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獻
199IT(2016)。App Annie:全球即時通訊應用用戶調查。2016年3月16日。擷取
自https://read01.com/7Ryk5P.html。
FaceBook維基百科(2017)。擷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Facebook。
LINE維基百科(2017)。擷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LINE_(%E6%87%89%E7%94%A8%E7%A8%8B%E5%BC%8F)。
Skype維基百科(2017)。擷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Skype。
TenMax網頁(2016)。台灣行動裝置市場大解析!智慧型手機全面滲透;手機普及
率居全球之冠!2016年12月22日。擷取自https://www.tenmax.io/archives/11406。
TechNews科技新報(2016)。在全球最多人使用的通訊軟體排行榜中,LINE還打
不進前三名。2016年6月5日。擷取自http://www.techbang.com/posts/43761-in-the-most-widely-used-software-in-the-world-rankings-line-and-cant-get-into-the-top-three
VICTOR(2014)。LINE用戶全球昂然突破四億!2014年7月4日。擷取自
Techrituahttps://www.techritual.com/2014/04/07/61776/。
WeChat維基百科(2017)。擷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AE%E4%BF%A1。
WhatsApp維基百科(2017)。擷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WhatsApp。
王宗松(2013)。行動社群表情貼圖設計之實證研究--以LINE為例。大仁學報,102,15-39。
王文峰(2003)。私立中等學校主管領導型態、組織溝通滿足、激勵制度與學校效
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方慧諒,陳慧秋,李宏安,陳龍吉(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國中生購買
智慧型手機因素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管理資訊計算,104,294-306。
方崇任(2012)。使用平板電腦觀賞運動競賽意願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體育教育
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任以筵(2007)。組織中的溝通媒介與滿意度-以MSN為例。僑光技術學院管理研
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孟璇(2016)。上班用即時通訊軟體 55%企業不限制、不監控。2016年8月17
日。擷取自ETToday東森新聞雲http://health.ettoday.net/news/757141。
李元墩(1999)。組織溝通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長榮管理學院學報。59期。1999。
李元墩(1999)。組織溝通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華管理評論5。121-131。1999。李宏敏(2013)。國小教師透過Facebook進行親師互動之意願探討。南華大學資訊
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芳欣(2016)。行動即時通訊軟體對個人工作績效的影響。樹德科技大學資訊
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何淑貞(2007)。中文打字速度與即時通訊行為之間的關係。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研
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即時通訊維基百科(2017)。擷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3%E6%99%82%E9%80%9A%E8%A8%8A
阮建維,謝碧容,王柏為(2015)。延伸科技接受理論模型探討醫師對於健保雲端
藥歷的行為意圖。醫療資訊雜誌,104,27-36。
林慧葉,蔡美惠(2016)。遊客使用RFID登山搜救系統之滿意度及使用意願之研
究--以玉山國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05,1-25。
林欽榮(2004)。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盈男(2011)。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溝通滿足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
台南市為例。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建良(2008)。認知娛樂性與資訊系統成功關鍵的因素對行動加值服務使用意圖
之影響。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范嵐(2013)。微信用戶持續使用意願影響因素研究。現代貿易工業,20,88-90。
翁麗美(2014)。數位有線電視付費加值服務使用意願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威廷(2014)。嘖嘖!7成1台人最常用LINE即時通。2014年7月21日。擷取
自壹週刊http://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5663955。
陳玉芬(2016)。即時通訊軟體的應用偏好度對工作壓力及組織溝通效能影響-以自
我效能為調節變項。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昌等(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陳美樺(2016)。以 TAM (科技接受模式) 探討國小教師及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即時
通訊軟體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家銘,蘇智鈴,曾明郎,呂宗元(2014)。科技接受模式影響大學生網路購買運
動商品行為。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03,30-40。
曾靉(2016)。1700萬台灣人都在用!三張圖看LINE的使用者分析。2016年10
月19日。擷取自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1433/line-user-in-taiwan-is-more-than-90-percent。
黃素霞,黃書猛(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學習之成效。
管理資訊計算,102,262-271。
黃雯汝(1999)。組織內使用電子郵件之滿意度探討。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曉琪(2016)。父親與青年子女使用行動即時通訊軟體的溝通模式初探。國立政
治大學傳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寧芷(2015)。你用我也用!七成民眾每天用即時通訊軟體。2015年10月6日。
擷取自蘋果即時新聞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006/706192/。
舒緒緯(1992)。國民小學教師溝通滿意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廖信,潘怡臻(2015)。探討電子書線上實作評量系統對電腦自我效能與使用意願
關係之研究。教育科技與學習,104,101-121+123。
廖永凱、楊湘怡(2007)。管理學理論與應用。2007年2月。
鄭慧萍,李亭亭,劉介宇,侯宜菁(2016)。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之創新接受度探
討。護理雜誌,105,69-79。
鄭佩宜(2005)。大學生校務意見表達溝通媒介使用行為與溝通滿意關係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炫志(2003)。組織中個人行動電話使用行為與溝通滿意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行銷
業務人員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昱志(2007)。即時通訊軟體使用對於組織溝通滿意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
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文淵(1996)。企業員工溝通滿足量表發展之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
出版碩士論文。
蔡淑敏(2001)。企業內溝通媒介、員工溝通滿足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電
子資訊產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智勇,薛意誠(2009)。溝通媒介、溝通特性與溝通滿足關係之探討-以社福慈善
基金會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98,23-24。
蔡金田,董德佑(2017)。行動即時通訊軟體應用於學校行政溝通之探討-以南投縣
國民小學為例。教育行政論壇,106,49-72。
謝碧容,許時涵,郭品誼,蘇郁涵(2013)。影響臨床資訊系統使用因素之探討:
以科技接受模式、計劃行為理論及電腦自我效能的整合性觀點。健康管理學刊,102,107-123。
蘇文彬(2015)。資策會調查:國內行動裝置用戶已超過1600萬。2015年7月20
日。擷取自iTHOMEhttp://www.ithome.com.tw/news/97479。
二、 英文文獻
Akkirman, A. D., and Harris, D., L..(2005)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n in the virtual worldplace”.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4(5), pp.397-409.
Csikszentr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o.
Chandler, F.G.(1995). Fundamentals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hicago: IRWIN
Press.
Downs, C. and Hazen, M. D.(1977).“A Factor Analysis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 4, pp.63-73.59
Davis,F.D.(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pp.318-340.September.
Davis,F.D.(1986). A 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
User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and Resul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Cambridge,MA.
Davis,F.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ov Te’enl.(2001) , “Review: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for Designing IT “. MIS Quarterly, 25(2), pp.251-312.
Fishbein, M.,&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 MA: Addison-Wesley.
Fullk, J., Schmitz J., and Ryu D.. (1995) “Cognitive Elements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m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 8(3), pp.259-288.
Goldhaber, G.M. (1979). Information Strategies:New Pathways to Corporate Power,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ill Inc.
Gray J.,and Laidlaw H..(2004) “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lity, 17(3), pp.425-448
GreenBaum, H. H., and Willihnganz. S.. (1988)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 An
Examination of Four Instruments”. Management Sciense, 2, pp.245-282
Lieberman, J.N.(1977). Playfulness: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md reativit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Martocchio, J.J., and Webster, J. “Effects of Feedback and Cognitive Playfulness on
Performance in Microcomputer Software Training,” Personnel Psychology(45:3), 1992, pp. 553-578.
Moon, J.W., & Kim, Y.G.(2001).”E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4),pp. 217-230.Feb.
Va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and Davis, F. 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yerly (27:3), 2003, pp. 425-478
Wang, C. C., Hsu, Y. H., and Fang. W.C.. (2004)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with
Network Externalities :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net Instant Messaging Servic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6(2), pp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