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杰、李慶芳(2016)。<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之特質、整合型研究架構與研究方向>,《組織與管理》。第9卷,第2期,頁1-29。方凱弘(2015)。參與式預算及其在台灣地方實施的想像,發表於「兩岸地方公共治理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主辦,臺中市。
方凱弘、陳宏興(2014)。<治理與公民參與-淡水河流域治理之Q方法論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1卷,第1期,頁41-101。方凱弘、陳揚中(2016)。預算治理: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實施的經驗與省思。發表於「中國地方自治學會」2016學術研討會,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主辦,臺北市。
方麒笙(2014)。<公私協力經營學校游泳池之研究-以國立大里高中為例>。《成大體育學刊》。46(1),頁49-66。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教社所。頁 97-116。
王俊豪、方珍玲、康景翔(2008)。<觀光節慶資金結構之研究—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公私夥伴關係為例>,《農業推廣學報》。第二十四期,頁17-44。王雲東(2013)。《社會研究方法(第二版)》。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朱景鵬、朱鎮明(2013)。<公共治理思潮下之我國地方治理>。《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84-98。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高雄市:復文。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第208期,頁1-15。
吳濟華、柯志昌(2010)。<城市治理典範移轉與環境治理的趨勢-雅典憲章的啓示>,《城市學學刊》,第1卷,第1期,頁1-26。李長晏(2009)。<從協力治理模式探討淡水河流域的管理>,《中國地方自治》,第62卷,第10期,頁3-19。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
俞可平(1999)。<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27期,頁106-107。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107-135。孫本初、鍾京佑(2006)。<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網絡治理之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9卷,第4期,頁33-54。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徐仁輝(2014)。參與式預算制度的理論與實踐。財稅研究, 43(2),1-11。徐斯儉、吳建忠(2011)。在治理改革中走向民主:浙江溫嶺鄉鎮人大參與式預算之個案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54(1)。1-28。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可婷(譯)(2013)。《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原作者:Hennie Boeije)。新北市:韋伯。
張四明、胡龍騰(2013)。<後新公共管理時期政府績效管理的公共價值意涵>,《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73-83。張秦瑞、孫同文、郭瑞坤、沈逸晴(2013)。<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以南投縣觀光發展為例>,《觀光休閒學報》,第19卷,第2期,頁105-128。陳文學、孫同文、史美強(2013)。<國際組織對公共治理之運用與研究>,《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37-51。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25-36。陳恆鈞(2008)。<協力治理模式之初探>,《T&D飛訊季刊》,第6期,頁26-37。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一期,頁27-52。
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臺灣民主季刊》,第8卷,第4期,頁83-133。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5卷,第1期,頁67-79。萬毓澤(2013)。「參與式預算」的興衰浮沈:巴西愉港的故事,檢自於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06/17/wanyuze/(檢索日期2017年08月01日)
萬毓澤(2016)。萬毓澤:台灣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反省與前瞻,檢自於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10-opinion-participatorybudgeting/(檢索日期2017年08月01日)
葉志傑、謝傳崇(2013)國民中學校長關係領導, 協力治理與關係績效之研究.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 30(2), 101-137.葉欣怡、陳東升、林國明、林祐聖(2016)。參與式預算在社區-文化部推展公民審議及參與式預算實驗計畫。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4)。29-40。臺北市政府。公民提案參與式預算平台,檢自於http://pb.taipei/(檢索日期2017年08月01日)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頁233-268。藍世聰(2016),《臺北市政府105年度參與式預算成果報告專書》,臺北市: 民政局。
蘇彩足(2017)。<公部門推動參與式預算之經驗與省思>,《文官制度季刊》,第9卷,第2期,頁1-22。蘇彩足、孫煒、蔡馨芳(2015)。《政府實施參與式預算之可行性評估》(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NDC-DSD-103-020-005)。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Cherrett,K.(1994).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artnering".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53(1):8-15.
Erickson, K.C. (1994) Partnership and Total Cost Management: Integral to Enhanced Profitability,〝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3, No.1, pp.6-13.
European Commission, 2003, Guidelines for Successful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European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Regional Policy.
Hailey, J. (2000).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UK: Routledge.
Jung, Y.D.,D.A. Mazmanian, & S.Y.Tang (2009). Introduction. In Y.D.Jung,D.A. Mazmanian, & S.Y.Tang (Ed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Korea (pp.1-20).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Klijn, Erik-Hans,Teisman, Geert R.(2003).Institutional and Strategic Barriers to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n Analysis of Dutch Cases.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23(3),137-146.
Koschmann, M. A.,Kuhn, T. R.,Pfarrer, M. D.(2012).A communicative framework of value in cross-sector partnershi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7(3),332-354.
O' Leary, Rosemary and Lisa Blomgren Bingham (2009). "Surprising Findings, Paradoxes, and Thought on the Future of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 Rosemary 0 'Leary and Lisa Blomgren Bingham (eds.), The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r: New Ideas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pp. 255-69).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Pierre, J., & Peters, G. B.(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Rhodes, R.A.W.(1996). “The New Govemance: Goveming without Govemment," Political Studies,XLIV,652-667.
Ring, P. S.,van de Ven, A. H.(1994).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1),90-118.
Rosenau, J.N.(1992). “Govemance, Order,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in Rosenau, J.N. and E.O. Czempei1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World Politics, pp. 1 -2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lsky, J. W.,Parker, B.(2005).Cross-sector partnerships to address social issues: Challenges to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Management,31(6),849-873.
Stoker, Gerry(1998). “Govem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0(1):17-28.
Van Ham, Hans,Koppenjan, Joop(2001).Buildin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ssessing and Managing Risks in Port Development.Public Management Review,3(4),593-616.
Wettenhall, Roger (2003).‘ '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Vol.3,No.1:7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