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20: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俐欣
研究生(外文):Lu, Li-Hsin
論文名稱:晚清至五四時期的女性意識覺醒–以魯迅短篇小說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On The Awakening of Women’s Awareness from Late Qing to May Fourth–Luxun’s Fiction
指導教授:陳思齊陳思齊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8-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中文關鍵詞:國族女性意識五四運動女權解放
外文關鍵詞:nationfemale consciousnessMay Fourth Movementwomen’s liber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中國自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變動最迅速的一個年代。中國見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在西方的武力恫嚇之下面臨了亡國亡種的危機,當時的知識份子眼見列強環伺,國家面臨到存亡的關鍵以及民族文化是否能延續等問題,對此憂心忡忡的知識份子重新正視國家所面臨的窘境,留意婦女權利提昇與身份平等的問題:陳獨秀號召青年要恢復「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胡適稱讚美國婦女「自立」的品格,希望中國婦女也能自立,胡適等人還藉貞操問題提出教育平等的問題;李大釗「認為只有實現婦女解放,真正的民主才能實現,沒有婦女解放的民主,絕不是真正的民主,必須開展婦女解放運動。」;魯迅更是猛烈地批判虛偽的節烈觀,號召男女應一律平等,故清末至五四時期所孕育的思想家、文學家便有了更積極的作為。
對中華民族而言,當時內憂外患不斷、時局動盪不安卻也是由傳統走向現代的一個新契機。「興女學」、「反纏足」是探究女權解放的兩大重點,知識份子們認為女性解放是民族興旺的象徵,因此鼓吹廢除纏足,開放女子教育,改變女性的生活狀態,從而促進中國的革新。知識份子各展其才引介西方女權思想,提倡新婦女權益的言論與行動,為女權思想的萌芽及成長提供了合宜時機,這樣的新契機令女性大眾自我覺察應該為自己勇敢的站出來也使得女性獲得較為人道的對待。
The period between the Opium Wars and the Xinhai Revolution entailed the fastest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Chinese history. With their nation’s surviv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reatened by formidable Western military powers, the intelligentsia during that period revisited national concerns, focusing on reinforcing women’s rights and raising awareness of gender equality. Chen Duxiu encouraged young people to be “independent instead of servile”; Hu Shih, who spoke highly of the self-reliant nature of American women, expected Chinese women to be equally independent and worked with his colleagues to focus on gendered double standards of chastity in male-dominated society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Li Dazhao argued that “a true democracy cannot be realized without women being liberated, and that accomplishing this goal requires the achievement of women’s liberation”, and Lu Xun decried the hypocrisy of chastity, calling for gender equality.
Despite being characterized by domestic instability and foreign invasion, this tempestuous period allowed China to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norms to exploring modern thinking. Espousing women’s liberation as a symbol of burgeoning democracy, the intelligentsia promoted female education and the abolition of foot binding, thereby reshaping women’s daily lives and contributing to national reforms. Moreover, they introduced Western views of feminism to advocate women’s rights to speech and action. Their endeavors nurtured feminism in China, motivating women to speak for themselves and fight for better treatmen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4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女性意識覺醒的歷史背景………………..………........12
第三章 女性的吶喊與徬徨…………………………..….....….….44
第一節 女性節烈之苦以〈明天〉、〈祝福〉為例…....46
第二節 〈肥皂〉憂國憂民的四銘………………………...….55
第三節 女性反抗之痛以〈離婚〉、〈傷逝〉為例….….62
第四章 結論……………………………………………………......…...74
引用書目………………………………………………………..............80
一、相關論著

● 中國史學會:《戊戌變法》第二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年。)
● 王志蔚:《批判與重建:魯迅的文化選擇與文學姿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 王政、陳雁:《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 王栻:《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 王富仁:《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 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7月。)
● 李又寧、張玉法:《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臺北:傳記文學社,1975年12月。)
●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 李喜所:《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 周紅:《性別、政治與國族視野下女性解放的言說–《婦女共鳴》(1929~1944)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9月。)
●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上)》(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5月。)
●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12月。)
●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 金耀基:《百年來兩岸民族的發展與反省》(臺北:東大出版社,2000年。)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 夏明釗:《我的魯迅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年4月。)
● 陝西人民出版社:《守節,再嫁,纏足及其他 : 中國古代婦女生活面面觀》(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 高彥頤:《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
● 張春田:《思想史視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後女性解放話語》(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4月。)
● 張紅萍:《中國女人的一個世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3月。)
● 張若華:《三寸金蓮一千年》(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6月。)
● 張灝:《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再論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起源〉(臺北:聯經,1996年。)
● 梁啓超:《飲冰室文集》之一〈論女學〉》(臺北:臺灣中華,1978年。)
●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臺北:中正書局,1975年4月。)
●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出版社,1981年。)
● 陳三井:《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4月。)
● 陳尚哲、陳晴漪:《魯迅小說審美》(北京:科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12月。)
●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
● 彭明:《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 黃川:《中學語文教材魯迅作品教學與研究》(新疆: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4年10月。)
● 奧修著、謙達那譯:《女性解放新觀點》(臺北:武陵出版社,1991年1月。)
● 楊琥:《「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民國時期名人談五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 葉曙明:《重返五四現場》(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9年4月。)
●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9月。)
● 劉霓、黃育馥:《國外中國女性研究–文獻與數據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6月。)
● 歐陽哲生:《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 歐陽哲生:《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 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94年。)
● 魯迅:《徬徨》(臺北:風雲出版社,2010年5月。)
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五南出版社,2002年2月。)
● 錢理群:〈魯迅與中國現代思想文化〉《思想(3)天下、東亞、台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10月。)
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 錢理群:《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11月。)
● 鮑家麟、呂芳上、梁惠錦、游鑑明、李繼鋒:《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9月。)
●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10月。)
● 蘇敏逸:《女性•啟蒙•革命−丁玲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對應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4月。)

二、學位論文

● 何玉台:《從《吶喊》與《徬徨》探討魯迅塑造小說人物的技巧》,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6月。
●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份子的女性意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 孟元:《一九八〇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 林奇佐:《書寫魯迅–重思魯迅小說及思想養分》。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1895-1937)》。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 馬斐力:《新文化運動知識份子的新時間意識與現代性的重新定義:以陳獨秀與梁漱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一九一五–一九二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 張琪:《試論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婦女觀》。湖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1月。
 許嘉雯:《晚清小說的身體圖像》。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 陳淑芬:《廬隱、蕭紅小說藝術風格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
● 喻蓉蓉:《五四時期之中國知識婦女》。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 黃詩棻:《秋瑾女權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 楊雅雯:《魯迅小說在華語文文化教學上之應用研究–以〈祝福〉為主要討論範圍》。國立臺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4年12月。
● 楊曉菁:《晚清婦女解放問題小說主題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 楊錦郁:《《中國新女界雜誌》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 趙淑萍:《民國初年的女學生(1912—192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劉德戎:《清末民初的女權運動–以反纏足與興女學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8月。

三、單篇論文

● 尹旦萍:〈女性解放是什麼–五四時期對女性解放涵義的探討〉,《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3卷,5期,2009年,頁118-124。
● 史莉琴:〈梁啟超的戒纏足思想與實踐〉,《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卷6期,2006年12月,頁57-58。
● 伍海霞:〈關於論魯迅小說對「看客心理」的批判〉,《邢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誌》,26卷2期,2009年4月,頁67-69。
● 吳鈺:〈論子君兼及魯迅的女性解放觀〉,《河南師範大學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卷5期,2004年6月,頁114-115。
● 李曉蓉:〈中國近代女權特色之分析(晚清至五四)〉,《高雄師大學報》,33期,2012年,頁43-59。
● 柯惠鈴:〈政治與社會:一九二〇年代廣東國民革命與婦女解放〉,《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2期,2007年9月,頁137-175。
● 段馨君:〈易卜生戲劇中的女性覺醒與影響―以《玩偶之家》與《群鬼》為例〉,《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12月。
● 洪鎌德:〈民族主義的緣起、議題和理論—最近有關民族主義的英文文獻之簡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5期,2003年,頁117-154。
● 苗延威:〈晚清寓華「洋貴婦」的社會參與–以上海天足會(18951906)為中心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期,2011年3月,頁129-152。
● 夏怡:〈論魯迅對封建節烈觀的態度——以《明天》《祝福》《離婚》為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安徽文學》,10期,2015年11月,頁11-12。
● 高彥頤:〈纏足與性的繆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期,1999年8月,頁75-105。
● 張小萍、鄭昕芾:〈從魯迅作品看魯迅的貞節意識〉,《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4期,2006年8月,頁118-121。
● 張育甄:〈女性身體的文化、政治與想像:評介Cinderella’s Sisters—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7期,2007 年9 月,頁197-210。
● 張鳴:〈男人的不纏足運動〉,《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6期,1998年4月,頁60-69。
● 強繼軍:〈略論近代以來的不纏足運動〉,《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卷6期,2010年11月,頁105-106。
● 郭英德:〈明清時期女子文學教育的文化生態述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卷5期,2008年7月,頁21-29。
● 傅江宏:〈對五四時期〝教育救國〞論的重新評價〉,《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卷4期,2003年7月,頁26-28。
● 黃錦珠:〈晚清小說的女學論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5期,2003年12月,頁61-79。
● 楊劍利:〈國家建構語境中的婦女解放——從歷史到歷史書寫〉,《近代史研究》,3期,2013年,頁110-124。
● 楊興梅:〈晚清關於纏足影響國家富強的爭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卷2期,2010年3月,頁19-28。
● 劉人鵬:〈「中國的」女權、翻譯的慾望與馬君武女權說譯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期,1999年8月,頁1-42。
● 鍾文博:〈戰爭與民族國家:甲午戰敗後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2007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頁61-79。
● 鄺利芬:〈重探魯迅小說《傷逝》的立意〉,《江西萍鄉:攀枝花學院學報》,3期,2014年7月,頁33-36。
● 魏銘輝:〈魯迅《我之節烈觀》的說理策略〉,《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學教育(上)》,6期,2016年6月,頁52-55。
● 嚴健富:〈「病體中國」的時局隱喻與治療淬鍊──論晚清小說的身體/國體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2013卷79期,2013年11月,頁83-118。

四、雜誌

● 《青年雜誌》(《新青年》),1915年9月1卷1號–1926年7月9卷6號。
● 《婦女雜誌》,1915年1月1卷1期–1931年12月17卷12期。
● 《萬國公報》,1868年9月–1907年7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