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張怡婷(2014),共生與情感之產品設計創作。亞洲大學創章商品設計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2.黑川紀章(1992)。建築的共生觀。空間雜誌,12期。台北市:空間雜誌社。3.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1991)。大美百科全書,19冊、26冊。台北市:光復書局。
4.黑川紀章(2008),新共生思想(覃力、楊熹微、慕春暖、呂飛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5.渡邊章梧(2007),現代日本社會共生の諸相。共生思想研究年報2006。東京:東洋大學共生思想研究編。
6.佐藤將之(2009),作為共生理念之基礎價值的荀子「禮」概念,共生の哲學のために,13卷。(東京:東京大學グローバル(UTCP))。
英文部份:
1.De Bary, A. (1879). Die erscheinung der symbiose. London: KJ Trübner.
翻譯著作:
1.McDonough, W. & Braugart, M. (2008),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續發展中心譯),新北市:野人文化。
2.Ramarkers R. & Moors A. (2008)。simply droog:就是droog,10+3年的創新與討論(simply droog ,10+3 years of creating innovation and discussion)(李俊逸、呂奕欣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3.Starr C. & Taggart R. (1989)。生物學(下冊)(Biology :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ife 5/e)(丁澤民、王偉、張世玪、連慧瑞譯)。台北市:藝軒。
4.奈傑爾・懷特里(2014)。為社會而設計(Design for Society)(游萬來、楊敏英、李盈盈譯)。台北市:聯經。
5.後藤武、佐佐木正人、深澤直人(2008)。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生態學的設計論(デザインの生態学)(黃友玫譯)。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網路資料:
1.Droog官網:http://www.droog.com/project/gardening-bench-jurgen-bey
2.HIConsumptione官網:http://hiconsumption.com/
3.Loop.ph工作室官網:http://loop.ph/
4.MooringSystems官網:http://www.mooringsystems.com/index.htm
5.SOW荒野保護協會:https://www.sow.org.tw/
6.Yanko Design官網:http://www.yankodesign.com/
7.自由時報網站:http://news.ltn.co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