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13: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翁梓綺
研究生(外文):WONG,TZU-CHI
論文名稱:金門傳統聚落商業與宗族信仰空間聚集現象之研究 -以空間型構法則為分析工具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Commercial and Clan Belief Spatial Congregation in Kinme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 Based on Space Syntax Theory
指導教授:蘇智鋒蘇智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 CHIH-FENG
口試委員:羅時瑋、賴仕堯、陳志宏、黃信穎、蘇智鋒
口試委員(外文):LO,SHI-WEI,LAI,SHIH-YAO,CHEN,CHIH-HUNG,HUANG,HSIN-YIN,SHU, CHIH-FENG
口試日期:2018-01-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1
中文關鍵詞:金門傳統聚落空間型構
外文關鍵詞:KinmeTraditional SettlementsSpace Synta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金門因過去軍事、政治的歷史背景,限制了金門地區的建設發展,但卻也讓島上許多傳統習俗、生活文化與聚落空間仍然保存相當完整,而這些傳統聚落的空間結構及特徵有別於現代發展的城鎮聚落,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聚落不同時期之商業與宗族信仰空間佈局變動、聚集現象,以解析金門傳統聚落空間結構下所隱含之社會邏輯意義。並以空間型構分析法則(Space Syntax)數據化分析方法,檢視金門各個時期傳統聚落中空間結構、商業市街與象徵性建築的分佈位置變動,藉以釐清各個時期的聚落空間結構形態變動與當時期的政治、經濟與地方社會組織間之對應邏輯關係。

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空間型構路網便捷度參數結合實質距離長度可有效預測早、中期之商店街分佈,而近期之城鎮路網快速擴張下,則必須整合便捷度與選擇值兩種參數運算方能準確預測到商店街道之分佈變動狀態。並藉由空間平均相對深度計算、解析商業市街與象徵性官署、宗祠與寺廟等空間變動現象過程中發現,宗祠此一地方性公共社會空間似乎隨著社群生活形態多元分散改變而逐漸往全區性便捷街道(如同商店街)路段聚集之佈局策略。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Jinmen has constrained its development. However, this remained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living stage and settlements on this island. Thes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have a certain feature of space structure compared to an urban settlement under modern development. It is worthy to do a research about this topic, the research is to thoroughly study about different phase of religion culture's space,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phenomenon of distrilution patterns in Jinmen to analyze Kinmen'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spatial logic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This study has used 'Space Syntax' as the major tool for research, which is a science-based, human-focused approach that investigat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atial layout and a range of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henomena emerged in different phase of developments in this island.
The study preliminary finds, the global integration (accessibility) of spatial network combined with the distance is able to forecast early and middle phase's distribution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 Moreover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xpanding spatial network of the villag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global integration (accessibility) and relative choice of two parameters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vari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s with regards to different regime. Furthermore, the relative average spatial depth in relation to the highly accessible commercial street, those representative symbolic buildings, such as official institutions, ancestral hall and temple, have exhibited a phenomenon that these public space seem to react to the power of control in each regime in a different way. The Clan Belief Halls have gradually shifted from a local centre to the high accessible streets du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business link to the overseas trading network one.
Whereas, the official institutions seem to move away from the higher accessible streets to the area outside the core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due to the shift of power control from spontaneous self -contained settlements to the military frontier zone serving for protection of Taiwan. Thus, the functions of official institutions have been restricted under this military situa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金門歷史發展脈絡
第二節 金門傳統聚落相關研究
第三節 權力與空間
第四節 傳統聚落與空間型構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分析方法
第一節 史料收集與圖資建構
第二節 空間型構分析法則(SPACE SYNTAX)
第三節 參數選擇與分析應用策略
第四章 實證研究
第一節 明朝時期(1279~1644年)-金門城
第二節 清朝時期(1644~1911年)-後浦城
第三節 民初僑匯時期(1911~1945年)-後浦城
第四節 軍管時期(1949~1992年)-金城地區
第五節 解嚴後至近年發展(1992~2017年)-金城特定計畫區
第五章 研究結論
第一節 案例研究結論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 - 各聚落軸線分析圖
附錄(二) - 各時期軸線數據表


學位論文
1.朱厚先,2014,塗鴉現象於台北西門町之空間滲透與商業活動影響,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江柏煒,1994,宗族移民聚落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金門瓊林與澎湖興仁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吳培暉,1992,金門聚落的變遷與空間意義的在界定,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培暉,1997,1911年以前金門與澎湖村落空間的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5.吳詩芷,2012,金門軍人消費市集之變遷-以烈嶼東林聚落為例,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6.李琦華,2009,台灣聚落的拓樸空間文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規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7.林予棠,2014,傳統市街產業空間之變遷研究-以金門縣沙美老街為例,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8.林炳文,1994,金門民居形式及意義變遷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9.林敬凱,2015,由空間型構檢視都市街道空間網絡變遷與產業分佈關聯性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0.張文欽,1994,從權力結構取向探討台中市西屯區空間結構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1.許志仁,2009,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門及其海域,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2.許維民,2002,新紀元戰地社區的浮現:金門縣后浦社區的歷史空間實踐,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3.許瀞文,2014,金門歷史城鎮空間結構變遷研究-以後浦城為例,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4.陳其澎,2004,論權力場域的空間建構以台灣軍司令官邸到陸軍聯誼廳轉變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15.陳忠壽,2011,金門傳統聚落保存之研究-以金門特定區計畫為例,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6.陳書文,2007,金門縣夏興村傳統聚落變遷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7.陳靜怡,2013,金門歷史文化街區之都市設計因子研究-以金城鎮後浦街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8.湯文昊,1991,金門地景空間變遷之歷史社會分析,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黃迺棣,2013,都市街道時空情境與搶奪犯罪之關聯研究-以臺灣某都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0.楊天厚,2003,金門城隍信仰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1.廖宜霈,2011,聚落動線之拓樸分析-以宜蘭縣頭城鎮大里聚落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2.劉曜霆,2016,路網開發形態與濕地生態環境鳥類棲息地影響研究-以茄萣濕地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3.蔡榮任,2001,一種傅柯權力技術的歷史性建構-從臺灣日治時期神社到戰後忠烈祠,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24.蔡顯恭,2006,金門傳統民居再利用之研究-以瓊林聚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專書
1.文崇一,1989,《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出版社。
2.朱光亞人等,1968,《金門工商大觀》,金門:金門縣商會。
3.江柏煒,1998),《大地上的居所》,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4.江柏煒,2004,《閩粵僑鄉的空間營造》,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5.江柏煒,2004,《閩粵僑鄉的空間營造》,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6.江柏煒,2005,《金門戰事紀錄及調查研究(二)》,金門:金門國家公園。
7.江柏煒,2006,《金門城北門外明遺老街建築修復與再利用調查研究》,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8.江柏煒,2006,《金門模範街建築調查及保存、再利用規劃》,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9.李仕德總編修,2009,《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
10.林金榮研究主持、林金台協同主持,2009,《金門傳統聚落形成發展族譜資料彙編》,金門:內政部營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11.金門國家公園,2007,《金門傳統祠廟建築之比較研究》,金門:金門縣政府。
12.金門學研究會總編纂,2009《金城鎮志》,金門:金城鎮公所。
13.金門縣文化局,1979,《日據時期1937-1945「南支調查資料-福建省金門概況》,金門:金門縣政府。
14.金門縣文化局,1979,《日據時期1937-1945「南支調查資料-福建省金門概況」》,金門:金門縣政府。
15.洪受,1970,《滄海紀遺》,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16.胡璉,1976,《金門憶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7.夏鑄九、王志宏編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出版。
18.徐泓計畫主持,2009,《明清金門戰事紀錄調查》,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報告。
19.戚常卉,2003,《金門戰事紀錄及調查研究》,金門:金門國家公園。
20.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21.郭肇立主編,1998,《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22.陳其南,1988,《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23.陳炳容,1998,《金門城》,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4.黃振良,2009,《金門寺廟教堂名錄》,金門:金門縣政府。
25.黃應貴主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6.黃應貴主編,1999,《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7.楊天厚、林麗寬總編纂,2009《金門縣金湖鎮志》,金門:金湖鎮公所。
28.劉北成、楊遠嬰譯,1998,《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9.劉軍寧,1992,《權力現象》,台北:台灣商務。
30.羅志平,2009,《金門行業文化史》。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論文
1.王宏泰,2007,〈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與公眾生活〉,《明代研究》,第10期,頁71-103。
2.王浩峰,2008,〈徽州傳統村落的空間規劃-公共建築的聚集現象〉,《建築學報》,第4期,頁81-84。
3.王崇一,1991,〈官民階級與階級意識:中國的階級模式〉,《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2期,頁63-106。
4.王靜文、毛其智、楊東峰,2008,〈句法視域中的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研究〉,《華中建築,第6期,頁141-174。
5.王韡,2006,〈傳統宗族村落中的"權力"空間初探〉,《小城鎮建設》,第2期,頁88-91。
6.王韡,2006,〈權力空間的象徵-徽州的宗族、宗祠與牌坊〉,《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報》,第4期,頁84-89。
7.朱霆,2006,〈福柯權力空間理論的建築學解讀〉,《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頁125-128。
8.江柏煒,2007,〈誰的戰爭歷史?金門,戰史館的國族歷史vs民間社會的集體記憶〉,《民俗曲藝》,第156期,頁223-258。
9.江柏煒,2009,〈軍事治理下的地方社會:以金門華僑網絡為中心之考察(1949-1970s)〉,《考古人類學刊》,第71期,頁7-46。
10.米復國、湯文昊,1994,〈解嚴前金門的四個城市--金城(後浦城)、舊金城、沙美、新市〉,《建築師》,234期,頁107-119。
11.何雪松,2005,〈空間、權力與知識:福柯的地理學轉向〉,《學海》,第6期,頁44-48。
12.吳牧錞,2013,〈聚落空間與社會鄰群:電子運算考古學在排灣高土舊社saqacengalj的運算〉,《考古人類學刊》,第79期,頁71-104。
13.李志鴻2007,〈移民、寺廟和民間信仰-以寺廟為中心看閩人移民的傳統民間信仰〉,《現代企業教育》第4期,頁176。
14.李琦華、林峰田,2007,〈台灣聚落的空間型構法則分析〉,《建築學報》,第60期,頁27-45。
15.李琦華、林峰田,2008,〈台灣聚落的空間結構與社會脈絡研究〉,《建築學報》,第65期,頁45-62。。
16.肖唐鏢,2002,〈宗族在村治權力分配與運行中的影響分析〉,《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3期,頁1-6。
17.林柏年,2015,〈城市生態的足跡-重探臺灣傳統城市空間的歷史特徵〉,《文資學報》,第9期,頁47-83
18.林美容,1991,〈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臺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8期,頁11-30。
19.婓聞、張興國、陶陶、馮維波,2011,〈中國傳統社會、權力與權力公共空間〉,《重慶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頁135-139。
20.張金俊、王文娟,2010,〈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的組織控制〉,《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2期,頁194-198。
21.曹國媛、曾克明,2006,〈中國古代衙署建築中權力的空間運作〉,《廣州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頁90-94
22.郭秋永,2006,〈權力概念的解析〉,《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第18卷,第2期,頁215-267。
23.陳重成,2005,〈中國農村的變與常:村落社會中的宗族組織〉,《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頁83-129
24.黃慶輝,2012,〈島嶼空間型態構成之歷史變遷與願景研究:以澎湖本島為例〉,《島嶼觀光研究》,第4卷,第4期,頁1-25。
25.楊滔,2016,〈空間句法的研究思考〉,《城市設計,頁22-31
26.魯西奇,馬劍,2009,〈空間與權力:中國古代城市型態與空間結構與政治文化內涵〉,《江漢論壇》,頁81-88。
27.蘇智鋒,1999,〈空間型態之內在組構邏輯〉,《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創刊號,頁43-53,台北:田園城市。
28.蘇智鋒,2005,〈跨領地域性文化居住空間組構型態與社會認知議題比較研究-以型構數位分析為工具〉,《多元文化與後殖民空間:空間在詮釋》,頁227-247,台南: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外文文獻
1.Al-Sayed, K; Turner, A; Hillier, B; Iida, S; Penn, A(2014) Space Syntax methodology. UCL: London.
2.Andrew S. McFarland (1969), Power and Leadership in Pluralist System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Hillier, Bill., Hanson, J. (1984),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4.Michel Foucault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Vintage Books.
5.Thomas A. Markus (1993), Buildings & Power: Freedom and Control in the Origin of Modern Building Types, Psycholog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