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Barbara Ehrenreich著,胡訢諄譯(2015)。《嘉年華的誕生:慶典、舞會、演唱會、運動會如何翻轉全世界》。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
張文生(2012)。《臺灣政治轉型與分離主義(1988-2000)》。北京:九州出版社。
Jo Anna Isaak著,陳淑珍譯(2000)。《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韓培爾(2009)。《社會科學博士碩士論文研究寫作Q&A》。臺北縣:風雲論壇。
吳承篤(2009)。《巴赫金詩學理論槪觀:從社會學詩學到文化詩學》。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
陳俊文、楊銘(2014)。《公共政策精論》。新北市:千華數位文化。
趙毅衡、胡易容(2014)。《符號學:傳媒學辭典》。臺北:新銳文創出版社。
黃翠紋(2013)。《婦幼安全政策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Mikhail Bakhtin著,錢中文、白春仁、曉河、李輝凡、夏忠憲、賈澤林、⋯史鐵強譯(2009)。《巴赫金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
弗德里希.威廉.尼采著,周國平譯(2000)。《悲劇的誕生》。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趙一凡(2006)。《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市:麥田出版。
弗德里希.威廉.尼采著,周國平譯(2000)。《悲劇的誕生》。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康德著,宗白華、韋卓民譯(2009)。《判斷力批判(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Michael Billig著,鄭郁欣譯(2009)。《笑聲與嘲弄 : 幽默的社會批判》。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陳明華(2008)。《核心字彙記憶捷徑》。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
彭懷恩(2008)。《臺灣政治變遷史》。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李筱峰(2007)。《我的覺醒—只是為了自己管理自己》。臺北市:玉山社出版社。
段馨君(2010)。《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市:華藝數位。
Hendrik Willem Van Loon著,谷意譯(2010)。《人類的故事》。臺北市: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趙自強(2005)。《強力圓超人-趙自強成長魔法書》。臺北市:幼獅文化。
陶慶梅、侯淑儀(2003)。《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安德魯•甘布爾著,胡曉進、羅珊珍譯(2003)。《政治與命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孫守仁(2002)。《舞動歐洲嘉年華》。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社。
阮銘(2001)。《民主臺灣VS.共產中國》。臺北市:玉山社出版。
Dario Fo著,賴聲川譯(2001)。《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黃俊傑(2000)。《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賴聲川(1999)。《賴聲川: 劇場(第一冊)》。臺北市:元尊文化。
鳳凰衛視出版中心 (2011)。《許戈輝與臺灣名人面對面:素描臺灣》。重慶:重慶出版社。
金耀基(1998)。《民主‧轉型?臺灣現象》。臺北市:桂冠出版。
杰姆遜(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1997)。《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Partridge Burgo著,劉心勇、楊東霞譯(1992)。《狂歡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Martin Esslin著,羅婉華譯(1981)。《戲劇剖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二)學位論文
周毓芳(2005)。《Richard Rorty自由反諷者及其對臺灣公民教育之啟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真(2007)。《論達利奧•福喜劇的特點》。上海戲劇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倩(2014)。《試論賴聲川及其「表演工作坊」的喜劇創作》。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
汪俊彥(2004)。《戲劇歷史、表演臺灣﹘1984-2000賴聲川戲劇之戲劇場域與臺灣╱中國圖像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包燕嫆(2011)。《創意•戲劇•人生》。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楊曉彤(2017)。〈《如夢之夢》與賴聲川的「即興創作」法〉。美與時代(下),4,84-86。
朱靜美(2011)。〈賴聲川早期的「開放式集體即興創作」:《變奏巴哈》個案研究〉。戲劇研究,7,199-228。
游勝冠、蔡佳陵(2011)。〈從集體即興創作看賴聲川的認同書寫〉。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4,87-110。
王孝勇(2011,7月)。〈Mikhail Bakhtin狂歡節概念的民主化意涵:從批判取向論述分析的理論困境談起〉。新聞學研究,108,198。
朱江(2008)。〈淺析賴聲川戲劇的社會論壇功能〉。劇作家,5,76-77。
陳正熙(2007)。〈從集體的多元關照到個人的恆常凝視賴聲川的編劇技法〉。表演藝術,180,57-59。
劉昕(2007)。〈臺灣表演工作坊的戲劇作品〉。藝海,4,47-48。
呂健忠(1996,1月)。〈他們意外笑得非常不意外《意外死亡(非常意外!)》觀後感〉。表演藝術,39,81-82。
溯石(2000)。〈舞臺夢尋者的探險與迷失──關于孟京輝的實驗戲劇〉。中國戲劇,3,31。
吳菲(2016)。〈孟京輝戲劇的先鋒姿態與大眾狂歡〉。戲劇文學,8,50。
李然(2016)。〈那曾經滿懷理想的匕首觀孟京輝《他有兩把左輪手槍和黑白相間的眼睛》〉。上海戲劇,9,18-19。
喻蓉蓉(1998)。國共鬥爭下犧牲的臺籍軍人―李友邦。歷史月刊,123,32-40。
曹明(1995)。〈賴聲川及其表演工作坊〉。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33。
黃德海(2003)。〈義大利的節慶狂歡和中國的滑稽傳統――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的原著與改編〉。中國比較文學,4,51。
傅裕惠(1998,9月)。〈他是我的兄弟――賴聲川談達里奧福〉。表演藝術,69,14。
傅正明(1998,9月)。〈人民的智慧弄臣――諾貝爾得主達里歐佛的中國老虎的故事〉。表演藝術,69,20。
胡晴舫(1995,3月)。〈《一夫二主》表演工作坊的新「即興」〉。表演藝術,29,28。
(四)報章雜誌
閻鴻亞(1995年11月27日)。一齣感人的鬧劇。自由時報,32 版。
(五)網路資料
網路資料,來源:https://kknews.cc/zh-tw/entertainment/yalykma.html(2018.05.29)
網路資料,來源:
http://web.lib.npac-ntch.org/ntch/portal_e10_page.php?button_num=e10&cnt_id=22750&order_field=text_field_4&order_type=asc&search_field=&search_word=&search_field2=&search_word2=&search_field3=&search_word3=&bool1=&bool2=&search_type=1&up_page=976&select_month=12&select_year=2017 (2017.12.15)
網路資料,來源:http://eshare.stust.edu.tw/EshareFile/2016_6/2016_6_1de08b31.pdf(2017.12.29)
網路資料,來源:http:///eshare.stust.edu.tw/EshareFile/2009_12/2009_12_a91c69b0.pdf(2017.12.29)
楊桂青(2009年10月31日)。賴聲川在苦中慶祝生命【新聞群組:中國教育報,第04版】。取自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10/31/content_19998.htm
潘妤(2018年01月11日)。賴聲川恢復「相聲劇」,《千禧夜,我們說相聲》18年後重演【新聞群組:澎湃新聞】。取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46750(2018. 06. 12)
二、外文部分
(一)網路資料
Mel Gussow.(1984,Feb,15) .THEATER: 'ANARCHIST,' DARIO FO FARCE. The New York Times.Retrieved fromhttp://www.nytimes.com/1984/02/15/theater/theater-anarchist-dario-fo-farce.html(2003,Feb,27).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the guardian.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2003/feb/27/theatre.artsfeatures
Meaghan.(2012,Jun,22). Review: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Retrieved fromhttps://hkartguide.blogspot.tw/2012/06/review-accidental-death-of-anarchist-pm.html
三、其他
鐘明德政治離鬧劇不遠《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影碟宣傳冊(1995)。臺北:群聲出版有限公司、木棉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金士傑:意外死亡(非常意外)!。表演工作坊,1995。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