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600:1f28:365:80b0:b669:e553:ec7:b9d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0:3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李佩儒
研究生(外文):
LEE,PEI-JU
論文名稱:
臺灣「乩將(降駕型塗面扮神將)」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Ji Chiang"(The Spirit-possessed and Facial-painted Shen Chiang)in Taiwan
指導教授:
黃士娟
、
洪瑩發
指導教授(外文):
HUANG,SHI-JIUAN
、
HUNG,YING FA
口試委員:
林茂賢
、
蔡亦竹
口試委員(外文):
LIN, MAO-HSIEN
、
TSAI,YI-JU
口試日期:
2017-08-11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學門:
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
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0
中文關鍵詞:
神將
、
乩將
、
乩
、
降駕
、
塗面扮神將
外文關鍵詞:
Shen Chiang(神將)
、
Ji Chiang(乩將)
、
Possessed(乩)
、
Spirit possesion(降駕)
、
Tu-mian Deity-playing Shen Chiang(塗面扮神將)
相關次數:
被引用:
4
點閱:1074
評分:
下載:67
書目收藏:3
「塗面 扮神將 」:由人經由開臉(畫臉)、著神服、戴神冠,扮演神的一種陣頭。其目的是驅逐瘟疫、捉拿鬼魅、除煞保安。在出巡過程中,為了不讓鬼魅識破其由人扮演,故出陣過程中必須噤口不語,出陣前也必須堅守神明吩咐的紀律(如:吃素、戒女色…等),其範疇包括:八家將、什家將、三十六官將、天兵天將、五毒大神、十三太保、五虎聖將…種類相當繁多。
臺灣塗面扮神將種類繁多,也有許多文獻紀載其派系與源流,然而,卻少有文章脈絡性地討論,於眾多派系當中都存在的「降駕特質」,並探究為何神將團會具有乩特質,而其乩文化又是如何地影響將團的運作。本研究透過大範圍地調查台灣具有降駕特質的臺灣塗面扮神將團體,統整出不同種類的降駕型塗面扮神將外,更細緻的察覺同一種類的神將,也會因其地域性與社會結構而有不同的降乩模式。本文將具有降駕 特質的塗面扮神將,進行概念化的詮釋,發展出「乩將」 的概念,試圖以不同的觀察點,尋找臺灣將文化研究新的可能性。
"Tu-mian Deity-playing Shen Chiang": a parade formation in which members are playing deities with their faces painted(Tu-mian), while wearing divine costumes and crowns. The purpose of the parade formation is to expel the plague, exorcise the evil spirits and bring blessings into life. Through the parade's "Tour of Inspection", the members must be silent to prevent evil spirits from seeing through their disguise. Moreover, the members must adhere to the deities' commandments before the Tour (such as: abstaining from eating meat and womanizing...etc.). The scope of the parade includes: Ba-Jia-Jiang, Shih Jia Jiang, Thirty Six Guan Jian, Celestial Troops and Generals, Five Deities of Plagues, Thirteen Princes, Wu Hu Sheng Chiang,...to name a few.
The origin of various sects of Shen Chiang in Taiwan are already documented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few discuss contextually and probe into the "spirit possesion" feature (which widely exist in many sects of Shen Chiang), its course of change and how it affect the overall running of "Shen Chiang." This study widely investigates and categorizes various Spirit-possessed and facial-painted Shen Chiang in Taiwan. Also, It is found that the possession ritual for the same deity differ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carry out the conceptual 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 the concept of "Ji Chiang" in attempt to find a new possibility of cultural research in Taiwan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分析
一、「降駕型將團」、「神將乩文化」研究
二、將團相關研究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
一、研究範疇
二、研究限制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降駕
二、「神將」指的是「塗面扮神將」
三、何謂乩將
四、何謂將乩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流程
第二章 乩將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神將文化之起源與發展
一、可能起源於五帝信仰
二、神將文化在臺發展
三、神將與儺文化的關係
第二節 降駕文化之起源與發展
一、降駕與薩滿
二、溯源降駕文化與薩滿的問題
第三節 將、童乩與乩將、將乩
一、「將」指的是「塗面扮神將」
二、童乩之內涵
三、「乩將」與「將乩」的內涵
第三章 全臺灣乩將團之種類與區域特性
第一節 家將類
一、什家將類
二、八家將類
第二節 非家將類
一、地方特有將團
二、其他類
第三節 乩將的區域特性與生態
一、乩將的區域特性
二、乩將生態概述
第四章 乩將團之運作、功能及角色
第一節 乩將團如何運作
一、乩將團之運作方式
二、乩將與其他宗教執事人員
第二節 乩將團存在的功能
一、乩將團之宗教功能
二、乩將團之社會功能
第三節 乩將團在祭典中的角色
一、南州迎王
二、蕭壠香科
三、西港刈香
四、東港迎王與小琉球迎王
五、板橋青山王遶境
第五章 乩將概念與個案分析
第一節 八家將類-鼓山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
一、地嶽殿與吉勝堂概況
二、乩將運作內涵
第二節 什家將類-恆春辰和宮駕前什府大神
一、恆春辰和宮概況
二、乩將運作內涵
第三節 地方特有將團-新園玉賜龍喉宮三十六官將
一、新園玉賜龍喉宮概況
二、乩將運作內涵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一、史料文集 (依姓氏筆畫排列)
不著撰人(清)
1958《安平縣雜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五十二種。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丁紹儀(清)
1996《東瀛識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地理類。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必昌(清)
1993《重修臺灣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瑛曾(清)
2006《重修鳳山縣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洪遷(宋)
2006《夷堅志》,古體小說叢刊。北京 : 中華書局。
周鍾瑄(清)
2005《諸羅縣志》, 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施鴻保(清)
1968《閩雜紀》, 臺北縣 : 閩粵書局。
高拱乾(清)
2013《臺灣府志》,北京市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唐贊袞(清)
1981《臺陽見聞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八十五輯。臺北市 : 文海出版社。
陳文達(清)
1993《臺灣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海外散人,陳發曾(明)
2004 《榕城紀聞》,臺灣文獻匯刊第十四冊。北京,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85《高雄市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連橫
1976《臺灣通史》,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麟翔,張俊彥主修,吳敦義監修
1993《續修高雄市志》,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
蔣毓英(清)
2013《臺灣縣志》, 北京市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鄭拔駕
1935《福州旅行指南》,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寧顏總纂 ; 瞿海源編纂
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三, 住民志宗教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良璧
1993《重修臺灣福建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Arthur Kleinman
1981《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try》。Oakland,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nald S. Sutton
2003《Steps of Perfection Exorcistic Performers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Twentieth-Century Taiwa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868《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daily life in China》。London:Milton house Ludgate hill。
丁人傑
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小靈醫
1977《童乩桌頭之研究》。臺南市:人光出版社。
凡夫
2012《與諸神對話 : 一個大學老師的通靈紀錄》。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王斯福著、趙旭東譯
2008《帝國的隱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王見川
1995《民間宗教》。臺北市:民間宗教研究室。
王萬邦
2007《家將神兵》。臺北市: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見川,李世偉
2010《臺灣宗敎資料彙編: 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臺北縣:博揚文化。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
1994《臺灣風俗誌》。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王宏剛, 荊文禮,于國華
2002《薩滿教舞蹈及其象徵》。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
加藤敬
1990《童乩 : 臺湾のシャ-マニズム 》。東京都,平河出版社。
西谷啓治著,陳一標,吳翠華譯注
2011《宗教是什麼》。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伊能嘉矩
1994《臺灣文化志》。臺北市,南天書局。
曲六乙,錢茀
2003《中國儺文化通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宋和平
1993《滿足薩滿神歌譯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余德慧
2014《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吳永猛、謝聰輝
2005《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呂江銘
2001《新莊大拜拜》。臺北:臺北縣文化局。
2002 《家將-嘉義地區重要傳系之調查與分析》。臺北 : 財團法人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2002《官將首:唯一發源於臺北縣的家將藝陣》。臺北:唐山出版社。
2005《八將》。,臺北:石渠出版社。
2008《臺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臺北:石渠出版社。
2010《臺灣家將臉譜藝術:官將首卷》。臺北:石渠出版社。
宋怡明
2006《明清福建五帝信仰資料彙編》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李豐楙
1998《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年正科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豐楙,朱榮貴
1996《儀式、廟會與社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李亦園
1977《文化與行為》。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0《信仰與文化》。臺北縣永和:Airit Presss Inc。
李麗菁
2013《臺南職業陣頭研究》。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吳騰達
1996《臺灣民間陣頭技藝》。臺北市:臺灣東華。
阮昌銳
1990《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
周宗賢
2000《臺南縣噍吧哖事件之調查研究》。臺南縣: 臺南縣政府。
林富士
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市:三民書局。
2000《小歷史 : 歷史的邊陲》。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美容
1999《臺灣宗教學會通訊》。臺北市:臺灣宗教學會。
2007《白話圖說臺風雜記 : 臺日風俗一百年》。臺北市:臺灣書訪。
2008《臺灣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
林河
1995《儺史─中國儺文化概論》。臺北:三民出版社。
施翠峰
1978《臺灣的民間藝術》。臺北市: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施旭升
2015《戲曲文化學》。臺北市:秀威出版。
馬書田
2001《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2001《中國冥界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洪瑩發、吳明勳
2013《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涂順從
2000《南瀛抗日誌》。臺南縣: 臺南縣文化局。
庹修明
1990《儺戲,儺文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1993《儺文化與藝術》。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袁英麟等撰述 ; 戴寶村編
2004《高雄市常民生活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陳春木
1998《臺南地方鄉土誌》。臺北市:常民文化。
陳正之
1995《樂韻泥香-臺灣的傳統藝陣》。臺北縣:漢光文化。
陳丁林
1997《南瀛藝陣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陳繼穎
1993《混煉柳靈兒符法》。臺北縣永和市,武陵出版社。
焦大衛著, 丁人傑譯
2012《神、鬼、祖先: 一個臺灣村落的民間信仰》。新北市:立緒文化。
許衡山
1986《開天眼神通研究 : 國內靈修界之首創秘法,密宗天機的神通法術》。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張碧波, 莊鴻雁
2012《薩滿文化硏究:Studies in the Shamanist cultures of China》。蘭州市:甘肅民族出版社。
張開基著
2000《臺灣首席靈媒 : 花蓮「石壁部堂」牽亡法會現場報導與探索》。臺北市,新潮社文化。
張珣
1989《疾病與文化》。新北:稻鄉出版社。
2006《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臺北:南天出版社。
2010《海洋民俗與信仰:媽祖與王爺》。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郭凈
1900《儺:驅鬼.逐疫.酬神》。珠海:珠海出版社。
馮華濃
1985《靈媒 : 鬼使神差的人》。臺北市:武陵出版社印行。
曾玉昆
1992《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曾景來
1994《臺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董芳苑
1995《宗教與文化》。臺南市,人光出版社。
富育光,郭淑雲
2005《薩滿文化論》。臺北市,臺灣學生。
黃文博、黃明雅
2011《臺灣第一香 ─ 西港玉敕慶安宮庚辰香料大醮典》。臺南縣,西港慶安宮。
黃文博
1988《臺灣民間信仰見聞錄》。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89《臺灣信仰傳奇》。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1998《站在臺灣廟會現場》。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吳氏總經銷。
2014《西港刈香》。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黃應貴
2015《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臺北:群星出版社。
溫宗翰、陳韋誠、林培雅
2016《南投縣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進香期》。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
1994《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鄧光華
1993《儺與藝術宗教》。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鄭志明
1998《灣扶乩與鸞書現象: 善書研究的回顧》。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
1999《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
2006《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臺北市:大元書局。
鄭德慶總編輯
2011《看見老高雄》。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賴建成
2013《臺灣民間信仰、神壇與佛教發展 臺灣宗教信仰的特質與趨勢. 一-二 》。新北市:花木蘭文化。
賴建成, 吳世英
2013《臺灣民間信仰、神壇與佛教發展 臺灣宗教信仰的特質與趨勢. 三-四》。新北市:花木蘭文化。
謝貴安
2003《從謠言到預言 : 流傳千年的中國讖謠文化》。臺北市:未來書城。
謝奇峰
2014《圖解臺灣神明圖鑑》。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6《妝佛藝術的工藝》。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尚未出版《白龍庵五帝與家將源流考》
鍾易遠口述,嚴中成整理
1986《通靈出神觀 : 修練靈道最高境界-出神入化》。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劉枝萬
1974《中國民間信仰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3《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劉芝風
2005《戴著面具起舞-中國儺文化》。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劉還月
1986《臺灣民俗誌》。臺北市:洛城出版社。
1991《臺灣民俗田野手冊》。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錢茀
2000《儺俗史》。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戴寶村、王峙萍
2004《從臺灣諺語看臺灣歷史》臺北市。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雅莉
2002《越軌?轉位:青少年參與八家將團體之分析》。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俊棨
2007《臺灣什家將陣團臉譜圖像之研究-以臺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凱民
2012《八家將宗教節慶表演觀光吸引力、實際體驗 與遊客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尤麗絨
2011《屏東慈鳳宮「八家將」陣頭比賽之探究》。桃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秉憲
2007《神鬼之間 家將再現 臺灣家將創作論述》。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誠
2011《臺灣八家將藝陣視覺意象之研究-以海報創作為例》。臺南: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艾倩
2013《家將團演出形式變化之研究-以屏東慈鳳宮家將比賽得獎團體做比較》。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
林怡君
2008《東港迎王與家將陣頭研究---以丙戌正科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秉諭
2009《臺灣八家將創意公仔設計創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吳宜燕
2011《國中生參與家將團及相關輔導措施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碩士論文。
邱碧施
2011《家將臉譜造形元素與感覺意象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馨瑩
2016《家將團青少年復原力之展現》。臺中: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高珮軒
2014《八家將臉譜應用於新藝術風格紙藝創作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莊翠霞
2005《遊走於學校與家將團之間的青少年--以東部國中學生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麥謹麟
2016《參加宗教陣頭青少年生命歷程之探討-以嘉義市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本館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允聖
2005《民俗英雄角色結合電腦動畫創作─以八家將造型為例》。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昱騰
2007《臺灣民俗藝陣什家將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二
2009《慰療系公仔設計之創作研究-以臺灣八家將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張瑞芳
2011《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一位青少男參與八家將的故事》。臺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麗君
2012《臺灣八家將民俗活動在華語文教學上應用之可行性研究》。開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珩
2012《臺灣家將陣頭之發展歷程-以官將首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義賢
2016《攝魂、將舞、八家將 ―以南部『振』字衍傳八家將為例》。嘉義:吳鳳科技大學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益昌
2011《扮將:嘉義市八家將的表演性質與暴力形式》。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洲
2007《臺灣家將陣頭之研究──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兵誠
2009《文化符碼理論於家具設計創作之應用─以八家將臉譜為例》。屏東:屏東科技大木材科學與設計系所碩士論文。
陳麗莉
2010《八家將表演程式與步法研析-以臺南縣佳里鎮「三五甲鎮宮八家將」為例》。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琬珊
2012《臺灣民俗藝陣研究-八家將與官將首之比較》。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順賢
2014《青少年參與家將團其行為影響個案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福坤
2006《少年參與家將團之心理歷程與行為意義─以臺北縣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璿瑋
2012《臺灣什家將之研究-以臺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珍
2015《靈乩的成乩歷程》。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碩士論文。
傅康
2011《次舞臺-從臺灣八家將臉譜藝術探討創作可能性》。新北: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趙佑純
2013《青少年加入家將與物質使用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慧敏
2001《青少年參與家將團的背景及影響---以官將首少年為主---》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鄭宇佑
2015《水墨動畫之創作研究-以「家將」動畫創作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動畫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雪靜
2010《閱讀八家將:盧雪靜創作論述》。臺南:臺南科技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聖彧
2013《八家將藝術之科技服飾美學》。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賴譽心
2016《臺灣家將創意髮型設計》。臺中:嶺東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文智
2008《從家將團青少年與其偏差行為看現行青少年政策-以參與新竹市香山地區家將團青少年為例》。新竹: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戴瑋志
2008《臺灣邢府千歲信仰之研究─以臺南、高雄、屏東、臺東為範圍》。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簡淑娥
2012《「正邪之間」家將少年與其偏差行為產生關鍵之探討》。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 (依姓氏筆畫排列)
Donald S. Sutton
1981〈Pilot Surveys of Chinese Shamans: A Spatial Approach to Social History〉《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15:1: 39-50。
1990〈Ritual Drama and Moral Order: Interpreting the God's Festival Troupes of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9:3:535-54。
1990〈Rituals of Self-Mortification:Taiwanese Spirit-Medium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99-125。
丁人傑
2012〈全球化下的地方性: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際網絡〉《臺灣人類學刊》10.1:93-158。
王見川
1997〈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臺北文獻》120:71–92。
石萬壽
1984〈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史聯雜誌》22:47-65。
朱介凡
1970〈徵詢「西來庵事件」的謠俗傳說〉《臺灣風物》20:4:17–19。
吳騰達
2001〈八家將-臺灣最富生命力的表演藝術〉《傳統藝術雙月刊》15:18-21。
呂一中
2002a〈臺南縣佳里鎮鎮山宮八家將〉《臺灣宗教研究通訊》3:1–20。
2002b〈臺南縣佳里鎮鎮山宮八家將文化源流之探討〉《臺灣宗教研究通訊》3:21–33。
呂江銘
1996〈將神人敬四方-淺談「官將首」〉-《北縣文化》48:42–52。
東港鎮文史學會
2003〈東港迎王特輯〉《東港采風》16:5-35。
林富士
2005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41-104。
林美容
1989 〈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初步探討〉《新史學》十六卷三期:23-99。
周宗揚
2010〈臺南地區吉字輩家將團訪查即觀察比較〉《南瀛文獻》9:16–49。
徐麗霞
2001〈八家將〉《中國語文》525:102–114。
陳進成
2000〈東港的神將陣頭〉《屏東縣作家作品集49-第二屆大武山文學獎》49:
40-46。
2000〈宋江護鄉里神將安民心〉《東港采風》4:13-19。
2001〈不淨之淨、安鄉護民-東港神將〉《屏東文獻》3:90-106。
2001〈袍冠展儀威、缽劍護民隨-再談東港神將〉《屏東文獻》4:67-84。
2016〈神將團之鄉-東港〉《臺灣學通訊-藝陣(二)》92:26-27。
張珣
1981〈民俗醫生——童乩〉《民俗曲藝》10:55-62。
1988〈評介有關「臺灣民間疾病觀念」的幾個研究〉《漢學研究通訊》7(3):141-147。
2005〈蘇堂棣(Donald S. Sutton)《如意步》(Steps of perfection: exorcistic performers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Twentieth-Century Taiwan)評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7:343-355。
康豹
1997〈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16:123–159。
2001〈Festival Systems and the Division of Ritual Labor: A Case Study of the An-fang 暗訪 at Hsin-chuang's Ti-tsang An 地藏庵〉《人文學報》16:123–159。
葉明生
1993〈論八將在福建的流佈變移及儺文化意義〉《民俗曲藝》85:63–103。
鄭明志
2005〈臺灣靈乩的宗教型態〉《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創刊號:2–29。
鍾秀隽
1993〈論稻江八將-一種接近神聖的還願文化〉《民俗與文化》6:183–209。
賴亮郡
2007〈家將「四季大神」初探〉《興大歷史學報》18:99-181。
2012〈家將的裝扮與傳說〉《興大歷史學報》24:99-181。
謝碧連
2003〈白龍庵八家將〉《臺南文化》55:73–79。
劉枝萬
1981 〈臺灣的靈媒-童乩〉《臺灣風物》31:1:104–115。
2003 〈臺灣之Shamanism〉 《臺灣文獻》1-32。
五、研討會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
Donald S. Sutton
1989〈Ritual Trance and Social Order: The Persistence of Taiwanese Shamanism〉收於「Socail History and Issue in Human Consciousness:Some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 A. Barnes and P.N. Stears eds.」由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主辦。
1996〈Transmission in Popular Religion:The Jiajiang Festival Troupe of Southern Taiwan〉,收於「R. Weller and M. Shahar eds,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由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主辦。
王見川
2001〈白龍庵與八家將在臺灣的流傳〉,收於「The people and The Dao New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us in honor of Daniel L.Overmyer」,由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主辦。
余安邦
2002〈臺灣漢人的人觀、疾病觀與民俗療法:以收驚為例〉,收於「醫療與文化學術研討會」,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及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共同主辦。
江韶瑩
1999〈另一張臉-節慶的假面.假面的戲曲〉收於「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專題暨展品專輯」由苗栗縣立文化中心、財團法人苗栗縣文化基金會出版。
吳騰達
1999〈家將團員的心路歷程〉,收於「臺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
張珣
2006〈祭解治療儀式的文化心理學〉,收於「倫理主體與本土(文化)療癒會議論文集」,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劉宏信
1999〈一個靈乩信仰者的宗教經驗分析〉,收於「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研討會」,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謝宗榮
2016〈北臺灣進香遶境活動中的神將陣頭〉,收於「民間信仰與進香文化論壇」,由松柏嶺受天宮主辦。
謝國興
2016謝國興〈臺灣「拍面」宋江陣的形制與意涵〉,收於「代天宣化-民俗藝術與道教文化工作坊論文集」,佳里金唐殿主辦。
六、技術報告及其它 (依姓氏筆畫排列)
臺南市文化協會
2004《府城陣頭傳統民俗藝陣調查研究》。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呂江銘
2015 《佳里吉和堂八家將及其衍派調查研究》。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案調查報告。
吳騰達(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
2000《八家將調查研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日日新報
1897/01/21 〈歡喜奇觀〉,1版。
1897/05/02 〈神責童乩〉,1版。
1897/07/01 〈逐疫有感〉,1版。
1897/07/15 〈請仙降乩〉,1版。
1898/05/25 〈大帝降乩〉,1版。
1898/06/01 〈童乩復盛〉,5版。
1898/06/29 〈迎神瑣記〉,5版。
1898/09/13 〈迎神瑣說 來稿〉,3版。
1899/04/19 〈驅瘟循例〉,4版。
1899/12/19 〈風俗兩誌 符咒〉,3版。
1900/01/28 〈童乩與道士〉,7版。
1900/03/18 〈祈禱仙乩〉,5版。
1900/05/03 〈扶乩求神〉,3版。
1901/04/30 〈瘟鬼降乩〉,4版。
1901/07/06 〈嘉義二件 神豈趨勢〉,4版。
1901/08/15 〈諸羅雜纂〉,4版。
1902/01/16 〈神仙好名〉,4版。
1902/01/28 〈問藥須知〉,3版。
1905/04/08 〈野巫醫〉,5版。
1905/04/12 〈賽會閒評〉,4版。
1905/07/25 〈鄉儺賽會〉,5版。
1905/08/15 〈怪聞頻頻〉,5版。
1905/12/09 〈打狗雜俎〉,4版。
1905/12/12 〈鼠疫發生地健康檢查〉,3版。
1906/08/15 〈臺南大賽神會〉,5版。
1907/05/21 〈島人迎神賽會之慣習〉,4版。
1907/07/25 〈赤崁鯉信 循例迎神〉,5版。
1907/07/25 〈消夏雜噱 品級何多〉,5版。
1908/07/30 〈天南雁音 迎王雜觀〉,4版。
1908/08/06 〈照例取消〉,5版。
1908/10/23 〈準備歡迎〉,7版。
1908/10/27 〈巡南紀實其三 行列偉觀〉,3版。
1909/08/19 〈天南雁音 裝飾花棚〉,4版。
1909/10/01 〈天南雁音 道不拾遺〉,4版。
1910/07/14 〈南部通信 開堂建醮〉,4版。
1910/07/29 〈南部通信 吞沒佛金〉,4版。
1910/08/02 〈天南雁音 市況熱鬧〉,4版。
1910/08/06 〈借金弗還〉,5版。
1911/06/05 〈臺灣風俗觀〉,3版。
1911/07/31 〈南部通信 賽會延期〉,3版。
1911/08/12 〈南部近信 迎王盛況〉,3版。
1912/07/23 〈臺南通信 (廿一日發) 準備迎神〉,6版。
1913/08/04 〈迎神盛況〉,4版。
1914/06/19 〈龍陽才子新詩案〉,6版。
1914/06/20 〈神有盛衰〉,6版。
1915/05/19 〈落成建醮〉,6版。
1915/08/08 〈神亦有盛衰耶〉,6版。
1922/07/31 〈童乩的圖〉,4版。
1922/07/31 〈臺灣卜筮〉,5版。
1927/05/26 〈高雄 迎神彙報〉,4版。
七、網際網路資料 (依筆畫排列)
Google地圖
https://www.google.com.tw/maps
九天民俗技藝團部落格
http://chiotian.pixnet.net/blog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漢珍知識網-臺灣日日新報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整合檢索平臺
http://203.64.5.163.dbs.tnua.edu.tw:81/cgi-bin2/Libo.cgi?
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zh
搜韶網
http://www.sou-yun.com/index.aspx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高雄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文化傳承之研究
無相關期刊
1.
高雄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文化傳承之研究
2.
台灣神將文化研究
3.
北港進香文化之研究
4.
臺灣什家將之研究-以臺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為例
5.
凡人/神將─青少年參與陣頭經驗之研究
6.
彰化縣伸港地區祭祀行為的變遷-以伸港福安宮為例
7.
台中三太子信仰的發展研究
8.
日治時期臺灣本土營造業者發展—以協志商會為例
9.
臺灣日治時期公會堂建築研究
10.
八家將表演程式與步法研析-以台南縣佳里鎮「三五甲鎮宮八家將」為例
11.
蘆洲神將文化產業知識管理活動與地方認同互動之研究
12.
蘆洲神將文化與王兩傳神將雕刻
13.
日治時期基隆漁港產業聚落空間的構成
14.
日治時期北部地區日本瓦的使用和製造-以燻瓦為例
15.
街舞公共空間的生產—以臺中市中山堂周邊公共空間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