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4: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培如
研究生(外文):Wang, Pei-Ju
論文名稱:從數學能力與核心內涵面向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生數單元數學感之表現
論文名稱(外文):Based on Mathematical Abilities and Core Connotations to Study Mathematics Sense for the Number Units of Third Graders
指導教授:李源順李源順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8-07-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數學感核心內涵數學能力
外文關鍵詞:Mathematical SenseCore ConnotationsMathematical Abilit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國小三年級的數學感之表現─聚焦在已學習的整數、分數、小數相關概念,即探究三年級學生有關整數、分數、小數相關概念的數學能力與核心內涵學習策略的表現情形。
根據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學生在整數位值概念的表現比小數位值概念的表現來的好。
二、舉例分數意義方面:約三成的學生能夠寫出完整的分數意義,約二成五的學生在說明時會有遺漏平分或單位量概念的情形。
三、畫圖分數意義方面:約五成五的學生能夠完整的畫出分數的部分─全體概念。約二成五的學生畫圖時圖形不等分。其中學生在線段圖形和圓形圖形表徵上較容易產生不等分。
四、學生分數加法答對率約九成五,顯示多數學生都能正確進行分數加法計算。學生在說明分數加法時,多以程序性知識來回答。
五、小數比較型減法題解題答對率約五成五,學生說明為什麼時發現學生受到「多」影響,認為「多」就是用加法解題。
六、學生乘除互逆概念答對率約三成,顯示出多數學生無法完全了解乘除互逆的意義。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3rd grade student’s mathematical sense, that focus on the related concept of whole number, fractions and decimals, that is,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thematical Abilities and Core Connotations of the 3rd grade students about the concept of whole number, fractions and decimal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In the concept of the place value, the integer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decimals.
(2) In the examples of fractions, about 30%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are able to write forms of fractions, and about 25%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are forgot the concept of unit quantity or forgot the concept of equal-sharing.
(3)In the drawing fraction representation, about 55%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can draw a complete frac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about 25%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drawing fractional representation are not equal-sharing. Line and circular representation that are unequal is easier than other.
(4)In the fractional addition, about 95%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can answer correctly.The Most of students are able to perform fractional addition calculations correctly, when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 often use procedural knowledge.
(5)In the decimal subtraction, about 55%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can answer questions correctly. We can find that students are affected by the word "more ", and thinking " more " is meanning addition.
(6)In the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bout 30%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can answer questions correctl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壹、 研究目的 2
貳、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
壹、 數學感(Mathematics Sense) 2
貳、 數學感教學策略─五個核心內涵(Five Core Connotations)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數學感 5
壹、 數學感的定義 5
貳、 營造數學感 6
參、 數學感的教學策略 7
第二節 數學感的內涵 8
壹、 數學能力 9
貳、 數學威力 10
參、 表徵 11
第三節 數的概念 12
壹、 全數 12
貳、 分數 13
參、 小數 17
肆、 數的四則運算 18
第四節 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7
壹、 研究準備階段 27
貳、 研究實施階段 27
參、 研究總結階段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壹、 問卷的設計理念 3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1
壹、 資料蒐集 31
貳、 資料分析 32
參、 信度與效度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9
第一節 數學能力的表現情形 39
壹、 概念性了解 39
貳、 程序性知識─分數加法 42
參、 解題 43
第二節 核心內涵學習策略的表現情形 45
壹、 舉例─分數的意義與表徵 45
貳、 畫圖 52
參、 為什麼的說明 57
肆、 回想─乘除互逆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壹、 數學能力表現 73
貳、 核心內涵學習策略 74
第二節 建議 75
壹、 教學上的建議 75
貳、 評量上的建議 76
參、 未來研究方向 76
參考文獻 77
附錄一 81
附錄二 82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江芃琬(2016)。數學感教學對四年級學童小數乘以整數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王玉珍(2005)。國小三年級學童數感表現之個案詮釋。高雄師大學報,18,245-263。
吳奕萱(2013)。數感教學策略融入國小一年級數學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呂玉琴(1996)。國小教師的分數知識。臺北師院學報(9),427-460。
呂玉琴、李源順、劉曼麗、吳毓瑩(2009)。國小分數與小數的教學、學習與評量。台北市:五南。
李源順(2013)。數學這樣教:國小數學感教育。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源順(2014)。數學感與營造數學感。2017/12/5檢自http://www.mtedu.utaipei.edu.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51&extra=page。
李源順(2015a)。數學這樣教:國小數學感教育。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源順(2015b)。營造數學感 -- 一個起動機制、五個核心內涵。2017/11/28檢自http://www.mtedu.utaipei.edu.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45。
李源順、林福來(1998)。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2),1-23。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4,295-347。
林碧珍(2003)。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3)。
侯淑芬(2003)。數感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洪郁雯(2015)。五年級學童數學感之培養:以分數乘法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莊璧徽(2007)。透過建構式教學將數感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郭文棋(2014)。五年級學童數學感之個案研究:數的後設認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郭淑茵(2015)。五年級數學感之培養-以異分母分數加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郭嘉誼(2015)。六年級學生數學感之研究-以小數的後設認知面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美惠(2006)。透過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數感表現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慶林(2004)。透過建構式教學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數感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游自達(2013)。提升學生量感的數學教學。2017/11/28檢自http://140.128.213.4/qxesweb/uploads/tadnews/file/nsn_757_1.pdf。
黃長雄(2012)。透過數學寫作了解國小三年級學童之分數概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美嬋(2013)。資訊融入分數數感教學對六年級學童分數數感能力與分數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壬孝(1988)。國中小學童分數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09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楊瑞智(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57-382。
楊德清(1997)。數學教育中目前大家關切之一個主題-數字常識。科學教育月刊(200),12-18。
楊德清(2013)。數常識的組成部分。嘉義大學。2017/11/28檢自http://140.130.46.2/~yang/mey/6-2.htm。
謝堅、林昭珍、吳淑娟、蔣治邦、陳竹村(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量關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羅鴻翔譯(1980)。分數之發展(一)(j.W.Heddeus著)。國教之友,454,37-41。
龔琬婷(2008)。透過數感教學策略提升國小六年級低程度學生數感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Behr, M.、Harel, G.、Post, T.、Lesh, R. (1992). Rational number,ratio and proportion. In I.D.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l., pp. 296-333).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Behr, M. J.、Lesh, R.、Post, T.、Silver, E. (1983). Rational number concepts. Acquisiti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cesses.
Kieren (1976). On the mathematical,cgnitive,and instructional foundations of rational number in r.Lesh(ed). Number and Measurement.
Lesh, R.、Post, T.、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Vol., pp. 3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ullis, I. V. S.、Martin, M. O.、Foy, P.、Hooper, M. (2016). The timss 2015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mathematics., from http://timssandpirls.bc.edu/timss2015/international-results/wp-content/uploads/filebase/full%20pdfs/T15-International-Results-in-Mathematics.pdf.
NCTM (1989). Curriculum and 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
NCTM (2009). Focus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Reasoning and sense making. Reston.VA: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Resnick, L. B. (1989). Innumeracy: Mathematical illiteracy and its consequence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Sowder, J. T. (1992). Making sense of numbers in school mathematics. In R. P. G.Leinhardt (Ed.), Analysis of arithmetic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Vol., pp. 1-51). Hillsdale, NJ: Erlbaum.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