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資料
文化部(201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2012。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1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2013。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1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2014。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15)。文創進行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暨相關子法彙編。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1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2015。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1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2016。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1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2017。新北市:文化部。
王佳煌、潘中道等(合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受之(2009)。動漫畫設計(上)。臺北市:藝術家。
王嵩山(2003)。特展雙刃。博物館學季刊,17(1),5-6。
石瑞仁(2010)。動漫美學雙年展-視覺突擊、動漫特攻。臺北市:臺北當代藝術館。
朱紀蓉(2016)。超越珍奇櫃:博物館研究的新視界。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江怡靜(2009)。從臺灣博物館觀眾之「超級大展」經驗反思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以「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吳淑玲(2004)。「虛擬的愛」動畫藝術美學。載於陸蓉之(主編),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76頁)。臺北市:臺北當代藝術館。
吳清山、林天祐(2011)。教育名詞-PEST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8,187-188。
宋柳儀(2014)。當商品成為藝術品-從北美館「皮克斯動畫20年」展談美術館功能、角色、定位與展覽之關係(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高雄市。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arl Babbie)。臺北市:時英。
林平(2005)。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9(1),29-37。
金善姬(2004)。藝術遇上卡通以後-東亞藝術現場。載於陸蓉之(主編),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62-66頁)。臺北市:臺北當代藝術館。
洪楚源(1999)。展示空間的詮釋性。科技博物,3(5),48-56。
耿鳳英(2011)。展示三部曲:停・看・想。博物館展示的景觀,379-395。
耿鳳英(2013)。媒介轉換-淺談N世代中博物館的新面向。臺灣文學館通訊,38,28-31。
耿鳳英(2017)。突破與創新-論國家博物館展示的新視野。博物館學季刊,31(3),79-98。
高千惠(2013)。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臺北市:典藏藝術。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3)。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01年年報。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4)。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02年年報。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5)。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03年年報。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6)。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04年年報。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7)。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05年年報。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8)。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06年年報。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到狼。臺北市:聯合文學。
張秉正(主持)(2000)。另類空間的時代來臨了嗎?座談會。藝術觀點,8,42-46。
張金催(1992)。非營利機構、替代空間與合作畫廊。藝術家,207,202-206。
張雅惠(2010)。一個新的展覽場域觀念:從理論到實際操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譽騰(審訂)(2013)。博物館這一行(原作者:G. Ellis Burcaw)。臺北市:五觀藝術。
張譽騰(編譯)(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臺北縣:稻香出版社。
許美雲(2010)。在博物館展示場域中學習。歷史臺灣,154-166。
許惠真(2003)。博物館超級特展之文化工業初探─以「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連俐俐(2013)。當「三星堆」遇上「迪士尼」-百貨公司博物館化?!博物館百貨公司化?!。典藏今藝術,245,128-131。
連俐俐(2015)。特展化妝師。藝術認證,63,26-33。
連德誠(1993)。替代空間,替代什麼?。炎黃藝術,44,38-41。
郭瑞坤(2000)。當代臺灣的博物館「超級特展」熱:一個論述層面的初步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陳仲偉(2009)。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陳玫岑、張美珍(2007)。科學展示中的漫畫印象。科技博物,11(1&2),31-45。
陳偉欽(2014)。話動漫美學的1314。藝術認證,54,5-11。
陳慧君(2013)。臺灣地區藝術策展公司多元角色之探討(1990-201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陸蓉之(2004)。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臺北市:臺北當代藝術館。
曾信傑(1999)。博物館行銷時代的來臨。博物館學季刊,13(3),3-9。
黃鈺琴(2006)。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傻呼嚕同盟(2001)。動漫2000。臺北市:藍鯨出版。
楊佳璇、侯昱寬、 陳聿寧、鄭雯仙(2012)。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臺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臺南市:佐佐目藝文工作室。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世蓉(譯)(2008)。美術館的可能性(原作者:並木誠士、中川理)。臺北市:典藏雜誌社。
蔡青雯(譯)(2011)。當代藝術關鍵詞100(原作者:暮澤剛巳)。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蔡海廣(2010)。流行文化展的教育活動初探-以北美館「皮克斯動畫20年展」為例。載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主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99學年度校慶文博學院學生論文集(359-395頁)。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
蔡清田(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鄭義愷等(譯)(2005)。全球化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原作者:Hamdi EL ATTAR等)。臺北市:典藏藝術。
蕭湘文(2012)。平面到立體-在藝術殿堂遇見動漫世界。文化臺中,10-12。
蕭瓊瑞(2013)。戰後臺灣美術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錢善盈(2003)。一九九O年代前後「替代空間」在臺灣執行之現象(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薛燕玲等(譯)(2003)。日本現代美術館學-來自日本美術館現場的聲音。臺北市:五觀藝術。
簡惠英(2004)。臺灣「替代空間」的前衛藝術發展-以伊通公園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羅家芳(2011)。流行文化為行銷訴求相關展覽之觀眾研究-以「超潮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展覽觀眾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蘇珀琪(2004)。繭居於真實與虛幻之間。載於陸蓉之(主編),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28-32頁)。臺北市:臺北當代藝術館。
二、英文資料
Belcher, M. (1992). Exhibitions in Museums. Washington, D.C: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Burton, C. & Scott, C. (2007). Museums: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InSandell, R. & Robert, R. J. (ed.). Museum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p. 49-66.
Frank, P. (2001). Cultural Flatland. Art on Paper, 5(4) , 22.
Herhuth, Eric. (2014). Life, Love, and Programming: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WALL-E" and Pixar Computer Anim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on behalf of the Society for Cinema & Media Studies, 53-75.
Kotler, N., Kotler. P. & Kotler, W. (2008). 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 Designing Missions, Building Audiences, Generating Revenue and Resour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cLean, F. (1997). Marketing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ikulak, B. (1997). Mickey Meets Mondrian: Cartoons Enter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Cinema Journal, 36(3), 56-72.
Moore, K. (1997). Museum and Popular Culture. London: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Rubin, J. (2016). TEA/AECOM 2016 Theme Index and Museum Index: The Global Attractions Attendance Report. Themed Entertainment Association (TEA).
三、網路資料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8)。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取自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3/bs4/nis93/ni.pdf
邱莉玲(2016年3月16日)。海賊狂歡祭 超過15萬人參觀。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16000146-260204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6)。《高雄市統計年報》。取自http://kcgdg.kcg.gov.tw/KCGSTAT/Page/BookCatalog_Detail.aspx?Mid=153&Lid=873
國立故宮博物館院(2015)。《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次統計》。取自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3006230
國立故宮博物館院(2016)。《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次統計》。取自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3006230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取自https://www.nstm.gov.tw/
國際發展委員會(2017)。歷年數位機會(落差)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ndc.gov.tw/cp.aspx?n=55c8164714dfd9e9
陳曉宣(2014年10月7日)。2014臺灣文創產業100大獎揭曉 全臺產業龍頭齊聚。今日新聞。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41007/144578
楊彩成(2016年7月26日)。故宮「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突破10萬人次。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726005571-260405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5)。《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所轄藝文館(場)所參訪人次》。取自https://www.culture.gov.taipei/frontsite/cms/contentAction.do?method=
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MTI1MTU=&subMenuId=20505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6)。《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所轄藝文館(場)所參訪人次》。取自https://www.culture.gov.taipei/frontsite/cms/contentAction.do?method=
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MTI2NDY=&subMenuId=20505
駁二藝術特區官網。取自https://pier-2.khcc.gov.tw
蘇木春(2017年1月6日)。吉卜力的動畫特展台中站 明開展龍貓等你來。聯合影音網,取自https://video.udn.com/news/623726
Cartoon (n.d.). In Cambridge Dictionary. Retrieved from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E6%BC%A2%E8%AA%9E-%E7%B9%81%E9%AB%94/cartoon
Cartoon (n.d.). In Yahoo Dictionary. Retrieved from https://tw.dictionary.yahoo.com/dictionary?p=cartoon
Google Arts & Culture, wikipidia.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Google_Arts_%26_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