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11: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宮伶
研究生(外文):CHAO, KUNG-LING
論文名稱:角色扮演融入兒童美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Role Play in Children Art Teaching
指導教授:陳嘉成陳嘉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IA-CHENG
口試委員:顏若映黃增榮
口試委員(外文):YAN,RUO-YINGHUANG, TZENG-RONG
口試日期:2017-09-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1
中文關鍵詞:角色扮演兒童美術教學自我價值自我肯定
外文關鍵詞:role playchildren's art teachingself valueself affirm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每每談起「兒童美術教學」常環繞著「談論激發兒童創造力與想像力之重要性」...等類型的理念及研究,在教學上更伴隨著「如何增進藝術創作之技能的要求」。而傳統兒童美術,較重視認知及技能層面,並多以採用靜態的教學模式,偏重於學習者能隨著教學者的示範,依樣畫葫蘆完成形體造型辨識度高的作品,然而在這樣的兒童美術教育下,對於教師能提供之教學刺激與兒童美術潛在蘊含兒童創意、啟發存在兒童內心對世界萬物的想像的功能,也許有逐漸流逝的可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孩子該有的天真,該是屬於孩子看世界的眼光,逐漸被重視,這也開啟了研究者的兒童美術教學進行不同的引導方式。
除此之外,兒童對自我價值與自我肯定,即是在兒童在學習的路途上正為重要的一環,並從學習經驗中發展出的能力,並應用其能力來應變生活各種難題,藉此豐富其生活經驗。本研究為角色扮演融入兒童美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藉由兒童美術課程設計來進行參與學習,並將兒童美術課程融入角色扮演,成為教學中之重要元素,引導學童從遊戲中參與、體驗,利用文字與對話落實於課堂,組織情節,因此產生情境、生成角色、扮演角色、融入情境氛圍、產生創作慾望,最後能主動開始進行創作。
因此經行動研究後獲得結論(ㄧ)角色扮演融入兒童美術教學對兒童創作意願有顯著之影響、(二)角色扮演融入兒童美術教學對於增進兒童的自我價值效果顯著、(三)以整體課程架構之組織概念發展角色扮演融入兒童美術之系列課程設計主旨、目標及內容。
Often talked about "children's art teaching" often around "to stimulate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nd other types of ideas and research in teaching, along with the more "how to enhance the skills of artistic creation requirements. But the traditional children's art, pay more attention to knowledge and skill level, static type teaching model is mostly overweight learners with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omplete the form recognizable works of high copy, however in such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teaching for teachers to provide children and stimulate children's creative potential, inspired art contains children heart to the world of imagination, perhaps the passage may gradually.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some of the children are innocent, the children to see the eyes of the world, is gradually opened, the researchers Children's art teaching in different ways.
In addition, children of self value and self affirmation, which is in the children in learning on the roa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application, and its ability to strain life problems, enrich their life experience. The study of speech into action of children's Art Teaching as for the role, to explore children through children's art curriculum design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nd children's art curriculum into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role-playing, guid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game, the use of text dialogu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in the classroom, so the plot, situation, generating role, role playing, into the atmosphere, the creation of desire, finally able to start writing.
So after the action study to obtain conclusions: (1) Role-playing into children's art teaching on children's creative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2) Role Playing into Children's Fine Arts Teach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children's self-worth, (3) Organize the concept of the overall curriculum structure to develop the role of play into the series of children's art curriculum design goals, goals and content.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圖 次 vi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兒童美術教育思潮與應用現況 11
第二節 角色扮演與角色扮演教學法融入教學 34
第三節 角色扮演融入兒童美術教學之案例 45
第四節 自我價值之相關理論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3
第六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課程設計 67
第二節 教學實施歷程 72
第三節 課堂實施相關紀錄 86
第四節 學生回饋單與訪談紀錄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中文部分 119
英文部分 123
附錄 125
附錄一 角色扮演融入兒童美術教學教案設計內容 125
附錄二 第一週課程活動紀錄表 143
附錄三 第二週課程活動紀錄表 148
附錄四 第三週課程活動紀錄表 152
附錄五 第四週課程活動紀錄表 158
附錄六 第五週課程活動紀錄表 163
附錄七 第六週課程活動紀錄表 168
附錄八 第七週課程活動紀錄表 172
附錄九 第八週課程活動紀錄表 176
附錄十 第九週課程活動紀錄表 179
附錄十一 學生卡片回饋內容 184
附錄十二 第一週自我表現記錄表 189
附錄十三 第二週自我表現記錄表 190
附錄十四 第三週自我表現記錄表 191
附錄十五 第四週自我表現記錄表 192
附錄十六 第五週自我表現記錄表 193
附錄十七 第六週自我表現記錄表 194
附錄十八 第七週自我表現記錄表 195
附錄十九 第八週自我表現記錄表 196
附錄二十 第九週自我表現記錄表 197
附錄二十ㄧ 第一週教師日誌 198
附錄二十二 第二週教師日誌 199
附錄二十三 第三週教師日誌 200
附錄二十四 第四週教師日誌 201
附錄二十五 第五週教師日誌 202
附錄二十六 第六週教師日誌 203
附錄二十七 第七週教師日誌 204
附錄二十八 第八週教師日誌 205
附錄二十九 第九週教師日誌 206
附錄三十 課程回饋單 207
附錄三十一 訪談問題內容 209
附錄三十二 班級導師訪談內容 210
附錄三十三 教務主任訪談內容 219
附錄三十四 課堂觀察諍者訪談內容 222
附錄三十五 學生訪談內容 229


壹、中文部分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臺北:心理。
王德育(譯)(1976)。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兒童美術發展心理學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原作者:Viktor Lowenfeld)。臺北市:啟源。
(原著出版年:1947 )。
王義成(2012)。兒童美術「美術表現」之體驗學習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
王潔予(譯)(2000)。30分鐘教你創造自我價值30 Minutes-To Boost Self- Esteem(原作者:Patricia Cleghorn)。臺北:大旗。
(原著出版年: 1998)。
王麗雁(2008)。視覺藝術教育篇-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任惠茹(2016)。園藝治療對東南亞籍女性新住民自我價值感與幸福感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呂廷和(譯)(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 Education Through Art(原作者:Herbert Read)。臺北:雄獅。(原著出版年: 1956)。
朱敬先(1983)。角色扮演教學模式之理論與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學報,臺北。
沈六(1997)。角色扮演教學法–教學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臺北:五南。
李文裕(2012)。臺中市中老年人休閒參與、自我價值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
李 恆 (2008)。張祥銘兒童美術教學與 [今日兒童美術教育研究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臺北。
李宜玫(1995)。習得無助感與認知學習。國民教育,35,25–31。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麗文。
李嘉珍(2014)。藝術深耕計畫之創作性戲劇課程教學執行之探討:以基隆市東光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新北。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林冠宏(2012)。大學學校形象對學生忠誠度之影響—以自我肯定、他人尊重、信認為中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
林淑惠(2011)。自我價值與個人成就動機在網路霸凌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臺北。
林進材(2003)。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吳木崑(2009)。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0卷第一期 35-54頁。
吳和堂(2011)。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高等教育。
吳秀碧(1985)。團體諮商實務。高雄:復文。
吳秀碧(2000)。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臺北:教育部。
吳惠萍(2012)。正向情緒課程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新竹。
吳嘉珮(2014)。遊戲理論融入美術鑑賞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洪銘俊(2003)。角色扮演法在營建管理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新竹。
洪蘭(譯)(1997)。心理學(Psychology)。(原作者:Henry Gleitman)。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 E. P. Seligma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
洪蘭(譯)(2012)。邁向圓滿(原作者:Martin Seligman, Ph. D. )。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11)。
姚一葦(譯)(1986)。詩學籤註(原作者:Aristotle)。十二月第九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高行健、方梓勳(2010)。論戲劇。台北:聯經。
陳見陽(2013)。教師於國中實施創作性戲劇情緒管理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志明(2007)。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學童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臺南。
陳輝東(1998)。兒童畫的認識與指導。臺北:藝術家
陳曉萍(2012)。鄉村社區手工藝學習方案對低識字中高齡者自我價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鳳飛(2014)。國小正向情緒教學方案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
曹瓊文(2011)。運用角色扮演教學法提昇國小學生「關懷」與「誠實」品格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
許舒婷(2013)。中途學校少女知性態度、自我價值與愛情風格之相關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
郭禎祥(譯) (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原作者:Eisner)。臺北市:文景。(原著出版年:1972)。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增訂版) Teaching & Lea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原作者: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臺北市:遠流。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臺南:開山。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純櫻(2009)。藝術概論Introduction to Art。臺北:麗文。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The Theories and Development of Drama in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
張筱涵(2011)。國中生自我價值、行動狀態導向對逃避策略的預測暨課室目標結構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
曾玉萱(2013)。角色扮演應用於華語口語課之教學設計研究—以問候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博聖(2013)。預期一致性、結果價性與自我肯定對正負向回饋的處理與回憶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彭晶婉(2011)。兒童繪畫作品表現形式之研究—以台灣與日本2008年世界兒童畫展專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新北。
楊明綺(譯)(2013)。超譯尼采II(原作者: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臺北:商周。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兒童行為之發展。臺北:環宇。
趙美芳(2013)。運用戲劇策略於參與式展示導覽—以高雄兒童美術館「聲音!有藝思」展示導覽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趙靖雲(2009)。創作性戲劇教學法融入視覺藝術鑑賞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臺北。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季增近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
鄭黛瓊(譯)(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 Teaching drama: a mind of many wonders(原作者:Norah Morgan& Juliana Saxton)。臺北:心理。
潘盈君(2002)。民間兒童才藝班個案研究:以永和 BJ 兒童美術教育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臺北。
劉文潭(1977)。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臺北:作者發行。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劉豐榮(2004)。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 以質化研究觀點爲基礎。藝術教育研究, (8), 73-94。國立嘉義大學美術系暨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
劉豐榮(2004)。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劉佳綺(2011)。角色扮演教學方案對亞斯伯格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臺 北。
蔡孟谷(2002)。角色扮演對童話創作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蔡易珊(2007)。國中生自我概念結構之檢驗與影響自我概念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蘇瑞怡(2008)。角色扮演教學法對學生英文口語能力及學習態度/動機的影響-以北勢國中學生為例。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臺中。
錢俞杏(2015)。自我概念議題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豐國小高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新竹。
謝美芬(2009)。跨越美感的距離:角色扮演法在國小高年級美術鑑賞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
謝慧齡(2006)。教育戲劇之專家外衣教學活動應用於國民小學生活課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新北。
黎淑慧(2004)。創作性戲劇應用於國民小學國語文課程進行角色扮演教學活動 —以中山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
所,臺北。
薛承凱(2013)。角色扮演法對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自我保護之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
鍾聖校(2012)。正向心理情意:教與學。臺北:五南。
顧乃春(2008)。戲劇:幾個基本面向的認知。美育月刊,2008,9月。

貳、英文部分
Bennett, H. S. (1963). Morphological aspects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 cytochemistry, 11(1), 14-23.
Blantner, A. (1995). Drama in education as mental hygiene: A child psychiat-rist`s perspective. Youth Theatre Journal, 9, 92-96.
Branden, N. (1990). What is self-estee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lf-Esteem, Oslo, Norwa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CG 022 939).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 (1999).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Coben, D., & MacKeith S. A.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ation. London, UK:Routledge.
Covington, M. V. (1984).The self–worth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Elementry School Learning, 85, 5~20.
Crocker, J., & Wolfe, C. T. (2001).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Psychological Review, 108(3), 593–623.
Crocker, J., Luhtanena, R. K., Cooperc M. L., & Bouvrettea A. (2003).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in college students: theory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5), 894-908.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Penguin Group.
Dewey, J. (194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U. S. A: Macmillan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Joyce, B. , Weil, M. & Callcoun, E (. 1996). Models of Teaching(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98). The nature of action research.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Deakin University (Australia).
Lowenfeld, B. (1947).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blindness. In Outlook for the blind and the teachers forum, Vol. 41, No. 2, p. 31.
Lowenfeld, V. (194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Macmillan.
Patricia, C. (1998). 30 Minutes-To Boost Self- Esteem. London: Kogan Page Ltd.
Pan, S. J., & Yang, Q. (2010). A survey on transfer learn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2(10), 1345-1359.
Read, H. E. (1943). Education through art. London: Faber
Rogers, C. R.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Its current practice, implications, and theory, with chapters. Houghton Mifflin.
Steele, C. M. (1988). The psychology of self-affirmation: Sus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self.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1, pp. 261-30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lade, P. (1995). Child play: Its importance for human development.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Sherman, D. K., & Hartson, K. A. (2011). Reconciling Self-Protection With Self- Improvement: Self-Affirmation Theory. In M. D. Alicke, & C. Sedikides (Eds.), Handbook of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Protection (pp. 128-151).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herman, D. K. & Cohen, G. L. (2006). The psychology of self-defense: Self-Affirmation Theor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 183-242.
Shaftel, F. R., & Shaftel, G. A. (1967). Role-playing for social values: Decision-m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Viney, W., & King, D. B. (2004). A history of psychology: Ideas and context (3rd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