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方姿雅(2007)儲備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天苗、王雅瑜、黃俊榮、曲俊芳(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臺北:教育部。
王振德(2004)。我國特殊教育評鑑及相關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9,341-357。田秀蘭、林美珠、王麗斐、王文秀(2000)。諮商心理學質化研究取向之演進及發展趨勢—與Dr. Clara E. Hill 之跨世紀對談紀要。輔導季刊,36(4),1-6。
朱湘吉(2001)。生涯規劃與發展。新北:空大。
江文雄(1999)。活出快樂人生,教師生涯規劃100招。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函儒(2009)。桃園縣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宜珊(2016)流浪教師之旅-由「小特」流向「中特」之生涯轉換。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吳國葆(2014)。教育實習及五大人格特質對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者的生涯定向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政賢(譯)(1995)。質化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臺北:五南。
李茂興(譯)(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S.Sharf)。臺北:弘智文化。
李新鄉、黃振恭(2009)。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南臺人文社會學報,1,1-30。
杜慶進(2009)。公立高級中學秘書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周白雪(2007)雙生涯家庭夫妻同時進修研究所的親職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啟東(2003)。三十五歲要開花。商業週刊,814,18。
周翊圓(2014)。臺南市國民教育階段不分類身障資源班導師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南市。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生涯輔導。臺北:心理。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76。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化方法上的思考。臺北:巨流。
徐宗國(譯)(1997)。質化研究概論。(原作者:A. Strauss & J. Corbin)。臺北:巨流。
徐彬瀚(2008)儲備教師生涯轉換因素與看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翁筱矞(2010)。邁向正式教師之路-國民中學儲備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袁之琦、游恆山(1995)。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張仁誠(2010)。儲備教師有限理性行為模式對生涯決策效能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志賢(2009)在職進修、工作滿意與個人生涯規劃之關聯性研究-以國軍人員為例。中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4)。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臺北:東華。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概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原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a)。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b)。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c)。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d)。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5a)。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5b)。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6)。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7)。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莊馥瑄(2010)。師資培育學系畢業生生涯發展之研究-以一所大學的教育學系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復文。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15-43。郭為藩(1993)。教育的理念。臺北:景文。
郭澍妤(2003)員工生涯發展、工作滿足、在職進修目的之相關性研究─以鋼鐵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千惠(2009)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與教職生涯規畫之研究-以台中縣豐原市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4)。教育社會學。臺北:師大書苑。
陳淑津(2012)。流浪教師生涯阻礙與生涯抉擇之探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傅冠禎(2014)。中部地區國小特教教師行政工作花費時間、工作負荷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黃永坤(2011)儲備教師生涯阻礙與壓力因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黃光雄(2001)。質化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縣:濤石。
黃姿佩(2012)。當老師了沒—國中準教師的生涯發展歷程及教師職涯制度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惠明(2014)師範大學師資生生涯轉換之研究-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群豪(2004)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生涯發展與進修需求之探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欣儒(2010)下一站,幸福?師資生生涯發展與選擇的尋覓之旅。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皓凱(2014)。小學流浪教師教職生涯抉擇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楊雅嵐(2008)。偶發事件對流浪教師生涯決定影響之敘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相關支援及工作職責要項。臺北:教育局。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南市國民中小學暨學前階段特殊教育身心障礙類學校業務執掌參閱表。臺南:教育局。
劉乙儀、張瑞村(2014)。幼兒園園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探究。學校行政,89,23-43。劉芳秀(2006)國小教師生涯瓶頸與在職學位進修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輔導碩士班文,未出版。劉彥伶(2008)。生涯定向型大學生生涯發展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臺南市。
潘信全(2012)。四名中等師資生之生涯敘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昆瀛(2005)。94學年度學年巡迴輔導工作開展研習手冊。臺北:南區特教資源中心。
蔡明翰(2005)。生涯定向的追尋之旅:四名國小流浪教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市立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逸凡(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在職進修需求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盧宛秀(2010)。彰化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戴素珍(2001)。女性教師生涯的詮釋學研究─以一位在職進修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坤達(2008)雲嘉南地區高職教師生涯規劃與進修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謝豐昌(2008)。師資培育學系學生生涯規劃之研究-以台東大學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簡文達(2012)。探討學生修習師資培育學程之生涯決定。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顏怡貞(2009)苗栗縣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知能及進修方式需求之研究。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羅鴻仁(2013)。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討兩岸體育師資學生職涯發展能力結構模式驗證及比較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鐘思嘉(2008)。大學生的生涯諮商手冊。臺北:心理。
貳、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Test revision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Campbell, S. J. (1999). Role theory foreign policy advisors and U.S. Foreign Policy ma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0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Cross, K. P. (1981).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Clarke, R., Gelatt, H. B.,& Levine, L. (1965). A decision-making paradigm for local guidance research.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4, 40-51.
Finn, J. D.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3), 387-410.
Folkman, S. (2010). Stress, coping, and hope. Psychooncology, 19. 901–908. doi: 10.1002/pon.1836
Golan, N. (1981). Passing through transition. New York, NY: Free Press.
Goodman, J., Schlossberg, N. K., & Anderson, M. L. (2006). 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Linking practice with theory(3rd ed.). N.Y. NY : Springer.
Hopson, B., & Adams, J. D. (1977).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ransitions: Defining some boundaries of transition. In J. Adams, J. Hayes, & B. Hopson (Eds.). Transiti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ersonal change(pp. 1-19). Montclair, NJ: Allenheld & Osmun.
Herr, E. L., & Cramer, S. H. (1996).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 systematic approaches(5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Heppner, M. J., Multon, K. D., & Johnston, J. A. (1998).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during career change: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Transitions Invent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4(1), 55-74.
Hobson, P., & Welbourne, L. (1998). Adult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7(2), 72-86.
Katz, M. R. (1966). A model of guidance for career decision-making.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15, 2-10.
Krumboltz, J. D. (1994). Improv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from a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and practice, 9-31.
Levinson D. J, (1978). The seasons of man’s life. New York, NY: Alfred A. Knopf.
Lent, R W., Brown, S. D,&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i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 79-122.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Sage.
Lipham, J. M.,& Hoeh, J. A. (1974). The principal ship: Foundation and functions. New York.
Mitchell, L. K. & Krumboltz, J. D. (1990).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to career decision making: Krumboltz’s theory.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145-196.
O’Neil, J. M., & Fishman, D. M. (1982). Adult men’s career transitions and gender-role themes. In H.D. Lea., & Z. Leibowitz (Eds.), 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issu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NY: Plenum.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Newbury Park: Sage.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3, 282-298.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L. Brooks, & Associates(Eds. ).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nd ed, pp. 197-261).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uper, D. E., Savickas, M. L., & Super, C. M. (1996). The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s (p.136). In Brown, D., Brooks, L.,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 development (pp.121-178).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Schlossberg, N. K. (1984). Adult development theories: Ways to illuminate the adult experience. In H.D. Lea., & Z. Leibowitz. (Eds.), 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issu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NY: Plenum.
Schein, E. H. (1990). Career anchors and job/role planning: The links between career pathing career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mit.dspace.org/bitstream/handle/1721.1/2315/SWP-3192-22603401.pdf?sequence=1
Smith, C. P. (2000). Content analysis and narrative analysis. 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313-335.
Sharf, R. S., (2010).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5th ed.).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Tiedeman, A. M., & Tiedeman, D. V. (1990). Career decision making: An individualistic perspective.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308-337.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Taylor, S. E., & Stanton, A. L. (2007). Coping resources, coping process, and mental health.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 377-401. doi:10.1146/annurev.clinpsy.3.022806.0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