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11: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慈瑄
研究生(外文):LI, TZU-HSUAN
論文名稱: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官學聯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Partnership between Taipei City Government and Surround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指導教授:方凱弘方凱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G, KAI-HUNG
口試委員:徐仁輝曾冠球
口試日期:2018-01-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60
中文關鍵詞:參與式預算治理公私夥伴關係契約管理地方政府
外文關鍵詞:Participatory BudgetingGovernance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Contract ManagementLocal Govern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5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參與式預算在2014年地方大選期間嶄露頭角而成為政府改革的一種手段,而包括臺北市在內的地方政府也在選後開始推動參與式預算。身為臺北市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參與者,研究者觀察到臺北市政府不像其他地方政府透過標案的方式推動參與式預算,而是由官員站上第一線執行,並且透過與周遭一般大學及社區大學建立官學聯盟的方式協助參與式預算的推動。據此,本研究希望能夠描繪出官學聯盟中市府與陪伴團體間的互動方式,並且找到有助於成功維繫官學聯盟夥伴關係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透過次級資料分析、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等三項研究方法,以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官學聯盟中的4個陪伴學校和5個行政區為對象進行研究。一方面瞭解官學聯盟的協力互動過程,以及公部門與陪伴學校各自的角色功能;另一方面,也瞭解官學聯盟之互動問題與挑戰,嘗試尋求可能解決的途徑。
本研究發現透過以官學聯盟模式推動參與式預算有其優勢,由各行政區搭配不同學校,可以不斷調整參與式預算的執行方式和豐富參與式預算的內涵。而陪伴學校也可以因此更瞭解官僚體系和增加公民參與的實務經驗。本研究建議公部門可以積極營造與陪伴學校的協力關係、保持溝通對話的管道,藉由協力合作彼此學習成長,也讓臺北市的參與式預算更符合「參與」的期待。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B) has been emerged as a means of governmental reform during the 2014 local election. Several local governments, including Taipei City, began to implement PB after the election. As a participant of helping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PB,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at, unlike many other local governments which offer contracts to private service provider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designs and implements PB with its internal staffs, and establishes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with surrounding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y colleges to aid the effort of implementing PB.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at depi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government and man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elping with the effort, and outlining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 of the partnership.
In addition to the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is study utilizes in-depth interviews as a research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y officials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help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 and help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problems or challenges of the partnership, and the ways to better sustain the partnership. Interviewees were invited from 4 help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5 local district offices to provide insight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advantages to implement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through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city government and surrounding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y colleges. With the support from help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local district office can tailor the design of PB meetings and agendas to better meet local needs, and accordingly, diversify how PB should be implemented. The help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government bureaucracy, and gain valuable experience on facilita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during their participation of implementing PB.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more active in maintaining the partnership with the help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keeping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open. It is hoped that all parties of the partnership can learn and grow together, as well as making PB in Taipei better meet the expectation of “particip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壹、 研究目的 5
貳、 研究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治理 7
壹、 治理概念的出現與發展 7
貳、 從政府到治理 10
參、 治理的型態 13
第二節、 協力治理 17
壹、 協力治理的意涵 17
貳、 協力行為者間的互動關係 20
參、 公私夥伴關係 22
第三節、 參與式預算 26
壹、 何謂參與式預算? 26
貳、 國內外的參與式預算經驗 27
參、 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個案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9
壹、 次級資料分析 39
貳、 參與觀察法 39
參、 深度訪談法 40
第三節、 深度訪談之設計 41
壹、 訪談對象 41
貳、 訪談大綱 44
第四章、 訪談結果 50
第一節、 官學聯盟之緣起 50
壹、 制度萌芽期 50
貳、 成為陪伴學校的原因? 55
第二節、 官學聯盟之運作 57
壹、 制度規劃期 57
貳、 官學聯盟角色 60
第三節、 官學聯盟成功之關鍵因素 79
壹、 政策企業家 80
貳、 接軌既有制度 82
參、 尋找志同道合夥伴 82
肆、 經營互動關係 84
伍、 勇於修正和創新 86
陸、 改變的官僚 87
第四節、 官學聯盟之挑戰與省思 90
壹、 挑戰 90
貳、 省思 95
第五章、 結論 11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13
壹、 研究問題之回應 113
貳、 觀察與省思 115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17
壹、 官學聯盟之政策建議 117
貳、 參與式預算執行面之政策建議 118
參、 其他建議 120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21
附錄、參考文獻 122
附錄、深度訪談文字稿 127
圖次
圖1、隨國家權力移轉的治理型態 16
圖2、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互動模式 22
圖3、官學聯盟互動關係圖 37
圖4、研究架構圖 38
表次
表1、民主國家角色轉變歷程表 9
表2、政府與治理差異彙整表 13
表3、三種治理結構類型特質之比較 19
表4、五位學者協力特質整理表 24
表5、各國參與式預算經驗介紹 28
表6、臺灣不同地區推動參與式預算情形 30
表7、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大事紀 32
表8、臺北市12行政區之陪伴學校一覽表 35
表9、陪伴學校之行政區與挑選原因 43
表10、深度訪談名單暨文字稿代號一覽表 44
表11、官學聯盟角色功能表 77
表12、標案與官學聯盟之比較因素表 108
方世杰、李慶芳(2016)。<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之特質、整合型研究架構與研究方向>,《組織與管理》。第9卷,第2期,頁1-29。
方凱弘(2015)。參與式預算及其在台灣地方實施的想像,發表於「兩岸地方公共治理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主辦,臺中市。
方凱弘、陳宏興(2014)。<治理與公民參與-淡水河流域治理之Q方法論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1卷,第1期,頁41-101。
方凱弘、陳揚中(2016)。預算治理: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實施的經驗與省思。發表於「中國地方自治學會」2016學術研討會,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主辦,臺北市。
方麒笙(2014)。<公私協力經營學校游泳池之研究-以國立大里高中為例>。《成大體育學刊》。46(1),頁49-66。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教社所。頁 97-116。
王俊豪、方珍玲、康景翔(2008)。<觀光節慶資金結構之研究—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公私夥伴關係為例>,《農業推廣學報》。第二十四期,頁17-44。
王雲東(2013)。《社會研究方法(第二版)》。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朱景鵬、朱鎮明(2013)。<公共治理思潮下之我國地方治理>。《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84-98。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高雄市:復文。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第208期,頁1-15。
吳濟華、柯志昌(2010)。<城市治理典範移轉與環境治理的趨勢-雅典憲章的啓示>,《城市學學刊》,第1卷,第1期,頁1-26。
李長晏(2009)。<從協力治理模式探討淡水河流域的管理>,《中國地方自治》,第62卷,第10期,頁3-19。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
俞可平(1999)。<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27期,頁106-107。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107-135。
孫本初、鍾京佑(2006)。<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網絡治理之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9卷,第4期,頁33-54。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徐仁輝(2014)。參與式預算制度的理論與實踐。財稅研究, 43(2),1-11。
徐斯儉、吳建忠(2011)。在治理改革中走向民主:浙江溫嶺鄉鎮人大參與式預算之個案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54(1)。1-28。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可婷(譯)(2013)。《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原作者:Hennie Boeije)。新北市:韋伯。
張四明、胡龍騰(2013)。<後新公共管理時期政府績效管理的公共價值意涵>,《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73-83。
張秦瑞、孫同文、郭瑞坤、沈逸晴(2013)。<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以南投縣觀光發展為例>,《觀光休閒學報》,第19卷,第2期,頁105-128。
陳文學、孫同文、史美強(2013)。<國際組織對公共治理之運用與研究>,《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37-51。
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25-36。
陳恆鈞(2008)。<協力治理模式之初探>,《T&D飛訊季刊》,第6期,頁26-37。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一期,頁27-52。
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臺灣民主季刊》,第8卷,第4期,頁83-133。
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5卷,第1期,頁67-79。
萬毓澤(2013)。「參與式預算」的興衰浮沈:巴西愉港的故事,檢自於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06/17/wanyuze/(檢索日期2017年08月01日)
萬毓澤(2016)。萬毓澤:台灣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反省與前瞻,檢自於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10-opinion-participatorybudgeting/(檢索日期2017年08月01日)
葉志傑、謝傳崇(2013)國民中學校長關係領導, 協力治理與關係績效之研究.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 30(2), 101-137.
葉欣怡、陳東升、林國明、林祐聖(2016)。參與式預算在社區-文化部推展公民審議及參與式預算實驗計畫。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4)。29-40。
臺北市政府。公民提案參與式預算平台,檢自於http://pb.taipei/(檢索日期2017年08月01日)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頁233-268。
藍世聰(2016),《臺北市政府105年度參與式預算成果報告專書》,臺北市: 民政局。
蘇彩足(2017)。<公部門推動參與式預算之經驗與省思>,《文官制度季刊》,第9卷,第2期,頁1-22。
蘇彩足、孫煒、蔡馨芳(2015)。《政府實施參與式預算之可行性評估》(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NDC-DSD-103-020-005)。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Cherrett,K.(1994).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artnering".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53(1):8-15.
Erickson, K.C. (1994) Partnership and Total Cost Management: Integral to Enhanced Profitability,〝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3, No.1, pp.6-13.
European Commission, 2003, Guidelines for Successful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European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Regional Policy.
Hailey, J. (2000).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UK: Routledge.
Jung, Y.D.,D.A. Mazmanian, & S.Y.Tang (2009). Introduction. In Y.D.Jung,D.A. Mazmanian, & S.Y.Tang (Ed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Korea (pp.1-20).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Klijn, Erik-Hans,Teisman, Geert R.(2003).Institutional and Strategic Barriers to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n Analysis of Dutch Cases.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23(3),137-146.
Koschmann, M. A.,Kuhn, T. R.,Pfarrer, M. D.(2012).A communicative framework of value in cross-sector partnershi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7(3),332-354.
O' Leary, Rosemary and Lisa Blomgren Bingham (2009). "Surprising Findings, Paradoxes, and Thought on the Future of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 Rosemary 0 'Leary and Lisa Blomgren Bingham (eds.), The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r: New Ideas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pp. 255-69).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Pierre, J., & Peters, G. B.(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Rhodes, R.A.W.(1996). “The New Govemance: Goveming without Govemment," Political Studies,XLIV,652-667.
Ring, P. S.,van de Ven, A. H.(1994).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1),90-118.
Rosenau, J.N.(1992). “Govemance, Order,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in Rosenau, J.N. and E.O. Czempei1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World Politics, pp. 1 -2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lsky, J. W.,Parker, B.(2005).Cross-sector partnerships to address social issues: Challenges to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Management,31(6),849-873.
Stoker, Gerry(1998). “Govem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0(1):17-28.
Van Ham, Hans,Koppenjan, Joop(2001).Buildin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ssessing and Managing Risks in Port Development.Public Management Review,3(4),593-616.
Wettenhall, Roger (2003).‘ '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Vol.3,No.1:77-1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世杰、李慶芳(2016)。<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之特質、整合型研究架構與研究方向>,《組織與管理》。第9卷,第2期,頁1-29。
2. 方凱弘、陳宏興(2014)。<治理與公民參與-淡水河流域治理之Q方法論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1卷,第1期,頁41-101。
3. 王俊豪、方珍玲、康景翔(2008)。<觀光節慶資金結構之研究—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公私夥伴關係為例>,《農業推廣學報》。第二十四期,頁17-44。
4. 朱景鵬、朱鎮明(2013)。<公共治理思潮下之我國地方治理>。《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84-98。
5. 吳濟華、柯志昌(2010)。<城市治理典範移轉與環境治理的趨勢-雅典憲章的啓示>,《城市學學刊》,第1卷,第1期,頁1-26。
6. 俞可平(1999)。<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27期,頁106-107。
7.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107-135。
8. 徐仁輝(2014)。參與式預算制度的理論與實踐。財稅研究, 43(2),1-11。
9. 徐斯儉、吳建忠(2011)。在治理改革中走向民主:浙江溫嶺鄉鎮人大參與式預算之個案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54(1)。1-28。
10. 張四明、胡龍騰(2013)。<後新公共管理時期政府績效管理的公共價值意涵>,《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73-83。
11. 張秦瑞、孫同文、郭瑞坤、沈逸晴(2013)。<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以南投縣觀光發展為例>,《觀光休閒學報》,第19卷,第2期,頁105-128。
12. 陳文學、孫同文、史美強(2013)。<國際組織對公共治理之運用與研究>,《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37-51。
13. 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25-36。
14. 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臺灣民主季刊》,第8卷,第4期,頁83-133。
15. 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5卷,第1期,頁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