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關論著
● 中國史學會:《戊戌變法》第二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年。)
● 王志蔚:《批判與重建:魯迅的文化選擇與文學姿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 王政、陳雁:《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 王栻:《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 王富仁:《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 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7月。)
● 李又寧、張玉法:《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臺北:傳記文學社,1975年12月。)
●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 李喜所:《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 周紅:《性別、政治與國族視野下女性解放的言說–《婦女共鳴》(1929~1944)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9月。)
●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上)》(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5月。)
●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12月。)
●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 金耀基:《百年來兩岸民族的發展與反省》(臺北:東大出版社,2000年。)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 夏明釗:《我的魯迅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年4月。)
● 陝西人民出版社:《守節,再嫁,纏足及其他 : 中國古代婦女生活面面觀》(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 高彥頤:《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
● 張春田:《思想史視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後女性解放話語》(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4月。)
● 張紅萍:《中國女人的一個世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3月。)
● 張若華:《三寸金蓮一千年》(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6月。)
● 張灝:《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再論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起源〉(臺北:聯經,1996年。)
● 梁啓超:《飲冰室文集》之一〈論女學〉》(臺北:臺灣中華,1978年。)
●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臺北:中正書局,1975年4月。)
●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出版社,1981年。)
● 陳三井:《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4月。)
● 陳尚哲、陳晴漪:《魯迅小說審美》(北京:科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12月。)
●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
● 彭明:《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 黃川:《中學語文教材魯迅作品教學與研究》(新疆: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4年10月。)
● 奧修著、謙達那譯:《女性解放新觀點》(臺北:武陵出版社,1991年1月。)
● 楊琥:《「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民國時期名人談五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 葉曙明:《重返五四現場》(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9年4月。)
●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9月。)
● 劉霓、黃育馥:《國外中國女性研究–文獻與數據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6月。)
● 歐陽哲生:《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 歐陽哲生:《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 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94年。)
● 魯迅:《徬徨》(臺北:風雲出版社,2010年5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五南出版社,2002年2月。)
● 錢理群:〈魯迅與中國現代思想文化〉《思想(3)天下、東亞、台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10月。)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錢理群:《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11月。)
● 鮑家麟、呂芳上、梁惠錦、游鑑明、李繼鋒:《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9月。)
●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10月。)
● 蘇敏逸:《女性•啟蒙•革命−丁玲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對應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4月。)
二、學位論文
● 何玉台:《從《吶喊》與《徬徨》探討魯迅塑造小說人物的技巧》,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6月。●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份子的女性意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孟元:《一九八〇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奇佐:《書寫魯迅–重思魯迅小說及思想養分》。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1895-1937)》。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馬斐力:《新文化運動知識份子的新時間意識與現代性的重新定義:以陳獨秀與梁漱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一九一五–一九二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張琪:《試論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婦女觀》。湖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1月。
許嘉雯:《晚清小說的身體圖像》。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淑芬:《廬隱、蕭紅小說藝術風格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 喻蓉蓉:《五四時期之中國知識婦女》。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黃詩棻:《秋瑾女權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楊雅雯:《魯迅小說在華語文文化教學上之應用研究–以〈祝福〉為主要討論範圍》。國立臺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4年12月。● 楊曉菁:《晚清婦女解放問題小說主題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楊錦郁:《《中國新女界雜誌》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趙淑萍:《民國初年的女學生(1912—192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德戎:《清末民初的女權運動–以反纏足與興女學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8月。三、單篇論文
● 尹旦萍:〈女性解放是什麼–五四時期對女性解放涵義的探討〉,《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3卷,5期,2009年,頁118-124。
● 史莉琴:〈梁啟超的戒纏足思想與實踐〉,《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卷6期,2006年12月,頁57-58。
● 伍海霞:〈關於論魯迅小說對「看客心理」的批判〉,《邢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誌》,26卷2期,2009年4月,頁67-69。
● 吳鈺:〈論子君兼及魯迅的女性解放觀〉,《河南師範大學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卷5期,2004年6月,頁114-115。
● 李曉蓉:〈中國近代女權特色之分析(晚清至五四)〉,《高雄師大學報》,33期,2012年,頁43-59。
● 柯惠鈴:〈政治與社會:一九二〇年代廣東國民革命與婦女解放〉,《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2期,2007年9月,頁137-175。
● 段馨君:〈易卜生戲劇中的女性覺醒與影響―以《玩偶之家》與《群鬼》為例〉,《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12月。
● 洪鎌德:〈民族主義的緣起、議題和理論—最近有關民族主義的英文文獻之簡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5期,2003年,頁117-154。
● 苗延威:〈晚清寓華「洋貴婦」的社會參與–以上海天足會(18951906)為中心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期,2011年3月,頁129-152。
● 夏怡:〈論魯迅對封建節烈觀的態度——以《明天》《祝福》《離婚》為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安徽文學》,10期,2015年11月,頁11-12。
● 高彥頤:〈纏足與性的繆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期,1999年8月,頁75-105。
● 張小萍、鄭昕芾:〈從魯迅作品看魯迅的貞節意識〉,《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4期,2006年8月,頁118-121。
● 張育甄:〈女性身體的文化、政治與想像:評介Cinderella’s Sisters—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7期,2007 年9 月,頁197-210。
● 張鳴:〈男人的不纏足運動〉,《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6期,1998年4月,頁60-69。
● 強繼軍:〈略論近代以來的不纏足運動〉,《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卷6期,2010年11月,頁105-106。
● 郭英德:〈明清時期女子文學教育的文化生態述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卷5期,2008年7月,頁21-29。
● 傅江宏:〈對五四時期〝教育救國〞論的重新評價〉,《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卷4期,2003年7月,頁26-28。
● 黃錦珠:〈晚清小說的女學論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5期,2003年12月,頁61-79。
● 楊劍利:〈國家建構語境中的婦女解放——從歷史到歷史書寫〉,《近代史研究》,3期,2013年,頁110-124。
● 楊興梅:〈晚清關於纏足影響國家富強的爭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卷2期,2010年3月,頁19-28。
● 劉人鵬:〈「中國的」女權、翻譯的慾望與馬君武女權說譯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期,1999年8月,頁1-42。
● 鍾文博:〈戰爭與民族國家:甲午戰敗後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2007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頁61-79。
● 鄺利芬:〈重探魯迅小說《傷逝》的立意〉,《江西萍鄉:攀枝花學院學報》,3期,2014年7月,頁33-36。
● 魏銘輝:〈魯迅《我之節烈觀》的說理策略〉,《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學教育(上)》,6期,2016年6月,頁52-55。
● 嚴健富:〈「病體中國」的時局隱喻與治療淬鍊──論晚清小說的身體/國體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2013卷79期,2013年11月,頁83-118。
四、雜誌
● 《青年雜誌》(《新青年》),1915年9月1卷1號–1926年7月9卷6號。
● 《婦女雜誌》,1915年1月1卷1期–1931年12月17卷12期。
● 《萬國公報》,1868年9月–19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