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戶政司(2017)。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檢索日期:2017年7月31日。取自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34306&ctNode=29699&mp=1。
內政部統計處(2016)。內政統計通報。我國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統計。檢索日期:106年2月25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10608.pdf
內政部(2004)。九十二年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初版)。台北:內政部。
王雲東(2006)。年長榮民生活照顧與婚姻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王順民、賴宏昇(2009)。新移民家庭經濟安全與就業需求--宜蘭縣經驗。檢索日期:2009年8 月12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2/6283
王宏仁(2000)。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載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王秀燕(2007)。由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累積外籍配偶社會資本,社區發展季刊119 ,84-102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70-84。女人讀報(2010)。新移民現況調查就業問題最迫切。檢索日期:2010年2月11日。取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2655
心理諮商筆記(2005)。一位諮商心理師之觀察、實踐與反思。檢索日期:2005年6月24日。取自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2005/06/gestalt-therapy.html
江明修、林育建(2008)。新移民就業輔導政策與社會資本研究。檢索日期:2008年4月30日。 取自http://web.thu.edu.tw/g96540022/www/taspaa/essay/pdf/022.pdf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配偶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 ,66-89。李建忠(2006)。雲林縣新移民女性就業困境分析。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淑容(2004)。婚姻移民女性:現況問題與對策,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對策及建議論壇。中華救助總會主辦,宜蘭縣。
李俊良(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36(3),32-36。
何青蓉(1999)。為生活而識字:成人學習者、新的實務。成人教育,50,54-56。 .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五南。
吳幸蓉(2007)。女性社區工作者增權展能歷程之研究-以高雄縣婦女館方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國榮、成之約(2013)。事業單位雇用外籍配偶意願調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內政部外籍配偶輔導基金管理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勞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檢索日期:2013年1月1日。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Data/51269305671.pdf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林婉如 (2005)。新移民女性就業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周興隆(2009)。台灣跨國婚姻研究之初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網路社會學通訊,80,1。
段宗君(2011)。臺灣受暴女性新移民的就業困境。國立中正大勞工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柯瓊芳(2012)。女性新移民在台灣:社會篇。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檢索日期:2012年10月 取自 eb.ntpu.edu.tw/~mhsu/new/3.pdf
胡哲豪(2011)。東南亞外籍配偶社會工作者多元文化角色之探討~以台中市外籍配偶服務中心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南洋台灣姐妹會(2010)。新移民工作權益。檢索日期:2010年9月。取自 http://tasat.org.tw/subject/284
夏曉鵑(2007)。南洋姊妹會的發展史。檢索日期:2007年1月。取自 http://tasat.org.tw/page/1/2
夏曉鵑主編(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夏林清(2009)。外籍配偶就業輔導與協助機制之研究。計畫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檢索日期:1998年12月31日。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Data/082716204471.pdf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修慧蘭(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四版),台北:雙葉書廊
柴松林(2005)。新婚姻移民其衍生的問題解析,發表於中華救助總會舉辦之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對策及建議研討會,台北。
袁愷(2010)。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台灣認同之研究~以台南縣官田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徐火炎(2006)。台灣的公民權:經驗內涵的初探,發表於之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第八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國際會議廳,台北。。
亞美醫學(2016)。憂鬱並悄悄走上來。檢索日期:2016年3月7日 。取自http://www.caipa.net/zh-hant/?p=7906
陳金定(2007)。完形治療理論之驗證:接觸干擾、未完成事件與心理幸福感因果 模式考驗。教育心理學報,39(1),45-68 。陳琇惠、林子停(2012)。台中市外籍配偶福利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2), 41-80。
陳家豪(2013))。外籍配偶面對婚姻暴力之困境與需求-以東南亞籍女性通譯人員觀點出發。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學位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芬苓、詹火生(2014)。102 年度「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研究計畫案,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103 年1 月20 日。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Data/51269314471.pdf
陳若璋(1997)。家庭暴力-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筱萍(2003)。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專題 。檢索日期:2003/10/12。取自 http://khd.kcg.gov.tw/Attachment/000001_000586_000001/files/%E5%AE%8C%E5%BD%A2%E6%B2%BB%E7%99%82(1).pdf
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記者會(2011)。「捍衛新移民工作權」移名記者會新聞稿。檢索日期:2011年5月20日。取自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
許敏祝(2016)。新住民受暴婦女就業與賦能之探討-以南部地區越南國籍配偶為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許慶雄(1992)。社會權論,台北:眾文。
徐子淇(2002)。新移民就業困境與培力政策之評析:以東南亞之新移民女性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智雅、曾薔霓(2011)。台灣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參與之研究,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嘉南學報,37,416-430
黃俊傑(2011)。台東縣外籍配偶工作困境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法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黃靜怡(2012)。參與準備性職場方案的受暴婦女再就業經驗之探討-以高雄某社福機構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翠紋、孟維德(2011)。移民暴力警政署被害人性統服務之實施現況、困境與分析,台北:內政部。
黃翠紋、孟維德(2016)。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展望與探談,14(4),36-74。
黃安邦譯(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葉肅科 ( 2006)。新移民女性人權問題:社會資本/融合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9,33-45。葉郁菁、馬財專(2010)。受暴新移民家庭女性工作權與社會資源配置之探討。社會發展研究季刊,7,95-116。
葉肅科(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105,133-149。詹火生、陳芬伶 (2013)。我國外籍弱勢情境分析之研究/期末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103 年1 月20 日。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Data/51269314471.pdf
蔡素妙(2003)。復原力在受創家庭諮商復健工作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9(2),42-49。賴莉蕙(2010)。台中縣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學習與生活適應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賴兩陽(2004)。家庭面臨貧窮困境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台北:內政部。
潘美玲(2007)。重複性婚姻暴力加害者研究~從生態系統觀點探究其聲名經驗。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潘淑滿(2004)。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85-31。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1-43 。鄭文惠(2006)。影響女性外籍配偶就業決定之因素探討~以高雄縣越南籍外籍配偶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韓嘉玲(2003)。傭人抑或太太?婦女勞動力的跨境遷移──大陸新娘在臺灣案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01,163-169。簡孟嫻(2003)。大陸女性配偶在台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蕭文(1999)。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156,3249-3253。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蕭新(1995)。透視台灣移民現象:事實和因應對策,勞工之友,533,20-23。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Adams, R. (2003). 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16). The Code of ofessional
Ethics and Practices(Revised 11/30/2015).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por.org/Standards-Ethics/AAPOR-Code-of-Ethics.aspx
Castles, Stephen & Miller, Mark J. (1998). The Age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2nd Ed. London: MacMillan.
Europe(2008). A Gender-Based Psychosoci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ty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8,440–457.
Lee, E. (2007). Domestic violence and risk factors among Korean immigrant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2, 141-149.
Midlarsky, E., Venkataramani-Kothari, A., & Plante, M. (2006). Domestic iolence in the Chinese and South Asian immigrant communitie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1087, 279-300.
Schnepf, S. V. (2007). Immigrants’ educational disadvantage: an examination across ten countries and three survey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 (3), 527-545.
United Nations(2014). Framework of Actions for the follow-up to the Programme of A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Zimmerman, M. A. (1995). Psycholi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Illustr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581-599.
Zimmerman, M. A. (2000). Empowerment Theory: Psychological, Organizational and Community Levels of Analysis. In Julian Rappaport, & Edward Scidman. (Eds.), Handbook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pp. 43-59). New York, NY: Kluwer Acad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