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2014)。親職教育:有效的親子互動與溝通。臺北市:心
理。
王以仁(2016)。家庭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 K. Riessma著。敘事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臺北市:五南。
王連生(1989)。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
(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
統編碼080NCCU2331008)
王意中(2016)。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臺北市:寶瓶文化。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碼
081NCCU0332008)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02年5月9日)。
吳亦麗(1998)。台北縣市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之發展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系統編碼087NTNU0261001)
吳武典(1988)。愛心之外-現代父母經。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吳武典、陳昭地(1998):我國參與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學生的追蹤
研究-環境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347-
366。
吳武典(2003)。資優教育季刊。128,7-14。
吳武典(2010):創意教師,創意領航—談資優教育的師資素養。載
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47-92 頁)。臺北市:五
南。
吳昆壽(2016)。資賦優異教育概論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吳毓瑩 吳淑禎(2017)。阿德勒愛與引導在教育的實踐:12個幫助
孩子發展歸屬、信心、貢獻的教育現場故事。臺北市:
遠流。
吳麗娟(1999)。「共依附」父母的特質與其對孩子的影響。「諮商與
輔導」,154,12-19。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
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臺
北市:五南。
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2006)。溺愛戰爭,977,86-94。
周才忠(2007)。臺灣需要兒童虐待防治的新思維。台灣社區心理學
資訊網。檢索日期:2008/9/25,取自http:
//compsy.idv.tw/forum/childabuse prevention.pdf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2013)。親職教育。新北市:國立
空中大學。
岡田尊司(2017)。孤獨的冷漠。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
公司。
林幸台(1994):資優學生的生涯輔導。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系所與中華民國特教學會編,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
紀,215-230。
林佳蓉、林佳勳(2010)。家庭教育。臺北市:啟英。
林俊廷、卓國雄,(2011)。以社會學習的觀點看父母期望、父母教
養方式對學童運動選手害怕的影響。成大體育學刊,
43(2),43-55。
林格(2013)。別讓「愛」傷害孩子。新北市:華文精典。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實施的實務。臺北市:幼獅。
林家興、曾瑞真、李淑娟(2008)。家庭與親職。新北市:國立空中大
學。
林家興(2010)。哪些因素最能預測親職教育團體的效果? 教育心理
學報,41(4),847-858。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1991)。E. Terry Phares 著。人格心理
學。臺北市:心理。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
,6,75-96。
金樹人主講,蔣季宴整理(1990):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涯輔導。國小
特殊教育,10,69-72。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
巨流。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
念、同儕關係與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碼
090NTNT5611008)
姜逸群、黃雅文、連海生(2000)。父母教養型態、家庭支持、教師教
學行為、學生自尊與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學報 第十三期,149-176。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
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
灣博碩士 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碼
090NTNT1611021)
洪蘭(2015)。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臺北市:遠流。
柯麗卿(2008)。資優兒童與一般兒童家庭教養特質之探討。資優教育
季刊,107,15-23。
候東成(2001)。巨變時代的親職關係。台北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碩
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
碼098NTNU5328015)
翁桓盛(2012)。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
家庭教育法(2014年6月18日.)。
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2014年8月1日)。
特殊教育法(新)(2014年6月18日)。 .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3年7月12日)。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1984年12月24日)。
特殊教育學生調整入學年齡及修業年限實施辦法(1988年7月27日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1999年6月22 日)。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
,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臺北市:學富。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
文文化。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玉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幸福感與利社會行
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
加值系統。(系統編碼096NKNU533210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性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昭儀(1996)。資優教育季刊。61,13-18。
陳艷玲(2008)。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情緒能力、幸福感與憂鬱
傾向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
識加值系統。(系統編碼096NTNT5328002)
教育部電子報(2004)。https://epaper.edu.tw/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
差行為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
識加值系統。(系統編碼091NCKU5331012)
郭靜姿、陳若男、林美和、簡維君、張靖卿、胡寶玉、謝佳男、周佩
蓉(2007)。重要他人對於高中資優班畢業女性生涯發展
的影響。資優教育研究,7(2),1-18。
郭靜晃(2006)。「親職教育之內容分析與網絡建立」。社區發展季
刊,115,40。
郭靜晃(201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三版。新北市:揚智文
化。
莊明貞、阮凱利、吳臻幸、柴成瑋、蕭又齊、賴玫美、何怡君、陳
靜怡、江慧娟、廖窕吟(2010)。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
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的取向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
華。
張淑芬(2002)。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動機與阻礙
之研究。(系統編碼090NCYU0658004)
國際家庭年與國際家庭日(2007)新華網,2006年12月8日,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6/30/content_944879.htm。
鈕文英(2004):親師合作。未出版的手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
系。
鈕文英(201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巧宜(2014)。國中生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相關
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系統編碼102NCYU5464024)
黃光雄(2008)。質性研究教育: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of
Method)。R. C. Bogdan & S.K. Biklen 著。嘉義市:
濤石。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
清田等(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
濤石。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
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
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碼085NKNU0331010)
黃美湄(2014)。學前教育數位雜誌。信誼奇蜜親子網
http://parent.kimy.com.tw/mma/。
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之探
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系統編碼093PU005216008)
黃毅志(1997)。職業、教育階層化與子女管教:論Kohn的理論在台
灣的適用性。台東師院學報,8,1-26。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黃德祥(2006)。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偉華。
傅佩榮(2003)。探索生命的價值:哲學入門。臺北市:遠流。
游森棚(2010)。資優教育季刊。116,1-6。
曾淑容、莊佩珍(1995):資優女性的生涯發展之探討。特殊教育學
報,10 期,195-226。
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
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系統編碼085NTNU3328010)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分析。中華心理
學刊,28(1),7 ﹣28。
楊慕慈(2014)。生命教育。臺北市:華視
楊憲明(198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
與師生 互動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
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碼076NKNU2331004)
趙文德(2004)。父母教養類型的一致性與國中生心理健康的關連性
分析:以憂鬱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
識加值系統。(系統編碼093NTPU0208015)
蔡典謨(1996)。協助孩子出類拔萃。臺北市:心理。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1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
心理。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市:
鼎茂。
劉瑞美(2007)。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碩
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
碼095NKNU5332063)。
蔡翰征、杜雨潔(2009)。2006年TASA親子關係與學生學習成就關聯
性之研究。「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
2。取自:http://tasa.naer.edu.tw/10epaper-
2.asp。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賴國忠(1998)。營造學校與社區雙贏的夥伴關係。新北市教育雙月
刊,24,58-60。
盧雪梅譯(2010):資優兒童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1992)。國小資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
活適應、學習行為、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
學刊,8,225-247。
羅芙蓉(1987)。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
係(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系統編碼075NTNU2331005)
藝術教育法(1997 年 3 月 12 日)。
藍毓仁(譯)(2008)。Jane Ritchie & Jane Lewis著。深入訪談。
載於藍毓仁(主編),質性研究方法(147-182)。臺北
市:巨流。
二、英文部分
Arcus, M. E., Schvaneveldt, J.D., & Moss, J.J.(eds.)
(1993).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Vol. Ⅰ ,
Ⅱ).Ca.:Sage Publications Inc.
Arendell, T.(Ed.)Contemporary parenting:Challenges and
issues.Thousand Oaks, CA:Sage.
Bogdan, R . C., & Biklen, S. K.(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5th ed.).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Brophy, J.(1995, November). Thoughts on the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debat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Chicago,I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2734).
Denzin, N.K.(2001).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2nd ed.).
Thousand Oaks, CA:Sage.
Dreikurs, R., & Soltz, V. (1964). Children: The challenge.
New York:Meredith Press.
Einzig, H. (1996). Parenting education and support. In R.
Bayne, & I.Horton (Eds.), New directions in
counseling (pp. 220-234). London: Routledge.
Emmett, J. D., & Minor, C. W. (1993). Career decision-
making factors in gifted young adults.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1, 350-366.
Erikson, E. H.(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New
York:Norton.
Erikson, E. H.(1968)Identity:Youth and Cri edsis. New
York:Norton.
Friedman, R. C., & Gallagher, T. (1991). The family with a
gifted child. In M. J. Fine (Ed.), Collaboration
with parent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pp.257-273).
Brandon, VT: Clinical Psychology Publishing.
Gardner, H(1983)。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ordon, T. (1970). P.E.T. in action. New York: Wyden Books.
Haciomeroglu, B., & Karanci, A. N. (2014).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urs, responsibility
attitudes and life events as predictors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atology:Test of a
cognitive model.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42(6),641-652
Harman, D., & Brim, O. G., Jr. (1980). Learning to be
parents: Principles, programs and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 Sage.
Hollinger, C. L. (1991). Career choices for gifted adole-
scents:overcoming stereotypes. In M. Bireley & J.
Genshaft (Eds.).Understanding the gifted
adolescen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al,and
multicultural issues (pp. 201-214).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Jensen, L.C., & Kingston, M. (1986). Parenting. Orlando, FL: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Johnson, J.M.(2002)In-depth interviewing. In J. F. Gubrium
& J.A. Holstein (Eds.),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 Context and method(pp.103-119). Thousand
Oaks, CA: Sage.
Kerr, B. (1990). Career planning for gifted and talented
youth.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Patton, M.Q.(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errone, P. A. (1997). Gifted indivituals’ career develop-
ment. In N. Colangelo & G. A. Davis (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2nd ed, pp. 398-407).
Boston: Allyn & Bacon.
Peshkin, A. (1985) Virtuous subjectivity: In the
participant-observer’s I’s. In D.N. Berg & K.K.
Smith(Eds.), Exploring clinical methods for social
research(pp.267-281). Thousand Oaks, CA: Sage.
LeMasters, E. E., & Defrain, J. D.(1989). Parent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a sympathetic view. Belmont,
CA:Wadsworth
Mayan, M.J.(2001).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methods:
A training module for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Edmonton, AB: Qualinstitute Press.
Mariampolski, H. (2001)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A
comprehensive guide. Newbury Park, CA: Sage.
Mishler(1986)。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netta, S.M., Somers, C.
L., Ceresnie, A. R., Hillman, S.B., & Partridge,
R. T., (2014).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
patterns and adolescent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50(4),342-
359
Penny, S., & Wilgosh, L. (2000). Fostering Parent-Teacher
Relationships When Children Are Gifted. 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00 , 14, 217-229.
Phelps, C., & Fogarty, E.(2011). A parent’s philosophy of
gifted education and mission statement, Part 2.
Parenting for High Potential, 1(2),10-12
Rubin, K. H., Burgess K. B., & Hastings P. D., (2002).
Stability and social-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toddlers’ inhibition temperament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Child Development,73(2).483-495
Schostak, J.F.(2002)Understanding,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Framing the project. Buckingham,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ilvern, S. (1985)。Parent involvement and reading
achievement: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Childhood Education,62(1),44-50.
Sternberg, R. J. (2004 ). WICS as a model of
giftedness. High Ability Studies,14(2),109-137 。
Strip, C.A., & Hirsch, G.(2000)Helping gifted children
soar:A practical guid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Scottsdale ,AZ:Gifted Psychology Press.
Taylor, C.W.(1968) Be talent developers as well as
knowledge dispenser. Today’s Education,
December,67-69.
Tom, L., Kelly R., & Bruce, H.(1989).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values and parent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kohn hypothe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1, 139-147.
Wells, M. R. (1985). Gifted females: An overview for
parents,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G/C/T Quarterly,
38, 43-46.
William Wiersma & Stephen G. Jurs(2009)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8th Edition
Willis, M.(2012)Be proactive with parent advocacy group.
Parenting for HighPotential,2(1),14-15
三、網路部分
名人名言 http://www.wiki101.com.tw
教育部家庭教育網 https://moe.familyedu.moe.gov.tw
資優教育資源網 http://excellent.set.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