anne D‘Alleva 著,李震 譯《藝術史方法與理論》,江蘇美術
出版社,2009年。
●何懷碩 著《繪畫獨白》,臺北市:圓神出版社,中華民國76年4月。(1987年
4月)
●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大辭典》,臺北市:中華文化總會,2016年4月。
●阿德勒 著,黃光國 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2016年8月。
●俞崑,《中國繪畫史》,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元月。
(1984年1月)
●柏拉圖 等著,廖運範 譯,《教育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6月。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93年9月。
●約瑟夫‧洛斯奈 著,鄭泰安 譯,《精神分析入門》,臺北:志文出版社,再
版1996年3月。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著,吳莉君 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城
邦文化出版,2014年。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 著,甘陽 譯,《人論》,桂冠出版社,1990
年。
●高居翰 著,李渝 譯,《中國繪畫史》,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8月。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陳炳宏,《人境三千‧世代─ 水墨人物創作研究》Humanistic Phenomena –Study on the Creation Ink Paintings,臺灣,2017。
●湯瑪斯‧華騰伯格 Thomas E. Wartenberg,《論藝術的本質 名家精選集》,臺北
市: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著,許綺玲 譯,《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年。
●蘇珊˙朗格 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 譯,《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出
版社,1953年。
●顧寶田 注譯,《新譯百喻經》,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二、畫冊
●吳栩菲,《吳栩菲作品集-THE WORK OF WU HSU─FEI》,2012年5月。
●周雪,《畫境‧典雅─周雪工筆人物畫探微》,中國:安徽美術出版社,2016
年1月第1次印刷。
●郝廣才,《夢想的金鑰匙 The Art of Peter Sis 彼德席斯》,臺北市:格林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初版1刷。
●許鐘榮,《臺灣名家美術100 YEARS TAIWAN ARTISTS─ 水墨‧孫翼華》,新北
市:香柏文創有限公司,2017年4月。
●陳炳宏,《陳炳宏水墨人物創作集 Chinese Paintings By Cheng Ping−Hung》,
2002年4月。
●黃光男,《陳進畫譜》,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元月。
(1996年1月)
●楊新,《明清肖像畫》,中國: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


三、期刊論文
●林育淳,《中國巨匠美術周刊-陳進》,臺北市:錦繡出版,2002年4月。
●孫翼華,《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
Symbolism Expressed in Subtlety:Femininity and its Referential Signification in the Images of Contemporary Creative Ink Painting,(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博士班美術創作理論組-水墨畫),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2010年6月)
●劉信義,《灰色境域-水墨創作研究》Pessimistic environment – Ink Painting
Creations Research,(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月。(2009年10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