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4.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3 09: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秉豐
研究生(外文):Chan,Bin-Feng
論文名稱:從內線交易之主觀構成要件論處罰之改革方向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Subjective Elements of Insider Trading For Reformation of Penalty System
指導教授:洪秀芬洪秀芬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朱德芳 郭大維
口試日期:2018-01-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內線交易主觀構成要件
外文關鍵詞:Insider TradingSubjective Elem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我國證券交易法第171條針對內線交易之刑度,經2004年以來四度修法一再加重之後,目前最高可判處10年有期徒刑,相對於其他禁止內線交易的國家,如德國最高刑度為5年,可算非常嚴苛,已達法益保護失衡的狀態,但內線交易案件仍時有可聞,防制效果不彰。況且,論以如此重的刑度卻只需論客觀構成要件是否成立,而不必問行為人之主觀意圖如何,亦值得商榷。另就犯罪學的角度來看,要有效阻止犯罪行為的發生,一味強調重刑並非最佳手段,而是在犯罪行為經舉發後,能夠快速且有效的加以制裁。我國現行規定中,對於內線交易之處罰只有刑事罰,別無他途,不但過於僵化而無彈性,更缺乏兼具即時性及懲罰性的手段,不但無法扼止真正有心犯罪者的投機心態,更無法滿足社會大眾對於公平正義的期待。此外,針對目前內線交易審判存在低定罪率的問題,許多研究都指出原因在於法院對於內線交易成立的認定缺乏一致標準,連帶造成「法律安定性」及「判決預見可能性」過低,也導致訴訟過程往往長達數年,不但消耗過多司法資源、影響企業正常經營,也損害民眾對司法的信心。對於法人涉及內線交易或因犯罪行為取得內線消息再用來圖利等犯罪情境更是規範不足。為嘗試尋求以上問題之解方,本文著眼於主觀構成要件因素,透過重新思考內線交易之規範目的及理論,並參考外國法例、犯罪學角度及討論現有學說及法院實務上理論之爭議,並回顧我國引進內線交易豁免條款之嘗試,最後提出刑事罰之修法建議,及引進行政罰以彌補刑事罰之不足,期能為制度之改革略盡棉薄。
Since 2004, four times of amendments to the statutory maximum for insider trading addressed in Act 171 of Republic of China’s (R.O.C.)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have passed for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statutory maximum, which currently is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of ten years. The statutory maximum for insider trading in R.O.C. is exceptionally severe when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 which also prohibits insider trading; take Germany for instance, its statutory maximum is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of five years. Currently, the severity of the statutory maximum for insider trading in R.O.C. could be deemed to jeopardize the protection of legal interest. Even the penalty is severe in R.O.C., still, cases of insider trading are not uncommon; apparently the efforts to prevent the crime are not fruitful. Moreover, with such severe statutory maximum, the only consideration to reach a verdict in court is objective elements of a crim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level of intention of an actor. This is an issue needed to be addressed.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criminology perspective, simply emphasizing the severity of penalties is not the best means of preventing a crime; instead,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penalty after a crime is reported is a better solution.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R.O.C., the only means of penalty on insider trading is a criminal penalty; no sorts of other penalties are applicable. This system not only is rigid and inflexible, but also lacks both timely and punitive measures neither to effectually impose curbs on the speculation of opportunistic criminals nor to satisfy the society’s expectations for justice. Furthermore, much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issue that the current conviction rate of insider trading in R.O.C. remains low is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fact that the courts in R.O.C. have inconsistent standards in convicting insider trading, which further resulting in a low legal st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Also, this often leads to years of lengthy lawsuits; which not only wastes many of courts’ resources and services, but also affects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undermines the people’s faith in the justice system. What’s worse, the system in R.O.C. lacks the regulations restricting juristic persons to be involved in insider trading as well as preventing a profitable crime of insider trading committed by means of insider information collected via a criminal ac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duce a comprehensive solution for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subjective elements of a crime. Through reexamining the legislative intent and the theories of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s, referencing to insider trading laws in other jurisdictions, exploring from the criminology perspective, analyzing the current doctrines in insider trading and the disputes ov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ourts as well as reviewing the attempts to introduce exemption clauses in the rules governing insider trading in R.O.C., the thesis will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amending rules on criminal penalties and introducing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to overcome the deficiencies in criminal penalties in the hope of contributing to the reformation of the justice system.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7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 18
第二章 內線交易規範之目的與理論 19
第一節 內線交易規範之目的 19
第二節 內線交易規範之主要理論 26
第三節 從犯罪學角度討論內線交易之存在及防制 29
第三章 國外內線交易規範 36
第一節 美國 36
第二節 歐盟 44
第三節 英國 47
第四章 我國內線交易罪之主觀構成要件 51
第一節 學者觀點 51
第二節 實務判決觀點 58
第三節 我國豁免條款立法之嘗試 61
第四節 國外與我國內線交易禁止之主觀要件比較 63
第五節 本文觀點 65
第五章 內線交易行政罰之可行性 74
第一節 刑事罰與行政罰之目的與效果之差異 74
第二節 過失與「重大輕忽」 78
第三節 內線交易增設行政罰之必要性 8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刑事罰部份 86
第二節 行政罰部分 92
第三節 行政罰之懲罰性賠償 94
參考文獻與書目 96

(一)中文部份(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1. 專書
(1).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增訂十二版,2014年。
(2). 李開遠,證券犯罪刑事責任專論,台北,五南出版,初版,2014年。
(3). 孟維德,白領犯罪,台北,五南出版,二版,2016年。
(4). 林東茂,刑法綜覽,台北,一品文化,七版,2012年。
(5). 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下),台北,三民書局,,修訂九版,2014年。
(6). 徐國楨、謝立功,犯罪學-當代各類犯罪分析,台北,五南出版,初版,2009年。
(7). 郭土木,證券交易法論著選輯,台北,作者自版,增修再版,2016年。
(8). 陳志龍,集團化公司治理與財經犯罪預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2017年。
(9).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台北,元照出版,六版,2012年。
(10). 廖義男等著,行政罰法,台北,元照出版,,修訂二版,2017年。
(11). 劉連煜,內線交易構成要件,台北,元照出版,二版,2012年。
(12). 蔡震榮,行政法概要,台北,五南出版,,二版,2015年。
(13).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台北,作者自版,三版,2014年。

2. 期刊文章
(1). 李禮仲,內線交易中視而不見的構成要件-論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第5項之「正當投資人」,法學叢刊,第61卷第1期,頁109-124,2016年1月。
(2). 何耀琛、戴銘昇,無利用消息意圖之內線交易-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2015號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81期,頁21-32,2011年8月。
(3). 吳景欽,糾纏於犯罪控制與正當程序保障的內線交易罪-以皇統案為例,台灣法學雜誌,285期,頁160-165,2015年12月。
(4). 吳元曜,從司法實務觀點評內線交易之重刑化,台灣法學雜誌,284期,頁20-29,2015年11月。
(5). 吳淑莉、周天,內線交易要件與涉及財務或業務重大消息之具體認定,月旦法學雜誌,161期,頁195-207,2008年10月。
(6). 邵慶平,臺灣高等法院102 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7號刑事判決-內線交易禁止規定的適用,月旦民商法雜誌,53期,頁122-130,2016 年9月。
(7). 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獲悉」與「利用」之爭論-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一),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0期,頁175-225,2008年12月。
(8). 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消息重大性之認定-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二),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1期,頁1-52,2009年6月。
(9). 洪秀芬,從德國內線禁止行為類刑及其處罰規定反思我國內線交易規範改革之可能性,中正財經法學,7期,頁1-48,2013年7月。
(10). 洪秀芬,德國證券交易法對「內線交易」規範之探討,月旦財經法雜誌,25期,頁71-90,2011年6月。
(11). 涂春金、劉柏江,重新省思內線交易之立法-以刑事責任為限,銘傳大學法學論叢,24期,頁129-188,2015年12月。
(12). 徐偉群,台灣刑法學的思索:四十年來台灣刑法學發展的回顧,國立台灣大學法律論叢,40卷特刊,頁1429-1498,2011年10月。
(13). 郭大維,論我國內線交易法制-由英美兩國對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規範談起,軍法專刊,第56第4期,頁54-77,2010年8月。
(14). 郭大維,法人是否為證券交易法內線交易之規範主體,月旦法學教室,160期,頁21-23,2016年2月。
(15). 郭大維,論我國證券市場內線交易行政制裁法制之建構,收錄於法學的實踐與創新-陳猷龍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2013年7月。
(16). 莊永丞,從美國內線交易被告持有內線消息與使用內線消息之論爭,論我國證券交易法應有之立場與態度,東吳法律學報,第23卷第1期,頁135-181,2011年7月。
(17). 莊永丞,以內線交易和不法操縱行為為中心-探討證券詐欺之主觀要件/最高院91台上3037及94台上1433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86期,頁159-163,2015年12月。
(18). 張心悌,內線交易立法重刑化之初探,實用稅務,354期,頁72-76,2004年6月。
(19). 張心悌,消息受領人偶然聽聞之內線交易責任-兼評台灣高等法院104年度金上字第53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49期,頁30-37,2016年7月。
(20). 黃章令,再論內線交易持有說與利用說-從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一四三三號刑事判決(訊碟案)談起,成大法學,31期,頁1-53,2016年6月。
(21). 詹德恩,我國金融犯罪特性與抗制難題,中正財經法學,7期,頁159-220,2013年7月。
(22). 劉柏江,「內線交易」構成要件之剖析與「內線交易」構成要件該當性之判斷流程-以證券交易法第 157 條之 1 第 1 項和第 171 條第 1 項第 1 款後段之規定為研究核心併提出修法建議,軍法專刊,第54卷第5期,頁100-115,2008年10月。
(23). 賴英照,內線交易的紅線--重大消息何時明確?,中原財經法學,36期,頁1-119,2016年6月。
(24). 賴英照,知悉消息或利用消息的論辯,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53期,頁1-69,2016年10月。
(25). 賴英照,美國內線交易法制的方法與價值,台北大學法學論叢,99期,頁1-95,2016年9月。
(26). 賴英照,關聨股票的內線交易,台北大學法學論叢,102期,頁1-27,2017年6月。
(27). 賴英照,防制內線交易的危機:隱匿財報造假,內線交易無罪?,中原財經法學,34期,頁1-40,2015年6月。
(28). 薛褘葶,民業治案滿意度、對犯罪報導量認知與重刑態度之關係,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5期,頁73-107,2016年7月。

3. 學位論文
(1). 石琬婷,論我國內線交易獲悉說及利用說之爭議,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2). 曲澤,兩岸內線交易法律規制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3). 何松穎,論內線交易責任規範之再建構-以引進行政制裁為核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4). 周菁,內線交易行政制裁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5). 洪正一,我國內線交易規範之改革-從英美內線交易所欲保護之法益談起,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6). 洪碩甫,美國內線交易執法實證研究:以SEC 2009 至2012之個案為核心,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7). 陳俊翔,論內線交易之構成要件-以實務判決研析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8). 廖冠宇,內線交易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二)英文部份(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期刊文章
(1). Booth, Richard A.,the two Faces of Materiality, 38 DEL.J.CORP.L.517-570(2013)
(2). Horwich,Allan, The Origin, Application, Validity, and Potential Misuse of Rule 10b5-1, 62 The Bus.Law913(2007)
(3). Padfield,Stefan J., Who Should Do The Math? Materiality Issues in Disclosures That Requird Investors to alculate the Bottom Line,34 PEPP.L.REV.(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 李禮仲,內線交易中視而不見的構成要件-論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第5項之「正當投資人」,法學叢刊,第61卷第1期,頁109-124,2016年1月。
2. (5). 吳淑莉、周天,內線交易要件與涉及財務或業務重大消息之具體認定,月旦法學雜誌,161期,頁195-207,2008年10月。
3. (6). 邵慶平,臺灣高等法院102 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7號刑事判決-內線交易禁止規定的適用,月旦民商法雜誌,53期,頁122-130,2016 年9月。
4. (7). 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獲悉」與「利用」之爭論-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一),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0期,頁175-225,2008年12月。
5. (8). 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消息重大性之認定-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二),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1期,頁1-52,2009年6月。
6. (9). 洪秀芬,從德國內線禁止行為類刑及其處罰規定反思我國內線交易規範改革之可能性,中正財經法學,7期,頁1-48,2013年7月。
7. (10). 洪秀芬,德國證券交易法對「內線交易」規範之探討,月旦財經法雜誌,25期,頁71-90,2011年6月。
8. (11). 涂春金、劉柏江,重新省思內線交易之立法-以刑事責任為限,銘傳大學法學論叢,24期,頁129-188,2015年12月。
9. (13). 郭大維,論我國內線交易法制-由英美兩國對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規範談起,軍法專刊,第56第4期,頁54-77,2010年8月。
10. (14). 郭大維,法人是否為證券交易法內線交易之規範主體,月旦法學教室,160期,頁21-23,2016年2月。
11. (16). 莊永丞,從美國內線交易被告持有內線消息與使用內線消息之論爭,論我國證券交易法應有之立場與態度,東吳法律學報,第23卷第1期,頁135-181,2011年7月。
12. (18). 張心悌,內線交易立法重刑化之初探,實用稅務,354期,頁72-76,2004年6月。
13. (19). 張心悌,消息受領人偶然聽聞之內線交易責任-兼評台灣高等法院104年度金上字第53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49期,頁30-37,2016年7月。
14. (20). 黃章令,再論內線交易持有說與利用說-從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一四三三號刑事判決(訊碟案)談起,成大法學,31期,頁1-53,2016年6月。
15. (21). 詹德恩,我國金融犯罪特性與抗制難題,中正財經法學,7期,頁159-220,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