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除古籍依時代排序)
(一)、古代典籍
〔清〕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點校,《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上(台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3月)。
〔夏〕屈萬里注譯:《尚書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09年11月)。
〔周〕周振甫譯註:《詩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
〔戰國〕屈原、宋玉等著;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頂淵文化,2005年10月)。
〔漢〕司馬遷著:《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2月)。
〔漢〕班固著;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漢〕許慎著;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2002年8月)。
〔漢〕劉安編;何寧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5月)。
〔三國]張揖著;王念孫疏:《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晉〕郭璞注,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梁〕劉勰注;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宋〕李昉等著:《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清〕陳夢雷主編:《古今圖書集成》第五百二十冊(北京:中華書局)。
〔清〕楊守敬著:《水經注疏補》(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月)。
(二)、近人論著
卞孝萱、唐文權編:《民國人物碑傳集》(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年2月)。
屈守元:《文選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9月。)
唐定國:《保山史話》(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梁淑媛:《飛登聖域:臺灣鸞賦文學書寫及其文化視域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4年6月)。
陳恬儀:《世變中的魏晉士族與文人心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4月)。
黃季剛:《文選黃氏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黃季剛:《文選平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楊文衡等:《中國科技史話》上册(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駱鴻凱:《文選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卞仁海:〈李善的徵引式注釋〉,《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5年6月),頁78-82。
文榕生:〈大熊貓的古稱考(3)〉,《化石》(2007年8月),頁32-34。
王文進:〈三分歸晉前後的文化宣言——從左思〈三都賦〉談南北文化之爭〉,《漢學研究集刊》(2005年第一期),頁27-48。
王文進:〈魏晉時期巴蜀文化史確立的三部曲——由《三都賦》到《三國志》到《華陽國志》〉,《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一期),頁1-30。王立群:〈20世紀現代《選》學對清代傳統《選》學的繼承與發展--以20世紀前期為中心〉,《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 01期),頁1-5。
王立群:〈論20世紀《文選》學家流派與《文選》學研究分期〉,《中州學刊》(第三期,1999年5月),頁118-213。
王立群:〈駱鴻凱《文選學》與20世紀現代「選」學〉,《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24-30。
王書才:〈黃季剛先生文選學成就述論-以《文選平點》為中心〉,《名作欣賞》(2010年7月),頁72-74。
王瑞良:〈化腐朽為神奇-妙用熊貓糞〉,《知識就是力量》(2012年1月),頁58。
王學理:〈兩千年前西安生存過大熊貓嗎?〉,《化石》(1977年4月),頁12-16。
王學理:〈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銀及其來源〉,《文博》(2013年6月),頁16。
江玉祥:〈蜀椒考-《川味雜考》之三〉,《中華文化論壇》(2001年7月),頁22-26。
江玉祥:〈辣椒再考—《華陽國志》中西蜀文化歷史傳承的一個事例分析〉,《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總第103期),頁10-16。
余光中:〈茱萸之謎〉,《文苑-經典美文》(2011年),頁56。
余國慶:〈闡幽釋微畫龍點睛-讀《文選平點》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5月第3期),頁51-53。
宋力、仝涵琦:〈「丹青」概念探析〉,《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第25卷第4期),頁108-110。
李文儀:〈牂牁之名當源於思南白鷺洲〉,《中共銅仁市委黨校學報》(2013年第1期,總第59期),頁64-67。
李紅超:〈說「丹青」〉,《語文月刊》(2015年第1期),頁95。
李國良:〈蜀椒、川椒、秦椒、巴椒應用考〉,《黑龍江中醫藥》(2006年2月第一期),頁53。
李婧:〈黃侃對《文選》的文學批評〉,《黃剛師範學院學報》(第31期第5卷,2011年10月),頁1-3。
李嘉瑜:〈《交州藁》中的安南書寫〉,《漢學研究》(第34卷第4期,2016年2月)。李嘉瑜:〈移位的「邊界」:納蘭詞的邊塞書寫〉,《漢學研究集刊》(第11期,2010年12月),頁211-233。
李麗:〈元素本族詞考〉,《漢字文化-語言文字學術研究》(2013年第4期),頁24-27。
沈玉成:〈文選〉,《文史知識》(1982年7月)。
林郁迢:〈《魏書》收「賦」的史學奧義〉,《輔仁國文學報卷》(第39期,2014年10月)。林郁迢:〈論《三國演義》對讀者頓失劉、關、張之療癒〉,「王靜芝教授百歲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6-06-17)。
林鴻榮:〈椒史初探〉,《四川林業科技》(1985年3月),頁69-73。
邱隆:〈中國歷代度量衡單位量值表及說明〉,《中國計量》(2006年),頁46-76。
姚於:〈巴寡婦清是誰? 長壽的丹砂帝國和秦皇地宮水銀之謎〉,《環球人文地理》(2012年),頁56-61。
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傳記文學》(第十七卷第五期,1970年)。
洪震寰:〈《淮南萬畢術》及期物理知識〉,《中國科技史料》(1983年6月),頁31-35。
胡戢:〈唐代度量衡與畝里制度〉,《西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頁34-41。
胡錦矗:〈大熊貓的起源與演化〉,《中國林業》(2008年11月),頁30-35。
胡錦矗:〈大熊貓的現狀與展望〉,《四川師範學院學棒》(自然科學版,第18卷第2期,1997年1月),頁129-133。
胡錦矗:〈大熊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四川省動物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2004年7月),頁39-41。
胡錦矗:〈大熊貓的攝食行為〉,《生物學通報》(1985年第30卷第9期),頁14-18。
胡錦矗:〈大熊貓研究與發展〉,《西華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3年9月),頁253-257。
胡錦矗:〈大熊貓食鐵淺釋〉,《生物學通報》(1991年第5期),頁2-7。
胡錦矗:〈歷經滄桑的大熊貓〉,《森林與人類》(2006年8月),頁8-25。
胡錦矗:〈關於大熊貓的中文名稱〉,《中國科技術語》(2009年第1期),頁28-29。
孫前、何芬奇、孫震:〈大熊貓古名研究〉,《動物分類學報》(2008年10月),頁819-826。
徐立峰:〈論大熊貓文化內涵〉,《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9卷第2期,2012年6月),頁54-56。
徐迅:〈「丹青」詞語考〉,《中國書畫刊》(2015年6月),頁53-56。
徐建委:〈李善《文選注》引書試探〉,《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9年7月),頁80-86。
高富華:〈大熊貓是怎樣被發現的?〉,《文史博覽》(2009年5月),頁14-16。
張剛峰:〈中國古代煉丹術中的丹砂與陰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頁117-120。
張娜、王玲娟:〈從川菜命名探析巴蜀文化內涵〉,《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8期,2010年8月),頁76-125。
張益帥:〈椒芳春秋〉,《東方博物》(第二十九輯,2008年12月),頁82-85。
張連科:〈二十世紀《文選》研究述評〉,《江西社會科學》(1999年第12期),頁56-61。
梁淑媛:〈「賦」的敘事對話設計〉,《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頁221-238。梁淑媛:〈王靜芝與高步瀛文學因緣──以《文選李注義疏》〈蜀都賦〉為中心的探討〉,《輔仁國文學報》第四十三期(2016年10月),頁135-160。梁淑媛:〈唐賦敘事對話主角類型研究〉,《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5卷第2期,2010年9月),頁1-28。
梁淑媛:〈清末日治臺灣民間鸞賦的敘事聲口:以〈分曲直賦〉(以題為韻)與《西遊記》的互文性探討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4期,2013年8月),頁1-42。梁淑媛:〈傾聽神諭:臺灣「宣化」鸞賦的倫理向度探析〉,《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0期,2011年8月),頁39-70。梁淑媛:〈漢代敘事賦結構研究-以子虛賦、上林賦和美人賦為中心的開展〉,《修辭論叢》第一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99年),頁183-215。
莫山洪:〈論高步瀛不拘駢散的文章觀念--以《唐宋文舉要》為例〉,《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 06期),頁39-42。
郭耘:〈川菜的由來〉,《東方文化周刊》(2017年1月),頁28-31。
郭鵬:〈漫話茱萸〉,《文史知識》(1995年5月),頁50-55。
陳延嘉:〈繁瑣考據的標本——評《文選李注義疏》〉,《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月),頁12-15。
陳恬儀:〈西晉平吳前後的帝國思維〉(科技部計畫:NSC-99-2410-H-030-081-)2010-08-01~2011-07-31。
陳恬儀:〈狂者精神──魏晉南北朝文士與文學的特殊面向〉(科技部計畫:NSC 102 – 2410 – H – 030 – 079 –)2013-08-01~2014-07-31。
陸德文:〈「曾青得鐵則化為銅」辨異〉,《化學教育》(1997年第3期),頁41-42。
傅剛:〈20世紀的《文選》學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2014年9月),頁76-83。
程金造:〈高步瀛傳略及傳略後記〉,《晉陽學刊》(1983年),頁68-76。
程聞:〈大熊貓曾經是古人的美食〉,《科學大觀園》(2008年6月),頁58-60。
黃珍珍,楊凱瀾,馬莉,吳漢甯,華洪,蔣璐鷺,倪士峰,鞏江:〈空青的藥學研究概況〉,《安徽農業科學》(第41卷23期,2013年8月),頁9537-9601。
楊彩霞:〈試論椒意象在古代文學中的象徵意蘊〉,《名作欣賞》(2015年11月),頁126-129。
楊興平:〈川菜文化連接世界華人的根脈〉,《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4期),頁7-9。
葉征洛:〈《文選李注義疏》評議〉,《浙江學刊》(1987年),頁39-44。
葛志毅:〈論丹砂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文化意義與巴寡婦清其人〉,《國學學刊》(2015年第2期),頁29-43。
董潘:〈高步瀛先生事略〉,《大陸雜誌》(1962年,第二十五卷第九期),頁273、286。趙成杰:〈高步瀛交遊新証〉,《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頁55-58。
趙成杰:〈高步瀛著述考略〉,《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7期),頁147-158。
趙良冶:〈大熊貓第一縣百年風雲錄〉,《四川文學》(2007年8月),頁4-16。
樊丹青、劉友平、陳鴻平:〈花椒本草考證〉,《中藥與臨床》(2013年第4期),頁59-61。
鄭凱歌:〈從《古文辭類纂》到《唐宋文舉要》——兼論高步瀛對姚鼐文章觀念的繼承和發展〉,《梧州學院學報》(2011年 06期 ),頁72-76。
穆克宏:〈20世紀中國《文選》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 03期),頁64-70。
穆克宏:〈高步瀛與《文選》學研究〉,《許昌學院學報》(2009年),頁79-83。
賴皆興:〈中國大熊貓古代名稱研究之反思〉,《展望與探索》(2006年第11期),頁77-93。謝泉:〈黃焯整理黃侃遺稿述略〉,《武漢大學學報》(第67卷第1期,2014年1月),頁97-102。
蹇莉、王菲:〈傳播大熊貓文化提升四川形象的路徑初探〉,《中華文化論壇》(2013年7月),頁176-180。
聶石樵:〈古經史學家高步瀛〉,《勵耘學刊》文學卷(2007年),頁261-265。
闕名〈泰國熊貓糞便造紙受遊客歡迎〉,《福建紙業信息》(2006年12月,第23、24期),頁22。
魏紅翎:〈陸游詩詞中的川菜記憶〉,《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頁26-30。
羅欣:〈先唐博物雜記類小說敘事空間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6年3月第1期),頁29-34。
譚繼和:〈巴蜀文化與川菜〉,《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23卷第3期),頁1-5。
龐金海:〈「丹青」寓意何其多?〉,《中國書畫》(2005年3月),頁37。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林郁迢:《北魏三書的南北文化觀》(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2008年)。
邵媛:《走進敦煌,重溯丹青-礦物色的發展脈絡及現代拓展》(陝西: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2006年)。
郝敬:《《博物志》與博物空間觀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9年)。
馬菲:《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詮釋研究》(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2014年)。
張豔:《《文選李注義疏》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2008年)。
梁淑媛:《賦的敘事成素研究-自漢迄唐為範圍》(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博士,2002年)。陳江曉:《敦煌石窟壁畫色彩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2005年)。
廖蘭欣:《駱鴻凱《文選學》析論-以「讀選導言」為核心》(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2015年)。劉端紅:《黃侃手批《爾雅義疏》研究》(新疆:新疆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2009年)。
四、網路資料
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http://www.gg-art.com/dictionary/dcontent.php?bookid=33&keywords=%E7%89%82%E7%89%81&columns=2&bookdetailid=27209
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