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n, S. (1992). Second-grad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ision process. (Ed.),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matics, (Vol. 92, pp. 92-95).
Bruner, J. S. (199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 P. J.、Hersh, R. (1998). The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Lesh, R.、Post, T.、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Vol., pp. 33-40). New Jersey: Erlbaum.
NAGB (2002). The 1990–2003 mathematics framework. Retrieved 20171202, from https://nces.ed.gov/nationsreportcard/mathematics/previousframework.aspx.
NCTM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NCTM (2009). Focus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Reasoning and sense making. Reston, VA: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Resnick, L. B. (1989). Innumeracy: Mathematical illiteracy and its consequences.
. New York: Hill and Wang.
Reys, B. J.(1994)。Promoting number sense in middle grades。Teaching Mathematics in the Middle School,1(2),114-120。
Sowder, J. T. (1992). Making sense of numbers in school mathematic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秋芳、謝碧雪(2013)。乘除互逆概念學習之探討。屏東教大科學教育(38),19-37。
但昭偉(2000)。直覺(直觀)intuition。2018.06.18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677/?index=1。
呂玉琴、薛千薇、莊秉軒(2013 )。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分數除法文字題的解題表現。國民教育,54(1),P87 - 95。
李俊賢、譚曉雯、李政德(2015)。創新數學教具教學法:幾何九九乘法表。臺灣數學教師,36(2),1-12。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李隆盛(2008)。向企業學習:克伯屈的四層次評鑑。評鑑雙月刊(13),45-48。
李源順(2013)。數學這樣教:國小數學感教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源順(2015)。營造數學感 -- 一個起動機制、五個核心內涵--教、學策略檢自http://www.mtedu.utaipei.edu.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45&extra=page%3D1。
李源順、林福來(1998)。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2),1-23。
沈東玫(2012)。量化資料分析。20180303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22/。
林荷敏、蘇意雯(2011)。圖畫書融入國小三年級除法之實作研究。國教新知,58(3),74-91。
洪千惠(2005)。國小二年級學童整數乘法教材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高淑芬(2017)。在數學感教學脈絡中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六年級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臺北市立大學。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7.11.18檢自http://www.k12ea.gov.tw/97_sid17/970911%E6%95%B8%E5%AD%B8%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4%BF%AE%E8%A8%82%28%E5%96%AE%E5%86%8A%29.pdf。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屬(2016)。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檢自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resource/index/content/basic_con。
莊其臻(2012)。淺談電腦圖示表徵對學習障礙學生的乘除法文字題解題。南屏特殊教育(三),47-56。
連靜儀(2015)。運用平板電腦做為輔助教學於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兩步驟的乘與除單元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郭燕靜(2012)。運用代幣協助低成就學生學習整數除法--以三年級學生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9),40-43。
陳嘉皇(2011)。設計一般化活動促進學童乘法概念理解。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27)。
陳綵菁、邱榮輝、陳志豪、張宇樑(2013)。數學遊戲融入教學在國小三年級學生除法概念學習之應用。桃園創新學報(33),313-330。
甯自強(1994a)。新課程對乘法啟蒙教材的處理。20171210檢自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primary/math/jm_jh/math/s1low/s108.htm。
甯自強(1994b)。新課程對對乘法啟蒙教材的處理。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頁77-85)。台北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研習會。
黃敏晃(2013)。另類數學教室:天下文化。
楊正凡(2017)。臺灣與中國國小數學教科書二年級乘法教材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大學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在職專班。楊瑞智(1997)。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中年級除法教材的設計。載於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中年級)(頁p.119-p.134):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楊瑞智、朱欣傑(2015)。國小學童小數運算之理解研究。國教新知,62(3),P47 - 68。
楊德清(2000)。國小六年級學生回答數字常識問題所使用之方法。科學教育學刊,8(4),379-394。
趙旼冠、楊憲明(2006)。數學障礙學生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推理能力與數學解題表現之關係分析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6),P73 - 97。
趙錫如(1997)。辭海。台北:將門文物。
劉曼麗、侯淑芬(2004)。只要餘數小於除數,就可以了嗎?。科學教育月刊(269),14-15。
劉曼麗、侯淑芬(2007)。小數乘法的學與教。科學教育月刊 (297), P37 - 44。
親子天下(2016)。Timss國際評比台灣學生數學、科學成績佳,熱情自信敬陪末座檢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