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心理。
王珏今(2014)。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態度、正向情緒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王淑俐(2001)。心靈健康維他命。臺北:黎明文化。
王蓁蓁(2000)。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方法與實務應用。高雄:麗文。
吳欣穎(2014)。國小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課堂不禮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吳武典(1988)。愛心之外:現代父母經。臺北:信誼基金。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吳英璋(1994)。自願就學輔導方案究竟能達成什麼目標。數學傳播季刊,19(1),1-15。
吳惠萍(2012)。正向情緒課程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市。李念慈(2016)。國小學生的壓力來源及其因應方式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41-144。
李佳倫(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李京諭(2017)。賞識你的內向小孩,別因為她很乖而忽略溝通。親子天下雜誌,92,124-125。
李香穎(2013)。國小高年級家庭氣氛、正向情緒與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臺南縣新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南市。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臺北市。何建良(2013)。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呂岳霖(2005)。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呂俊甫(2001)。華人性格研究。臺北:遠流。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汪惠芬(1998)。高職護校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症狀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臺北市。林玉君(2006)。青少年炫耀性消費行為、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林米庭(2007)。親子關係、人際壓力因應與青少年焦慮、憂鬱情緒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市。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屏東市。林美珍(2009)。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20。
林宛慧(2016)。國中生人際關係、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林思蘋(2016)。國中生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與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林續琴(2003)。國中生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韋龍方(2017)。國小教師正向管教對校園學童霸凌防治之影響因素。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8),207-233。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南市。洪佳慧(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與其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高源令(1992)。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徐佩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
莊麗雯(2010)。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屏東市。郭淑玲(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自我概念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研究所,臺南市。郭蘊忻(2008)。父母教養、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與自尊對青少年壓力因應方式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張玉芬(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策略對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市。張宏文(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臺北:商鼎文化。
張明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生活壓力源及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張春興(1987)。教育的應為與難為。臺北:東華。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素媚(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張湘翎(2017)。家長態教育態度、學生英文學習動機和英文成績的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雲林縣。
張楓明(2007)。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生初次暴力行為發生之影響。中等教育季刊,58(5),74-91。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張麗華(2013)。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湯仁燕(2015)。邁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42-144。
曾雅婷(2017)。淺談青少年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之關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76-180。
陳佳齡(2006)。不同教育階段學習障礙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陳郁瑾(2010)。臺北市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行為與學校獎懲、導師領導、父母管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美靜(2017)。淺談國小校園中的情緒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181-184。
陳盈宏(2014)。我國小學教育階段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情形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90-95。
陳皎眉(2013)。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雙葉書廊。
陳靖玟(2016)。家庭結構、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高職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研究所,臺南市。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梁培勇(1983)。讓小朋友瞭解自己。臺北:張老師。
梁培勇(1994)。以壓力發展模式探討社會資源對兒童覺知到的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黃妙玟(2008)。父母管教方式、收看暴力電視節目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黃君瑜(1994)。青少年與父母間動力關係之探討:從契合理論觀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黃珮真(2013)。國中生幽默風格、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黃哲葳(2015)。高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市。黃靖雯(2010)。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物質使用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高雄市。黃筱甄(2008)。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黃嘉惠(2010)。嘉義市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及其焦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黃麗憬(2015)。行進管樂社團學生其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嘉義縣。彭清宏(2009)。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楊年瑛、張高賓(2012)。國中生自我效能、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2,83-110
楊金娟(201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屏東市。楊國樞(1994)。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臺北:桂冠。
楊雅惠(2004)。依附、負向情緒調適預期和壓力因應對情緒經驗的影響歷程之探討:以大四學生的生涯抉擇壓力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育心理與輔導組,臺北市。楊翠藝(2013)。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課業壓力與學業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董晏佑(2011)。大學生正向情緒、內外控信念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廖純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劉瑞美(2007)。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高雄:復文。
賴保禎(1989)。發展心理學。臺北:空中大學。
賴嬋娟(2011)。國中生家庭依附、壓力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盧宜蔓(2009)。大學生的溝通姿態、自尊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究所,高雄市。薛國致(2010)。屏東地區大學生網路使用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屏東市。顏麗敏(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簡珮如(2013)。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魏俊華(1998)。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蘇玲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智能、父母教養方式對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內政部統計處(2017)。行政公告106年第10週內政統計通報【公告】。臺北市:內政部。2017年9月15日取自https://www.moi.gov.tw/chi/chi_site/stat/news_detail
兒童福利聯盟(2016)。2016年臺灣兒童生活失落事件檢視與分析。2017年10月15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602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106學年度北市各級學校基本資料【公告】。臺北市:教育局。2017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
西文部分
Armentrout, J. A., & Burger, G. K. (1972) Factor analyses of college students’ recall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Genetic Pscyhologh, 121, 155-161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Brammer, L. M. (1999) Caring for Yourself While Caring for Others. Vantage Press
Bronfenbrenner, U. (200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2001) On the Self-Regulation of Behavi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ndler, L. A. (1985) Assessing Stress in Children. Praeger Press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Psychology Press
Herman-Stahl, M.A., Stemmler, M., & Petersen, A.C. (1995) Approach and avoidant coping: implications for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4, 649-65
Hurlock, E. B. (1972)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 S. (1966)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ccoby, E., & Martin, J.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4. New York: Wiley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Models from Psychological Theor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Moos, R.H., & Billings, A.G. (1982) Stress and Coping. Psychology Press
Moos, R.H. (2002) Life stressor, social resources, and coping skills in youth:Applications to adolescents with chronic disorder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2-29
Pearlin, L., & Schooler, C. (1978) Adolescenc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University Rochester Press
Pulkkinen, L. (2002) Paths to Successful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in the Life Cour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th, S., & Cohen, L. J. (1986) Approach, Avoidance, and Coping with Stress.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813-819
Seiffge-Krenke, I. (1995) Stress, Coping, and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Psychology Press
Selye, H. (1987) Stress without Distress. London: Cor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