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12: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先知
研究生(外文):CHENG HSIEN-TZU
論文名稱:2016里約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前八強選手得分手段分析與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Tactic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Winning Points Among the Top 8 Women 's Singles in 2016 Rio Olympic Games
指導教授:沈啟賓沈啟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Qi-Bin Shen
口試委員:陳金海余清芳
口試委員(外文):Jin-Hai ChenYu-Qing FANG
口試日期:106/12/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博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攻擊型削球型
外文關鍵詞:Olympic Gamestable tenniswomen’s singlesattack-typecho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2016里約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前八強選手得分手段分析與探討

2017年12月 指導教授:沈啟賓
研究生:鄭先知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分析2016年里約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前八強選手得分技術,並將分析結果提供給桌球選手在日後技術訓練上作為參考依據。研究方法是使用觀察法,以桌球三段比賽紀錄表登錄2016里約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前八強選手比賽技術表現,相關變項包括:發球搶攻段得分率、接發球搶攻段得分率、相持段得分率、發球搶攻段使用率、接發球搶攻段使用率、相持段使用率、發球搶攻段加權得分率、接發球搶攻段加權得分率、相持段加權得分率等。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選手比賽三段技術表現評估:攻擊型選手在發球搶攻段得分率為良好、接發球搶攻段得分率為不及格、相持段得分率為為良好、發球搶攻段使用率為較低、接發球搶攻段使用率為較低、相持段使用率為較高;削球型選手:發球搶攻段得分率為良好、接發球搶攻段得分率為及格、相持段得分率為良好、發球搶攻段使用率為較低、接發球搶攻段使用率較低、相持段使用率為較高。二、選手比賽三段技術表現差異:攻擊型選手和削球型選手三段技術表現都沒有達到顯著差異;贏球方和輸球方三段技術表現在發球搶攻段得分率、接發球搶攻段得分率、相持段得分率、相持段加權得分率等四個變項達到顯著差異,且都是贏球方顯著優於輸球方。三、影響攻擊型選手比賽主要技術因素為相持段加權得分率。建議:日後應以相持段攻防技術項目做針對性訓練,並以發球搶攻段做為技術訓練重點,突出技術特長,並加強個人接發球搶攻段技巧。
關鍵詞: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攻擊型、削球型 

The Tactic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Winning Points Among the Top 8 Women 's Singles in 2016 Rio Olympic Games
December, 2017 Advisor: Chi-Pin Shen
Student: Cheng Hsien-Tzu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ntended to examine the scoring technique of the eight finalists in the Women’s Singles in Table Tennis in Rio 2016 (2016 Summer Olympics), and to provide the results as references to table tennis athletes for training in the future. The observation method is used as research methodology with the records of three-stage techniques in the contest in 2016 Rio as objects to find out the techn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eight finalists in women’s table tennis singles. The related variables include: the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ge in serving the ball to attack, the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ge in receiving the serve to attack, and the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ndoff stage; the using rate of serving the ball to attack, the using rate for the stage in receiving the serve to attack, and the using rate for the standoff stage; the weight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ge in serving the ball to attack, the weight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ge in receiving the serve to attack, and the weight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ndoff stage. The collected data will b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test. The results discovered that 1. The evaluation of the athletes in the three-stage techniques: the performance of attack-type athletes is good in the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ge in serving the ball to attack, failing for the stage in the scoring rate of the stage in receiving the serve to attack, good for the stage in the scoring rate in the standoff stage, comparatively low for the stage in using rate in serving the ball to attack, comparatively low for the stage in the using rate of receiving the serve to attack, and comparative high for the stage in for the standoff stage. 2. The difference of athletes’ performance of three-stage techniqu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e attack-type athletes and chopping-type athlet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ur variables of the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ge in serving the ball to attack, the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ge in receiving the serve to attack, the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ndoff stage, and the weight-scoring rate for the standoff stage. Moreover, the winners tend to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losers. 3. The major techn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ttack type athletes were the weight scoring rate for the standoff stage. Suggestions: training in the techniques of attack and defense for the standoff stage should be enhanced, with the stage in serving the ball to attack as the core of technical training to highlight the strong point in the technique. In addition, the techniques for the stage of serving the ball to attack of individual should also be promoted.
Keywords: Olympic Games, table tennis, women’s singles, attack-type, chop


目 次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謝 誌 V
目 次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乒乓球三段技術理論相關文獻 9
第二節 乒乓球技術分析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小結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時間及地點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2
第五節 研究方法及工具 3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6
第一節 女子單打前八強選手比賽三段技術表現情形 36
第二節 女子單打前八強比賽攻擊型選手和削球型選手三段技術表現差異情形 49
第三節 女子單打前八強比賽贏球方和輸球方三段技術表現差異情形 51
第四節 影響女子單打前八強攻擊型選手比賽主要技術因素分析 5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9
參考文獻 61


表 次

表2-1單打比賽分段指標評估法經驗模式 9
表2-2雙打比賽分段指標評估法經驗模式 10
表2-3乒乓球三段技術指標表 10
表2-4王楠三段技術分析表 18
表3-1 2016里約奧運女子單打前八強選手基本資料 31
表3-2 乒乓球三段技術紀錄表 34
表4-3 女子單打前八強全部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36
表4-1乒乓球女子單打前八強攻擊型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37
表4-2 女子單打前八強削球型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38
表4-4 丁寧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39
表4-5 韓瑩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41
表4-6 金頌一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42
表4-7 于夢雨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43
表4-8 馮天薇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44
表4-9 福原愛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45
表4-10 李曉霞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46
表4-11 鄭怡靜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對照表 47
表4-12 攻擊型選手和削球型選手三段技術表現摘要表 49
表4-13 贏球方和輸球方三段技術表現摘要表 51
表4-14 各統計值數列及平均成績表 54
表4-15 標準值化數列表 55
表4-16 對應差數列表 55
表4-17 關聯係數表 55
圖 次
圖2-1 球的定軸與轉動圖 26
圖3-1 研究架構圖 30
圖3-2 研究流程圖 32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桌球協會(1994)。亞洲女子桌球選手三段技術分析。中華桌協內部資料,台北市。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男圖書。
王明月、許吉越(2004)。優秀女子輪椅桌球選手技術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8(1),60-67。
王晨峰、王佩凡、杜美華、詹貴惠(2012)。以三段技術分析探討我國優秀少年男子桌球選手戰型打法。運動教練科學,26,15-27。
丘鍾惠、庄家富、孫梅英、張振海、岑浩望、吳煥群、李富榮、徐寅生、梁友能、梁焯輝(1982)。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研究。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白慧嬰、杜美華、 陳儷今(2008)。我國桌球女子青年好手鄭怡靜三段技術表現分析。國立台灣體育大學論叢,19(2),109-120。
朱昌勇(1995)。1994 年世界盃男子單打桌球錦標賽技術分析研究。政大體育,8,123-132。
朱昌勇(1999a)。1998年世界盃女子桌球賽三段技術分析研究。大專體育,41,53-58。
朱昌勇(1999b)。我國大專桌球國手三段技術心理變項與成績表現之相關研究。台北市:政大書城。
朱昌勇(2005)。我國優秀桌球運動員三段技術心理變項與成績表現之相關研究。 北體學報,13,54-73。
吳文郁(2012)。優秀桌球青年選手三段技術表現之分析。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1,19-30。
吳煥群、李振彪(1990)。乒乓球運動員技術診斷方法的研究。乒乓世界,38,38-40。
李今亮、趙霞、章潮輝(2005)。新規則對世界乒乓球運動技術發展趨勢的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8(10),1414-1416。
李振彪(1991)。陳靜、李惠芬、焦志敏,競技能力主要因素的診斷研究。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5-110。
李振彪(1997)。鄧亞萍備戰 26 屆奧運會技術走勢與比較分析。中國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2(3)70-72。
李達勝(2015)。桌球器材演進及規則改革的影響與對策。中原體育學報,6,41-49。
汪黎清(1998)。淺析中國男乒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中的技術水平。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2(1),67-69。
沈啟賓(1988)。優秀桌球運動員技術分析與成績表現預測之探討。台北市:仰哲出版社。
沈啟賓(1996)。灰色系統理論在桌球選手臨場比賽競技能力狀態診斷與目標設定運用之探討。台北市:文笙書局。
沈啟賓、陳金海、侯淑玲、張富貴與、陳敬能(2011)。2010年亞運會優秀男子桌球選手比賽三段技術分析。成大體育,43(2),103-114。
孟慶波(2009)。規則變化對乒乓球運動發展之影響。湖北體育科技,28(6),682-683。
林漢翔、陳金海、侯淑玲、施國森(2012)。世界頂尖男子桌球選手比賽技術之探討。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12-19。
邵曉春(2007)。第48屆世乒赛男單决赛王勵勤前三板技戰術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3(1),75-77。
俞繼英(2001)。奧林匹克乒乓球。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施國森(2013)。2012年奧運男子桌球選手比賽技戰術研究。成大體育,45(1),24-40。
洪祺博(2008)。菁英選手桌球三段技術分析之研究-以周東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唐建軍(1997)。第四十三屆世乒賽中國及歐洲優秀男雙選手技術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85-89。
秦志峰(1992)。乒乓球雙打比賽技術運用和配合規律研究。乒乓世界,48,32-33。
崔秀里(2001)。不同直徑的乒乓球對技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市。
崔秀里、李元宏(2014)。應用桌球檯內擰球創新技術之特點及實用性:以右手為例。大專體育,129,17-24。
崔秀里、孫千嵐、蔡貴蘭、黃晉揚(2014)。兩岸頂尖女子桌球運動員以三段技術分析探討-以黃怡樺、張怡寧為例。交大體育學刊,7,31-40。
張紅玲(2010)。對2012年倫敦奧運會我國乒乓球女隊後備人才的技戰術分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44(4),44-48。
張富貴、游鳳芸、陳金海、侯淑玲(2012)。世界級女子桌球選手單打比賽技術分析。交大體育學刊,3,16-27。
張嘉六(2005)。桌球運動直拍橫打技術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輝(2007)。第49屆世乒賽男單重頭戲技術分析。乒乓世界,178,98。
張曉蓬(2004)。中國乒乓球隊戰術訓練水平定量診斷方法及實踐效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許樹淵(1995)。1992 奧運會網球單打賽技術成績分析。中華體育,9(2),59-66。
郭山本、陳金海、張富貴、侯淑玲、鄭炎坤(2013)。頂尖女子桌球選手技術分析。長榮運動休閒學刊,7,49-55。
郭可雷、徐本力、龔健、張衛軍(2008)。2007年乒乓球男子世界杯柳承敏技戰術特点分析。山東體育學員學報,24(5),58-61。
陳金海(2004)。世界頂尖男女桌球運動員比賽攻防技術與成績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69-180。
陳金海、侯淑玲、鄭炎坤(2006)。我國優秀男子桌球選手發球與得分率之相關探討。興國學報,6,109-118。
陳建彰、游鳳芸、陸雲鳳(2016)。奧運桌球女子三段技術之分析。交大體育學刊,11,25-32。
陳秋丹(2003)。我國少年女子桌球國手攻擊技術及戰形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健全(1999)。桌球運動技術分析。台灣省學校體育,51,50-56。
陳裕芬(2001)。我國少年桌球國手三段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陸雲鳳(2016)。利用Rasch測量分析桌球女單優秀個案比賽技術分析。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1,139-150。
喬紅(2008)。對國家乒乓球女隊重點主力隊員的技戰術跟踪分析與診斷。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1(4),471-476。
游鳳芸(2014)。奧運女子桌球選手單打技術分析探討-以2012年、2008年奧運為例。興大體育學刊,13,91-103。
黃怡樺(2011)。國內優秀女子桌球選手雙打技術分析:以文化大學黃怡樺鄭怡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市。
黃振華(2003)。我國男子桌球國手發球搶攻階段戰術趨勢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市。
楊華東、袁浚銘(2013)。探討乒乓球直拍兩面拉與單面拉的對抗-對王皓在兩屆奧運會男單決賽的技戰術研析。紅河學院學報,11(4),114-117。
裴偉民、成波錦、呂永強(2006)。近20年來乒乓球競賽規則演變規律初探。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5(2)89-92。
劉羿德、黃艾君(2007)。台灣男子少年桌球國手三段技術分析之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7,131-138。
劉英、黎臣、牟春營(2006)。新規則新賽制下中外乒乓球運動員的戰術應用比較。山東體育科技,28(3),9-11。
蔡延東(1993)。抓好前三板球。乒乓世界,49,29。
鄧光慶、郭可雷(2010)。第49屆世乒賽中外男主力隊員實力對比及應對策略研究。宜春學院學報,32(12),132-134。
蕭政毅、陳金海、張富貴(2014)。第50屆世界乒乓球女子團體錦標賽技術分析。長榮運動休閒學刊,8,21-28。
謝亞龍(1992)。中國優勢競技項目致勝規律。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謝瑄容、郭明珍 、陳金海、張富貴、侯淑玲(2010)。世界級男子桌球選手綜合技術之探討。長榮運動休閒學刊,4,34-43。
謝瑄容、陳金海、侯淑玲、陳敬能(2012)。世界優秀女子桌球選手比賽技術效果差異分析。成大體育, 44(2),54-65。
簡貝伊、侯淑玲、陳金海、吳燕貴(2011)。女子桌球團體冠軍決賽技術分析探討。長榮運動休閒學刊,5,66-73。
顏光男(2008)。菁英選手桌球三段技術分析之研究-以鄭怡靜國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羅慶成、徐國新(1989)。灰色線性規劃與應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蘇士勛、陳金海、周鳳珍、施國森、張世沛(2013)。桌球比賽贏球與輸球之技術比較。長榮運動休閒學刊,7,13-18。
龔文華(2005)。規則修訂對桌球技戰術表現之影響-以46屆、47屆世桌賽男子單打前八強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Siedentop, D. (1983).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 E. California :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36-26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明月、許吉越(2004)。優秀女子輪椅桌球選手技術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8(1),60-67。
2. 王晨峰、王佩凡、杜美華、詹貴惠(2012)。以三段技術分析探討我國優秀少年男子桌球選手戰型打法。運動教練科學,26,15-27。
3. 朱昌勇(1995)。1994 年世界盃男子單打桌球錦標賽技術分析研究。政大體育,8,123-132。
4. 朱昌勇(1999a)。1998年世界盃女子桌球賽三段技術分析研究。大專體育,41,53-58。
5. 朱昌勇(2005)。我國優秀桌球運動員三段技術心理變項與成績表現之相關研究。 北體學報,13,54-73。
6. 吳文郁(2012)。優秀桌球青年選手三段技術表現之分析。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1,19-30。
7. 李達勝(2015)。桌球器材演進及規則改革的影響與對策。中原體育學報,6,41-49。
8. 林漢翔、陳金海、侯淑玲、施國森(2012)。世界頂尖男子桌球選手比賽技術之探討。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12-19。
9. 施國森(2013)。2012年奧運男子桌球選手比賽技戰術研究。成大體育,45(1),24-40。
10. 崔秀里、李元宏(2014)。應用桌球檯內擰球創新技術之特點及實用性:以右手為例。大專體育,129,17-24。
11. 崔秀里、孫千嵐、蔡貴蘭、黃晉揚(2014)。兩岸頂尖女子桌球運動員以三段技術分析探討-以黃怡樺、張怡寧為例。交大體育學刊,7,31-40。
12. 張富貴、游鳳芸、陳金海、侯淑玲(2012)。世界級女子桌球選手單打比賽技術分析。交大體育學刊,3,16-27。
13. 許樹淵(1995)。1992 奧運會網球單打賽技術成績分析。中華體育,9(2),59-66。
14. 郭山本、陳金海、張富貴、侯淑玲、鄭炎坤(2013)。頂尖女子桌球選手技術分析。長榮運動休閒學刊,7,49-55。
15. 陳金海(2004)。世界頂尖男女桌球運動員比賽攻防技術與成績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6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