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富雲、鄭守杰(2003)。同儕互評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07),112-124。
于富雲、鄭守杰、杜明璋、陳德懷(2003)。網路同儕互評與評量標準來源對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南師學報,37(2),1-21。
王俊良(2007)。部落格小組互評在五年級國語文大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市。朱敬光(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江素鳳(1998)。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兒童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7):技能檢定規範之「門市服務」。取自:http://www.wdasec.gov.tw/wdasecch/index.jsp 行政院勞委會(2011):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頁 192-193。
行政院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2015):技術士技能檢定門市服務職類丙級術科測試應檢參考資料。
何華國(2004)。啟智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吳芳如(2015)。自我教導策略對降低輕度智能障礙合併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24-36。
沈慶珩、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在 Moodle 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267-284。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民 102 年 9 月 2 號)。
身心障礙等級(民 97 年 7 月 1 日)。
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民 104 年 12 月 16 日)。
卓宜青(2001)。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及同儕評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新竹市。周俊龍(2004)。團體溝通機制對網路同儕互評效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臺南市。林玉華(1995)。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宜樺(2017)。同儕互評運用於七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林坤燦(1998)。智能障礙者職業教育與訓練。臺北:五南。
林珊如、楊國鑫、劉旨峰、袁賢銘(2001)。工業職業學校組合語言程式設計推行同儕互評的個案研究:互評效度及學生態度。技術學刊,16(4),613-623。
林秋每、林坤燦(2009)。圖示-自我教導方案對增進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清潔類工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1),219-242。
林英文(2002)。線上同儕評量對國中生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家麒(2013)。自我教導訓練方案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大型清潔機具操作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惠芬(1997)。自我教導問-答閱讀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03-123。
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頁 137-162。臺北:五南。
林朝敏(2004)。網路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中提供自動化工作日誌支援同儕互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臺南市。
洪榮照(1991)。以認知行為自我教導訓練改變兒童內在語言。國教輔導,31(2),20-26。
洪榮照(2001)。認知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應用。頁 147-206。臺北市:心理。
胡雅各(1993)。自我教導與配合輔助性教學提示之自我教導策略對重度智能障礙者職業技能養成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特殊教育性別平等資源網(2017):特殊教育統計查詢。取自: http://gender.set.edu.tw/statistics.asp 紐文英(2010):美國智能和發展障礙協會 2010 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國小特殊教育,49,21-32。
高珮芩(2014)。自我教導策略之工作樣本訓練課程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工作專注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96):八十三學年度高職特殊教育實驗班實施成效報告。取自:行政 A1006。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10):高職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大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教屬特教網路中心(2014):高級中等學校提升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計畫。取自:https://www.aide.edu.tw/Introduction/Default.aspx
許天威(2001)。行為改變之理論與應用。高雄:復文。
許雅涵、吳毓瑩(2004)。同儕互評的策略及意義:一個道德科教學的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7 (3),55-73。
陳政見(2008)。行為改變技術。台北:華都文化。
陳湘(2000)。特殊兒童之自我教導訓練初探。大專體育(51),90-94。
陳榮華(1995)。智能不足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陸莉、黃玉枝、林秀錦、朱慧娟(2000)。智能障礙輔導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書院。
黃美惠(2008)。自我教導策略對高職特教班學生工作社會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葉靜秋(2015)。同儕互評導入國中八年級數位作品製作之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台北市。楊潔芝、楊麗文(2015)。門市服務丙級技能檢定學術科。台北,基峰資訊。
廖池鳳(1989)。自我教導訓練。諮商與輔導(38),2-9。
廖池鳳(1990)。認知治療理論與技術。頁 123-141。台北:天馬文化。
劉映伶(2012)。自我教導策略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門市服務清潔技能學習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劉勝鈺(2003)。使用資訊科技學習數學:以網路同儕互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新竹市。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台北,五南。
鄭守杰(2003)。網路同儕互評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蕭純如(2009)。網路同儕互評應用於藝術設計領域之研究—以「電腦動畫」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市。
簡茂發(1991)。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4),11-17。
藍瑋琛(1991)。自我教導法在啟智班數學教學上的應用。特教園丁,7(1),6-8。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rowder, D. E., & Minarovic, T. J. (2000). Utilizing sight words in self-instruction training for employees with moderate mental retardation in competitive job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35(1), 78-89.
Cormier, W. H., & Cormier, L. S. (2nd ed.). (1985). Interviewing stategies for helpers:fundamental skills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Monterey, CA: Wadworth.
Falchikov, N. (1995). Peer feedback marking: developing peer assessment. Innovation
Falchikov, N. & Goldfinch, J. (2000). Student Peer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Peer and Teacher Mark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0(3), 287-322.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Hayes, B. K., & Taplin, J. E. (1993).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knowledge in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 98(2), 293-303.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6).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1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eichenbaum, D. H., & Goodman, J. (1971). Training implusive children to talk to themselves: A means of developing self-control. Journal of A Abnormal Psychology, 77(2), 115-126.
Meichenbaum, D. H. (1986). Cognitive-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F. K. Kanfer, & A. P. Goldstein (Eds.). Helping People Change: A textbook of methods (pp.346-380).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Orsmond, P., Merry, S. & Reiling, K. (1996). The importance of marking criteria in the use of peer assessment.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1(3), 239-250.
Piaget, J. (1970). Extracts from Piaget''s theory. In P. H. Mussen(Ed).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703-732.
Piaget, J. (1971). 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Longman: London.
Schunk,D.H. (1995). Self-efficacy and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In J. E Schwartz, H. L. (2010). Facebook: The new classroom commons? The Education Digest,75(5), 39-42.
Thomas, C. H. & Patton, J. R.(1994).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with milder forms of retardation. In M. Beirne-Smith, J. R. Patton & R. Ittenbach (Eds.). Mental Retardation (4th ed., pp.205-240).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
Topping, K. J. (1998b). Peer assisted learning. I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Topping, K. J. (1998a). Peer assessment betwe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 249-276.
Topping, K. J., & Ehly, S.E. (2001). Peer-assist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12(2),113-132.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